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484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docx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docx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特色专业

建设方案(草案)

(2009年——2013年)

为加快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步伐,顺利实施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品牌专业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具体目标,现根据《2009年度重庆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教高司函〔2009〕65号)及《重庆师范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重师发〔2007〕28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以及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重庆师范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心理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目前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把本专业建设成为重庆市领先,西部地区及全国同级同类型学校中有一定影响的,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为主,同时加快公共心理咨询服务、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产业心理咨询的发展,结合“教、研、产(临床)”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品牌专业。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培养目标

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和应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与综合素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社会声誉和成就,使之能在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加大教师在职进修、人才引进力度,调整、优化师资结构,抓好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科研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创新型教学团队,推进学校教师教育的整体改革。

3.课程建设目标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的重点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在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上,遵循注重质量、宁缺毋滥,重点投入、重点扶持,突出个性、彰显特色的原则,争取实现1-2门市级精品课程。

4.教材建设目标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更新已有的教学内容,编写4-5部系列教材和著作;在新开设而又无传统经典教材的课程中,鼓励教师积极编写实用的授课教材,争取在1-3年内,出版1-3部新课程教材;积极争取国家规划教材1-2部。

5.教学改革和研究建设目标

重视学科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在心理学主流领域的研究活力和学术形象,保持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要抓住当前社会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的难得机遇,加大应用性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力度。

做到“以面向需求的应用研究为主体,以有特色的基础研究为支撑”。

不仅要成为重庆地区较强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也要成为较好的提供心理学专业资源的社会服务支持中心。

6.教风学风建设目标

根据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加强学风建设为主线,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为创建优良学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评建学风观测点建设,推动教、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行导师制和导生制,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展素质拓展,加强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作用,齐抓共管,抓实、抓好学风建设。

7.社会影响目标

作为应用型的品牌专业,除加强自身建设外,有意识的拓展社会影响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争取在3-4年内,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较高的社会声誉。

力争通过本专业规划的成功实施,着力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使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提升本专业在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加强本专业与西部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由本专业牵头,通过建立专业论坛、专业会议交流、加强奖项申报建设力度、积极社会实践参与、增加同社会舆论媒体的沟通等等形式,加强高校间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定期研讨与交流,加强对本专业的宣传,扩大社会知名度,促进西部地区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也增强本专业在西部地区同类专业中的影响力。

二、建设思路

本专业的建设总体思路是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及人的心理发展需求,按照应用心理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为基础,以优化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主线,通过对已有教学改革成果的集成、整合和深化,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重组、教学内容的精选和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环节,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配套软硬件设施建设,突出教学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构建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体系。

具体思路如下:

(1)以服务为宗旨,提高教师及各类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2)以就业为导向,以观念转变为前提,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规律,密切注意其新的动向和发展趋势,考虑当前社会的需求和本专业的实际建设情况,弄清楚未来人才定位,本专业建设要根据此定位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教育实践的需要,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3)贯穿学科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和谐统一。

(4)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完善校内实验室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践平台的两大保障体系。

(5)加强高等学校教育规律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获得突破。

(6)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具有从事科学研究、优质教学、企业管理创新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7)以质量求生存,建立起有效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机制,保证教学质量。

(8)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践技能的资质证书考试(如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获得1个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建设措施与实施方案

(一)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

教学思想和学术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广度及治学的作风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

只有建设一支事业心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学团队才能促进专业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为指导,强化制度和体制建设、重视学术交流与研究方向的引导,激励教师研究与创新。

1.建设具体目标

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系”战略,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提升和优化,奠定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争取在2013年,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50%,高级职称教师达到80%;通过培养和引进,造就3-5名在教学、科研、社会应用各方面能起带头作用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1-2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通过科研、横向合作、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等形式,加强教师与基础教育、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于社会实践的能力;申报并获得重庆市市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团队。

2.建设措施:

1)职称结构:

鼓励科研团队化,通过校内外合作,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使高级职称教师在本专业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把品牌专业建设与职称提高努力结合起来,对能够上职称的给予优先支持。

2)学历结构:

通过控制人才引进的质量,将5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在本专业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把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师的学历提高结合起来,大力支持攻读高一级学位。

3)学缘结构:

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努力让学缘结构分散,尽量引进全国各地重点大学的博士。

4)年龄结构:

重视老中青相结合,让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化。

5)师资培养制度化:

(1)为未获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支持经费,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2)有计划地送教师到发达地区去做访问学者,学习办专业的经验和方法。

(3)有计划地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或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6)师资引进科学化:

引进人才要坚持学院“听证”制度,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

依据本科培养方案,按专业基础课和主要专业方向课配置人员,结合现有人员状况,需要引进:

专业基础课:

认知心理学1位、发展心理学(认知发展)1位、人格心理学1位、社会心理学1位、实验心理学1位、心理统计学1位、心理测量学1位,主要专业方向课:

教育心理学1位、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1位、生涯辅导与人力资源开发1位。

共10位。

按学科发展规划中的科研团队配置,各研究方向需新增研究人员: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位、心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2位、人力资源管理1位、认知神经科学1位,加上专业基础课任课教师可能在研究上属于不同的方向,在未来5年内,引进各种专业方向教师10位。

使教师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

7)师资管理人性化:

关心教师需求,满足教师合理需要;挖掘个人潜力,促进事业发展;按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8)师德师风建设常规化:

学院制定“师德师风”评估监督办法,加强教师师德修养管理,重视教师思想觉悟、价值观、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的优化和全面提升。

9)强化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

尊重应用型学科的科学规律,引导教师将研究视野投向基础教育、临床心理及企事业的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关注基础研究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应用课题的研究;利用已有的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平台,积极主动的寻找横向合作机会,为教师进入具体实践工作穿针引线;制定强化机制,对所有能扩大本专业教师学术和社会影响的行为都能得到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1.具体建设目标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现有精品课程基础上,努力再建成2-3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市级精品课程。

探索新的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以学分制改革为依托,在整合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优化课程结构。

按照学校、学院、专业三个层面,分必修、选修两种形式搭建三级课程平台。

全校公共必修课与任选课平台、各学院公共必修课与选修课平台,各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平台。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旨在打破传统单一、割裂的知识体系,使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达到和谐,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更高的程度上得到统一。

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2.建设措施

1)基础课程、应用课程、公选课程三个方向的建设:

(1)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深化课程。

加强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研究的统计与测量等课程建设;加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基础研究以及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比例;在现有的基础课程基础上,在1-2年时间内开设认知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实验、经济心理学等课程。

(2)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应用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严格的考试,使学生获得应用技能,其心理应用技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基本技能、心理测量技能、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活动技能。

在2-3年时间内开设以下新的应用心理课程:

心理危机干预、社区心理学、NLP简快心理疗法、儿童游戏治疗、家庭治疗、艺术疗法、催眠技术、员工培训与生涯管理、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心理学、广告心理学、人才测评与实务、市场心理调查、投资心理学、企业文化管理、工作分析等课程。

(3)设置公共课。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增设“心理发展与健康”课程,加强建设“教育心理学”课程,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和完备的教师教育技能。

2)以专业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完善教学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