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docx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过程:
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
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
3、个性心理:
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条件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
条件反射的第二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
5、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
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
抑制:
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的状态。
6、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及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德国)
机能主义心理学:
把意识看成一种持续不断的、川流不息的过程,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创始人是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安吉尔。
(美国)
行为主义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代表人物是华生。
(美国)
格式塔心理学: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
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德国)
精神分析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本主义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罗杰斯(美)
现代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奈塞尔、皮亚杰(瑞士)
第二章认知过程
1、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
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不稳定,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4、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感受性:
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
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6、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
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7、感觉的补偿:
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8、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9、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观察: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1、观察力:
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12、实物直观:
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模像直观:
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
言语直观:
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13、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4、形象记忆:
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万里长城”
逻辑记忆:
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公式定理
情绪记忆:
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
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
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外显记忆:
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
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5、识记:
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
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遗忘:
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
消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说:
(动机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说:
遗忘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
16、回忆:
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17、再认:
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8、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长时记忆:
(永久性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19、表象: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0、想象:
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1、再造想象:
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2、创造想象:
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3、原型启发:
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24、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
25、直觉动作思维:
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
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
词语逻辑思维,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分析思维:
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
直觉思维:
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上。
聚合思维:
(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再造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
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经验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
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
26、概念:
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思维形式。
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
第三章情绪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心境:
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压力:
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技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4、意志:
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5、意志的自觉性:
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6、意志的果断性:
是一种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7、意志的自制性:
是一个人善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8、意志的坚韧性:
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第四章个性心理
1、需要: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2、动机:
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3、兴趣:
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能力:
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5、信度:
一个测量量表的可靠程度。
6、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7、人格: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决定人体的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总和心理特征。
8、性格:
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9、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
1、社会态度:
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特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2、社会知觉:
是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印象形成:
是指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是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4、社会刻板效应: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5、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它特征作相似判断。
6、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7、近因效应:
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8、投射效应:
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9、人际关系:
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的社会心理关系。
10、群体心理:
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应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的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
11、社会助长:
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12、社会惰化:
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13、利他行为:
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处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目的的行为。
14、侵犯行为:
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15、从众:
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16、服从:
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4、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的生理心理和性格发展的人。
5、教育媒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教育的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7、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8、学生个性发展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心里内化形式。
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活动。
10、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族性等七大社会属性。
1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的支持者有__________。
12、法国的__________和英国的__________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13、美国的__________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14、苏联的教育家提出了教育的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6、教育的诸多矛盾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17、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8、按照作用的方向,可以把教育功能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9、按照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0、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1、古代教育的特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已经有学校的设置,一类是__________,设置于国都;一类是__________,设置于乡里。
23、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分,说明商代已经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24、西周教育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又叫__________。
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分。
25、西周六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26、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两家的教育影响最大。
27、汉代,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
28、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采用__________。
隋唐时期选士制度采用__________。
29、隋唐时期__________(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和__________(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30、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
31、明代以后,__________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直至__________年,才被废除。
32、古代印度教育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3、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__________,__________是唯一的教师。
34、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是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35、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6、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7、西欧封建社会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8、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__________和__________,教育内容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9、教会“七艺”包括“三科”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四学”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德国_______年规定了普及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英国直到_______年才实行5-10岁儿童的义务教育。
42、《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于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43、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__________;第二步称为__________;第三步称为__________。
44、柏拉图把可见的__________和抽象的__________区分开来,认为前者不过是后者的影子和摹本,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统治者,这是__________教育思想的渊源。
45、亚里士多德认为__________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还提出要了__________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是后来强调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46、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__________,他提出的__________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47、夸美纽斯的__________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这本书也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他还提出了__________教育,并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教育原则。
48、__________说“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9、__________是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
50、洛克提出了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创作了教育专著__________。
51、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__________之父和__________的奠基人。
他的__________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诞生,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52、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提出把道德教育建立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完善。
53、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__________的概念。
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四阶段论,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教育学派的特点。
54、杜威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三中心论。
代表作是__________。
55、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6、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后者的著作有《设计教学法》。
57、凯洛夫主编的_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8、我国教育家__________出版的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9、苏联的赞科夫出版了__________一书,提出了__________的教育理论。
60、美国的布鲁纳的__________一书提出了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
61、法国成人教育家__________出版了__________一书,倡导终身教育。
62、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63、孔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64、孟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65、荀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圣人”。
66、柏拉图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统治者。
67、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目的是追求理性、追求美德。
68、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
69、卢梭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70、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适当控制人的本性。
71、洛克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绅士。
72、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73、杜威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无目的”。
74、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那几点?
75、原始社会的教育的基本特征有那几点?
76、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那几点?
77、古代雅典和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78、19世纪后期近代社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9、现代社会教育呈现出那些特征?
80、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81、研究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1、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来指导实践。
3、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来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8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上强调有教无类,不跟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2、教育作用上强调人的先天差别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3、培养目标上强调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教育内容上有五经和贯穿其中的道德教育。
5、教学方法和原则上强调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等。
83、简述学记的教育思想。
1、教育功能上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上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制度,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
3、提出了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学不躐等等教学原则。
84、简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85、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上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也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
2、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
3、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还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制系统。
4、确立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和量力性原则。
86、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认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应该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倡导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教育目的上强调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还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
4、形成了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三中心论。
87、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1、在教育的本质上,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2、在教育目的上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3、强调从做中学,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1、人力资本----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