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畔访滇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5451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澜沧江畔访滇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澜沧江畔访滇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澜沧江畔访滇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澜沧江畔访滇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澜沧江畔访滇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澜沧江畔访滇红.docx

《澜沧江畔访滇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澜沧江畔访滇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澜沧江畔访滇红.docx

澜沧江畔访滇红

澜沧江畔访滇红

  人头马VSOP,呈深金黄色或琥珀色,通透如水晶,有清淡的香草味和橡木味。

高品质滇红散发出标志性的蜜糖香,并伴有甜甜的花果香,色泽橘红透明。

先倒干邑几滴入杯打底,再把热滇红倒入,高温激活酒香。

茶香、酒香交换融合,大口畅饮则一股热流直抵体内,中西合璧,感受奇妙。

  红茶常可做调饮。

但其与白兰地的搭配,则是我们在云南见到的最有想象力的饮法。

  安石村  3月9日,农历二月初五。

安石村的茶厂“开秤”收茶了,这恐怕是国内最早开采的春茶。

  一大早,19岁的李寒玉和爷爷挎着竹筐走上了茶山。

经过一冬的休养生息,茶树重新焕发了生机,顶端墨绿肥厚的老叶上萌发出了细嫩的芽头,如同覆盖了一层翠绿的细绒毯。

露水还躺在叶片上,映射着芽头上的绒毛,纤毫毕现,更加青翠欲滴。

  李寒玉把茶筐斜挎在肩头,两手同时采茶,动作熟练,如同弹钢琴一般在茶树上划过。

她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叶梗,手腕一转叶片就掰了下来,然后塞入手心攥住。

当两手的青叶满了,就转身放入筐里。

  采茶是很有讲究的。

最值钱的部分是芽头,长到两厘米左右才可以摘;其次是一芽带一片叶子,可以制作特级滇红茶;再次就是一芽两叶,制作普通滇红茶。

好几片叶子一把采下,就是最普通的“大众茶”了。

只用芽头做成的滇红,俗称“一根针”,香气最强,价格也最高,是特级茶的一倍以上。

“一芽一叶”制成的特级滇红,虽香气略逊,但是滋味更浓,久泡不淡。

  采摘茶鲜叶时,将精粗原料分开采摘,分级制造,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能保证成茶品质的一致性。

此外,采摘的叶片老嫩程度必须一致。

细嫩的鲜叶,叶质肥厚软嫩,内含物含量高,纤维素含量少,制成的红茶,条索紧结,香气浓爽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匀。

  “采过之后,下面要留一片叶子,这样后面的芽才长得快。

”李寒玉对我说。

一名采茶熟手只采芽头,一天最多采2公斤,“一芽一叶”则可得8~10公斤。

春茶初采,一片茶园一周可采一次。

3月21日春分后,雨水渐多气温升高,就可3~4天采一次。

  安石村在滇西的群山深处,属于云南临沧市凤庆县。

海拔1700~2300米。

全村有4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768户农户,总人口3000多人,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区。

