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古诗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312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古诗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下古诗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下古诗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下古诗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下古诗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古诗赏析.docx

《八下古诗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古诗赏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古诗赏析.docx

八下古诗赏析

《浣溪沙》北宋晏殊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2、上片叙事写景,感叹时光易逝。

下片抒情,表达了伤春惜时,孤独寂寞的情感。

3、本词出现的物象有:

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小园,香径。

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取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画面。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哲理:

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被称为“天然奇偶”,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

“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从修辞角度赏析,对偶修辞,“花落去”对“燕归来”,对仗工整,音律和谐,含蓄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6、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

“独”字突出了孤独寂寞之感。

“徘徊”动作描写,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伤春惜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7、“本词是一首小令,通过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的描写,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近、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和孤独寂之情。

 

关睢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风、雅、颂三部分,与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2、《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3、本诗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4、统领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

其中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6、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

辗转反侧。

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有:

采之,友之,芼之,乐之。

7、本诗写了什么样的情感?

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慕、爱恋之情(追求过程中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达了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运用了比兴手法。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9、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蒹葭2016

1、《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2、这首诗歌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晚秋画面,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

3、“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的漫长(遥远)、高峻(险峻),曲折特点。

在诗中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侧面烘托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可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4、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仿佛的意思的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5、本诗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虽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

6、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7、分析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22018)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内容赏析。

(1)写秋风怒吼,吹走茅草,表现诗人痛惜焦灼的心情。

(秋风破屋。

(1)“怒号”:

拟人手法,听觉角度写秋风声势之大,“卷”从视觉角度写秋风威力之大。

(2)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的悲惨境遇做铺垫。

(2)写群童抱茅入竹,表现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群童抱茅)

(1)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及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含蓄的刻画处诗人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的微妙心里。

(2)表现诗人的衰老困窘之态。

(3)写秋雨屋漏,生活简陋,表现出悲戚愁苦的感情。

(夜雨屋漏)

(1)“俄顷”:

景物描写,交代事情发展的具体时间,渲染特定的氛围,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诗人忧国忧民做铺垫。

(2)“布衾”:

比喻,表现诗人生活贫困。

(3)“丧乱”是指安史之乱。

理解:

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既指现实的自然景况,也表现诗人从眼前景象推想到未来,国家正在遭受灾难,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何时才能天亮。

(4)书写自己的人生理想,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品格。

(期盼广厦)

(1)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安居乐业的情感。

表达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诗人希望眼前出现这样的茅屋,来温暖天下的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主旨:

通过诗人个人遭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心系天下的情感及宽广胸怀。

诗人的形象:

年老体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忧国忧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舍己为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

1《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2内容:

1.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交代伐薪烧炭的地点,说明路途遥远,雪天山路难行,为下文炭来之比不易做铺垫。

(2)。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卖炭翁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表现了卖炭翁的苍老和生活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3).“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设问,化平直为活泼,使文势跌宕,将老翁的命运与他烧的炭联系在一起,老人生活的全部依托,也不过是换取最起码的温饱而已,为后文写公使掠夺木炭的行为做铺垫。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可活出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身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反常心理,反映出卖炭翁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对宫使掠夺的批判。

(5)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一尺雪”,“冰辙”说明天气寒冷,道路难行,炭重路滑车难行。

“晓”,说明路途遥远,过程艰辛。

“辗”,既写出天气寒冷,又写牛车之重,表现劳动艰辛,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6)、“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困写出卖炭翁在雪地行车赶路的过程,形象的表现卖炭翁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1).“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翩翩轻快洒脱的样子,表现出宫使得意忘形蛮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生活操劳悲惨形成对比,揭露宫使掠夺的罪恶。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把”“称”“回”“叱”“牵”动作描写,表现宫使凶残掠夺的本质,突出卖炭翁的悲苦。

“文书”,“敕”表现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3).“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形成强烈反差,反衬宫使掠夺的残酷。

句中的“惜不得”,写出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句,动作描写,表现宫使的蛮横无理,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体现了宫使掠夺的罪恶。

3、主旨这首叙事诗叙述了卖炭翁的炭被低价掠夺的故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揭露了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唐朝初年诗人,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从炼字的角度来首联中的“辅”或“望”。

“辅”字形象地写出了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卫着的景象,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并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既然五津可望,就不必为离别忧伤。

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感情基调。

3、颔联怎样去安慰友人

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

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藉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中现实诗人阔达的胸襟。

4、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比近邻,一洗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悲伤情调代之以豪迈乐观的情调,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蕴含哲理: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5、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无为”的意思是不要,无须,此句是说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表达了诗人豪迈旷达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诗充分流露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的胸襟。

相见欢南唐李煜

1、《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2、上片描绘景色:

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1)“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2)赏析“月如钩”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

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仰视)

(3)赏析“锁”:

用“锁”字把秋色比为可锁之物,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梧桐深院萧瑟的秋意和凄清的气氛,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孤独寂寞之情。

(俯视)

3、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1)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

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繁多绵长纷乱难解。

将抽象的离愁具体化,生动地写出了词人离愁纷繁难解,难以排遣的心情。

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

(2)“一般滋味”指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3)赏析“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运用白描手法,写出离愁滋味,表达出诗人饱含辛酸和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复杂微妙的真实感受。

4、本诗的情感:

写词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