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664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0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漳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漳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前言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十二五”期间漳州市围绕“海西建设,漳州先行”的发展主线,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十三五”是我国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加快漳州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编制好“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推进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漳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建设富美漳州的目标,回顾总结“十二五”期间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发展形势,并根据漳州构建“一个中心、两大城镇群、两大发展带、四大经济增长极”的发展布局,提出“十三五”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对策,特制定《漳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紧紧围绕“十三五”期间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布局、产业体系、产业重点,以及“十三五”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规划设计。

本规划编制依据主要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8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2月16日);《漳州市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漳州先行”的实施方案》;《中共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意见》(漳委发〔2013〕14号);《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开展漳州市“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漳政办〔2015〕98号)。

《规划》的覆盖范围是漳州市所有行政区域,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漳州市地处福建省最南端,辖11个县(市、区),与台湾隔海相望,四季常青,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被誉为“天然温室”,是著名的食品名城、水果之乡、花卉之都、蘑菇之都、蕈业之城、水产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201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02.08万人,常住人口500万人;全市土地总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269.72万亩,山地1238万亩,海岸线长715公里,可供直接利用的浅海滩涂、内陆水域180万亩。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漳州市充分发挥区域和对台合作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基本形成了“一县一品”的农业产业体系,加速了漳州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农村经济各项指标稳定增长,水果、水产、食用菌等发展水平居全国设区市前列,蔬菜和茶叶(乌龙茶)产量稳居全省前茅,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漳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以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10年增长24.9%,年均增长4.5%;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增长78.7%,年均增长12.1%。

至2015年,漳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3.89亿元,增长4.5%,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其中:

农业总产值351.54亿元,增长5.8%;林业总产值25.64亿元,增长10%;牧业总产值57.49亿元,负增长13.1%;渔业总产值212.84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6.38亿元,增长8.6%。

主要农产品生产形势较好,茶叶7.06万吨,增长14.6%;食用菌产量33.52万吨,增长10.0%;水果335.63万吨,增长6.9%;水产品产量180.64万吨,增长6.1%。

2015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00.2万亩,蔬菜总产量297.59万吨、水果产量335.63万吨、食用菌产量33.52万吨(干混)、茶叶产量7.06万吨、花卉种植面积14.69万亩;肉类总产量20.7万吨、禽蛋产量2.06万吨,生猪出栏量194.09万头;水产品总产量180.64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51.19万吨。

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1264.48亿元,增长17.1%。

农林水领域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2亿元,比增7.2%。

“十二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17.8∶45.6∶36.6优化为13.4∶48.5∶38.1。

(二)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十二五”以来,全市大力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以及省级、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片)、农民创业园建设。

到2015年,全市省级农民创业园建设重点项目109个,带动园区投资22亿元。

市级农民创业园扩大到全市11个县(市、区),建设重点项目73个,完成投资2.76亿元。

新增畜禽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健康养殖项目21个;新增1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和24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新增设施果蔬、食用菌、畜牧面积10万亩、全国蔬菜标准园基地12个、全省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7个。

推广茶叶修剪采摘机械化4.3万亩、节水灌溉示范3万亩。

农业新业态有效拓展,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迅速兴起,长泰县山重村荣获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平和“柚海布达拉宫”成为全省高效农业样板和乡村旅游典范。

云霄、漳浦和平和、诏安、南靖、龙海分别获评“国家级和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

(三)区域特色产业格局进一步凸显

“十二五”期间,漳州充分发挥区位、气候和山海资源优势,重点扶持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格局。

水果、水产、食用菌等发展居全国设区市前列,成为福建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出口基地。

打造了漳州水仙花、南靖兰花、天宝香蕉、平和琯溪蜜柚、云霄早熟枇杷、浮宫杨梅、诏安青梅、东山水产品、平和白芽奇兰、华安铁观音茶、漳浦保鲜蔬菜等一批区域特色农业“名片”,有7个县(市)进入全省“水果生产十强”,华安县成为全国特色产茶县和茶叶重点生产县,平和县柚类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出口量和品牌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东山县水产品远销海内外,涌现出东山县马銮村(芦笋)、平和县小溪镇(琯溪蜜柚)、云霄县客寮村(马铺淮山)、云霄县下河村(下河杨桃)、长泰县旺亭村(旺头香蕉)和长泰县石铭村(石铭槟榔芋)等6个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以及“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南靖县坑尾村、“花卉苗木生产”漳浦县溪坂村等数10个专业特色村。

(四)食品加工优势持续增强

截至2015年底,漳州食品企业2289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563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量的27.04%;全市规模食品工业总产值1264.4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8%。