这里被称为“滇红第一村”,全村6560亩土地,除了60亩地种蔬菜,其余全是茶园。

在这个村的田地里,捡不到一粒粮食。

  李寒玉家有十几亩茶园,都在山坡上。

直起身四周望去,附近是三四百米高的丘陵,红褐色的泥土之上是大片青翠的茶园。

从高处看,一圈圈的茶田如同古树的年轮;层层叠叠又似老人的额头皱纹。

远处青黑色的群山如同屏风一般挡住视线。

从印度洋上空飘来的暖湿气流压在山头,云雾缭绕。

茶园里种着桃树、梨树与核桃树。

桃花、梨花正当怒放,红白相间,生机勃勃。

果树与茶树共生,可使茶叶平添了水果的芬芳。

蚕豆就种在茶园边,掰开豆荚,一路走一路吃,清香可口。

  山区气候多变,突然一阵细雨落下,打湿了泥土。

对于春天的雨水,茶农的态度有些复杂。

有些雨水,利于植物生长,茶叶新芽萌发得就早,采茶时间也可以提前,便于抢占春茶市场。

如果雨下多了,空气湿气温低,则不利于茶叶发酵,制不出高品质的红茶。

若是连日下雨,则连采茶都不可能了。

  滇红集团茶叶科研所所长张成仁也在茶山上巡视。

“今年的气候好,是风调雨顺的一年,雨水不多不少,每个节气都来了一点。

”张成仁对我们说。

按照以往的采茶旧历,一般农历二月初八“开秤”采茶,今年还提早了几天。

  日头过午,李寒玉已经采满了一筐青叶,大概七八斤重。

她把茶筐背在身上去茶厂卖鲜叶。

今年的收购价比去年略高一些,芽头每斤45~50元,一芽一叶每斤13~16元,大众茶每斤5元钱。

以前李寒玉一直在广州的一家电子管厂打工,每个月有接近2000元的收入。

今年茶叶价格好,李寒玉打算在家待到清明后,抢完春茶再走。

  在茶厂门口过秤后,茶农就把鲜叶背到楼上摊晾。

楼下是生产车间,揉捻机、烘干机发出嗡嗡的震动声,放在烘干箱中发酵的叶片逐渐变黑发热,散发出浓烈的果香,甚至有一点酸味。

时间长了,这种味道会让人感到有点头晕,就像喝醉了酒。

  靠山吃山,安石村自古以来就种茶采茶,山顶上还存留着明清时期的老茶园。

以粮为纲的年代,茶树被砍掉,在山坡上种粮。

但是山区气候冷凉,又缺乏灌溉,只有靠天吃饭。

一亩地只产300多斤,口粮尚不足1/3,遇到灾年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世纪之初,村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多元。

2002年后,村里开始大面积种茶,日子于是好转。

现在农民年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

  李寒玉的家里还培育很多鲜花,以山茶和兰花为多。

农民将野生山茶树移植嫁接,便改良出许多优良品种,如“珍珠”、“恨天高”、“童子面”等。

现在一棵长势茁壮的茶花能卖到六七百元。

2007年,茶花成为炒作对象,一棵普通的茶花也能卖到三四千元。

  滇红地理  每年5月中下旬至9月底为滇西的雨季,10月至第二年5月中则为旱季。

春茶的采摘从3月中开始,至5月中。

此后,开采夏茶至8月。

9~10月就可采秋茶。

茶区一年可采三季,产量丰富。

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茶区的一个重要特点。

  3月是滇西最漂亮的季节。

雨季还未到来,怒江与澜沧江的水势平稳清澈。

鲜花开满山冈,三角梅、山茶、木棉、春槐争奇斗艳,即使在贫瘠的石头缝里,也摇曳着紫茎泽兰的白色花朵。

  六山、五水构成了云南山岭纵横,河谷渊深的地形地貌。

这种帚形的地系、水系,使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既可抵挡西北大陆性气候的入侵,又可接受来自印度洋、太平洋温暖季风,随地形产生温度水平、垂直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低纬度高海拔的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期很短,雨热同季。

  云南划分为滇西、滇南、滇东北三个茶区。

滇红产于滇西、滇南两个自然区。

其中又以滇西茶区为主,包括临沧、保山、德宏、大理4个州县,种茶面积占全省的52.2%,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5.5%,系滇红的主产区。

其中又以临沧为滇红的核心产区,滇红产量的90%左右来自临沧。

  这块主产茶区基本上分布在横贯东西的北纬23度27分附近。

在北回归线附近不超过3个纬度范围内,被科学家称为“生物优生地带”。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气象专家张坤、李继光、刘运章论证,临沧地处西部型云南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中间带,从地理位置、海拔、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看,全部具有世界一流的种植茶叶的气候条件。

  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将临沧夹在中间,北回归线从境内穿过。

境内群峰起伏,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全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低纬度、高海拔,水资源丰富,土壤红壤pH值偏酸,最适宜茶树生长。

同时,海拔高的地区,茶叶的生长周期较长,茶叶的品质也就相对较好。

  如果再将产区缩小,临沧又以北部的凤庆县为红茶的核心。

全县有30.1万亩茶园,面积为全国第三位。

每年产茶2.1万吨,其中80%用于制作滇红茶。

1938年第一斤滇红茶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凤庆县在滇西纵谷南部,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

澜沧江从北向南流淌,在凤庆境内却拐了一个弯,自西向东流,然后再折向南奔流出境。

由于澜沧江及其支流顺甸河、黑惠江、迎春河切割,从北至南形成四大峡谷。

西部地势较缓,呈波浪式向西延伸,形成丘陵盆地。

  境内山脉,属怒山、云岭两大山系。

云雾缭绕,溪涧穿织,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多红黄壤土,腐殖质丰富。

年平均气温13~15摄氏度,年降水量1200毫米,相对温度约70%。

由于全县经济基本为农业,几乎没有产生大的工业污染。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优质的茶种。

