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888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docx

《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docx

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

 

判断推理的特性及要求

判断推理培训部分,一共安排了两个单位时间,这在整个培训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比重,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判断推理部分非常难。

从表面上看,判断推理的题目非常简单,好像会正常思考问题的人都会做,但是仔细一看又非常难,好像每一个选项都对。

即使找出了一个选项,心里也拿不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是因为判断推理的大部分题目都以一定的逻辑学理论为基础,这些理论与日常生活思维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考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做起题来就显得非常不确定。

第二,判断推理部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判断推理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一般考生不具备相关的基础理论,只要把一些基础理论搞懂了,并且养成了特定的思维模式,这部分题目就会将变得非常清晰、简单。

三、培训安排

本次培训将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及其应用部分。

由于基础理论是考生们提高的关键所在,本次培训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方面。

为了提高考生们的应试能力,本次培训将突出三点:

第一,本次培训不会系统讲授逻辑学知识体系,而是将其中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去掉,将与考试有关的东西抽取出来,最后整理出十大考点。

对付公务员考试,只需要掌握这十一大考点就足够了。

第二,本次培训不会全部照搬逻辑学教材的理解思路,一是由于培训时间有限,二是由于培训目的单一,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正确的答案。

在很多知识点的讲解上,我都会采用“正”“邪”结合的方法,加入一些独特的理解思路,这些思路基本上是本人在长期教学和培训实践过程中独创出来的,可以为考生解题提供独特的效果。

第三,学知识不是目的,会做题才是目的。

在每一个考点中,我们都采用“知识”与“题目”相结合的方法,先讲一个知识点,再把这个知识点转化为可能出现在公务员考试中的各种题型。

通过讲解具体的各种题目,一方面帮助考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考生提高对考试题型的认识。

第二部分:

近年试卷解析。

在公务员考试中,每一部分都有专人出题,而且出题人基本上是固定的。

所以,理解近年考卷至少可以有一个收获:

熟悉出题人的考题风格。

对于每一个出题人来说,考试的重点和题型在几年内基本上是定型的,通过了解过去几年的考卷内容及其变化,考生们在面对自己的考卷时就可以找到“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觉。

第一部分考点与题型

考点一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包含,如“江苏人”与“南京人”;

二是交叉,如“江苏人”与“学生”;

三是全异,如“江苏人”与“北京人”。

这三种关系可以分别用欧拉图表示如下,各自的数量变化如下:

在公务员考试中,这一部分知识点可能以两种题型出现:

例1:

房间里有一批人,其中有一个是沈阳人,三个是南方人,两个是广东人,两个是作家,三个是诗人。

如果以上介绍涉及到了房间中所有的人,那么,房间里最少可能是几人,最多可能是几人?

这个题目的关键在于:

概念A与概念B之间到底是包含、交叉还是全异?

如果是包含或全异,那么最多和最少的人数都是固定的,如果是交叉,那么最多的人数就是将二者变成全异,最少的人数就是将少的包含在多的中。

例2:

某大学某某寝室中住着若干个学生,其中,1个哈尔滨人,2个北方人,1个是广东人,2个在法律系,3个是进修生。

因此,该寝室中恰好有8人。

以下各项关于该寝室的断定是真的,都能加强上述论证,除了

A、题干中的介绍涉及了寝室中所有的人。

B、广东学生在法律系。

C、哈尔滨学生在财经系。

D、进修生都是南方人。

这个题目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做这类题目必须分两步:

第一步,必须按照前面的方法计算出最多可能有多少人;第二步,将最多可能的人数与实际人数相比,如果人多了,就应当通过重叠的方式消除多出的人数;如果正好相等,则不能有任何的人员重叠。

 

考点二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性质判断主要是讲述有多少A是或不是B,它一共可以分为四种。

以“同学”和“江苏人”为例,一共可以形成四句话:

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

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

有同学是江苏人。

有同学不是江苏人。

从逻辑学角度看,这些判断都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量项(即有多少)

主项(即对象)

联项(即是还是不是)

谓项(即对象的性质)

这四句话的主项都是一样的,即“同学”,谓项也是一新的,即“江苏人”。

但量项和联项不一样,在量项上,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一样的,都是“所有”,逻辑学称为“全称”,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一样的,都是“有”,逻辑学称为“特称”;在联项上,第一句和第三句是一样的,都是“是”,逻辑学称为“肯定”,第二句和第四句是一样的,都是“不是”,逻辑学称为“否定”。

