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 第一单元 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948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 第一单元 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五下 第一单元 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五下 第一单元 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五下 第一单元 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五下 第一单元 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 第一单元 备课.docx

《五下 第一单元 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 第一单元 备课.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 第一单元 备课.docx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

主备

复备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这个节日----植树节。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

  二、自主学习

   1、听课文录音。

   2、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写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锨镐 彩翼 荒山野岭 裸露 咆哮 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荒山野岭:

没有人烟的山岭。

       锨镐:

劳动工具。

       裸露:

没有东西遮盖。

       枝繁叶茂:

指树木长势好。

       咆哮:

形容水奔腾轰鸣。

   4、讨论:

    全文可分几部分?

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

(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

(第2-7节)写“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美丽。

    第三部分:

(第8节)“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

    文章首尾呼应。

  三、指导写字

    鼠:

笔划较多,注意顺序、间架。

    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部分。

    

(1)自由读。

    

(2)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

同学们是怎样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5)怎样读好这一节?

自己试一试。

(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2~~7节,想一想:

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第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

(热火朝天)

      指名朗读,表现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颗颗树苗

    (3)讲解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4)默读第3~~7节,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了什么变化?

      交流。

      板书:

黄山披绿坡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5)讨论: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

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对偶、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无忧无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欢乐、安宁)

    (6)指导朗读第3~~7节

      听课文录音。

      自由练习

      “开火车”朗读

      评议

   3、第三部分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呼应开头,点名主题深化中心)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

  三、练习背诵

   1、引读助背。

   2、跟录音轻声背。

   3、配乐齐诵。

  四、作业:

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荡漾

  要求:

1、自拟题目。

     2、层次清、语言美、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

  板书: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

                   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首尾呼应)

                   环境变美丽

                   青山碧岭

 

教后反思:

 

主备

复备

2暖流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暖流”是什么意思?

本文中的暖流是指天气情况吗?

  二、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江泽民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从“涌动”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心情十分激动)为什么会这么激动?

(江主席看望师生员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再读生字词。

   2、讨论识记方法。

   3、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 抑扬顿挫 沉浸 阅览 致意 视察

   2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

江主席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

(具体写了江主席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

   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

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

……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程序:

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

   4、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

提问:

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

(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

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

       2 暖流

          兴奋  喜悦

         平易近人  关心青年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教后反思:

 

主备

复备

3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

谈话:

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

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

22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

题目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

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

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

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

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

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

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

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1、提问: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

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

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

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

“小天使”比喻谁?

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

春天到底在哪里呢?

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

你们找到春天了吗?

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

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

(2):

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

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

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

“朋友,春天在哪里呢?

”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

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

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习5(3):

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

        3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教后反思:

 

主备

复备

4早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鲁迅先生的事实,教育学生要时时早,事事早。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

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自学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

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2、提出难写的字。

   3、师指导书写。

   4、生临写。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根据文中介绍,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并能口述。

   2、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访问“三味书屋”。

  二、精读指导

   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

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2、第一部分

    

(1)指名读,质疑:

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本节。

   3、第二部分

    

(1)过渡:

“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

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2)自读2—4节,想一想:

每节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2节

     ①自由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②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清香,当时,作者心里是怎样想的?

      过渡:

是呀,这是哪儿散发的香气,不是桂花,又不是兰花,看来只能是书香了。

到底是不是?

等我们观赏了“三味书屋”后,答案自见分晓。

    第3节

     ①指名读,其余同学划出描写方位的词语。

     ②自由读1—6句,根据插图找到正确的方位。

集体辨位,教师指导看图,

       提问:

作者是按从哪到哪的顺序写的?

     ③自由练习介绍“三味书屋”的摆设。

     ④自由朗读第3节后半部分,思考:

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部分

    过渡:

腊梅是怎样的一种花?

让我们走进后园去看看?

    1、读课文,边听边划出描写梅花样子的词语句子。

     

(1)指导朗读。

     

(2)是呀,梅花太美了!

除了美丽之外,梅花还能带给大家什么?

齐读第5节的最后两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自读6、7节。

     

(1)指名述说“早”的由来。

     

(2)分组讨论:

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一个小小的“早”字对他有什么作用?

    3、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字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作用。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4、让我们把所有的决心都放到最后一句话中吧!

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

    自由浏览全文,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梅花”和“鲁迅”之间的关系。

   2、继续练习口述“三味书屋”的陈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自由朗读课文,理清层次以及作者得写作顺序。

   2、指名回答。

二、体会文章写的作用

   1、浏览课文内容,划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

   2、小组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2)小组内说说:

文中为什么要写梅花?

   3、班级交流。

    

(1)指名读有关梅花的句子。

    

(2)梅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早、香、冰清玉洁、暖)?

相机指导朗读:

个别读,结合图片整体读;

    (3)交流文人墨客写下的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篇(坚强、冰清玉洁、不畏严寒);

    (4)你想对梅花说写什么吗?

   4、自由读所划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1)人们说鲁迅是一朵梅花,一朵永不凋谢的梅花,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用笔写话;

    

(2)、学生小组交流

  三、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1、自由读第3节前半部分,找出描写的事物与相应的位置。

   2、指名回答。

   3、根据投影练习介绍。

     现在咱们来到了“三味书屋”,就缺少一名介绍员,谁愿意担当此重任?

在介绍之前先练习一下,注意自己的语气。

   4、指名到台前作介绍。

   5、学生评价。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梅花的文章或诗词,摘抄在读写笔记上。

  板书

                 4早

            三味书屋  梅花  鲁迅

   

 

 

教后反思:

 

主备

复备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

教学准备

图片、挂图及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

释诗题;

第二步:

知济人;

第三步:

明诗意;

第四步:

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

屐齿.鞋印,脚印。

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

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

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

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