  从植物学的分类上看,云南大叶种茶分为三个品系:

勐海大叶茶、勐库大叶茶和凤庆大叶茶。

其中后两者分别原产于临沧的双江和凤庆两县。

  “三大品系中,勐海种和勐库种比较适合制作普洱茶,而凤庆种则适合生产高档红茶。

”张成仁说。

凤庆种茶叶面宽大肥厚,内涵物质多,结实力较强,产量也高。

其中所含茶多酚与儿茶素含量高,适合生产红茶。

“用凤庆大叶种生产的红茶,香气高、汤色好,味道更浓。

”茶叶专家、滇红集团监察部经理杨明柱说。

  我国著名茶学家湖南农学院教授陈兴琰曾在凤庆考察得出结论:

“顺宁(凤庆原名)之自然环境,极易于茶树生育,茶树品种有类似于印度及锡兰所植之阿萨姆种,单宁成分甚多,极宜于外销红茶之制造,且可试植于全国之低级红茶区,以求增进全国红茶之品质,进而与印锡红茶相竞争。

”1984年凤庆大叶种被评为国家级良种,开始在云南、四川等地大量引种。

  凤庆茶厂在上世纪70年代末建立了茶科所,在凤庆大叶群体种中继续寻找更优的植株。

经过30多年的研究,陆续培育了“清水三号”、“凤庆九号”、“早春翠芽”、“探春银毫”,用于高档茶的生产。

张成仁告诉我们,培育一个优良品种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一种特殊“蜜糖香”被认为是滇红的独有气息,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拼配产生出玫瑰花香,则是目前最高品质滇红的标志符号。

滇红的汤色橘红,通透明艳。

如果用白瓷杯盛放,则看到茶汤边缘有一环金圈,茶水冷却后呈乳凝状,被称为“冷后浑现象”。

“冷后浑”早出现者质更优。

  作为大叶种红茶,滇红的味道更加浓烈、厚重,富有刺激性,如同云南高原肆意奔放的生命力,带有一股野性的魅力。

尤其是以外销为主的红碎茶,口感冲击力强悍,需要牛奶调饮,很少用于清饮。

“别的红茶往往三泡之后味道就淡了,滇红可以冲六七泡都没问题,所谓‘七碗至束味’。

”杨明柱说。

  岁月的味道  滇西的大山层层叠叠,似乎永远绕不出去,从凤庆县城到锦绣村不到50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

其中有一多半的路程穿行于浓雾中。

  路的尽头是一处名为香竹菁的小村寨,村子的山坡上有一棵被称为“茶祖”的古茶树。

2003年2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蔡新亲自测量了茶树。

树高10.2米,树幅11.1米×11.3米,树根周长5.67米,直径1.59米,要四五个人才能合围抱住。

  锦绣村村长李玉禄告诉我们,1986年小湾镇茶叶推广员毕文才来村里指导茶叶种植,发现了这棵长在村民李文朝家田埂上的大茶树。

由于茶树体形庞大,枝丫繁多,极为罕见,引起了毕文才的注意。

于是他将这棵古树的信息通报了凤庆茶厂。

茶厂随后派人实地考察,初步认定是一棵上千年历史的古树,县茶叶学会迅速将古树进行了保护。

  古树的发现引起了生物学界广泛的注意。

北京市农展馆馆长王广志教授,采用同位素方法,推断香竹箐古茶树树龄在3200年以上。

随后,广州中山大学植物学博士叶创新对香竹箐古茶树进行考察,得出和王广志一样的结论。

2004年初,日本农学博士、茶叶专家大森正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智博士对香竹箐古茶树做了测定,认为树龄在3200~3500年。

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龄最古老的茶树。

  3200年——当这棵古树萌发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商朝末期。

算起来,它比商纣王还年长近100岁,比孔子大近700岁,1000年之后秦始皇才出生。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棵古树有明显人工栽培的迹象,即使不是为人所植也是经过了人工驯化和利用。

“我们这里自然生长的古茶树都会长得很高,不会有太多的分叉;而这棵树并不高,分叉也多,顶端明显经过了修剪。

”李玉禄说。

  换句话说,在3200年前的商朝末期,滇西大山中的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茶树,采撷茶叶了。

