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战争与和平高考试题.docx
《选修3战争与和平高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3战争与和平高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3战争与和平高考试题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2014·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7)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
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
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10分)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7)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
“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6分)
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
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
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
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10分)
5.(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
《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9分)
6.(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图12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
(8分)
7.(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6)(15分)
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
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
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
但是有人指出:
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
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
于是庭长又提议:
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
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
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
中国法官表示:
“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
”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
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7分)
【答案】1.
(1)原因:
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5分)
(2)原因:
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
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10分)
2.
(1)态势:
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6分)
(2)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9分)
3.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9分)
(2)越南战争:
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
强化了美国的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6分)
4.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10分)
5.
(1)不同:
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
;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6分)
(2)原因:
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已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9分)
6.
(1)界线①:
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界线②:
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7.
(1)背景:
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
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原因:
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
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1.【考点】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解析】
(1)原因从材料第一段中“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和材料第二段中《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归纳出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从材料第二段中“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的信息可归纳出有核国家增多。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中“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的信息可归纳出联合国的推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再联系所学知识可从核武器的危害,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等角度来分析;第二小问作用抓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内容来思考,可从维护世界和平,减少核武器扩散,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等角度来归纳。
【答案】
(1)原因:
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5分)
(2)原因:
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
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10分)
2.【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解析】
(1)从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间1942年,梳理相关的史实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2)远征军的军事意义可从材料中远征军的战果总结;政治意义应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来总结。
【答案】
(1)态势:
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6分)
(2)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9分)
3.【考点】越南战争、海湾战争。
【解析】本题选取和教材相关的历史论述,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
(1)问联系越南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提炼材料有效信息,通过对海湾战争和越南战争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第
(2)问结合材料一中“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分析出“推动关系相对缓和”的结论;并结合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具体实施分析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
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
强化了美国的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4.【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本题选取和教材相关的历史论述,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
(1)题可结合一战之后巴黎和会中《凡尔赛条约》等对战败国的处置等史实,比较得出,与一战的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相比,二战增加了对战犯个人以及组织的惩罚;第
(2)题可从国际法的完善、处理战后事物、清算法西斯罪行、警示后人、维护和平等角度概括《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10分)
5.【考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比较分析能力。
第
(1)问联系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依据材料中“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来分析归纳。
第
(2)问从国家利益角度来分析,并结合材料中的“它们自身同样会趱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
(1)不同:
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
;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6分)
(2)原因:
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已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
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9分)
6.【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以二战为切为点,通过二战考查读图、运用知识能力。
第
(1)题,要对地理位置和二战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才能作答,实质是对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分占波兰的考查。
第
(2)题,一是要分析边界变动的原因,二是要看到其局限,如苏联大国的强权政治色彩参杂其中。
避免单方面看问题。
【答案】
(1)界线①:
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界线②:
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7.【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
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意答题方式是简要评价。
【答案】
(1)背景:
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
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原因:
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
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
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
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
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10分)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本题选取和教材相关的历史论述,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
(1)题可结合一战之后巴黎和会中《凡尔赛条约》等对战败国的处置等史实,比较得出,与一战的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相比,二战增加了对战犯个人以及组织的惩罚;第
(2)题可从国际法的完善、处理战后事物、清算法西斯罪行、警示后人、维护和平等角度概括《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10分)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①②③④
A.③②④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考点】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以来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四幅图中的含历史信息,可以用找基法。
解读四幅图片,只有图①出现了奥匈帝国,据此判断图①是一战之前的情形,其余三幅图都出现了奥地利或匈牙利,是一战之后的情形,据此判断选择C项。
【答案】C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
不同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9分)
【解析】第
(1)题联系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依据材料中“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来分析归纳。
第
(2)问,从国家利益角度来分析,并结合材料中的“它们自身同样会趱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来分析概括。
【答案】
(1)不同:
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
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已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
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第二次世界大战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解析】
(1)从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间1942年,梳理相关的史实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2)远征军的军事意义可从材料中远征军的战果总结;政治意义应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来总结。
【答案】
(1)态势:
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6分)
(2)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9分)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
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
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
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
象有何不同。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10分)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本题选取和教材相关的历史论述,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
(1)题可结合一战之后巴黎和会中《凡尔赛条约》等对战败国的处置等史实,比较得出,与一战的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相比,二战增加了对战犯个人以及组织的惩罚;第
(2)题可从国际法的完善、处理战后事物、清算法西斯罪行、警示后人、维护和平等角度概括《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