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涪陵解说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517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魅力涪陵解说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魅力涪陵解说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魅力涪陵解说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魅力涪陵解说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魅力涪陵解说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魅力涪陵解说词.docx

《魅力涪陵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魅力涪陵解说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魅力涪陵解说词.docx

魅力涪陵解说词

[涪陵]

涪陵,这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巴国故都一路走来,走过秦时明月,走过汉唐雄风,走过明清夜雨,迎来太平盛世。

涪陵,这座因三峡工程而重放异彩的移民新郡,砂石谱九曲,长堤锁两江,十里熠带生辉,渝道不再难,妙景千章焕发,江山更多娇。

奔腾东去的万里长江和滚滚南来的千里乌江孕育了古老而年轻的涪陵。

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为巴国故都,自秦代以来一直是州、县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置涪陵地(专)区,隶属四川省管辖。

1995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涪陵市。

1997年12月中央批准涪陵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并撤销涪陵市设立市级涪陵区。

全区幅员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桥南管委会、李渡私营经济示范区和5个街道、39个乡镇,总人口111万;地形地貌以低山浅丘为主,区内最低海拔138米,最高1980米,相对高差1842米,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区位优势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投资环境优越。

涪陵是著名的“中国榨菜之乡”;被誉为“水下碑林”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水文站,记载了长江1200多年的水文资料和历代文人墨客丰富多彩的诗画题刻;巴人故里小田溪是我国第一套编钟出土处;北岩寺点易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理学先祖程颐、朱熹长期在此隐居修行,点注易经……古老的巴文化、深邃的易理文化和丰富的榨菜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就了巴国故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古老的涪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巴国故都、“榨菜之乡”的美名早已使涪陵驰名中外,誉满全球;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50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重庆新兴工业基地”的重新定位却又让年轻的涪陵雄姿英发,魅力四射。

挟巴国故都雄风,拥“榨菜之乡”美名,占乌江门户地利,乘三峡移民良机,涪陵早已成为库区一方生机勃发的热土。

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曾培炎、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曾先后多次莅临涪陵视察。

涪陵是千里乌江第一城,地处重庆中部,三峡库区腹地,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经济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是重庆连接渝东南20余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具有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渝涪高速公路距重庆主城100公里,距江北机场90公里,渝怀铁路、国道319线和规划中的重庆至湖北利川的渝利铁路、南涪铁路及重庆至安康沿江高速公路均穿越涪陵境内。

依托长江可实现铁、公、水联运,直通海外。

“十五”期间,涪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目标,加压奋进,开拓创新,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

“十五”期末,涪陵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容量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49%。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入45亿元,渝怀铁路建成通车,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农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全面建成“两小时交通”,通车里程达到353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20公里/百平方公里,“七路三环一港一铁”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7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44亿元,工业总产值145.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26.45亿元,农业总产值24.6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11.4∶51.2∶37.4。

涪陵是“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70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

涪陵将积极分担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部分功能,充分发挥主城带动库区的传承和扩能作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性中心早日形成。

到2010年,围绕“两区五片”布局,建成44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为重庆主城特大城市的大卫星城市;构建“九射三环三铁一港”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设施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集聚与辐射作用明显的重庆交通副枢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亿元,人均GDP达到20000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50-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00元和13800元。

2020年建成重庆新兴工业基地、重庆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重庆交通副枢纽、重庆中部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教育文化医疗服务中心。

涪陵是开放的涪陵,涪陵是奋进的涪陵。

“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是涪陵人民的精神体现和共同追求。

涪陵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涪陵八景]

涪陵人一谈起家乡的名胜古迹,少有不谈八景的。

这八景按涪陵现存最早的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涪州志》记载排列的顺序是:

荔圃春风,桂楼秋月;铁柜樵歌,鉴湖渔笛;群猪夜吼,白鹤时鸣;松屏列翠,黔水澄清。

若按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古迹》记载排列的顺序是:

黔水澄清,松屏列翠;桂楼秋月,荔圃春风;铁柜樵歌,鉴湖渔笛;群猪夜吼,白鹤时鸣。

其排列的相同点都是把八景分为四组。

不同的是,前一种排列是按各景所处地理位置而从西边数起,后一种是从东数起而已,若将后一种排列中的一、三组换排为松屏列翠,黔水澄清;鉴湖渔笛,铁柜樵歌,那么,涪陵八景就形成四组工稳的对仗了。