  东晋《华阳国志》中曾记载,巴蜀军队支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并向武王进献茶叶,这是中国最早有茶的记载。

也恰好也是在3000多年前。

有学者认为。

献茶者为巴蜀军中的濮人。

而古代濮人则是现在德昂族、布朗族和佤族的祖先,就居住在滇西澜沧江、怒江流域。

或许周武王所得到就是这一类古茶树所产的茶叶。

  目前,这棵栽培型的“茶祖”品种尚难确定。

按照茶叶高级工程师夏祥明的观察,从性状来看,既不同于茶系中的茶和(C.sinensis)种,又不同于阿萨姆(C.sinensisvar.assamica)种。

相较之下,叶面光滑平展,手感较硬,叶脉细直,叶背无茸毛。

这类茶,本地人称为园埂茶,基本上种植在房前屋后的菜地边。

  3000多年过去了,香竹菁古茶树依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李玉禄告诉我们,每年4月15日左右,村里开始采摘古树的茶叶,每年可采鲜叶400多斤,制成70~80斤干茶。

每年的5月1日,都要举行盛大的活动祭拜茶祖。

2007年,一块498克重,由这棵古树茶叶制成的普洱茶饼,拍卖到了40万元。

  香竹菁古茶树的发现和确认,进一步证实了茶树原生地在中国云南的澜沧江流域。

关于茶树原生地在哪里,茶学界最早认定的是印度的阿萨姆。

直到20世纪,在西双版纳发现勐海巴达贺松野生大茶树后,全世界的茶学专家才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国。

中国茶学家吴觉农1923年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对茶树起源于中国做了详细论证,用史实驳斥英人勃鲁士(R.Bruce)于1826年提出的“茶树原产于印度”的观点。

吴觉农根据当时掌握的茶叶资料和地理学、生物学的有关原理推断,茶树的原产地应该在云南,中心地带就在澜沧江流域。

  随着对澜沧江秘境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古茶树、古茶林被不断发现。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凤庆县政府曾经先后4次对境内的古茶树资源进行普查。

2005年5月最后一次普查也是最详细的一次普查,历时3个多月,考察组走遍了县内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

最后统计出凤庆共有古茶树群落5.6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3.16万亩,民国以前栽培的古茶园2.13万亩。

  杨明柱对这次考察印象深刻。

“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进入了大、小尖山地区,海拔1900米至2600米,位于距澜沧江约40公里的大丫口山。

”杨明柱说,“那里山如同刀削斧凿,人迹罕至,只偶尔有猎人才能上去,当地有50多名彝族和汉族居民。

”  那里的古茶树群让杨明柱震惊不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野生古茶树群”。

在这片原始深山中,他们发现了野生茶树8000亩,约3.2万珠,最高的茶树有四五十米高。

野生古茶树与黄竹、云南松、各类藤本植物混生,没有极好的辨别力很难发现。

最大的一株茶树生长在大尖山的一个熊窝边上,根部周长1.49米,直径0.45米。

“大、小尖山野生茶林的发现,充分证明了凤庆是世界茶叶原生地的中心地带,到目前为止还保存着原始野生茶的品种基因,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茶叶基因库。

”杨明柱说。

  我们在锦绣村香竹菁考察的古茶树则是另一番景象,由于这里早有居民点,古茶树也多为人工栽培型。

它们以3200年树龄的“茶祖”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

海拔在1759至2580米的山间,面积约5000亩。

除了“茶祖”外,直径1米以上的有3株,直径在0.5米左右的有2000多株。

最使人难忘的,是在锦绣村上甲山村民小组,古茶树的造型姿态各异。

有的像睡美人,有的像奥运火炬,有的像龙口衔珠,有的像大象。

  大寺乡平河村与永新团结村的古茶树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凤庆大叶种的祖先,其中根部周长1.88米、高12米的白岩大茶树是典型凤庆大叶种的代表。

它正是滇红茶的最佳原料。

  在临沧,野生、半野生茶树南起糯良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从海拔1200至2700米的范围内,全市8区县均有。

沿着澜沧江画出一条线:

双江勐库大雪山、永德大雪山、云县白莺山、凤庆香竹箐,这些地方都发现了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茶树、古茶林,这是世界上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带。

