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 三七 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904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经 三七 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政经 三七 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政经 三七 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政经 三七 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政经 三七 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经 三七 作业.docx

《政经 三七 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经 三七 作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经 三七 作业.docx

政经三七作业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考核标准

实践部分占课程总体分数的30%,即30分,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为目标,主要包括各章节重点与难点相关知识点的应用。

根据本课程实际特点,将在每一篇后根据本篇内容编制一道有实际意义价值的案例分析题,总共四个案例分析题,每个案例题满分是7.5分。

每个案例的评分共分3档。

评分时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够应用所学理论,并适当发挥,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第三档(很好):

6-7.5分

学生能够非常全面地用所学理论回答问题,并且非常符合题意。

观点正确,论述充分,资料充实,结构合理,论证有力。

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根据案例材料较合理地拓展,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观点。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从辩证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二档(好):

2.5-5.5分

学生能够较全面地用所学理论回答问题,并且符合题意。

观点基本正确,论述充分,资料充实,结构合理。

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根据案例材料较合理地拓展,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观点,逻辑基本合理。

整体而言,满足题目要求。

第一档(差):

0.5-2分

学生能够用所学理论回答问题,符合题意,观点基本正确。

在回答问题时,未能根据案例材料较合理地拓展。

材料不够详实,论证不够充分。

结论尚符合逻辑但说服力不强。

不得分:

(0分)

无作业或不全、或与案例题目无关、或内容抄袭严重者,记0分。

 

案例分析一

2002年3月4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做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2吨鲜奶“哗哗”倒进了下水道。

3月5日,成都商报赫然登出一条醒目新闻,华西乳业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入下水道,这种情况已经连续1周……。

这一事件也使人们联想起了那些接二连三的相关报道。

如海南的牛奶收购价一降再降,1斤牛奶的价钱还不如1瓶矿泉水,最要命的是奶站还拒收,求卖无门的奶农只好忍痛倒掉牛奶,有的干脆将奶牛宰杀;广西一家从事奶牛饲养、加工和销售的民营企业,每逢销售淡季就不得不把卖不出去的鲜奶白白倒掉,1年就倒掉100吨;继而是兰州市近郊28位奶农因买方单方面中断购销契约,无奈而愤怒地将鲜奶倾倒在该公司厂房门前。

南京也发生牛奶大战,奶站减少收购量,南京多处发生奶农每天忍痛将白花花牛奶倾倒入鱼堂的倒奶事件。

这些倒奶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极大震动,痛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呼吁者有之。

有人联想起在小学课本中看到的描写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大海的故事,惊呼我国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也有人提出疑问,“鲜牛奶在我们这个刚刚脱离温饱不算太旧的国度里,被接二连三地倒掉,当真中国人就是牛奶多的喝不完了?

案例讨论:

1、“华西倒奶事件”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牛奶就真的多已经喝不完了,这个事件与教科书的西方社会的“牛奶倒进臭水沟”案例有什么异同?

(1)“华西倒奶事件”不是我国的牛奶真的喝不完,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

(2)相同点:

都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自组织调整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是处于无政府的状态,社会生产和生产需求经常处于局部脱节的状态,出现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

(3)不同点:

我国和西方社会的生活消费观念不同。

我国的奶类的需求不是很大,这与我国的消费者的传统习惯有关。

尽管我国喝奶的人数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喝奶的习惯,牛奶在居民膳食中的份额仍是微乎其微。

这就使得,我国缺少一个稳定的奶品需求市场,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的奶牛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增长速度,再加之,国际奶类普遍过剩,世界乳品巨头也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来转移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奶类产品的生产过剩在我国就不可避免了。

2、请列举几个与本案例相同的事件,并加以分析。

举例分析:

美国的脐橙天下闻名,但每当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丰收的果农就竞相压价,导致果贱农伤,为此,在108年前,个体果农自发组织起类似行业协会的“水果合作社”,规定统一的“新奇士”为脐橙商标。

行业协会解决了“果贱农伤”的问题。

可见,解决价值规律自发性和盲目性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行业协会也能有所作为的。

提示: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偶然的倒奶事件其实是与许多必然的规律(价值规律)是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倒奶事件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确切讲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除了具有配置物质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利益分配的作用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能造成极大的社会增援浪费等缺陷,即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自组织调整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是处于无政府的状态,社会生产和生产需求经常处于局部脱节的状态,出现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

另一方面,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是事后的而不是事前的,从而难以避免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如果这些情况是全社会性的就是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

我国倒奶事件恰是价值规律的这一负面效应作用的结果,即在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作用下,造成了牛奶生产与消费的脱节。

一方面,我国的奶类的需求不是很大,这与我国的消费者的传统习惯有关。

尽管我国喝奶的人数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喝奶的习惯,牛奶在居民膳食中的份额仍是微乎其微。

据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人用于奶品的支出为42元,仅占食品支出的2%,有许多人与牛奶绝缘。

这就使得,我国缺少一个稳定的奶品需求市场,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的奶牛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增长速度,再加之,国际奶类普遍过剩,世界乳品巨头也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来转移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奶类产品的生产过剩在我国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华西倒奶”事件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的局部供求失调。

