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2897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docx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docx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

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

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

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史实要点]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远古

禅让制、公天下

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

原始文字、绘画

 

夏商

西周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土地制度:

井田制;耕作方式:

奴隶集体耕作;生产工具:

金石并用;手工业:

青铜;商业“工商食官”

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

 

春秋

战国

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郡县制雏形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重农抑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

《诗经》、《离骚》、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

孔子、商鞅变法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

审材料 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找题眼 儒家思想中有塑造民族道德规范的主张与作用是本题命题立意所在,也就是题眼。

审设问 “列举”与“归纳”是两大限定词,“列举”重心在于再现所学知识,“归纳”技巧在于概括提炼材料观点,切记多角度概括,切记不要照抄原文内容,要有适当概括高度。

答案 

(1)根本:

孝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史实要点]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集权;汉:

郡国并行、察举制、中外朝、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

秦:

修灵渠、驰道,统一度量衡;汉:

田庄、牛耕普及、耦犁、犁壁、丝绸之路、水排、“市”、王景治黄

小篆、隶书、楷书;“焚书坑儒”;造纸术;董仲舒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汉赋

秦始皇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上:

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

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所开创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无可分割性和世袭性。

2.经济上

(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代,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受了打击并实现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题探究]

(2013·北京高考,节选)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2)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解题思路]

审材料 数据变化体现了地方行政中心区域变化。

找题眼 经济重心南移及江南经济发展。

审设问 数据“变化”及变化“原因”是限定语,前者需概括材料中数据的变化趋势、空间变化趋势,后者需多角度整合所学回答。

答案 

(2)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907年)

[史实要点]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魏晋

南北

 

均田制、翻车、灌钢法、草市

王羲之、宗教画、佛教盛行

孝文帝

改革

隋唐

时期

三省六部

制、科举制

农业:

筒车、曲辕犁;

手工业:

南青北白、唐三彩;

商业:

坊市制、柜坊和飞钱、海上丝绸之路

唐诗(李白、杜甫)、火药用于军事、文人画鼻祖王维、印刷《金刚经》

唐太宗

[阶段特征]

1.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上,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3)文化上,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2.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经济上,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文化上,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解题探究]

(2012·江苏高考)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解题思路]

(1)问中的第一小问,运用所学知识答出汉代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进步性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如“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

(2)问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可以结合科举制为政治服务的思路分析,科举制的思想功能和整体的统合功能可以结合材料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分析。

第(3)问从材料中概括归纳,抓住关键信息“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即可分析出正确答案。

答案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阅卷专家寄语 

(1)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主观题通常采取网上阅卷的形式,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2)答案要“三化”:

条理化、要点化、序号化,使评卷教师一目了然。

(3)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难以得高分。

因此答主观题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

(4)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四、宋元时期(从公元907至公元1368年)

[史实要点]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宋:

二府(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知州、通判、转运使;

元:

行省制、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市打破时空限制、交子、瓦肆;棉花的推广;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词、元曲、元杂剧;程朱理学;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火药改进、三大发明西传、木活字、转轮排字盘、青花瓷

王安石

变法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1.政治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1)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宋朝中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2)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空前水平。

3.文化上

(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

(2)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解题探究]

(2013·四川高考,节选)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解题思路]

审材料 一读:

材料一简介了西周、唐、宋、明清不同时期对行政权力分权制约的概况,材料二宋英宗的作为则表明监察效果有限。

二标:

标段落:

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号至少意味一层信息或几层信息;

标关键词:

朝代信息——西周、唐朝、宋朝、明清、宋英宗。

主题关键词——“行政法典”、“完善监察”、“不采纳”。

审设问 ①概括——特点:

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归纳,材料一第一句话说明我国监察制度出现早,材料一第二、三句话说明运用法律法规完善监察制度,材料一第四句话体现了在其他行政制度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监察措施。

②分析——作用、局限:

“作用”从约束官员权力、规范执政等方面分析,“局限”根据宋英宗的所作所为概括。

答案 特点:

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

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局限:

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五、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

[史实要点]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明:

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

清:

军机处、密折制

商帮、会馆、资本主义萌芽

小说、京剧、心学、八股取士;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西学东渐

康熙帝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1.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①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②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③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2.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1)从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2)中国的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对外关系

(1)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2)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4.文化

(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2)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3)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解题探究]

请回答: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解题思路]

审材料 图片信息:

“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白金汉宫”(英国王宫)和“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官邸),根据题目的提示“建筑与政治关系”,从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英国近现代君主立宪制度的特征角度进行比较。

定思路 中国:

宏大、威严、独尊、明日黄花。

英国:

朴素、平民化、旭日朝阳。

应从历史与现实、风格与影响多角度比较。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

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了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

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的特征。

由家庭关系判断①正确,由夫为妻纲判断④正确,由男耕女织判断②正确,由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男主外女主内判断⑤正确;③材料未体现,故答案为C。

2.“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答案 D

解析 从“进入政府”“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等关键词句推知,科举制为封建政权培养了大批“顺民”,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因此,D项说法最切合题意。

3.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有两层含义,一是君主专制的刚性,即君主的“私天下”,地位至高无上;另一个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即官僚都以天下为己任,志在治天下,所谓的“公天下”,D项符合题意。

4.“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隋朝长安                                          B.唐朝长安

C.北宋东京                                          D.明朝苏州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坊市制被打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可能是北宋。

故选C项。

5.《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

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  )

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

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

答案 B

解析 无论王朝怎样更迭,其小农经济的根基未曾动摇,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更加强化,故B项符合题意。

6.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

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其最大的影响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之后,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选C。

7.历史复习课上,老师出示了一组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学术思想的问题,其中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

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

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

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

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答案 C

解析 ①体现了“兼爱”的思想,属墨家;②体现了“无为”思想,属道家;③体现了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属法家;④中的“仁爱”思想属于儒家。

8.有学者指出:

“中国存在两种宗教权威——天和祖先,一方面是天地组成的宇宙领域,另一方面是人类关系构建的社会领域。

皇帝为了取得绝对主权宣布两种权威均归他所有。

”与古代中国皇帝的绝对主权和“两种宗教权威”有关的是                (  )

①西周的宗法传统 ②先秦的法家思想 ③汉朝的儒家学说 ④明清的思想批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题干考查古代皇帝掌握两种宗教权威的具体措施。

宗法制的实施,法家、儒家思想的完善发展,都有利于皇帝实现对两种权威的取得,因此正确答案选A。

9.下表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形成表格所示数据的原因不包括                                                                                                        (  )

天文历

法、气象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A.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