如果将判断的主项写为“S”,而将谓项写为“P”的话,那么上述四种性质可以分别写为:

“所有S是P”,(即全称肯定判断,可记为SAP)

“所有S不是P”,(即全称否定判断,可记为SEP)

“有S是P”,(即特称肯定判断,可记为SIP)

“有S不是P”,(即特称否定判断,可记为SOP)

关于A、E、I、O四种性质判断,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全称指的是“所有的”,这一点一般人不会产生误解,SAP就是指每一个S都是P;但特称“有”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点和日常生活有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有”是指“有一部分”,这一部分可多可少,可以少到一个,也可以多到n-1个,在这一点上,逻辑学与日常生活是一致的,但在剩余的部分,二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有人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指“只有一部分人是学生”,这句话同时意味着“另外有一部分人不是学生”,但在逻辑学中,这句话是指“至少有一个人是学生”,而“另外一些”人是不是学生呢?

这句话没说,既然没说,就是有可能是学生,也有可能不是学生。

这就是说,从逻辑学角度说,“有人是学生”既可能表示“有一部分人是学生,同时有一部分人不是学生”,还可以表示“所有的人都是学生”。

第二,在标准的逻辑学术语中,“全称”用“所有”表示,“特称”用“有”表示,但在考试中出现的往往不是标准术语,这就需要考生自己区分哪些是全称,哪些是特称。

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东西有三点:

(1)没有量项的判断应该都当成全称判断,如“人是要吃饭的”;

(2)“有一部分”、“有几个”、“少数”、“多数”等等都表示特称,一定要按照特称来理解,如“我们班有几个人是江苏人”;

(3)以否定整句话形式出现的一定要先转化为肯定整句话的形式。

如“没有一个人不喜欢逻辑学”、“没有人落选”。

在公务员考试中,涉及到A、E、I、O的考点是它们之间的对当关系。

所谓对当关系,是指如果两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性质判断具有一定的真假制约性。

比如说在上面的“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和“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这两个判断之间,如果前面一个为真,后面一个是真还是假呢?

如果前面一个为假,后面一个是真还是假呢?

大家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首先看看SAP与SEP之间的对当关系:

当“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为真时,“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就是假的,当“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时,则有两种可能情况:

一种是一部分同学是江苏人另一部分同学不是江苏人,另一种是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在前一种情况下,“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为假,在后一种情况下,“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为真。

反过来也一样。

这些关系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SAP(T),则SEP(F),SAP(F)则SEP(T/F);

SEP(T),则SAP(F),SEP(F)则SAP(T/F)。

这种对当关系是全称肯定与全称否定之间的关系,逻辑学称为“反对关系”。

其特点是“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反对关系可以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再来看SAP与SOP之间的对当关系:

SAP是“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SOP是“至少有一个同学不是江苏人”,这二者之间的真假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仔细体会一下,就会发现二者的关系是正好相反的,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SAP(T),则SOP(F),SAP(F)则SOP(T);

SOP(T),则SAP(F),SOP(F)则SAP(T)。

SEP与SIP之间的真假关系与它们是完全一样的,用公式表示如下:

SEP(T),则SIP(F),SEP(F)则SIP(T);

SIP(T),则SEP(F),SIP(F)则SEP(T)。

这种对当关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即关系双方的量项完全相反,联项也完全相反,真假也完全相反,逻辑学称之为“矛盾关系”。

其特点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矛盾关系可以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然后看SAP与SIP之间的对当关系:

SAP是“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SIP是“至少有一个同学是江苏人”,二者之间的真假关系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SAP(T),则SIP(T),SAP(F)则SIP(T/F);

SIP(T),则SAP(T/F),SIP(F)则SAP(F)。

SEP与SOP之间的真假关系与它们是完全一样的,用公式表示如下:

SEP(T),则SOP(T),SEP(F)则SOP(T/F);

SOP(T),则SEP(T/F),SOP(F)则SEP(F)。

这种对当关系是全称与特称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为“包含关系”。

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包含是“特称”包含“全称”。

包含关系可以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最后是SIP与SOP之间的对当关系:

SIP是“至少有一个同学是江苏人”,SOP是“至少有一个同学不是江苏人”,二者之间的真假关系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SIP(T),则SOP(T/F),SIP(F)则SOP(T);

