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0685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忻州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  崔文智  张俊芳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填涂在答题卡上。

2.请将各题答在相应位置,写在该题框外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顾起元说:

“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

”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来看,情景交融代表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还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令诗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

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

谢榛曾说:

“韦苏州曰: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

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

由此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有程度的不同。

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

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

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的作品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

”又如:

“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一种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

而要创造出既优美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

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

它们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

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选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改)

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来看,情景交融代表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是一种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而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的作品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应物、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又深切动人的意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孙也。

六岁善辞章。

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

未及冠,授朝散郎。

沛王召署府修撰。

时诸王斗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

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

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

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

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

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籍,僚吏疾之。

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王勃》)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勃既废,客剑南    既:

既然

B.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坐:

因为

C.顷刻而就           就:

完成

D.勃属文绮丽          属:

撰写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王勃才华横溢的一组是(3分)

①六岁善辞章         

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③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④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

⑤勃尽得其术        

⑥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勃很早时就擅长词章,未及成年就被授予朝散郎,深为沛王所器重。

B.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给英王的鸡的檄文,惹怒了高宗,因而被赶出王府,到外地做官。

C.王勃在省亲途中,正逢滕王阁盛会,在宴会上他应阎公的请求作序,文思敏捷,一气呵成,不易一字,因此被人称作“腹稿”。

D.王勃曾说做儿子的不能不懂点医,他把当时长安曹元的本领统统学到了手。

7.文言文翻译(10分)

(1)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5分)

  

                                                                  

(2)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8.“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5分)

 

9.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为下列句子补充上句或下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2),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3)渔舟唱晚,;,声断衡阳之浦。

三、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

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

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

”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

”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

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

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

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

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

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

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

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得不得了。

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

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

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

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入目:

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

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

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

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6分)

 

(3)哥哥说:

“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

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新课标高考的命题模式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废某一学科,个别地方那种目无全牛的复习方式,将会使不少考生在高考中吃亏。

B.12月2日是新安县“安全生产警示日”,上午9时,在新安县人民会堂的会场,参加会议的人员全体起立,振聋发聩的警报声响彻会场和城区上空。

C.急功近利之风,已经无孔不入地腐蚀着教育界和学术界,“教育和学术腐败使最后的净土沦丧”已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D.盘点一下娱乐圈女明星们的发家轨迹后人们会发现,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她们有的重包装,有的玩“自曝”,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从无到有,中国航母出现在东方的海平面上。

从试航、改装到正式入列,“辽宁舰”迈出的这一步,注定是中国航母从梦想走向现实的一大步。

B.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设立“世界地球日”的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C.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

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D.一些豆腐渣工程,无论是工程腐败,还是偷工减料,都在违背科学、无视责任的歧路上与工程质量要求背道而驰,让一些桥梁先天不足,导致了“好条件造不出好桥”。

 

14.填入下列横线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   。

         ;   。

     。

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

②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③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

④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

⑤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A.⑤①②③④B.④⑤①③②

C.④⑤②①③D.⑤④③②①

15.根据下面的材料,在空格处为其添加一句结论性语句,不超过18字。

(5分)

  PM2.5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北京市2000年PM2.5年均浓度约为100-110微克/立方米,到2005年,降低到80-90微克/立方米,2010年达到70-80微克/立方米。

由此可见:

16.仿照下面例句,从玫瑰、昙花、荷花、菊花中选择两种花卉,写两句有一定寓意的文字。

(6分)

例句:

梅花——你面对满天飞雪,凌寒盛开,暗香飘溢,是不是在告诉人们:

不要畏惧冬天,春天就要到来了?

