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647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docx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docx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TRS_AUTOADD_1269825385846{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9825385846P{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9825385846TD{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9825385846DIV{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9825385846LI{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JSON--

{"":

{"margin-top":

"0","margin-bottom":

"0"},"p":

{"margin-top":

"0","margin-bottom":

"0"},"td":

{"margin-top":

"0","margin-bottom":

"0"},"div":

{"margin-top":

"0","margin-bottom":

"0"},"li":

{"margin-top":

"0","margin-bottom":

"0"}}

--**/

语文教学过程,包括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一个单元(含数篇课文)的教学过程。

本文主要研究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模式。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是设计、组织、调控语文教学活动的一整套语文教学方法体系。

它是介于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中间环节。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要形成一种模式,一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二要有必需的操作程序。

由于语文教学过程内部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我国的语文教学从五四运动之后,由于西方教学理论的传入,曾引起我国古老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变化,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仍占主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语文教学又受到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经过多次反复,语文教学过程模式仍保持着传统的语文教学特点。

新时期以来,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一方面学习了现代教学理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使语文教学过程形成了多种模式。

本文主要研究从五四运动以来到现在,我国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介绍每一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一方面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一方面根据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概括出符合汉字、汉文特点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一 五四运动──1949年,30年间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演进

(一)我国古老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我国自1903年开设国语学科。

其教学过程虽然不同于旧式私塾的教学,但如“熟读──串讲──背诵”这一古老的语文教学过程,仍普遍采用,流传久远。

(二)西方教学理论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五四运动之后,西方的教学论传入我国,如德国的赫尔巴特和美国的杜威。

其教学理论介绍到我国,在二三十年代,对我国语文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影响到教学过程程序的变化,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1.赫尔巴特“传递──接受”模式影响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教育家。

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教学过程理论的。

他以心理学解释教学过程,最早地提出和论述了教学过程的阶段。

他认为人的心(心灵)是可以容纳各种观念的“容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从而形成观念。

他以统觉活动为原理,利用已有观念,构成统觉团,提出了四阶段的教学过程:

(1)明了──明确讲授新知识,要求学生专门学习新课题的各要素,达到正确理解;

(2)联合──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3)系统──指导学生概括和总结知识,将知识整理成系统;(4)方法──运用知识进行作业练习。

后经他的学生赖恩等加以发展,将教学过程的四段改为五段法:

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

这就是对我国教学影响很深的五段教学过程模式。

将五段教学应用到语文教学过程,其程序为:

(1)预备──复习旧课,进行和新课有关的知识问答,解释生字难词;

(2)提示──向学生提示本课文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3)比较──把新学的词、语句同已学的词、语句进行比较;(4)概括──归纳、概括全文中心思想;(5)应用──练习造句、写短文等。

以上方法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构成教与学的关系。

2.杜威“儿童活动”模式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家。

其实用主义教学论主张教学过程要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个人生活实践出发,在活动中学习。

他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要素:

(1)情境──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经验和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的动机;

(2)问题──在该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假设──要占有一定的知识和资料,进行必要的解决问题的观察;(4)解决──想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5)验证──通过应用检查想法,并自己发现其想法是否有效。

强调在该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经验,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教学过程模式,在二三十年代我国的语文教学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钟鲁斋著《小学各科新教法之研究》一书中曾提到:

“教学读文的程序,或用五段法或用设计法,有许多小学还用旧式教法,即演讲法或五段法。

近年来设计法颇通行。

”并以讲读谜语为例,具体说明教学的程序:

(1)引起动机──教员先讲别种谜语引起儿童学谜语的兴趣。

(2)决定目的──猜出一个谜语。

(3)计划──教师和儿童讨论哪一种谜语好,猜物的还是猜字的,如果是猜物,即将准备好的谜语给大家思索。

(4)实行──猜出了谜底,教儿童解说。

其中生字要儿童认识,意义要十分明了。

(5)判断──教员判断优劣。

该语文教学过程模式,以儿童活动、探究为中心,教师辅导构成教与学的关系。

在克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对儿童学习语言的听说读写训练体现不够。

(三)以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新方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1922年,我国实行新学制后,采用新法教授国文。