中国之有八景,始于南宋大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经米芾作诗而宋宁宗御书后,以八景组画和八景组诗的形式而名桑梓之风逐步风行于全国。

涪陵之有八景,有据可考者,始于明朝,而且已成定式,历清代均无多大变动。

现存最早而完整的涪陵八景诗,是明朝嘉靖年间历任工、户、吏三部尚书的州人夏邦谟,即老幼咸知的夏天官所作。

夏邦谟以前,有宋代人马提干的《涪陵十韵》;“地居襟喉重,域依雉堞坚。

东渐邻楚分,南望带彝边。

舟楫三川会,封疆五郡连。

人烟繁峡内,风物冠江前。

溪自吴公党瀹,园内妃子传。

许雄山共峻,马援坝相联。

滩急群猪沸,崖高落马悬。

石鱼占岁稔,铁柜验晴天。

地暖冬无雪,人贫岁不绵。

岩标山谷字,观塑尔朱仙”。

十韵诗中已数列后来八景所包括的妃子园、群猪滩、石鱼(刻白鹤梁)、铁柜山等四景,可以说,它是涪陵八景诗画的雏形。

从雏形到定式有个过程,这个过程虽无资料可寻,却是必然的。

这不知经过多少达官贵人名流贤士绞尽脑汁,拈须苦吟而成。

[黔水澄清]黔水即黔江,乌江的古名。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置黔中郡”,江流经秦中郡地区,故名黔江。

《广雅》:

“黔,黑也。

”黔江意即江水颜色墨绿,水墨绿即江清澈。

民国十七年《涪州志》云:

“凡水(乌江)所经皆巉岩乱石,所会皆清流山泉,故常渊澄清可见毛发,春涨方兴,与蜀江会于城北,一碧一红,合流数里尚判然如划”。

如今看来,乌江的澄清,除所汇皆来自千里青山中的清流山泉外,还与流经广大的石灰岩地区分不开,因石灰质本有净水的作用。

乌江的特点是绿,清代人余光诗云:

“萦回冷浸碧无暇,图画天开景最嘉,醉后船头洗鹦鹉,水晶宫里弄烟霞。

”青山绿水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加上有夹带泥沙而水质浑浊的蜀江(长江的旧称)的对比,黔水澄清更显得可爱。

清人王正策诗云:

“飞滩走峡势如倾,千里奔腾尚自清。

水底光涵星倒列,波间影掠树横生。

风摇白浪尘缘净,月入虚舟镜面行。

氾出大江同赴海,源流清浊各分明。

”因此,故为一景。

[松屏列翠]城相对的北山坪山顶上,从前森林茂盛,高松排云,宛如一道翠绿的天然屏风,这是一种秀丽雅致的自然美。

此外还有一种典雅传说的优美。

据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载:

“州产松屏石出山间,相传尔朱先生种松于此,映山之石皆有松纹。

”《涪州志》载:

“州东二里有种松山”。

尔朱先生,即尔朱通微,道号归元子,北魏秀容部落人。

相传,通微因不满族兄尔朱荣叛乱篡权,专横朝政,遂弃家隐居,后遇普庵大士得道,人呼尔朱真人。

唐禧懿年间,他来四川合州(今合川)卖丹,售价十二万银一粒。

有一天,合州太守上市见着要买,尔朱真人说:

“太守钱多,非要百二十万不可!

”太守恨其反复,有意捉弄,令差人拿下,装进竹笼,抛入嘉陵江中。

竹笼顺江漂流,到涪州(今涪陵)城西长江中的大石梁外,被白石渔人下网捞起,击磬救醒,遂留居乌江东岸的山上种松。

种松山上葱郁的松枝,在阳光的映照下,其影映入了对面北山坪的山石之中,所以,北山坪就产绿色的松纹石。

清人李天鹏有诗云:

“块石如屏卧水滨,松纹绕翠色常新。

婆娑影动城头月,藏茂长饶浪底春。

讵有丹青描铁壁,频经霜雪助龙鳞。

贞操信汝宜梅竹,移向书斋共作邻”。

当然,松纹石绝不会这样形成,它本是亿万年前的蕨类植物在绿泥石中的遗迹,但是这个优美的传说却反映了人们对品质高洁的志士的崇高赞美。

人以景秀,景以人名。

[桂楼秋月]康熙本《涪州志·古迹·桂楼秋月》载:

“【州】学侧,明伦堂后有楼高百尺,今圮毁”。

按此,桂月楼一景实际上在今秋月门大街与会同桥升学街的叉路口处,即今涪陵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地。

早年这里阁楼台榭,楼旁有一株古老的金桂。

夏邦谟有诗云:

“老桂婆娑白玉楼,月华三五正中秋。

天香有种清虚散,宝鉴何人玉斧修。

金粟清芬横海宇,仙娥装点处云头。

岁中能有几宵好,吟到天明意未休。

”月圆花馨,良宵美景,自然是人们流连忘返之地。

关于桂楼秋月,也有一段优美的传说。

据解放前居涪陵今住兴隆乡四方村的80多岁老人张子谦讲:

明朝中兴,涪陵人士倡建文峰楼于西门外老桂树旁。

修建中某日,忽来一位霜须白发衣衫褴褛的木匠,伫立工地,环视良久,便向工地掌墨师要求做工,言其挣点盘费行路。

掌墨师恐其手钝脚慢,初甚作难,后觉其可怜而勉强答应。

老木匠一旁独自撑马,头天只刨出木枋一根,次日及第三日唯在木枋正中凿完一个圆孔,第四日自愿告辞,并对掌墨师道:

“卧刨那根木枋,你千万别丢,以后会有用。

”七日将尽,文峰楼紧张装修,然楼榭东边天落檐总安不好,不短即长。

掌墨师作难之际,心中一动,忽想起老木匠临别之言,即在废料中翻出那木枋。

一量,不差毫分,安上,长短合适。

新楼竣工,攒顶翼甍,雕梁画栋,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仲秋望月,明月东升,海天碧澄,玉盘转轮,桂楼西壁之上,圆圆宝镜生辉,回楼四座,游人称奇。

时值金桂吐馨,香沁满楼;楼外明月,楼内明月,桂楼秋月因此而闻名。

[荔圃风春]荔圃,指城西长江边上的荔枝园。

民国十七年《涪州志》载:

“荔枝园,一名妃子园,在州西十里,唐天宝时,涪陵贡荔枝即产于此”。

据传在唐代,从今城内西门口至龟龙关十五里,长江南岸坡地上尽荔枝林。

至六、七月荔熟,朱实星垂鞭挂,罩眼欲燃,蔚为壮观。

天宝时,唐明皇为博取杨贵妃欢心,复令天下贡鲜荔枝入长安。

涪州荔果甘滋,贵妃尤爱,故责涪州刺史设荔枝驿,每岁上贡,以马载驰递,从垫江、梁平、汉中经子午谷7日夜至京,虽荔鲜如采,但人烦马渴毙于道者无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之诗《过华清宫》即咏此事。

以后,各种方志如《涪州图经》、《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蜀中广记》以及南宋园艺家蔡襄所著我国的第一部荔枝专著《荔枝谱》均有较详记载。

极盛一时的涪州荔枝,后来不知为何衰败下来,宋代诗人宋翰在《涪州》一诗中发出了“荔枝妃子国,不复瞏时输”感慨,不过,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荔枝园的最后一株古荔枝被伐以前,涪陵还是有荔枝存在的。

其后,便绝了根。

所以,民国版《涪州志》中载:

“涪人惩荔枝之害,芟荑不遗留。

”故清人董维祺诗云:

“斯圃名何日,人传天宝中。

惟余芳草碧,不见荔枝红。

南海香同烈,东川事已空。

算甜虽有味,耐得几春风”。

直到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涪州牧姚兰坡倡建荔枝亭榭,旁树荔枝以存古迹,但至清末已毁之不存。

荔枝乃果中皇后,涪州荔果,其味甘滋,实属难得,故历代名人均为其衰败合绝种感到惋惜,并认为涪荔不能与杨贵妃共绝。

希望春风生荔浦,佳果重繁名园,使美味长留天地,香甜充满人间。

[铁柜樵歌]铁柜指铁柜山,今名北山坪,据南宋《舆地纪胜》载:

“铁柜山在州北五里,屹置如柜,相传武侯即屯兵于此,故名。

”历史上,诸葛武侯到涪曾有此事。

据《三国志·蜀志》载: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由荆州率兵溯流定白帝达江州(今重庆)。

平诸郡县,故民间至今犹传说铁柜是诸葛亮藏兵书的地方。

明代,城中居民多用薪以炊。

樵夫砍柴于茂密的北山,时有山歌之兴,自不待言。

清代,户繁城扩,林木渐稀,至民国之初,以成荒坡一片,樵歌已不可闻,虽有墨客吟咏,然不过粉饰太平而已。

[鉴湖渔笛]鉴湖即白鹤梁与长江南岸之间的水域。

《广韵》:

“鉴,镜也”,言湖水如镜一样平静。

白鹤梁原是一道由长江南岸荔枝园伸向长江在此折向东南的激流,故湖内波平如镜。

鉴湖一景在南宋已很闻名。

《舆地纪胜·涪州风俗形胜》引涪州郡守杨兴撰《龟陵志序》:

“地有龟山鹤水之奇,境有铁柜鉴湖之胜。

”清代以前,鉴湖两岸还有麻柳乌柏成林的幽静城郊,故湖边风景十分优美,加上白鹤梁上有石鱼古迹,冬春长江水落,游人甚多,其湖滨就有往来系舟的好地方。

应知,鉴湖东南面就是长江在涪陵的有名的三漩之险,宋代诗人范成大过涪曾有:

“坳洼眩转久乃平,一涡熨贴千涡生”之咏,实令过客提心吊胆,这与水波不兴的鉴湖仅有一之隔,两相对照,鉴湖的宁静怎不给人安慰?

故同治版《涪州志》有云:

“冬者,鹤梁现,宛若洞庭之有君山。

”若当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八里湖岸渔火点点,舟中时有洞箫之声送出,在夜空飘荡。

那当然是一番盛事乐景,不过,从清代至民国,并不是如骚人们描写的那般美妙。

[群猪夜吼]群猪即群猪滩,在今城东5公里长江中。

秋冬水落石出,长江两岸及江中巨石垒垒,其色黑如猪状,或蹲或卧,如怒如奔,无奇不有。

汛期,惜时此地船行上水极险,盘涡连环;下水尤艰,非熟悉水性者驾舟不能过,故涪陵自古有谚云:

“群猪陡岩,闻挂灵牌,有事才往,无事莫来。

”又有传说云:

昔诸葛亮过此,闻见此状,曾有“吾一诸怎奈群猪何”之叹,遂绕道陆路达枳城(涪陵的古称)。

江水流至群猪之处,撞击石间,声洪如雷,传至城中,声若群猪嘈杂,至夜深人静,倍觉凄厉悲凉,这便是群猪夜吼的得名。

清代诗人余光有诗云:

“急湍交流怪石横,万山雪化势如倾,明月午夜声号怒,只为当朝报不平。

”颇具意境。

另有说,原滩头北岸高岩上曾刻有红色大字“琼珠”,取水击石上,水花喷溅,如珠玉飞撒之意,然而,滩险夜吼绝无怡目快颜之乐。

如今城中梦乡已不再有群猪怒号之忧,上下过此胜似闲庭信步,因本世纪50年代整治川江航道,“群猪”已被航道工人赶跑了。

[白鹤时鸣]此景在白鹤梁上。

康熙本《涪州志》载:

“治西有石梁横江,集鹤无数,昔仙子尔朱者,常乘鹤至此,声彻九皋。

”从前,北山坪及鉴湖岸边古树葱郁,鉴湖之中鱼虾丰盛,是白鹤的天国,故白鹤梁上常有白鹤往来栖留。

或翱翔,或嬉戏,或引吭高歌,及至本世纪初犹时可见。

加上有仙人尔朱、白石二人于此乘鹤飞升的传说,鹤鸣遂为隐者所重。

清朝道光辛卯年(1831年)涪陵文士曾于考棚外集资建有“听鹤楼”,书法家、诗人石麟士手书其匾并赋诗:

“听鹤楼开望鹤鸣,一声远映动长庚,春雷不及秋鹿邈,直入云层万里惊。

由此观之,涪陵八景在明清或其以前,可能确有一些景致可赞,但道民国后无甚可视,盖因城市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受到一定破坏之故。

至今,除“黔水澄清”一景实可见外,余皆成历史,但也应看到,涪陵八景之趣,亦有生拼硬凑滥夸名胜的形式主义倾向,如“白鹤时鸣”远不如唐代以来一直闻名的“鹤梁石铭”,但为了要与“群猪夜吼”成对,牵强而名之、其“樵歌”、“渔笛”之设,不过是虚假之音。

故民国版《涪州志》已云:

“八景自黔水、松屏、群猪外,其他既少佳趣,风月并不特殊,而鹤鸣、渔笛、樵歌尤属虚构”。

其批评颇有道理。

 

[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

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涪陵城北长江之中,是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用刻石鱼的方式,记载枯水位的奇特水下碑铭,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白鹤梁,因早年白鹤群集梁上而得名,水位标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

这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自西向东延伸,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的天然石梁上,至今发现有自唐代以来的碑文题刻有165段,3万余字。

其中,唐代1段、宋代98段、元代5段、明代16段、清代23段、现代14段、年代不详7段,石鱼雕刻18尾,雕白鹤1只,观音3尊,分布于不同位置,常年没于水位线下,唯冬季江水枯落时才显露水面。

由于常年受江水冲刷,石梁形成上、中、下三段。

堪称“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

古代人刻石鱼作为水位标记,每当江水退石鱼现时,就预兆丰收年景的来临,即“石鱼出水兆丰年”等形式刻记在石梁上,其中记录有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水文资料,对于研究长江的水利综合开发、内河航运、桥梁建设、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当今的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都曾参考过这一水文资料。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介绍了白鹤梁这个古代水文站的情况,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1980年,白鹤梁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白鹤梁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题刻多出自历代前往观光的名人雅士之手,姓名可考者300余人,其中有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铭记和王士祯、朱昂、吴革、刘甲、晁公武等人的诗文题记。

书法楷、行、篆、隶皆备,书体颜、柳、欧、苏俱全;有汉文、蒙文,有浅浮雕、深浮雕、线雕和图案、花边等,风格各异,精彩纷呈。

其水下碑文之多,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堪称世界水下一大奇观。

因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采用“无压容器”保护方案建设的白鹤梁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正加紧施工,将于今年底竣工开放。

 

[北岩题刻]

北岩题刻在涪陵城长江北岸,北宋初期已有普净院等寺庙建筑。

绍圣年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谪涪时讲学、注《易》于此。

南宋时,理学地位提高,北岩建伊川先生祠堂、北岩书院,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

官宦名流、文人学者等路过涪陵,大多要去北岩游览题咏。

南宋至民国年间,钩深堂及北岩崖壁上留下题刻甚多,但由于崖壁砂岩易风化,字迹多漫灭,崖壁现存题刻和有痕迹可辨者70余幅,若加上原钩深堂室内碑刻和文献所载,北岩题刻在百幅以上,绝大部分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文学艺术价值。

北宋崖壁现可辨、可定为宋代题刻的有7幅,主要有黄庭坚题铭、庆元题刻、朱熹诗刻、绍兴癸酉、绍熙癸丑、淳佑辛亥等。

据《八琼室金石补正》及《涪陵县续修涪陵志》等记载,崖壁尚有宋代尹煌、王庶、程遇逊、李吕、陆游等名人题诗。

钩深堂内壁间,原有宋代的《伊川先生祠堂记》、《北岩书院记》、《南宋断碑》、《陆游诗碑》,《朱子与(度)周卿书》、《黄应□寄性善帖书》,明代的《李廷龙诗碑》,以及清代由州暑移入的《花蕊夫人诗碑》等著名题刻。

 

[重庆市涪陵堤防工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市涪陵堤防工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堤防公司)是为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实行项目法人制,经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批准,于1999年6月由涪陵区水电局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的工程项目法人单位,承担涪陵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工程(堤防工程)建设、开发和管理任务。

