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882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三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三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三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三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知识点整理.docx

《必修三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知识点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知识点整理.docx

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经济:

的出现,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井田制崩溃。

政治:

崩溃。

阶级关系: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思想文化: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2.含义:

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

4.主要流派:

(1)道家:

创始人:

主张:

道”是世界根本;顺应自然,“”;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发展:

主张: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做到“齐物”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

(2)法家:

(战国时期,秦朝最受重视的学派)

李悝:

在魏国变法商鞅:

在秦国变法

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

影响: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

(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的学派)

创始人:

墨子

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2、儒家思想

(1)春秋:

形成(孔子)

思想核心:

“”和“”(“仁”: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保守思想)

(“仁”“和”的思想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

政治思想:

(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

首创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历史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

“万世师表”“至圣”。

(2)战国:

发展(孟子荀子)

孟子: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伦理观:

性本善。

荀子:

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

(民本思想)

伦理观:

“人之性恶”。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命:

自然规律)

(3)秦朝:

低潮(焚书坑儒)

1.原因/目的: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要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2.评价:

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4)西汉(汉武帝时):

社会正统思想

1.背景:

要加强思想控制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2.经过:

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注意:

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糅合到儒家思想)

主张:

“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评价:

儒学地位上升,成为;但是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4.科举制——儒学经典成为考试内容

兴起:

隋唐     考试内容:

儒学经典

(五)宋明:

理学阶段(儒学的新发展)

1.背景:

魏晋南北朝:

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隋唐时期,三教并行,儒学受到佛教、   道教的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儒学复兴:

融合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程朱理学

1 “”(理学的开创者):

即程颢程颐,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即伦理道德。

2 (理学的集大成者):

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方法论:

“”,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3 影响:

程朱理学适应了。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2)陆王心学

1 (心学的开创者):

心即理也,“”;

              方法论:

内心反省。

2 (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理学的评价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理学注重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6)明清之际:

质疑批判中发展(反传统的思想家)

1.出现批判儒学的原因:

(根源);封建专制制度的衰弱;理学压抑摧残人性,日益束缚思想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

离经叛道(“异端”,反传统)

   主张:

反对以“圣人”(孔子)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1):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明夷待访录》

   主张:

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

     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2):

启蒙精神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

经世致用,学以致用,注重实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

唯物思想   《读通鉴论》

(7)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对儒家的态度

(八)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对儒家的态度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造纸术:

,中国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

2.火药:

发明与古代的炼丹家有关;开始用于军事上;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影响:

3.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时广泛用于航海。

影响:

4.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

影响:

(2)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

(1)数学

成书于时期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专著,采用十进位计数法。

(2)天文学

1)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月食,日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的记录。

2)战国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记载一百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3)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造出等天文观测仪器。

4)历法:

郭守敬编订,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取“敬授民时”之意。

(3)农学

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元朝王祯的《农书》,

;其中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记录了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4)医学

1)战国问世,西汉编订,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张仲景撰写,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

3)明朝李时珍著,被誉为

(3)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领先世界的原因及落后西方的原因(识记)

特点:

经验性,实用性,未转化为生产力。

领先世界的原因:

经济:

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策:

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也予以关注。

文化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对外交往:

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科技的进步;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实行文化专制等都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二.文学

(一)诗的经典——《诗经》:

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1.《诗经》:

西周——春秋中期;风、雅、颂

2.《诗经》的创作风格:

3.《诗经》的地位:

(二)楚辞的魅力

(1)产生:

战国时期,南方民歌+楚国方言创造的新的诗歌体裁,创造,代表作《离骚》

(2)特点:

的创作风格,感情奔放,句末常带“兮”字

(3)意义:

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两汉:

汉赋的风采

1.赋的艺术特点:

楚辞+散文创造出来的半诗半文的文体。

2.西汉时期的赋

(1)艺术特征:

,反映出国家的繁荣昌盛

(2)主要代表作:

司马相如的

(四)唐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

(一)唐诗繁荣的原因:

(二)主要代表人物:

1.“诗仙”李白,以著称(创作风格),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2.“诗圣”杜甫(他的诗被称为)创作风格:

3.: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五)宋词

1.产生:

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

2.代表: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3.宋词兴盛的原因

(1)经济:

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

(6)元朝:

兴盛原因:

①②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

(七)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政治:

经济:

代表作品:

《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三.艺术

(一)书法

1.汉字

(1)起源:

图画文字

(2)演变:

(商朝)——金文(商周)——小篆(秦朝)——隶书(秦朝)——草书——楷书——行书(盛行晋代)(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总趋势:

2.书法

楷书:

实用功能;草书:

;行书:

不同时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及特点:

东晋:

(“书圣”,草书、行书)——唐: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狂草)——北宋:

苏轼(行书)——元:

赵孟頫(行书)——明:

文征明(行书)

(二)绘画

1.代表类型:

(北宋后主要形式;特点:

追求抒情写意,强调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

(中国画的精粹;特点:

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和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特点:

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

2.代表作品

东晋顾恺之:

、;特点是“以形写神”,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

隋唐时期: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北宋时期:

风俗画的代表作。

元明清时期:

文人画的代表作:

王冕的《》、明代徐渭的《》和郑板桥《》

(三)京剧艺术

1.京剧的产生:

(1),徽剧进京演出。

(2),汉剧进京,形成局面。

(3),京剧走向成熟,形成“同光十三绝”。

2.艺术特点:

(1)综合性:

唱、念、做、打,舞融为一体

(2)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3)程式性:

表演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一.学习西方的器物(阶级)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

代表人物:

(1):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

《海国图志》;“”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

代表人物:

、、、

背景:

内忧外患(内忧:

外患: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根本目的:

评价:

失败原因:

2.学习西方的制度(阶级)

(1)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制度——开展戊戌变法

1.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甲午战败后,帝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2.代表人物:

(1):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

原因:

(2)梁启超:

伸民权,

(3):

封建君主大盗窃国,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翻译《》

3.影响: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中国一次。

注:

戊戌变法最主要的功绩——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制度——开展

注:

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三.学习思想文化

(一)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开展

1.原因: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直接原因:

2.兴起

时间

序幕

前期指导思想(旗帜)

活动中心

代表人物

1915

《青年杂志》创办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实质:

资产阶级在科学与民主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基本内容

前期:

提倡;提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宣传

新道德:

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

5.意义:

(1)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2)局限性:

存在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

注:

新文化运动:

“新”在比较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二)接受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

(1)代表人物:

(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3)两个阶段:

十月革命后: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后: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一.孙中山: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

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告终。

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只进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机。

2.提出:

1905年,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提出“”的纲领。

这个纲领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3.具体内容:

(1)民族主义(革命):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2)民权主义(革命):

(核心)

(3)民生主义(革命):

“平均地权”,涨价归公。

4.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

5.正确评价:

(1)进步性: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局限性: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革命斗争的失败。

(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3)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

2.内容

(1)民族主义:

增加了、的新内容。

(2)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权利。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的政策。

(扶助农工)

3.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共同目标:

4.意义: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五四运动与建党时期:

领导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工作。

(2)国民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阐明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的重要性。

(3)土地革命时期:

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

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4)抗日战争时期:

发表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理论。

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5)建国前夕的建国理论:

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思想:

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任务的转移,革命后的基本政策,总任务—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出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6)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经济方面:

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政治:

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建议。

2.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

特点:

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3.邓小平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理论

1.概念:

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组成

(1)1982年,十二大:

(2)1987年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阶段阶段的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1992年南方谈话:

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这个根本问题,阐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

(4)1992年十四大:

(5)1997年十五大:

   

注: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回答了“”的问题

1.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写入党章:

2002 中共十六大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科技

1.发展“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及人造地球卫星)的原因:

(1)美苏冷战,世界局势紧张;

(2)美国敌视中国;(3)60年代,中苏关系僵化;(4)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2.发展“两弹一星”的作用:

(1)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

(2)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3)有利于维护世纪和平。

3.重大科技成就: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

(3)2003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靠袁隆平,二靠邓小平,试简要分析。

邓小平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维护世界和平。

2.文化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即“”

2.内涵:

艺术问题坚持“”,学术问题上坚持“”。

(2)“双百”方针的贯彻——一波三折

1.活力初现——1956年

成果:

文学领域:

(举三例)

电影领域:

(举三例)

2.遭遇破坏——文革时期

(1)根本原因:

表现:

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

(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蝉的歌》,昆曲《李慧娘》);

(2)影响:

3.重现春天——1978年以后

(1)新方针:

文艺根植于人民生活,为人民服务;

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

(2)成果:

以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

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代表作:

注:

“双百”方针是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

3.教育

(一)新中国初期——人民教育的奠基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教育方针。

2.成就:

建立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初步建立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二)文革时期——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2.表现:

师生“扫四旧”,学校停课;1966,;

70年代初,招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影响:

(3)新时期——教育的复兴

1.指导思想:

“”(20C90年代);“三个面向”(20C80年代)

2.具体措施:

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211”工程;

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启动“希望工程”;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

3.影响: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注: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阶段——希腊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1.背景: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开始关注人本身。

2.主张:

认识社会,提倡怀疑,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代表人物:

,提出“”,强调人的感觉是衡量一切的准绳,否定了神和命运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

但是,(局限性)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1.主张:

“”;“”;教育对于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针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2.影响:

(3)柏拉图——《》

主张:

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4)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名言:

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主张:

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影响:

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阶段——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14C-16C)

1.背景:

(1)基督教在欧洲建立起神权统治,欧洲陷于“黑暗时期”

(2)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根本原因)

(3)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教会束缚,追求世俗人生乐趣。

(4)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基督教文化,于是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2.兴起时间和地点:

3.性质:

(自希腊的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核心: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5.成就:

文学三杰:

《》;《》;(“人文主义之父”)《》。

美术三杰:

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

(2)宗教改革(16、17C)

1.背景:

(1)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根本原因);

(2)罗马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剥削和压迫;(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4)直接原因:

2.兴起的时间、领导人、标志:

、、

3.主要思想:

“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

4.实质: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早起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5.宗教改革的影响:

(1)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2)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使欧洲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成熟阶段——启蒙运动(17、18C)

1.背景:

(1)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特权;

(2)近代科学的兴起,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思想核心——(即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3.范围:

从英、法开始、扩展到德国等欧洲国家。

4.性质: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5.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1)—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哲学通信》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论法的精神》

学说;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社会契约论》

“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统治者的权利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人生来是自由的;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4)—《纯粹理性批判》

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他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

人非工具;自律。

6.影响:

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7.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同在于什么地方?

(1)产生条件:

1 政治条件: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入强化阶段,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