所谓新法是将西方教学理论的合理因素,融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之中的方法。

形成各种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1.《新法国文教授书》介绍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1)预习──学生准备,默读课文,写出生词,教师向学生提问。

(2)补正──问题解答和难字、语句解释。

(3)练习──读讲、抄写、表记、译白等。

(4)深究──内容深究:

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形式深究:

理解语言表达形式。

(5)整理──内容方面:

段落大意,全文要旨;形式方面:

文体构成。

(6)应用──实质:

命题笔答,发表心得;形式:

仿写,改作等。

(7)补充──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该语文教学过程模式虽然仍属“传递──接受”模式,但很突出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如对读书、动笔练习都很重视,既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更重视对语文形式的运用。

2.黎锦熙先生设计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共三段六步。

(1)理解──分两步:

①预习:

指示目的,唤起学习动机,预备的指导和儿童预备;②整理:

儿童问疑,教师试问,儿童答问。

(2)练习──分两步:

①比较:

略述国语文法要素,概括课文要旨;②应用:

注意读课文的表演和实质的论辩。

(3)发展──分两步:

①创作:

除作文外,还要注意语言的技术;②活用:

养成读书能力和调查的兴趣,以及养成儿童自由参考的习惯和对文学(广义的)鉴赏、批判的能力。

这一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突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养成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鉴赏、评析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3.叶圣陶先生设计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语文教学过程。

(1)预习。

非常强调预习效果。

预习应完成如下工作:

①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对分段、标点作一番思考。

②认识生字生词。

要求一方面知道解释,另一方面更知道该怎么使用。

③解答教师提问。

问题包括作者思路发展的线索,文章的时代背景等,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寻求解答。

如果学生能够解答得大致不错,就算真正做到了精读。

④写预习笔记。

将教师提问、答问要点写下来,作为上课讨论依据。

(2)讨论。

上课由学生讨论,教师做主席、评判人和订正人,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

讨论要训练:

“听取人家的话,评判人家的话,用不多不少的话表白自己的意见,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比勘自己的与人家的意见,这些都要历练的。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最后教师小结,要简短扼要,要求学生记在笔记本上。

(3)吟诵。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即诵读。

吟诵对于讨论中所得不仅要理智地理解,而且要亲切地体会,使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要教学生诵读符号,以标示诵读时声调高底、强弱、缓急。

(4)参读相关文章。

以精读篇为基础,扩展阅读内容,达到精读与博览相结合。

(5)应对教师考问。

考查的方法很多,如背诵、默写、简缩、扩大、摘举大意、分段述要、说明作法、述说印象。

该语文教学过程模式有如下特点:

第一,既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重视预习阶段。

预习中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并自求答案,尤其是解答教师提问。

学生通过自己“动一动天君,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参考书。

他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其次,设讨论阶段。

讨论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既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又可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而讨论须由教师主持和总结。

第二,体现语文教学本质特点。

既重视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研讨、理解,又重视听说读写训练,尤其注重诵读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

“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

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

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第三,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认识过程。

从初读感知语言──细读、精读理解语言──练习、考查发展语言,全过程自始至终把理解语言和训练语言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有古老的传统式;有受西方教学思想影响的不同模式;更主要的是以我国传统经验为基础,并吸取西方教学思想的有益因素而形成的语文教学过程。

这些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 1949—1966年,17年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演进

(一)以谈话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50年代初期,以苏联教育专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论传入我国,语文界批判了语文教学串讲课文的模式,提出采用谈话法教学语文。

其教学过程模式如下:

1.起始课。

介绍作品和作家的时代背景,集中讲解生字词,熟悉课文大意。

2.分析课。

阅读和分析课文;通过朗读、默读课文,分析人物和情节的发展过程,着重内容和思想的分析。

3.总结课。

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方法。

全过程贯串师生谈话。

该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特点:

(1)从课文整体入手,再到课文各部分,最后又回到课文整体。

可使学生对作品反映的人物、事物、景物获得比较完整的印象。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着重师生共同谈话活动。

(3)突出了文学因素,思想教育。

但由于侧重于文章内容和故事情节的分析与谈话,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的教学与训练。

虽然在60年代初期,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察悟,在1963年制订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也有所扭转,提出“一定要加强语文基本训练”。

但继之受到文革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二)以讲读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讲读教学是1963年制订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所规定的。

这部大纲指出:

“讲读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一方面是学生的诵读练习。

教师要认真地把课文讲解清楚,并且要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听讲和完成作业。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讲、有导、有读、有练。

但仍以讲为主。

具体过程如下:

1.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讲读课文。

(1)范读──一般由教师读或由读的好的学生读;

(2)分段讲读──要求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概括段意;(3)总结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总结写作方法。

3.练读课文。

熟读、背诵,做各种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功训练。

该语文教学过程模式,仍以教师讲为特点,但比较重视学生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至今仍为大多数教师采用。

三 1978年—现在,新时期以来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发展

(一)以读、议、讲、练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分三个阶段:

1`.预习阶段。

(1)初读课文。

初步理解生字难词和课文主要内容。

(2)思考问题。

对文章标题、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以及文章重点部分和语言表达、文章主题等问题的思考;思考的问题随年级增长而逐步加深,要求带着问题读书,逐步要求学生写预习提纲和笔记。

2.读、议、讲阶段。

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阶段。

包括:

(1)细读课文。

分段、分层读,逐句、逐字地读;对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进行细琢细磨地研读。

尤其是重点段落,要将字里行间的含蓄之意、比喻之意、言外之意体会出来;将作者的思路、情感理清、读懂。

(2)深读课文。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去读,分析、比较、概括作者的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特点,体会语感,欣赏和记取精美、规范的语言,提高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学习表达方法。

细读、深读紧密结合,以读为主,读不懂的部分或重点可以议论及教师讲解,在教师指导下,将读、议、讲融为一体。

3.练习阶段。

熟读课文,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断要熟读,练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读写能力,练习方式多样。

检查效果可以在练习后进行,也可以和练习结合进行。

该语文教学过程模式,是笔者根据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精读的教学过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并吸取了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常用的教学过程模式加以调整而设计的。

其特点是:

(1)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过程,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通过细读、深读完成读写结合。

(2)以学生读为主,重视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将精读法具体化,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精读方法。

(3)既重视学生的读和练,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以自学辅导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1.预习。

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难词。

2.教师布置自学提纲,随着年级增长,学生可以自拟学习提纲。

3.学生依据读书提纲认真读书、查工具书、做读书笔记。

4.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朗读、默读、质疑、讨论。

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欣赏、评论。

5.练习和作业。

该语文教学过程模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书。

关键是把自学提纲拟好;自学提纲要反映教学目的、教学难点以及重点训练项目。

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三)以情境教学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此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所设计和运用的一种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阅读贯串始终。

将言、形、情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体验和记忆。

具体程序如下:

1.初读──创设情境抓全篇,理解作者思路──读通。

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教材;理解作者思路,了解课文大意。

2.细读──突出情境抓重点,理解关键词、句、段──读懂。

强化感知,充分利用情绪加深内心体验;提供契机,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课文内容;设计训练,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3.精读──凭借情境品语感,欣赏课文精华──读深。

运用比较、诵读方法进行语感教学。

影响儿童产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进一步获取关于是与非、美与丑的审美观念。

(四)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

此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所设计和采用的一种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以一个单元教材为单位,突出导练重点。

每单元有七八篇课文,分精读课、略读课、自学课、综合练习四类课型。

精读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基本掌握本单元规定的训练目标,以及掌握学习重点的要领、方法,为略读课、自学课奠定基础。

其教学程序如下:

1.导自学。

通过预习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生字词及课文内容。

2.导精读深究。

深究重点段,品词、品句领会学法。

要求达到五会:

会理解、会复述、会背诵、会品评、会运用。

3.导练习。

指导学生运用和总结学习方法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进行多层次练习,达到掌握训练目标。

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是以目标教学理论和语言构造方法为指导的,全过程体现读写结合,注重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自学练习,以提高学生独立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 关于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几点认识

(一)我国的语文教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探索符合汉字、汉语特点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自五四运动以来,在70余年的探索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变化,一直是在继承、发展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接受西方教学思想影响的两条线索中交织前进。

在过去的三个历史时期中,我国的语文教学曾三次受到西方和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

一方面我们应看到其影响的积极意义,反映在语文教学上,主要促进了教学过程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教学建立起比较科学的教学程序,便于教师操作。

在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发展中,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知识传递型”和“儿童活动探究型”相互渗透发展等。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将教学程序机械化,忽视我国语文教学特点,不重视语言训练等。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三次影响后,又都回归到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上。

当然,不是复旧,而是在语文教学传统理论基础上有所发展。

例如本文所介绍的新时期以来的几种语文教学过程模式,就吸取了过去的经验,突出了我国的语文教学的特点,重视了语言训练。

历史说明,外国的教学理论必须与我国的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

也就是说,我国的语文教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因为汉字、汉文有自己的特点,而汉文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又具有悠久的历史。

我们必须脚跟牢牢地站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基础上,遵循我国语言文字特点,合理地吸取现代教学的先进理论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探索更加科学化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二)语文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是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语文教材,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发展语言的过程;在同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想、智力、情感等也相应地得到发展。

由于对教与学的关系有不同理解,曾产生过不同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有的重教,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授──接受”模式;有的重学,形成学生自学、探究、发现模式。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过程,既要重教,更要重学。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共同的、统一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学习,要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必须靠教师的启发、指导。

尤其是小学生,绝不能无师自通。

例如自学辅导模式,学生的自学提纲决定学习的质量,教师如何把自学提纲拟好是非常关键的;若自学提纲不能反映出教学目的、教学难点、训练重点等,学生的自学当然不会深入,也不会有所得。

这说明教师指导学生把书读好并非易事。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出教师的教──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创设情景,唤起想象;点拨难点,指导方法;引导思路,概括总结;激发情感,提高认识;设计练习,指导训练等。

也要体现出学生的学──读书、思考、质疑、讨论、说写练习等。

总之,教与学是协调活动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指导学,学离不开教。

有的课可学得多些,有的课可教得多些,教的结果达到不需要教。

(三)语文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一般认知基础上的。

由于认知理论不同,构成不同的教学过程模式。

我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学生认知理论基础的。

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由感知、理解(思维)、运用(操作)几个因素构成,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据此,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一般是:

初读感知语言,细读、深读理解和品评语言,熟读、练习、记忆和运用语言、发展语言。

重点是理解语言的过程,一般要经过由语言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语言形式两个过程。

两个过程相互联系,后一过程既是深究、比较、概括的过程,也是学习读、写方法的过程。

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础,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语言的过程确定语文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教学程序。

但是每一种教学过程模式其结构不是机械的、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灵活确定教学结构和程序。

(四)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就要体现如下特点:

1.要有足够的读书时间,要体现出不同水平的读书要求,如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等。

一节课最好有1/2的读书时间。

2.要体现文道统一、语言和思维的统一。

既要有足够的语言训练活动,又要把语言训练和对思想内容的探究活动统一起来;把语言训练和学生的思考、想象、质疑、答疑、探究等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不断的分析、比较、判断、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3.要体现读写结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对读书的指导,也要有对写作的指导;既要有读的练习,又要有动口、动笔的说写练习。

全过程都要体现读写结合。

4.要有一定的学习、使用工具书的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学会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要在读书过程中安排使用工具书,在运用实践中逐步掌握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虽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还应该向纵深发展。

如果说前边介绍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侧重于认知过程,当然,认知过程是基本的。

那么,今后是否应加强师生情意交往过程理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研究,不断创造出新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