  如果将这些已发现的古茶树群落用一条线连接起来,正好形成了一条沿澜沧江西岸向南通往今天普洱市、西双版纳的古道。

还有一条则沿着怒江东岸通往今天的缅甸、老挝的古道。

“在第四纪冰川期内,澜沧江下游地区并没有被冰雪覆盖,从而保留下来了很多原始物种,古茶树就是其中之一。

”杨明柱说。

这两条茶叶之路,也体现了茶树传播移植的通道。

  村民韩国景一家就住在香竹菁茶祖树附近。

他家一共6口人,有十几亩的茶园分布在附近山坡。

“我们家地头上就有上千棵古树,直径50厘米的古茶树就有40多棵。

”韩国景的儿媳李映松告诉我们,最大的一片古茶林在对面山顶,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每到春天,家里人都会背着书包爬上树采茶,每棵树都能制出10~20斤的干茶。

  茶叶的制作保持着原始普洱茶的方法。

鲜叶采回后先在大铁锅里大火杀青,然后反复揉制成条索,再到太阳底下暴晒。

同时新茶不能吃,否则会拉肚子。

按照老人的说法,野生古树茶要放在袋子里3个月后,泛出成香后才能食用。

这种办法做出来的茶也就是青毛茶。

  火塘中的木柴噼啪作响,火星蹦出,把脸膛映红,白色的炭灰轻轻飞舞。

我们围坐在火塘边,将湿漉漉的裤子烤干。

60多岁的韩国景为我们烧上一壶“百抖茶”。

他把老树的芽茶放在陶制的茶罐里烤,一边烤一边抖,防止茶叶烤焦。

渐渐茶叶变得焦黄,茶梗发泡,一种酥香味溢出。

然后加入滚热的开水,茶罐顿时就像开了瓶的香槟,泡沫喷涌。

这时韩国景顺势一吹,将上层泡沫吹出,再注入少许开水,放在火塘里煮一会儿就可以饮用了。

  这种独特的饮茶方式与古树一样久远。

老茶似苦非苦,谈不上爽口,但是粗犷醇厚,回味悠长,就像岁月的味道。

  创制滇红  与历经沧桑的古茶树相比,滇红的历史则短暂得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长江中下游的传统茶区相继沦陷。

中茶公司技术员冯绍裘被疏散离开安徽皖南的祁门茶叶改良厂。

  祖籍湖南衡阳的冯绍裘生于1900年。

1923年他从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1933年担任江西修水实验茶场技术员,负责宁红茶的初、精制试验工作。

后受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胡浩川的聘请,到祁门试制红茶,并在该场设计了一套红茶初制机械设备,开创了我国机制红茶的先例。

1938年春,冯绍裘应旧中国中茶公司寿景伟、吴觉农先生电邀到汉口参加该公司工作,任技术专员,搞茶叶产销技术工作,同年8月随旧中茶公司迁往重庆工作。

  红茶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茶叶贸易是赚取外汇的重要渠道。

但战争爆发,使传统安徽、福建等红茶产区相继被切断,中茶公司必须开辟新的红茶产区,恢复出口,以购买军用物资,坚持抗战。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938年9月冯绍裘受命前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

当时,云南各茶区只产青毛茶,属绿茶一类,高温杀青后,再揉捻晒干。

茶商从茶区收购后运到市场,设厂压制成各种“紧形茶”以便运销。

能否生产红茶还是疑问。

这年10月,冯绍裘从昆明出发,乘汽车沿滇缅公路颠簸了3天到达大理下关。

他在下关仔细考察了沱茶,对来自凤庆的大叶茶非常感兴趣。

  于是冯绍裘向南又走了10天山路,沿茶马古道的路线,翻过无量山,在巍山渡过黑惠江到达鲁史镇,跨过澜沧江最后到达顺宁(原凤庆)。

  当时正是秋末冬初的季节,长江南北的茶区都已停止产茶。

而此时顺宁附近的凤山上,茶树成林,一片黄绿,生机盎然。

茶树有一丈多高,芽壮叶肥,白毫浓密,芽叶生长期长,顶芽长达寸许,成熟的叶片大如枇杷叶,嫩叶中含有大量的叶黄素,产量高品质又好。

这些凤庆大叶种茶非常符合冯绍裘的要求。

  于是他到风山上采了鲜叶十几斤,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各一斤多。

结果令人振奋。

红茶样:

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橘红),香味浓郁,是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的红茶所不具备的。

绿茶样:

满盘银白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也为中国国内绿茶所稀有。

随后冯绍裘将样品送到香港茶市,获得良好反响。

  1939年初,旧中国云南小经济委员会决定由冯绍裘筹建顺宁茶厂,争取尽快投产。

顺宁地处山区,交通困难,300余里山路,只能靠骡马驮运,制茶机器很难运到。

为了争取早日试制,冯绍裘在机器和动力设备没有配齐安装完毕的情况下,采取土法上马,使用人力手推木质揉茶桶、脚踏烘茶机、竹编烘笼烘茶等办法,保证云南红茶试制工作顺利开展。

1939年,第一批约500担云南红茶终于试制成功了,成箱16.7吨。

当时没有木箱铝罐。

就用沱茶篓装,由茶厂60批骡马组成马帮,经顺宁道运到昆明,再转运香港,改木箱铝罐出口。

  茶叶通过香港富华公司转销伦敦,深受客户欢迎。

与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比香气更高,味道浓厚。

每磅售价高达800便士,仅此一批红茶便可换得近13万英镑的外汇。

  最开始,冯绍裘将此茶初定名“云红”,以对应安徽“祁红”,湖南红茶称“湖红”。

旧中国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的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取著名景点滇池的意境,于是“滇红”得以最终定名。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原“顺宁实验茶厂”改称“顺宁茶厂”,收归国有,1954年随县名更改为“凤庆茶厂”。

此时,茶厂继续承担着出口赚取外汇的任务。

50年代所产之红茶全部整箱出口到苏联。

在这一时期,很多苏联专家也来到了这个边陲小县,帮助建设厂房。

现在厂区内一栋二层的主办公楼就是当年苏联专家所设计的。

楼门前的庭院里则矗立着“滇红之父”冯绍裘的铜像。

  1958年,滇红特级工夫茶被国家定为外交礼茶,指定由凤庆茶厂独家定型定量生产,专供驻外使馆使用。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期间到访云南。

时任云南省长和志强赠送给女王两件礼品,一件为云子做的围棋,另一件就是滇红金芽茶。

1996年凤庆茶厂改制成为滇红集团,成为股份制企业。

  滇红的生茶遵循了传统红茶的生产工艺,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道工序。

其中最重要的是发酵。

杨明柱介绍说,先将揉捻过的茶叶解块打散,铺入发酵箱,一般不超过20厘米厚,置于通风处,上盖一块布。

春天发酵温度在20~25摄氏度为最好,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发酵时间不低于两个小时,必须保证茶叶完全发酵。

在此过程中产生红茶的关键成分——茶红素和茶黄素。

“发酵程度完全由人工根据原料、气候等条件灵活掌握,当茶叶发出类似于苹果的香味时,则发酵完成。

”杨明柱说。

如果发酵不足,则味道淡薄、汤色浑浊;如果发酵过度,则产生馊酸的味道。

  “调饮”是红茶的一大特点。

“一方面,由于受外贸影响,西方人习惯加入牛奶;另一方面,红茶口味具有‘中和性’,与其他味道的冲突性小。

”张成仁说。

滇红除了清饮外,通常可以调入牛奶、蜂蜜、方糖,也可加入核桃、话梅、开心果。

  最别具一格的当属与白兰地的搭配。

选用人头马VSOP或轩尼诗VSOP,呈深金黄色或琥珀色,通透如水晶,有清淡的香草味和橡木味。

高品质滇红,最好选高香的金芽茶,散发出标志性的蜜糖香,并伴有甜甜的花果香,色泽橘红透明。

先倒干邑几滴入杯打底,再把热滇红倒入,高温激活酒香。

茶香、酒香交换融合,大口畅饮则一股热流直抵体内,中西合璧,感受奇妙。

此种搭配是我们在云南见到的最有想象力的饮法。

  最后的马帮  我们赶到鲁史镇的时候,正逢集日,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一大清早,就有驮柴的毛驴、担菜的农妇从四面八方的小路上聚拢来,青菜、萝卜、豌豆粉、苦荞糕、毛豆腐、腊猪肉、鲜鱼虾、锅碗瓢盆、床单袜子、家用电器……集市就此拉开。

山里人赶集虽然不善叫卖,但也不乏讨价还价。

  滇红之诞生,其初衷为出口贸易。

当时凤庆出产的红茶必须走茶马古道,翻山越岭,渡过澜沧江、黑惠江到达大理的下关,然后上滇缅公路转运至昆明。

最后再由昆明运至香港出口。

滇西山高谷深,最初的一段行程(凤庆至下关)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