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513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是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第一课。

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第二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突破传统的经济模式,开辟一条促进资本主义的新路子。

这一课,主要围绕着列宁、斯大林时代,如何在政治和经济、军事等危机挑战下,认识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道路,对经济体制做出创新和调整,以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学情分析

在初中及其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十月革命、苏联电影、歌曲、人物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如何神入历史,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的角度出发,思考经济政策的创新和调整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政策做出客观的评价则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掌握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的内容、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素材,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和创新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苏联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其探索与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联系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史实,体会到国家发展与国民幸福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史料分析法、问题导学法、情感教学法

教学过程

以身边的春色导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承载着希望,承载着梦想,也充满了幸福的期待。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个向往春天、追逐春天并期待春天的故事。

我们通过三个篇章(向往春天——春天来了——春天还在吗)来了解这段历史……

过渡: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人民要“和平与面包”的口号成为了现实,苏俄人民期盼着更为温暖更为明媚的春天来临。

第一篇章:

向往春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三个历史细节:

难忘1918+“背口袋的人”+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我们通过三个历史细节来走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揭开神秘的面纱,还原真实的历史!

细节1:

难忘1918

(教师过渡)1918年怎么了?

1918年对于苏俄人民意味着什么?

展示:

1918年苏俄面临的形势图

十月革命胜利,苏俄单独与德国签订条约退出一战,引起了协约国的不满。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和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武装干涉——这就是1918年的苏俄形势图。

(自动播放)干涉军兵分三路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这片红色部分就是苏维埃实际控制地区,仅占当时俄国国土的四分之一。

南部产粮区(激光笔点击南部地区)也被反动势力白军控制。

设问: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一种什么样的形势?

同学回答….

(师)肯定学生回答,出示:

政权危机、粮食危机

于是苏维埃政权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并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战时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措施的内容如何,是否有人民所期盼的春天?

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教材

细节2:

背口袋的人

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

“背口袋的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人。

在整个国内战争期间,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运进城里的。

——闻一《俄罗斯通史》

材料略,师设问:

①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导出取消自由留易、实物配给制);

②反映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导出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导出企业全部国有化)

师问:

这四项措施中,哪些措施体现“一切为了前线”的迫切性?

(生)余粮征集,能够最大限度地供给前线。

师引导:

也正是当时战争的特殊环境,实行普遍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一切商业贸易,显然不是战争急切且必要实行的,那么,它还包含了布尔什维克政党的何种期盼?

教师补充资料: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师引导学生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体现了列宁追随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试图通过此项经济政策实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的。

所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教师过渡:

1920年主要战役基本结束。

出示两幅图红军凯旋,列宁称赞其为“一个英勇的奇迹!

”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打退了反动势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赢得了战争,但赢得了人民了吗?

苏俄人民是否迎了向往的春天?

出示图表,表略,通过图表对比,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学生自发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于是1921年,农民的暴动几乎遍及全国;甚至这种不满还影响了军队。

细节3:

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海军总部,曾在“十月革命”中打响第一炮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苏俄又面临严重的?

---政治危机。

于是列宁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了如下反思:

为什么在艰苦卓战争年代,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得太远了……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基地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请同学们走进列宁,走进列宁的内心,揣摩列宁的心理,读出下面的几段话。

应该读出:

困惑、遗憾、坚定……

(设计意图:

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利用历史故事、图片、图表等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利用语境感悟环节,让学生广泛参与,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过渡:

于是列宁又开始了另一场伟大的实验,对经济政策进行了勇敢的调整---苏俄人民期盼的春天终于来了!

第二篇章:

春天来了

——新经济经济政策

三个历史细节:

勇敢的调整+远方的客人+苏俄(联)的春天

三个细节了解新经济政策.同学们先浏览一下教材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细节1:

勇敢的调整

俄共(布)十大后,政府宣布,1921年-1922年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粮食税政策受到人民的欢迎,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吃不了的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出售,农民生产积极性于是大大提高,工农关系重新稳定。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读完后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分别点击,引导同学们说出粮食税和恢复自由贸易.

细节2:

远方的客人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1921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

列宁将政府无力经营的石棉矿以租让的形式交由哈默开发。

此后,哈默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与苏俄(联)做生意,对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志”。

——丹尼尔《哈默传》

教师提问学生:

从刚才”远方的客人”故事中,你发现了苏俄哪个新的经济政策?

接着提问学生,当时政府对待中小企业有什么变化?

