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4058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docx

《《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docx

《元曲五首》导学案分析

《越调•天净沙秋》

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请简要赏析。

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

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作者用代表秋日秋景的六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萧瑟的气氛。

2、一二两句景物共同特点是什么,与“一点飞鸿影下”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一二两句为静景。

开篇作者铺排了六组静景,各具鲜明的内容形象,而无不饱含秋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是静景。

“一点飞鸿影下”一句作为“飞鸿”,又是“一点”,又是“影下”,说明远而且疾。

作者在写作这大片的静止秋景中,突然增加了掠来一只大雁,飞下地面,为动景。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照,使人心神为之一振,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3、重点赏析,最后两句作者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从不同角度赏析。

视角的变化。

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近处是秋天的各色植物,高处为山,地处为水。

作者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色彩的绚烂明丽。

这两句描写了“山”“水”“草”“叶”“花”五个意象,却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两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视角上的远近结合,并且赋予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白、红、黄的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

4、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却变得明朗、清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将这样两幅画面揉和在一首曲子中是否矛盾。

曲中的“飞鸿”暗喻作者本人。

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还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转折。

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恨之情。

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给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2008年高考试题辽宁卷】

5、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3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5分)

5、【全曲解析】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今属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韵》一书,对语音学和曲律的研究贡献甚著。

《录鬼簿续篇》称其“又自制为乐府甚多,长篇短章,悉可为人作词之定格”。

又云:

“故人皆胃德清之韵,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

”散曲现存小令1首、套数三套。

作品注释

  ⑴塞鸿秋:

曲牌名。

塞鸿,塞外飞来的大雁。

即景:

写眼前的景物。

  ⑵浔(xún)阳:

江西省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⑶练:

白绢,白色的绸子。

  ⑷淮山:

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

淀:

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⑸江帆:

江面上的船。

  ⑹晚云都变露:

意思是说傍晚的彩霞,都变成了朵朵白云。

露,这里是“白”的意思。

  ⑺初学扇:

意思是新月的形状像展开的扇子。

  (8)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2]

译文

  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

江上的片片帆船急速地行驶着,如同离弦的箭;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

道道晚霞都变成了白白的云朵,一弯新月宛若刚刚展开的扇子。

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

【赏析】:

鉴赏一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这两句是远写。

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

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两句是近写。

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

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

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个的个体的景物,却又极富群像性,给人以动态的感官体验。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在这两句里,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

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

“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时令,也创建了一个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

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

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

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

鉴赏二

  作品描绘浔阳一带景色,一连铺排了长江、淮山、帆、泉、云、月、大雁七种景物,每一种都加意出色,有着鲜明、充实的形象。

画面有面有点有线有片,有青有白,有静物有动态,远近高下,相得益彰,诚可谓尺幅千里。

  起首两句属于远眺。

它们分别脱化于南朝谢朓“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及金诗人杨奂“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题江州庾楼》)的诗句,意象雄远。

大江万里浩荡,江面开阔,同遥远的淮山呈现出的“数点”形成了空间形象上的悬殊对比,而“白如练”之旁点染几点“青如靛”,则在色彩上又形成了对映。

这两句以工对的形式出现,就更容易使人注意到它们的互补。

  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

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如飞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

前者实因大江的流急而益现轻灵,后者也得力于山崖的陡峭,这都是句面以外的意境。

这两句又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已是一组近景。

  五、六两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明灭,是仰观的背景,更是表现时间的流动。

晚云变露,是说夜晚天空的云层渐渐模糊难以认辨,而空气却越来越凉冷湿润,地面上也凝结了露珠;而新月学扇,则是月牙儿冉冉升上的景象,且有它尽力欲呈露半面的趋向的意味。

这都是深秋典型的景观。

文势至此转为徐缓,殊不料末句紧接一句“塞鸿一字来如线”,顿时又异军突起。

这“一字”塞鸿,将前时的六幅画面绾联交通,使人感受到雁阵冲寒所蕴涵的苍凉秋意,联想到岁暮、客愁、乡情等人事方面的内容,有题外传神之妙。

全曲笔势排奡,形象简洁,比喻精到,不愧为散曲的写景杰作,而音韵浏亮,也符合作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所提出的“既耸观,又耸听”的度曲要求。

[3]

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双调大德歌春》

1、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作者怎么围绕诗眼展开抒情的?