缘于该公司技术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又相继承担了鹅颈关立交桥工程、兴涪路北段工程、涪陵滨江路工程、堤防景观装饰工程、乌江二桥工程、石板沟长江大桥工程、地质灾害滑坡治理项目等市区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开发和管理任务,是一家集工程建设、开发、管理于一体的国有独资公司,内设“七处”、“两办”职能机构,现有职工98人,其中,党员47人,大专以上学历64人,中、高级技术职称32人。

2003年8月,涪陵水电投资集团成立后,堤防公司成为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

重庆市涪陵堤防工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堤防公司)发扬“忠诚、团结、求实、奋进”的企业精神,拼搏奋进,攻坚克难,不负重望,不辱使命,成功破解资金筹集、建设管理、开发融资三大难题,优质高效推进各项工程建设。

六年来,堤防公司紧紧围绕“建设大城市”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创新企业理念,把经管型法人功能成功运用于自筹资金建设公益性工程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资源融资和招商引资,加大工程建设开发力度,完成投资近20亿元,极大地改善了沿江城市面貌和道路交通条件。

移民安置、城市防洪、治理滑坡、整治江岸、复建港口、改善沿江城市环境、还建城区道路交通等综合功能和社会效益发挥良好,港区、码头和泊位依堤复建,曾经破烂不堪的涪陵港焕然一新;滨江片区开发迅速启动,世纪滨江、锦天名都、两江广场、“乌江民俗文化一条街”等项目开工建设,“涪陵外滩”的恢宏气势依稀可见;鹅颈关立交桥、滨江路和兴涪路相继建成通车,突破交通“瓶颈”制约,缓解了城区道路交通紧张的压力,极大地改善了涪陵的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为涪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重庆市涪陵堤防工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堤防公司)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建立健全了“业主负责、监理控制、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了年度“目标管理”,层层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狠抓了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资金筹集使用“四项管理”;建立了内控、监督、警示“三项”运行制约长效机制,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堤防公司先后被涪陵区委、区政府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区级文明单位”、“区级最佳文明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2001、200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建设目标考核先进单位,成为涪陵唯一获此殊荣受到市政府表彰奖励的基本建设管理单位。

 

[涪陵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工程]

重庆市涪陵城区位于万里长江和千里乌江交汇处的河谷地带,汛期频遭暴雨、洪水、滑坡、崩岸等危害,城市防洪任务十分艰巨。

三峡工程的兴建,涪陵沿江城市受淹,更加剧了涪陵城区多灾并发的的危害和城市功能恢复的困难。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历经十年的勘测规划、实验研究和技术论证,涪陵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工程(简称“涪陵防护工程”)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重庆市的批准。

该工程具有移民安置、城市防洪、治理滑坡、整治江岸、复建港口、改善沿江城市环境、还建城市道路交通等综合功能和社会效益,对促进涪陵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涪陵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工程被誉为“三峡库区第一堤”,是涪陵迄今为止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工程沿涪陵主城区长江南岸和乌江西岸布置,西起长江南岸石谷溪,东至乌江西岸老车渡口,全长4546米。

其中,长江段3080米,为斜坡式碾压堆石体结构;乌江段1466米,为砼重力式堤型。

堤顶设计高程182米(吴淞搞程),满足三峡工程运行淤积30年后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防护工程自临江侧向内依次布置观景平台、绿化景观、滨江路、人行道,内侧为城市建设开发区。

长江、乌江交汇处建设“两江”广场。

依堤复建港区4个、码头18个、泊位29个。

防护工程建设总投资95876.46万元,计划工期6年。

根据三峡工程分期蓄水的要求,涪陵防护工程按五个堤段,分三期相继于1998年12月、2000年12月和2001年12月开工建设。

一期工程1519米、二期工程1000米、三期工程2027米。

经过近六年的艰苦鏖战,工程建设完工。

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建立健全了“业主负责、监理控制、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了“年度目标管理”的责任体系;狠抓了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资金筹集使用“四项管理”;建立了内控、监督、警示“三项”长效机制,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工程建设进程,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2001、2002年获重庆市重点建设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受到重庆市政府表彰奖励;2003年获重庆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先进集体一等奖;2004年获重庆市“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2005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项目质量等级为优良。

涪陵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工程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益发挥良好。

一是提高了涪陵城市防洪标准,确保了城区防洪安全;二是有效治理了沿江滑坡,保障了城市安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