除了这些措施之外,新经济政策还有什么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提出问题:

二者进行对比,有什么新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新经济政策特点

教师讲解:

新经济政策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正如列宁所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不久,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从此苏俄变成了苏联。

“新经济政策”施行后,咱们看一下苏联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图表,让数据说话,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粮食产量增加,工业生产恢复,苏联人民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细节3:

那年春天

出示材料:

学生有感情阅读,感悟。

苏俄农民叶莲卡在日记中写道:

“1922年春天,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对于俄罗斯的男人而言,比饿肚子更可怕的事情是没有伏特加喝,所以,前几年,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来解馋……

1922年春天,自由贸易后,随处都可以“畅饮”了……

过渡:

苏俄人民的春天来了,可惜这个春天有点短.--正当苏联人民沐浴在新经济政策的春风中时,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真理报》发布了一条短文:

工人阶级成了孤儿、党成了孤儿,我们如何前进?

我们能找得到道路吗?

列宁的逝世让苏联人民迷航了。

——斯大林,一位以“钢”作为自己姓氏的强硬男人以强硬的手段终结了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苏联人民的春天还在吗?

我们看一下第三篇章:

春天还在吗。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细节让学生梳理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紧扣课本内容。

“勇敢的调整”意在突出在当时的苏俄,与外国人做生意就是卖国的环境下,列宁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远方的客人”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通过材料展示,让学生感受新经济政策后的生活变化,加深对政策影响的理解。

第三篇章:

春天还在吗

——斯大林体制

一个特别的模式+一个惊人的奇迹+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过渡:

斯大林接手苏联政权后,,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走出一条迥异于西方的独特道路.这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独特在哪里?

请阅读课本,搜集有效信息。

细节1:

一个特别的模式

教师讲解:

1925苏(共)布通过了工业化方针;1927年苏(共)布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走这样一条道路是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自身国情分不开的,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她走向这条独特道路的原因?

国际视角看必然,请同学观看视频,思考:

概括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

孤零零的苏联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是必然选择;避免中国的命运,必然增加国防力量。

国内视角看近切,出示材料,先让学生思考后再让学生说出,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资金.

秉性视角看可能,先让学生思考后再让学生说出,民族性格,需要英雄以及斯大林个人性格.

教师总结:

正是源于国际背景下的必要性;国内背景下的迫切性;独特的民族秉性及个性特点,促成了苏联发展工业化的独特性。

过渡:

大家知道,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历经多长时间?

(50至100年的时间),那么,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允许苏联用这么长的时间靠自身生成而过渡到工业社会吗?

生:

不会;

师:

那么,当时的苏联要快速完成工业化进程,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

生:

强硬手段、独裁手段

师:

这恰恰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几大特点:

看课本快速归纳:

五个特点。

过渡:

正是在这一独特的模式下,苏联人民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

细节2:

一个惊人的奇迹

教师出示表格、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斯大林体制所取得的成就。

过渡:

苏联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发展似乎如春日骄阳,光芒万丈,但是人民生活的实际又是如何呢?

让我们来思考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弊端

细节3: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210%,重工业产值550%。

——闻一《俄罗斯通史》

表格略

学生思考回答: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教师:

这种以牺牲农业、农民利益为代价、“先飞机大炮后胶鞋面包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这种着眼于让人民勒紧裤腰带时刻准备打仗的工业化必然会影响到苏联人民的生活,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面对着如此坎坷的命运,苏联人民最想说得就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出示图片:

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说过,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当年马克思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案时,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

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民生问题是多么的重要!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特别的模式”“一个惊人的奇迹”“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三个历史细节来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形成原因、影响;通过视频资料、文字材料从国际视角、国内视角、民族性格进一步分析模式形成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趣味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从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到享受春光无限,从对春天充满期待再到黯然神伤。

历史用它无语却又坚定的表情让我们深思。

过渡:

对历史的反思与叩问必须用大视野、大角度来衡量。

大道行思:

提供给学生思考角度二,一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二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理清脉络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对春天的理解和感悟,回扣民生的春天这条主线,以史为鉴,苏联的探索和改革对我们是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板书设计

向往春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春天来了——新经济政策

1.内容

2.特点

3.影响

三、春天还在吗?

——“斯大林模式”

1.内容

2.评价

十二、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自我测评的第1、2题。

思考:

一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二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资料来源:

《高中优秀教案》,p189-197,南方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