其次,这一事件对我们的启示也是很深刻的。

(1)就政府角度来看,市场不是万能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基础上,宏观调控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因此,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节和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削弱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

但是,显而易见,我国对奶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国家的宏观调控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及时、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单靠奶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是不完全,而单个企业搜集信息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有限,且成本也太高,在这方面政府应当有所作为,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二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全社会人民的需求,这与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旦出现商品过剩的事情,政府在及时出面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应有效的阻止企业倒奶行为,因为这种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我国还有许多人由于购买能力的限制,还是没有奶喝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倒奶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悖的。

三是加强政府对市场供求的调整。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供求会远离均衡点,因为,如果今年因亏损屠杀奶牛,明年的鲜奶的供给就会减少。

为此政府就要采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政策性贷款政策、产业政策等来调节企业和奶牛行业,借助政府的“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

(2)就行业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防止价值规律负面效应对行业的影响也有创新空间。

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美国的脐橙天下闻名,但每当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丰收的果农就竞相压价,导致果贱农伤,为此,在108年前,个体果农自发组织起类似行业协会的“水果合作社”,规定统一的“新奇士”为脐橙商标。

行业协会解决了“果贱农伤”的问题,现在,美国这类的协会多的很。

可见,解决价值规律自发性和盲目性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行业协会也能有所作为的。

(3)就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解决市场缺陷也是极其重要的。

在华西倒奶案例中,我们发现,华西乳业明知自己的加工储藏能力不足,还要收购鲜奶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

华西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它为什么要做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保护奶牛农养牛的积极性的工作?

这是因为在政府控股的情况下,华西不仅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且还要实现政府目标。

这种政企不分的现象使华西不得不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另一只眼睛盯住政府,从而不能对市场供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映和应对措施。

所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也十分重要。

案例分析二

资本家是资本所有人,他开办工厂,使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出适合于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取销售收入,从销售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收入,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向劳动力所有者支付工资,即劳动力价值,向借贷资本家支付利息,从而使作为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的资本家获得巨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凝结着雇佣劳动者的大量的无偿劳动,即剩余劳动,从而实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剩余劳动是生产剩余产品的劳动,是工人在剩余动时间支付的劳动,它产生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个人生存外还有剩余的情况下。

剩余劳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剩余劳动社会才有可能不断扩大物质资料生产的规模,也才有可能把一部分劳动投入其他部门,发展科学、文化、艺术事业,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剩余劳动的产生也反映了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1936年,天津东亚纺织有限公司,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每天0.4元,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毛线12磅,每磅售价2元。

生产12磅毛线耗费原材料价值为19.2元,工具设备磨损2.4元。

工人一天生产出的商品包含多少价值,其中转移的旧价值是多少,新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工人一天内创造多少新价值,其中多少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案例讨论:

1、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工人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资本家占用。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起点。

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就价值转移过程。

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价值增值,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剩余价值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率及其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的,即商品价值为c+v+m。

由于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研究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或资本家对雇用工人的剥削程度应用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这一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实质: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案例分析三

有些人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无阶级性的。

然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立场上,代表特定的阶级或阶层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价值判断。

这是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直接涉及到社会各阶级的切身利益,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对于社会经济关系必然具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

因此,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历史上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先后创立了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理论,这样就产生了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

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

斯密于1776年完成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促进或妨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

它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也就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斯密认为经济自由是“自然秩序”即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最符合人们利已的本性,让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就能够最好地实现社会的利益。

所以,他强烈反对重商主义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充分实现经济自由,即实现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

这实际上反映了处在工业革命初期的产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即清除一切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残余和重商主义政策,从而完全确立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因此,《国富论》的出版受到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和赞扬,不少议员在国会辩论时引用《国富论》的观点作依据,甚至连当时英国首相皮特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

李嘉图于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贯穿着古典学派的基于利已心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李嘉图声称,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是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一致的,“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

这促个体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和整体的普遍幸福结合地一起”[2][1]。

因此,他认为只有实现经济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并且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他虽然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资本家和工人阶级、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但是他是站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本家攫取利润进行辩解的。

在他看来,资本家在发展生产时固然追求个人利益即追逐利润,但是获取利润是为了积累,积累资本是为了发展生产,而生产发展则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

所以,在他的心目中,资本家的个人利益同生产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合理的、永恒的关系。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初期即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建立起来的。

当时正处在资产阶级向封建制度进行斗争的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还没有充分的暴露,斗争还不十分尖锐。

这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他们的理论观点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向封建制度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

但它毕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经济学,其理论体系一开始就孕育着庸俗的因素和阶级的局限性。

2、西尼耳: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代表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也日益发展起来,并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便为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所代替。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庸俗政治经济学最早的代表有法国的萨伊、巴斯夏,英国的西尼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

西尼耳(1790-1864年)是19世纪中叶最露骨地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家。

他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节欲论”。

按照他的说法,“劳动”是工人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的牺牲,而资本则是资本家的“牺牲”。

他说:

“资本家在获得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时,要牺牲个人的消费,更确切地说,要牺牲这种消费所给予他的享乐和满足。

