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超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481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6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docx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资料超全.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docx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

马原复习提纲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

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

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

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

【总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几大弊病:

物质财富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

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幸福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消除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如何实现人类解放

两大根本途径:

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别是消灭私有制

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

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具体地讲,就

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逐渐掌握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的奋斗过程。

原始社会:

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绝对奴隶。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人受到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双重奴役。

资本主义社会:

人类开始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但仍处于社会关系的奴役之下。

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实现了社会关系的变革,既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也成为社会的主人,个

人获得了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与19世纪40年代,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1

马原复习

【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

织工人起义。

【思想渊源】之三大先进思潮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斯密、李嘉图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三大科学发现

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1844年《德法年鉴》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唯物史观和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深入工人群众、为其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革命实践中实现世界观的转

变,进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40年代后期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

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

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三大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

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

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2、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商品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3、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古典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马原复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社会主义:

生产力充分发展,政治上高度民主

社会主义革命“多国共同胜利论”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世界历史背景

俄国国内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利条件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的发展

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从苏联一国发展到十几个国家:

苏联、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越南、

老挝、蒙古、古巴等。

苏东剧变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

剧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现状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成为主潮流

苏东剧变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

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具有科学性:

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革命性:

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体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这也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品质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剥削现象、私有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必然性及其消亡的必然性

物质财富的丰富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的关系

3

马原复习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2、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

史责任。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化理论为方法)。

3、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人生境界(化理论为德性)。

如何正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

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

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

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

马原复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

1、物质定义:

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范畴:

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

基础。

(二)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把物质和运动分开,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就是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把运动和物质分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就

是唯心主义。

(2)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静止表现为两种情况:

事物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没

有发生位置的移动,没有进行机械运动。

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运动中也包含着

相对静止。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才能科学区分事物;才能理解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突出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征是三维性。

物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和时间;空间和时间也不能脱离

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

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

对的。

(2)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大方面: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

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此外,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5

马原复习

1.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

识的目的和归宿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

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能动的改造世界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

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

社会历史取

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主体选择:

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什么是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和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

6

马原复习

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

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物质性表现在: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

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其他】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称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题

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

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

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

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

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之后,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

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学说

的总特征。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概念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2)联系的普遍性

7

马原复习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

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3)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直接的间接的,偶然的必然的,本质的非本质的联系等

等。

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尽可能

地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特别是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才能真正认识和驾驭事物。

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改变了,联系的性质、方向也随之改变。

(4)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是对食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对条件要唯物辩

证地去看待。

2、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运动中的前进、上升的变化。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

循环论也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

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

事物。

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不能单凭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简单地根据事物形式是

否新奇或力量是否强大。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

合。

(2)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发展才

是硬道理”。

发展的本质是创新,要积极进行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3)发展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

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

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8

马原复习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在由对立统一规

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

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①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它是贯

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③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最根本

的认识方法,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即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

马原复习

※矛盾的斗争性即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相互分离、相互否定的趋势。

方法论:

坚持矛盾的观点,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

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

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

中各自得到发展;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即推动矛盾双方

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即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性质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以及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

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矛盾普遍存在,人们应该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矛盾发展的特殊性表

明,不同的事物或过程,其内部对立统一的具体关系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不同性质、特

点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不同。

方法论:

坚持矛盾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科学划分的依据、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普遍

性比特殊性深刻,矛盾的特殊性比普遍性丰富。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

殊性体现普遍性,都同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必须反对割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

点,反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

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总结:

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一事物的质和该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即事物总是一定质的事物,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

和属性不可分割,属性是事物的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物与他物在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分量的前提。

②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包括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

以及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

量和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

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精确把握事

10

马原复习

物的量,才能获得对事物质的清晰准确的认识,进而对实践进行准确的指导。

③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或幅度、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

一体。

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

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与右的错误。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质变规律或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逐渐

的、不显著的变化。

量变表现为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等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

物的连续性。

量变的基本形式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这是对原有度的突

破与超越,表现为事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等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事物连续

和渐进的中断。

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爆发式质变和非爆发式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

化和相互渗透。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相互转化: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基础。

第二,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即超越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质变巩固量变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