SOP(T),则SIP(T/F),SOP(F)则SIP(T)。

这种对当关系是特称肯定与特称否定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为“交叉关系”。

其特点是“可以同真,不可同假”。

交叉关系可以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综合起来可以形成如下的“逻辑方阵”:

这部分知识将会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公务员考试中。

第一种,已知一个判断的真假,问其他判断的真假。

在这类问题中,其他判断的真假往往会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以下哪些判断必定为真(或假),二是以下哪些判断可能为真(或假),三是以下哪些判断真假不定。

需要注意的是:

可能为真不仅包括可真可假,还包括一定为真;可能为假也是一样,不仅包括可真可假,还包括一定为假。

例3:

这个单位已发现有育龄职工违纪超生。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下述三个断定:

(1)这个单位没有育龄职工不违纪超生;

(2)这个单位有的育龄职工没违纪超生;

(3)这个单位所有的育龄职工都未违纪超生。

不能确定真假的是:

A、只有

(1)和

(2)B、

(1)、

(2)和(3)

C、只有

(1)和(3)D、只有

(2)

例4:

学院路街道发现有保姆未办暂住证。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不能确定真假?

(1)学院路街道所有保姆都未办暂住证。

(2)学院路街道所有保姆都办了暂住证。

(3)学院路街道有保姆办了暂住证。

(4)学院路街道的保姆陈秀英办了暂住证。

A、

(1)、

(2)、(3)和(4)B、只有

(1)(3)(4)

C、只有

(1)和(3)D、只有

(1)和(4)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涉及到单称判断与A、E、I、O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以“保姆陈秀英办了暂住证”为例,自己试着分析一下。

第二种:

对一个性质判断进行否定意味着什么?

对一个判断进行否定就是说一个判断是假的,或错的,或不可能的,或不同意等。

如并非“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应该等于“有同学不是江苏人”。

否定性质判断的去否定法则是:

第一,改变原判断的量项,全称改特称,特称改全称;

第二,改变原判断的联项,肯定改否定,否定改肯定。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并非SAP=SOP;

并非SEP=SIP;

并非SIP=SEP;

并非SOP=SAP。

例5:

通过调查得知,并非所有个体商贩都有偷税、逃税行为。

如果上述调查的结论是真实的,那么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所有的个体商贩都没有偷税、逃税行为。

B、多数个体商贩都有偷税、逃税行为。

C、并非有的个体商贩没有偷税、逃税行为。

D、有的个体商贩确实没有偷税、逃税行为。

例6:

大会主席宣布:

“此方案没有异议,大家都赞同、通过。

如果以上不是事实,以下哪项必定为事实?

A、大家都不赞同方案。

B、有少数人不赞同方案。

C、有些人赞同、有些人不赞同。

D、至少有人是反对方案的。

第三种:

利用特殊的对当关系,还可以解决一类特殊问题,即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问题。

特殊的对当关系有:

反对关系(二者不能同真)、矛盾关系(二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和交叉关系(二者不能同假)。

做这类题目,大家要严格按照三个步骤来思考:

第一步,先找出在所有的话中哪些话不能同真或不能同假;

第二步,由其余各话的真假推出结果;注意:

千万不要从不能同真或不能同假的话入手做题,那样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第三步,再由结果可以推出哪一句话是真的或假的。

例7:

桌子上有四个杯子,每个杯子上写着一句话。

第一个杯子:

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

第二个杯子:

本杯中有苹果。

第三个杯子:

本杯中没有巧克力。

第四个杯子:

有些杯子中没有水果糖。

如果其中只有一句话真,那么以下哪项为真?

A、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

B、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水果糖。

C、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苹果。

D、第三个杯子中有巧克力。

例8:

甲、乙、丙、丁是同班同学。

甲:

我班同学考试都及格了。

乙:

丁考试没及格。

丙:

我班有人考试没及格。

丁:

乙考试也没有及格。

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乙考试没及格。

B、说假话的是乙,丙考试没及格。

C、说假话的是丙,丁考试没及格。

D、说假话的是甲,丙考试没及格。

例9:

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5名工作人员。

(1)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2)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3)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以上三个判断中保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5人都会使用。

B、15人没人会使用。

C、有一人不会使用。

D、仅有一人会使用。

 

考点三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所谓模态判断,是指在判断中含有可能和必然等语气的模态词。

模态词主要有两种:

一是“必然”,与之相同的有“一定”等;一是“可能”,与之相同的有“也许”等。

模态判断也有四种:

明天必然下雨(必然P);

明天必然不下雨(必然非P);

明天可能下下雨(可能P);

明天可能不下下雨(可能非P)。

这四种模态判断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真假关系。

考生们在理解这个对当关系时有一个捷径:

那就是可以直接将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套过来用。

具体的套用方法是:

将“必然P”当成SAP;

将必然非P当成SEP;

将可能P当成SIP;

将可能非P当成SOP。

然后就可以把前者之间的对当关系转化为后者之间的对当关系。

大家可以用上面的例子先试验一下。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必然p是必然判断,可能p是可能判断,p是事实判断,这三个判断之间层层的包含关系,可以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在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题目是对否定一个模态判断的判断进行理解。

需要注意的,模态判断的否定有一种非常隐蔽的形式,即往往在模态词前加一个否定词,如“不一定”、“不可能”等等。

在通常情况下,否定模态判断的去否定法则是:

第一,改变原判断的模态词,即将必然改为可能,将可能改为必然;

第二,将P变成非P,将非P变成P。

第三,如果这里的P本身又是一个性质判断的话,则进一步按照性质判断的否定进行改变。

例10:

据卫星提供的最新气象资料表明,原先预报的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不一定出现。

以下哪项最接近于上文中气象资料所表明的含义?

A、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可能不出现。

B、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可能出现。

C、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一定不出现。

D、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出现的可能性比不出现的大。

例11:

不可能所有的错误都能避免。

以下哪项断定的含义,与上述断定最为接近?

A、可能有的错误不能避免。

B、可能有的错误能避免。

C、必然所有的错误都不能避免。

D、必然有的错误不能避免。

 

考点四换位推理

“位”就是主谓项的位置,换位法就是把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如“有些学生是江苏人”,运用换位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有些江苏人是学生”。

简而言之,换位法就是对一句话“反过来说”。

换位法的具体公式和欧拉图可以表示如下:

SAP可以换位为PIS;

SEP可以换位为PES;

SIP可以换位为PIS;

SOP不能换位。

在这里,需要重点注意的是:

SAP和SOP的换位法。

这部分知识点不会单独构成单独的考题,而是会混在对当关系等其他推理之中构成考题。

 

考点五三段论

三段论既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重点,又是其中的难点。

考生们首先要会分析三段论的结构。

如:

所有的人都是有感情的,

坏人也是人,

坏人也是有感情的。

在这个三段论,一共有三句话,而且只有三个概念,其结构分析应当从结论入手。

结论的主项为“小项”,写作“S”;

结论的谓项为“大项”,写作“P”;

前提中的共同项为“中项”,写作“M”。

另一方面,在这三句话中,包含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另一个是结论。

因此,上面这个三段论的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MAP(大前提)

SAM(小前提)

SAP(结论)

这个三段论的正确性可以用欧拉图来证明。

考生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标准的三段论中,出现的三句话依次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但在考试中出现的三段论,其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顺序往往被打乱了。

考生们在读三段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把顺序调整过来。

在公务员考试中,三段论有可能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出现。

第一种:

找出与题干中三段论结构完全相同的推理。

做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注意到四点:

第一,每一句话是全称还是特称;

第二,每一句话是肯定还是否定;

第三,中项在前提中分别处于什么位置;

第四,必须把选项中的三段论恢复为标准顺序。

例12:

所有名词都是实词,动词不是名词,所以动词不是实词。

以下哪项推理与上述推理在结构上最为相似?

A、凡细粮都不是高产作物。

因为凡薯类都是高产作物,凡细粮都不是薯类。

B、先进学生都是遵守纪律的,有些先进学生是大学生,所以大学生都是遵守纪律的。

C、铝是金属,又因为金属都是导电的,因此铝是导电的。

D、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介词是虚词,所以介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例13:

所有的聪明人都近视,我近视得很厉害,所以,我很聪明。

以下哪一项揭示了上述推理是明显错误的?