2015年漳州地区经检验检疫出口农产品货值达44.3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全省农产品出口值的5%和50%以上,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2015年食品出口34.4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3亿),约占我市出口总值的46.1%和全省食品出口总值的35.33%,其中水产品出口38万吨,出口货值27.24亿美元,位列全国设区市第一;东山县水产品外贸出口总额达17亿美元,居全国县级首位。

罐头、水产品、保鲜蔬菜、保鲜水果、熟肉制品、花卉苗木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货值占全省农产品出口货值近50%,其中水产出口、罐头出口和花卉苗木出口均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位,蜜柚出口量占全国柚类总出口量90%以上。

(五)漳台农业合作成效显著、态势良好

漳州是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首创之地,是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举办地,对台农业合作交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1年实施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漳台农业合作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1134个,合同利用台资17.58亿美元,实际到资9.94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居大陆设区市首位;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800多种,大面积推广100多种,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引进台湾各种先进农业加工设备8000多台(套)、农业种养加工技术近1000项。

漳州已成为台商投资农业的密集区和首选地。

(六)农业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快速发展

漳州拥有全国无公害蔬菜出口示范基地县2个、全国无公害水果出口示范基地县1个、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1个;共有18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32个无公害产品认证,累计有11类292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中,60个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

全市有涉农类著名商标83个、省名牌产品121个;天福、紫山、平和琯溪蜜柚、白芽奇兰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民光牌琯溪蜜柚获评中国名牌农产品。

“平和白芽奇兰”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平和白芽奇兰茶”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有10家企业获得“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培育发展了漳州石斑鱼、漳州白对虾两个福建省渔业品牌和六鳌紫菜、江东鲈鱼、霞美牡蛎、东山鲍鱼、溪墘红蟳、列屿巴非蛤、东山牙鲆、漳浦海鳗、诏安鮸鱼、竹塔泥蚶等“漳州市水产十大品牌”;至2015年底,全市获无公害认证农产品产量达5万吨、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总产量达8.12万吨、有机认证农产品总产量达0.068万吨。

全市绿色食品产地面积超过80万亩、年产值20亿元以上,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核心示范基地60万亩,居全省首位。

(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良好。

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319家、出资总额166.74亿元,家庭农场3222户、注册资本达42.93亿元,共有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家、省级示范社67家、市级示范社119家,省级家庭示范场34家,市级示范场130家,有效带动了78万户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种养基地490万亩。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年发展壮大,总数达到28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1家,年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8家。

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起到了龙头引领、产业链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坚实,“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出现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农业人才缺口较大、农业生产的环境负效应日益突出、农民增收面临严峻挑战等问题,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十三五”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期,国家战略布局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优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改革创新、加大支持,拓展农业多元功能,加快区域协同发展,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二)制约因素

1.抗灾减灾能力仍然较为薄弱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对农业影响较大寒潮、台风、暴雨、雷电等气象灾害呈现增多增强趋势,加上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农业灾害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不高仍是一个突出问题,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

2.应对市场风险的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

面对农业生产收成的不确定性及市场的多变性、风险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明显不足。

缺乏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3.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层次有待提升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较为薄弱,推广服务能力较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农村各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需求;二是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较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要;三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健全,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四是农村信贷制度不健全,农村信贷产品种类少,缺少抵押物,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渠道不畅,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三、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农业处于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初期阶段,现代农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推进“五化同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必须瞄准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率提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作物品质结构和农业产业升级。

为此,漳州现代农业一要以顶层设计为引领,统筹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索实施评估标准和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漳州市现代农业政策支撑体系,分区域分阶段统筹推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二要以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探索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园建设,形成业态丰富、功能多样、环境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要促进漳州农业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创建漳州农业品牌之都,实现三个为主:

即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的内涵型生产为主,以质量型、出口型、创汇型生产为主,以大批量生产、大范围流通为主。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和福建省各级政府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围绕漳州市委、市政府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富美漳州的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建设漳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注重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打造漳州现代农业“一区两带”的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农业“1468”工程建设,加快促进14个现代农业相关产业的三产融合、实施6大重点任务、8大重点建设工程,全面推动漳州市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破解农业发展困境,全面提升漳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组织化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

坚持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市场在农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加大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投入,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

(二)创新驱动

坚持科技创新,切实推进漳州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生产,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激发农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漳州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

(三)产业融合

要以结构调整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按“强一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思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相互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四)绿色发展

注重生态效益,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把发展方式转移到注重保护和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的轨道上来,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城乡绿色空间。

(五)比较优势

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漳州各县(市、区)农业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和产品,培育壮大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业品牌,加快优势农业产业带和优势产业发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漳州市现代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布局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规模经营水平和经营主体素质进一步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外向型农业和品牌农业取得更大成效;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日益增强,形成业态丰富、功能多样、环境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减灾抗灾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处于全省前列;农业产业扶贫取得成效,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二)主要指标