仿写: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列子·汤问》中有《薛谭学讴》一篇,内容是这样的: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

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忻州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讲评

1.D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可知,情景交融是一种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而诗篇的立意决定的是诗歌的意境。

2.B 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

“都必须经过”在原文中并未体现,文中只是说这一过程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3.D 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又深切动人的意境”不是胡应麟和王夫之的观点。

4.A 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既:

已经,……以后。

5.B 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②写王勃开玩笑写了篇给英王的鸡的檄文③写王勃感慨诸葛亮功绩而为文抒情⑤表现王勃为人子之孝

9.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判定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对手法的效果加以阐述。

参考:

拟人手法。

(2分)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2分)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2分)(意思对即可)

10.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

需平日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准确、牢固。

易错字:

僮、茕、已、蠡。

详见教材。

(4)本题考查探究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可从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及人物关系等方面考虑。

观点一:

哥哥是主要人物。

(2分)

  ①从主题的角度看:

小说表现的是浓浓的亲情——手足情深,它是疗治心灵伤痛的良药。

而最能展现手足情深的是哥哥。

(2分)

  ②从情节结构的发展来看:

设计停电——点燃马灯——灯下晚餐——灯下话家常、忆往事——临别赠物等环节,都是围绕哥哥展开的。

(2分)

  ③从人物关系看:

结尾处写刚子“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是衬托哥哥的真情相助;是哥哥的手足情深让身处绝境的刚子感动不已,由此也突出了主题。

(2分)

  观点二:

刚子是主要人物。

(2分)

  ①从主题的角度看:

本文表现的是人在艰难困苦时更需要浓浓的亲情,这是使人走出困境的动力之一。

刚子就是这样的受益者。

(2分)

  ②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看:

刚子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破产而陷入妻离子散的绝望中,在艰难中想到了亲情并在中秋节回家,这才有了哥哥设计停电——点燃马灯——灯下晚餐——灯下话家常、忆往事——临别全力相助等环节。

(2分)

  ③从人物关系看:

马灯的价值与意义须是在有刚子的变化前提下,才能得以展示的。

(2分)

12.C  本题改编自考练第1、2课第5题,第3课第2题,第12、13课第4题,综合检测二第1题。

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目无全牛:

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振聋发聩:

比喻用激昂的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感情色彩用错。

13.B  本题B、C两项改编自第8、9课考练第6题、综合检测三第1题。

考查语病的辨析。

A语序不当,应为:

从改装、试航到正式入列;C“受……等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两种表述杂糅重复;D成分残缺,可修改为:

导致了“好条件造不出好桥”的现实尴尬。

14.B  本题改编自必修五第10、11课考练,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作答此类型题,需从文段的内容、思路等方面入手,还可从“也”“则”等词语以及标点获得提示。

译文王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的孙儿。

王勃六岁时就擅长辞章。

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

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

沛王又把他招入府中作修撰。

当时诸王斗鸡,王勃开玩笑写了篇给英王的鸡的檄文。

高宗知道了很生气,将他赶出沛王府。

王勃罢官以后,客居剑南,登山望远,很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业,写诗表达情思。

又曾经隐藏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怕事情败露,就把这个官奴杀了。

事被发觉该处死,正赶上大赦就只除名。

父亲王福因此被贬为交趾县令。

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腾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

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

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

酒酣辞别。

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

到了炎方,船入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九岁。

王勃诗文华丽,请他作文的人很多,家里堆满了帛。

靠写作来弄衣穿,靠笔耕来饮食。

但也不用苦心思索,而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醒来后,提笔就写成,一个字也不须改动,人们称之为“腹稿”。

他曾说做儿子的不能不懂点医,当时长安有个叫曹元的有秘方,王勃把他的本领统统学到手。

又因为虢州多产药草,王勃请求去虢州做参军。

他倚仗有才欺凌同僚,同僚都很厌恶他。

他留下集子三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如今在世上流传。

赏析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

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

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

“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

“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

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过片两句,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

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

结拍两句,写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要为同时冶游的朋友举杯挽留夕阳,请它在花丛间多陪伴些时候。

这里,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上阕写初春的风景。

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

首先是“縠皱波纹迎客棹”,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春水,那一条条漾动着水的波纹,仿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

然后又要人们随着他去观赏“绿杨”,“绿杨”句点出“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

“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

“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

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

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下阕再从词人主观情感上对春光美好做进一步的烘托。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二句,是从功名利禄这两个方面来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

词人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时间或机会从春天里寻取人生的乐趣,故引以为“浮生”之“长恨”。

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

既然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