A、我是个笨人,因为所有的聪明人都是近视眼,而我的视力那么好。

B、所有的猪都有四条腿,但这种动物有八条腿,所以它不是猪。

C、所有的天才都高度近视,我一定是高度近视,因为我是天才。

D、所有的鸡都是尖嘴的,这种总在树上呆着的鸟是尖嘴的,因此它是鸡。

第二种:

哪些三段论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即正确的),哪些三段论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即错误的)。

判断三段论正确与否的最精确方法是运用三段论的规则。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三段论的所有规则非常困难。

在这里将教给大家一个简便的方法,即简单规则加欧拉图方法。

在三段论的规则中,考生首先必须掌握基本规则有三条:

第一,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必然结论,前提之一为否定,结论必为否定。

如:

“所有的猪都不是狗,所有的狗都不是猫,因此,所有的猫都不是猪。

”这个三段论就是错误的。

又如:

“所有的模特都是高于一米八,我低于一米八,所以,我不是模特。

第二,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必然结论,前提之一为特称,结论必为特称。

如“有的学生党员,有的学生是干部,所以,有的干部是党员。

”这个三段论也是错误的,又如“所有的上海人都有钱,有些学生是上海人,所以,有些学生有钱。

第三,三段论必须有且仅有三个概念。

违反这一规则的错误主要有两种:

一是中项为多义词,如“董事长”;一是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如“妇女能顶半边天,祥林嫂是妇女,所以,祥林嫂能顶半边天。

以这三条规则为基础,再加上欧拉图方法,就可以判断一个三段论是否正确了。

正确的三段论如:

所有的聪明人都近视,

有些学生是聪明人,

有些学生近视。

错误的三段论如:

所有的聪明人都近视,

有些学生不聪明,

有些学生不近视。

例14:

在某住宅小区的居民中,大多数中老年教员都办了人寿保险,所有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办了财产保险。

而所有办了人寿保险的都没办理财产保险。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关于该小区居民的断定必定是真的?

(1)有中老年教员买了四居室以上的住房。

(2)有中老年教员没有办财产保险。

(3)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没办理人寿保险。

A、

(1)、

(2)和(3)B、仅

(1)和

(2)

C、仅

(2)和(3)D、仅

(1)和(3)

例15:

所有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所有的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没有既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H是穿白衣服的。

基于以上事实,下列哪个判断必为真?

A、H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B、H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C、H不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D、H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第三种:

给一个省略三段论补充一个正确的前提或结论。

做这类题目需要分三步:

第一,确定被省略的是什么,即前提还是结论,找出这个判断应该由哪两个概念组成;

第二步,确定这个判断的量项和联项。

判断量项的基本规则如下:

前提为全称,结论为特称。

判断联项的基本规则如下:

肯定加肯定为肯定,肯定加否定为否定,否定加否定为肯定。

第三步,确定具体的主谓项。

这一步应使用欧拉图方法。

比如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例16:

有些导演留大胡子,因此,有些留大胡子的是大嗓门。

为使上述推理成立,必须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A、有些导演是大嗓门。

B、所有大嗓门的都是导演。

C、所有导演都是大嗓门。

D、有些大嗓门不是导演。

例17:

想从事秘书工作的学生,都报考中文专业。

李芝报考了中文专业,他一定想从事秘书工作。

下述哪项如果为真,那么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A、所有报考中文专业的考生都想从事秘书工作

B、有些秘书是大学中文专业的毕业生

C、想从事秘书工作的人有些报考了中文专业

D、有不少秘书都有中文专业学位。

 

复合判断及其推理

复合判断是自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如:

“毛泽东既是军事家,又是文学家。

“毛泽东或者是湖南人,或者是四川人。

“如果毛泽东是神,那么他就不会犯错误。

所有复合判断都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支判断,即它所包含的判断,可以用小写字母p,q,r等来表示。

一个是联接词,即联接支判断的词。

这样,上面的三句话可以分别表示如下:

p且q。

p或q。

如果p那么q。

对每一种复合判断,考生们都必须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每种判断的真假要求是什么;

第二,表示每种判断的联接词有哪些;

第三,以每种判断为基础进行推理有哪些有效式,哪些无效式;

第四,对每一种判断进行否定意味着什么。

 

考点六联言判断及其否定

联言判断,比如说:

“毛泽东既是军事家,又是文学家。

“毛泽东虽然是红太阳,但不是神。

“毛泽东不仅是个党员,而且是个优秀党员。

联言判断是由一些支判断组合而成的,不论这些支判断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递进还是转折),它们在真假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每一个支判断都应该是真的。

联言判断的真假要求是全部为真。

联言判断的联接词有哪些呢?

只要是要求每一个判断都真的词都是。

像上面所用的“既是……又是……”,“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还有“……都是……”,“……同时……”,“……一起……”等等。

可以简化为“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