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806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docx

《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docx

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

景观设计学教程——城市公园设计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现代公园的产生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

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lmst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络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ParkSystem),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现代公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美国公园的发展。

盖伦.克兰兹(GalenCranz)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公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游憩园(thepleasureground)、改良公园(thereformpark)、休闲设施(therecreationfacility)、开放空间系统(thespacesystem)。

游憩园流行于1850-1900年间,其发展至少部分起因于对新兴工业城市肮脏而拥挤的环境的反应。

这类公园的典型样式竟是浪漫主义时期英格兰或欧洲贵族的采邑庄园。

特点是将原野火田园风光理想化。

游憩园通常设置在郊野,使刻意为周末郊游设计的,以大树、开阔的草地、起伏的台地、蜿蜒的步行路及自然主义的风光的水景为特征。

人们希望通过工人们在这里通过户外活动保持健康,进而影响到贫民。

改良公园出现在1900年左右,是改良主义和社会工作运动的产物。

像早期公园一样,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改良公园位于城市内部,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园。

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近邻公园的儿童和家庭。

其重要的特征是儿童游戏场。

休闲设施是193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城市和城镇中,并成为公园和社会改良目标之间的纽带。

他强调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有组织的活动。

随着城市的郊区化和家庭汽车的使用,新型的和更大规模的公园被建立起来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球场游泳池和活动场地。

1965年以来发展起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地块如小型公园、游戏场和城市广场等联系为一体,构成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

美国公园的发展史和欧洲田园风格的公园代表了西方公园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公园起源于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寺观园林,真正具有市民意义的城市公园是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开始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建设在各个城镇兴建开来。

但是,一定要注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城市公园的层次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和居住区游园一起构成了城市绿地系统,一起有着改善和调节城市小气候的作用。

但是针对城市公园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头公园。

一般来讲,综合性公园面积不宜小于10ha,儿童公园面积宜大于2ha,植物园面积宜大于40ha,专类植物园、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ha,居住区公园面积宜在5-10ha之间,居住区小游园面积宜大于0.5ha。

不同层次的公园用地规模、服务半径、设置内容还有很大的差异,但其设计方法和流程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这里重点选出综合性公园和儿童公园简单谈谈需要注意的地方。

综合性公园

设计程序

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设计的开始,首先要对设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园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性质与其他用地的关系;公园用地历史、现状及自然资料;公园的用地内外的景观情况。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设计任务书,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公园内应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并确定其规模大小。

然后进行公园规划,确定全园的总体布局。

待方案被批准后,开始进行各项详细设计。

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深度、专业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

但是其中以下几点作为设计人员都要注意。

设计图纸比例:

公园总体规划采取1:

1000或1:

2000图纸;详细规划采取1:

500或1:

1000图纸;植物种植设计采用1:

500或1:

200图纸;施工图采用1:

100,1:

50或1:

20图纸。

面积及服务要求:

全市性综合性公园至少能容纳全市居民中10%的人同时游园。

一般综合性公园面积不小于10ha,高峰有人的容纳量我ifuwu范围居民的10-20%,游人在公园中的活动面积约10-50m2。

根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满足功能需要,符合国家政策。

充分了解现状相关情况。

确定公园特色和园林形式。

公园内部及四周环境的分析和设计处理。

确定公园活动内容,需要设置的项目和设施规模、建筑面积和设备要求,使设计和建设、管理向结合,适应现状经济形式。

确定出入口位置,包括主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专用出入口以及停车场等。

现状分析

包括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附近公共建筑情况,停车场,交通状况,游人人流方向,公园的现有道路广场情况;多年的气候资料;历史沿革和使用情况;规划界限;现有植物状况;园内外地下管线种类,走向,管径等情况。

功能分区

安静休息区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要求有人密度低,应由100m2/人的绿地。

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文化娱乐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旱)冰场、画廊、游泳池等。

该区人流较多,设置应接近出入口,人均用地大约为30m2/人。

儿童活动区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

人均用地应达到50m2/人。

花草树木品种要多样化,不要带刺带毒。

此外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还要设置一些桌凳、厕所、小卖部,

服务设施服务设施项目要齐全,包括指示路牌、垃圾箱、园椅、电话、广播室等,尽量使游人感觉方便适宜。

此外,还包括园务管理区,设置办公室、工具间、仓库、修理点等,这些要与游人隔离。

儿童公园

儿童公园的类型:

综合性儿童公园一般可以比较全面地满足儿童多样活动的要求,设有各种游乐设施、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

特色性儿童公园突出某一活动,比较系统完整。

小型儿童乐园其作用与儿童公园相似,设施简易、数量较少,占地较小,通常设置在综合性公园。

儿童公园的规划:

儿童公园的设施学龄前儿童设施包括小木屋、亭廊、草地、沙坑、假山、梯架、跳台、消滑梯、秋千等。

学龄儿童设施包括体育设施、大型游乐设施、水上、冰上活动设施、科普馆等。

成年人适用设施有休息亭廊、座椅等。

一般来讲儿童玩具有以下种类:

滑的有滑梯、组合滑梯、各种趣味滑梯;转的有风车、木马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款式;摇得有摇马、海盗船、太空船等;此外,还有钻、爬、荡等很多有趣的玩具。

儿童公园功能分区

一般分为幼儿区、学龄儿童区、体育活动区、娱乐区、科普活动区、办公管理区等。

设计要点

按照不同年龄儿童使用比例划分用地,并注意日照、痛风等条件;

绿化面积宜占50%左右,绿化覆盖率占全园的70%以上;

道路网简单明了,路面平整,适于儿童车、推车行走;

注意场地排水,提高儿童户外场地的使用率;

建筑形象生动。

色彩鲜明生动。

此外,绿化配置要注意避免选择有毒、带刺和多病虫害的植物。

除了上面谈到的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外,城市公园还应该包括城市动物园、植物园等内容。

其设计方法大同小异,具体的内容在项目设计时可以参考园林设计方面的资料。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

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素。

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

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

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广场。

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

目标十分清楚:

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

因此,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

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公园,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城市公园设计导则

基于以上大致共同的设计理念,我们在公园设计中要贯穿这样的导则或思路。

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方面

创造从美学上富于变化的环境;

在面对赏心悦目的自然风景的绿地里放置长椅;

在公园里保留一块让植物自然生长的地区;

在自然环境中获沿着自然环境设置蜿蜒曲折的道路;

提供一些可以让人坐下来的区域;

单独提供桌子给那些想在此地吃饭、读书或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学习的人;

给那些不需大量修剪的树木适当的空间;

用解说性标牌标明植物的名称,公园设施的特色,甚至公园的历史。

与人交往的需求方面

在公园中可以观察到两类公开的社交行为,与他人一起到公园,或到公园希望碰到定期去公园的朋友或其他人。

会面空间的设计易于让人对别人描述形容;

恰当选择座椅的安排方式以满足希望的社交方式;

提供野餐桌;

为那些具有自发组织特征的交往环境提供可以移动的座椅;

提供视觉上有吸引力的穿行路线;

设置区域,允许固定的使用群体将某些地块据为自己的“领地”(功能分区);

创造一个交通系统,连接但不穿越所有的社交中心;

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布局,可以很快地将公园扫视一遍。

以上只是公园设计的通用导则,具体到不同层次的公园设计,可以采用其中的全部或部分进行,以满足人们对公园使用。

第三节城市滨水区设计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

根据毗邻水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滨海、滨江、滨河、滨湖等区域。

城市滨水区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开发(development)、保护(conservation)和再开发(redevelopment)三种类型。

从土地使用功能来看,与滨水区相连的城市用地可以是中心商业区(CBD)、一般市区(以居住为主)、城市边缘区、城市郊区以及非城市化的生态保护地区,如沼泽地、农田、森林等,一般情况下,滨水区的开发多集中在靠近市中心的地带。

滨水区历史演变过程

港湾城市滨水区的历史演变过程体现出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及资源等变量的变化。

这些变化与滨水区特定的空间和地点条件结合,形成促进城市发展的资源要素,因而具有影响城市竞争地位的意义。

资源经济时代

在资源经济时代,贸易能力是直接决定城市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贸易能力在很多方面受到滨水区发展影响。

工业化以前(18世纪中后期以前),经济的发展以资源利用为主,城市竞争力基本上是从对物质资源的经营控制中获得,沿海的港口城市在国内长距离贸易和对外贸易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贸易体系的核心。

11世纪-14世纪的西欧工商业城市广泛兴起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滨水区的加速发展,而港口则是提高城市竞争地位的重要砝码:

谁能够控制资源,谁就可以赢得市场,获得发展。

全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就在这一时期形成,这些港湾城市通过滨水区的发展,突破了仅仅作为商人和手工业者社区的局限。

当然最初这些滨水区规模较小,往往呈现一种自发的良性发展态势,且形成港口与城市生活混合的空间形态;它同时作为贸易枢纽、军事要塞发挥作用,兼具港口功能和公共空间功能。

城市核心竞争力在此时也主要表现为它对物质资源的最强势的经营和控制能力。

而那些远离河口、海岸的城市的发展就受到了较多的限制和约束。

工业化时代

工业化时代港口城市的兴起有三个特征。

首先,滨水区作为产业空间存在。

工业革命开始时,由于蒸汽机的使用及工业用水、排污的需要,工业选址于河滨地区不仅可方便取水,还可利用便利的水运条件。

交通业本身要占据相当大的滨水用地,也导致工业区日益向滨水区聚集。

其次,滨水区作为交通空间加速了专业化的港口区发展。

为适应现代交通港的发展,港口不再是对货物进行简单地储存、加工或者贸易的地区,而是实现货物快速集散的中转地,这些都加速了专业化的港口区发展。

最后,滨水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呈现“边缘化”趋势。

对工业资本的需求使滨水区生活功能受到排斥,而工业化时代城市结构中新的等级性和核心要素的出现(如区域基础设施、公园系统等),也使开发活动逐渐偏离滨水区。

这三个特征的形成显然与社会对滨水区的需求有关。

尤其是这一时期城市致力于产业资本的发展,这一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滨水区的发展,也确立了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控制。