因此,资本是一项财富,是用于财富的生产或财富分配中从类作出努力的结果。

”[3][2]在西尼耳看来,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工人和资本家的共同“牺牲”所创造的,因此商品的价值也就应当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在他看来,“工资的定义是劳动的报酬”;同样地,“利润的定义是节制的报酬”。

他写道:

“节欲既表示放弃把资本用在非生产性消费的行为,又表示一个人宁愿把他的劳动用于生产未来成果而不用于目前成果的行为。

凡是这样做的人就是资本家,而对于他的行为的报酬,就是利润。

”西尼耳对资本家的“节欲”颂扬备至,似乎社会的进步就是由于资本家这种“自我节制”行为造成的,从而完全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性质。

早期的庸俗政治经济学观点在不同程度上被后来西方经济学所吸收,并加以改造形成形形色色的新的理论体系。

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形成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则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辩护的。

3、马尔萨斯:

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利益代表

马尔萨斯(1766-1834)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土地贵族家庭。

他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的代表。

他的理论是站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反对无产阶级,当土地贵族阶级同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发生分歧时,他又站在土地贵族立场反对资产阶级。

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了《人口原理》一书,其主要观点是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因而把资本主义人口的过剩、资本主义的失业归之于自然规律,当作一种永恒的现象。

他的理论无非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

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之间曾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工业资产阶级被不断增加资本积累的愿望所驱策,对土地贵族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工业资产阶级认为,限制从国外输入谷物的立法意味着土地贵族取得高额地租,也意味着粮食价格的上涨,从而引起工资增长,利润降低,导致资本积累减少;而土地贵族的地租收入大部分被用于消费,只有少部分节约下来转化为资本。

因此,这个社会“纯收入”最好是不落入浪费的土地贵族阶级的手中,而流入“节俭的”工业资产阶级的手里。

站在土地贵族阶级立场的马尔萨斯极力地为地租辩解。

他认为,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高额地租意味着国家富足、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低额地租标志着相反的情况。

针对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对废除谷物法的要求,马尔萨斯竭力为谷物法辩护。

他认为,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应该使粮食自给自足,因此他反对废除谷物法。

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马尔萨斯作为当时英国土地贵族阶级代表的本质,他写道:

“只是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同土地所有权的利益,同贵族的利益一致时,马尔萨斯才拥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凡是土地贵族同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发生分歧并且互相敌对时,马尔萨斯就站在贵族一边,反对资产阶级。

4、蒲鲁东: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初,它是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在产业革命以后,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急剧加速了小资产阶级两极分化的过程,出现了具有完整体系的小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的西斯蒙弟和法国的蒲鲁东等人。

蒲鲁东(1809-1865)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既反对资本主义,也反对共产主义。

他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不符合公平的原则,前者是强者剥削弱者,后者是弱者剥削强者;前者有压迫性和把社会性,后者则反对独立性和相称性;前者通过专制主义侵犯自由意志,后者则压制智力和感情上的自发性、行动和思想的自由。

他幻想把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综合起来,建立以个人所有制为基础的第三种社会形式。

在那个社会里,每个人制造出各自的产品,可以用来供自已消费,也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以另一种产品的形式补偿自己劳动产品的十足价值。

蒲鲁东的目的,是要把社会一切成员都变成小资产者和小农。

他厌恶工业革命,反对现代工业,希望返回到手工劳动的生产中去,他认为即使丧失999‰的生产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能使永恒公平实现就行了。

小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等级,决定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特点:

一方面它批评与小资产者利益发生冲突的资本主义现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弊病,对资本主义剥削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它又维护私有制。

他们把小生产理想化,企图按照小生产的规范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

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

这时,资本主义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1818-1883年)和恩格斯(1820-1895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刻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它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提示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性。

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案例讨论:

1.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它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提示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性。

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2.社会主义经济学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如果说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这个阶级还是否是大多数人?

那么当代中国经济学发展应如何体现其阶级性?

(1)社会主义经济学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利益。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它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提示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性。

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案例分析四

  案例内容:

海尔启动全球化品牌战略打造全球第一竞争力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9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

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

排行榜上,可口可乐荣登榜首,麦当劳排名第二,诺基亚排名第三。

  在即将过去的2005年,海尔集团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舍弃大量竞争力不高的订单的情况下,海尔集团全年预计实现全球营业额1039亿元,同比净增30亿元,其中海尔品牌产品的出口和海外生产产品销售预计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2005年海尔实现利税约36亿元,创业21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160多亿元。

至此,海尔进入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之后的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一一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全球化背景下,海尔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迅速反映、马上行动”升级创新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海尔坚持自主创新创自主品牌结出硕果,2005年8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荣登榜首。

国家质检总局首次评选三个“中国世界名牌”,海尔冰箱、洗衣机双双入选。

据权威评估,海尔自主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2005年8月,海尔赢得北京奥运白电赞助商竞争,成为中国第一个白电品牌赞助商。

成功举办奥运,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海尔以赞助奥运会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所贡献的一点力量。

  一、海尔的战略发展阶段

  回顾历史,海尔的每个战略阶段差不多都用了七年时间:

  198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