1.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到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2.6亿元,年递增3.5%,其中农业产值418.2亿元、林业产值30.9亿元、牧业产值67.7亿元、渔业产值253亿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72元,年均递增9.5%。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70.17万吨、肉类产量2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28万吨;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分别达9万吨、0.098万吨和8万吨。

3.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到2020年,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旱涝保收面积达17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3%。

4.经营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土壤肥力较大提升,农业节水技术普遍应用。

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10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90万亩。

5.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加速推广应用,生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表1漳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农业经济综合实力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683.89

812.6

其中:

农业产值

亿元

351.54

418.2

林业产值

亿元

25.64

30.9

牧业产值

亿元

57.49

67.7

渔业产值

亿元

212.84

253.0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896

2187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总产量

万吨

69.15

70.71

油料总产量

万吨

4

5

肉类产量

万吨

21

29

禽蛋产量

万吨

1.4

2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180.64

228

绿色食品产量

万吨

8

9

有机食品产量

万吨

0.068

0.098

无公害农产品产量

万吨

5

8

物质装备水平

旱涝保收面积

万亩

168

172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61.5

63

组织经营水平

农作物播种面积

万亩

400.2

410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

万亩

184

190

生猪规模化养殖量(年出栏500头以上)

万头

253

280

肉牛规模化养殖量(年出栏50头以上)

万头

2

2.8

羊规模化养殖量(年出栏100头以上)

万只

1.2

1.5

肉禽规模化养殖量(年出栏10000只以上)

万只

2161

2187

蛋禽规模化养殖量(年存栏2000只以上)

万只

259

415

水产养殖总面积

万亩

83

93

水产规模化养殖示范场养殖面积

万亩

47

50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轻工业产值)

亿元

1630

3680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

万户

6.67

10

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6

0.565

机电排灌面积

公顷

26600

27500

农用柴油

万吨

35

36

化肥施用量(折纯量)

万吨

41

40.3

有机肥施用量

万吨

60

90

农业生态保护水平

森林覆盖率

%

62.51

62.7

水土流失率

%

13.17

9.4

规模化禽畜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80

98

第三章战略布局与发展方向

一、战略布局

根据漳州市构建“一个中心、两大城镇群、两大发展带、四大经济增长极”的区域发展布局,结合漳州市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分布等特点,“十三五”期间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战略布局概括为“一区两带”,即:

中部产业融合先行先试区、西北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带、东南部现代特色产业优化提升带。

(一)中部产业融合先行先试区

1.空间范围

位于漳州市中部,主要为低丘、平原、台地等地形;覆盖了华安县、长泰县、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南靖县、平和县、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台商投资区等各县(市、区)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2.功能定位

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功能和转化功能,着力发挥融合一二三产业的高端服务和价值转化功能;重点打造景观休闲、科技创意、商务会展和生态度假等旅游休闲功能;培育开发科技研发、人才培训、物流集散、品牌营销、互联网+现代农业等现代服务功能。

3.产业方向

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产业,推广台湾名优特色水果种植,发展现代设施化、标准化农作物种苗产业、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种植产业和花卉产业;第二产业以发展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木竹制品、肉制品及罐头食品等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完善农产品交易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商,以及以观赏旅游、农事体验为主的农家乐休闲旅游。

(二)西北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带

1.空间范围

位于漳州市西北部,主要为中低山、高丘地形;范围覆盖了华安县、长泰县、南靖县、平和县、诏安县等县的部分区域。

2.功能定位

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保持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和原生态性;保护发展绿色、有机和特色精品农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增进漳台合作交流的外向型农业;限制发展低水平畜禽养殖业。

3.产业方向

重点发展传统特色水果、特色茶叶、经济林竹、优质畜禽、绿色蔬菜等产业;配套建设林竹、果蔬、茶、中药材等种业工程,建设漳州茶叶集散中心等;适度发展观光旅游、森林旅游、休闲疗养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休闲产业。

(三)东南部现代特色产业优化提升带

1.空间范围

位于漳州市东南沿海,主要为低丘、台地等地形;覆盖了龙海市、漳州开发区、漳浦县、云霄县、常山开发区、诏安县、东山县等县(市、区)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2.功能定位

保护发展植树造林和海洋养殖业,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鼓励引进发展台湾特色水果;鼓励发展规模化、设施化蔬菜种植以及优质水稻种植;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鼓励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产业方向

重点发展以设施化生产为标志的精品园艺产业、高端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配套建设各类水产品交易中心,鼓励发展以渔业生产、渔村风貌、渔村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为重点的滨海蓝色健身与渔业休闲农业。

二、发展方向

(一)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效益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发挥漳州优势主导产业显著的特点,“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将农业生产对产量、数量的片面强调转变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

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推进体制和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