答案:

曲子以“归”为诗眼。

首句“子规啼”,因其声若“不如归去”,能发闺妇怀远之情。

二、三句妙用三个“归”字,贴切、自然流畅,强烈地传达出思念的情感。

在飘飘柳絮衬托之下,“添”字尤见精神,准确地把握了因“思”而起的恍惚神态。

末句写眼前景,以双燕衔泥营巢继续映衬和强化浓郁的思念和独寂之情。

2、作者在结尾处一景物结尾,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最后的“则见双燕斗衔泥”一句,以目睹梁上的双燕衔泥筑巢嬉闹之景,来衬托出人不如燕的感慨,燕鸟犹自成双有巢,为何人反而不如?

作者以乐景衬哀情。

此情此景,和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又添几分苦涩。

用双燕衔泥反衬少妇的孤独之苦

(09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借代,反问。

解析“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

”自然是反问。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

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一问:

“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

“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

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备考意见:

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

反过来看,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是多么相似。

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

翻译:

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刚绽放的黄花上有几只蝴蝶在飞,刚落下的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附赏析: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

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

“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

“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

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

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

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

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

的表达。

1.(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0届高三三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国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

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注:

汤式,生卒年不详,宁波(今属浙江)人。

元末曾补本县吏,后落魄江湖间。

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

(1)找出这首元曲的诗眼,并阐释其具体含意。

(2)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

答案

(1)“愁”,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之情。

(2)这三名胜由近及远的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以动衬静,渲染了作才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愁苦、愁思亦可)。

【译文】

故乡足有千里之遥,靠这孤零零的船儿,也要好几天才能行到。

靠着船窗,只哀伤自己命中注定在外流浪飘摇。

城头鼓声不绝,江心浪声入耳,山顶钟声频敲。

好梦难成,我整整醒了一宵,这三处的愁声交织在一道。

【品评】

  游子思乡乃人之常情,古代交通不便,咏叹乡情的作品尤为多见。

这首小令,将思乡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呜咽低迴;读来令人哀愁如缕,一唱三叹。

“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作者是浙江宁波人,故开头两个对句,言家乡路途遥远;强调“孤帆”,愈见羁旅之寂寞与孤独。

第三句写作者倚船窗自叹, 怅然若失,乡愁不绝,悲从中来。

“漂泊”一语,与上文孤帆、下文夜深相呼应,愈见伤感。

最终归咎于“命”者,可见诗人无可奈何的情怀。

写到此处, 愁怀本已无可复加,但作者笔锋一转,忽写更鼓声、波涛声、晚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的环境,又使抽象的乡愁有了具体的依托。

睡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生 理现象,然而心理活动过于剧烈,会使脑神经高度兴奋,产生失眠。

本来,鼓声、浪声、钟声日夜回响,有节有序,对于正常人来说,何尝不是一首轻柔悦耳的催眠曲?

然而作者却辗转反侧,难以成寐。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 钟声”搅得人不得安宁;它们声声连接,此伏彼起,屡屡拨动思乡的心弦。

 “三处愁相并”,混合成同一个旋律,编织成一首悲哀的乡愁交响曲。

作品用因果倒置法,意蕴深永,发人遐想。

《双调夜行船秋思》

课文答案见参考书

1.(辽宁省锦州市2010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问题。

前调·阊门①夜泊

陈所闻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

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

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

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

【注释】①阊门:

苏州城西北的城门。

(1)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这首散曲写夜泊,写钟声,写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有相似之

处。

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的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

答案

(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

诗人表达的感情是:

羁旅之愁

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

(2)内容上:

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入夜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

手法上:

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

1.(河南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

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哇。

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

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

②蒺藜:

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

③王谢家:

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

④荒甃(zhòu):

坍塌的砖块。

(1)这首诗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曲的内容作答。

答:

(2)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

这种感情主要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寓景中,情景交融。

乱云、老树、夕阳均沾染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将作者胸中的“悲国情”化作了眼前的“衰败景”,让人体味到诗人的悲伤情感。

(2)对比,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等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等作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表现了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故国哀思(或黍离之悲)。

3.(青岛市高三教学第一次统一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⑴“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随风飘香的清幽静寂又带着温情的一幅画面;营造了秋夜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⑵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答:

答案在诗人笔下,雁鸣可以唤起离情,敲打愁绪。

“叫起”“敲残”两个词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愁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