在这一时期港湾城市将滨水区产业和运输功能作为参与竞争的重要筹码。

客观上,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内河运输④和铁路运输⑤也都服务于主要大城市的港口区,使得已存在的港口都市及内陆都市快速出现联结,从而使港口区确定其支配的地位(19世纪中期,波士顿由于未能有效地建立港口与区域运输系统的联结,最终被纽约取代了其对于内陆市场的主导地位⑥)。

滨水区成为城市的生产和交通核心,大量的资本要素积聚在滨水地带,带动整个城市进入工业化时代。

后工业时代

工业化时代快速发展的港口城市依托于滨水区,一些超高速增长的产业部门都依托于滨水空间成长。

但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可能使这些地区由盛转衰。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由石油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衰退,导致城市中的工业地区受到很大冲击,滨水工业地带也大量地空置。

此外,随着国际航运船舶的大型化⑦趋势、集装箱业务⑧的发展,以及太平洋沿岸经济的快速发展⑨,运输网络体系、内陆腹地与海外腹地的分布及其它条件一起影响了航线的分布,进而使港口体系发生剧变,很多城市的港口运输业受到冲击,从而走向没落。

港湾城市开始关注于寻求新的竞争优势。

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的经济生产逐步进入了新的阶段,即所谓的消费社会、后现代社会、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产品的全面过剩,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由生产转向了消费。

滨水区开发逐步进入创造消费空间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将向着吸引剩余资本(尤其是商业和服务业资本)的重新注入方向进行。

其目的一是要保证经济的增长始终由超高速增长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二是要使衰败地区沉淀的空间资源得到新的利用。

滨水区开发理念主要在于城市的建设要适应于人和市场的需求,推动人的聚集和有助于企业获利,这种繁荣将创造出活跃的消费需求和对企业发展有利的环境。

而且滨水区开发更强调投资类型的兼容性,对于地区的、发展的社会属性较为重视,力求使多元化的、可变的空间符合城市建设的需要。

从不同的城市来看,滨水区的重建和发展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巴尔的摩市(InnerHarbor)因城市开发,创造出节日市场(FestivalMarketplace)这一形式,以特别的消费环境吸引人;利物浦码头区以文化休闲设施的建设为先导,形成了利物浦市的一个文化时尚活动中心;鹿特丹码头区改建则积极顺应当地的文化传统,以中产阶级的生活居住设施建设为核心,形成功能复合的区域;伦敦码头区的改建则以“再建一个CBD、分解中心城CBD的压力”为目标,同时体现出对公共空间的尊重。

因此,滨水区在当代新的发展趋势下应运而生,从多个层面提供了服务功能,不仅仅创造出更紧凑、更复杂和更多用途的环境,而且还结合自身的资源(历史的、景观的资源,甚至某一种生活情趣)创造出一定的消费理念,而成为更吸引人的地方。

且这些服务性功能可以依托在该城市某种特定功能上协同发展,相互促进。

滨水区发展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贡献

滨水区是城市发展的起点,从城市发展史来看,都市聚落的形成往往与河流、海洋、湖泊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筑城理论中就有“依山者甚多,亦需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之说。

在近代,水城在城市发展中得到充分重视,以港口为标志的滨水区在城市中起着核心作用。

同时,城市滨水区的水系网络与城市形态发展的轨迹有诸多联系,而这些联系对于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发展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的滨水区是城市独特的资源,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它往往是城市活动空间的核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十年来,滨水地区的重建和再开发成为许多城市应对城市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

这种手段的运用与各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关,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这些改造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竞争能力。

滨水区在城市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一)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尤显其独特和重要之处。

规划师们常常将这一地段称为蓝道(blueways),它们与绿化带构成的绿道(greenways)一起,形成了开放空间与水道紧密结合的优越环境,成为城市空间环境与景观的点睛之笔。

(二)滨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

河流是最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能够使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往往因其在城市中具有开阔的水面空间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区域,因而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资源和潜质;

(三)城市滨水区提高了城市的可居住性

以水域为中心,往往构成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开放性社区,形成丰富的城市生活肌理;

(四)城市滨水区对于一个城市的整体感知意义重大

城市滨水区的公共开放空间,是构成城市骨架的主导要素之一,并增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是世界性的现象

滨水区的重建和开发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世界各国城市改造的关键项目。

美国有75个大城市,其中69个处于滨水区域(滨江、滨湖或滨海)。

这69个城市都有对滨水地带的重建和开发活动。

比较成功的实例有:

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旅游区改建(1950年完工)、巴尔的摩的内港区重建项目(1964-今)、波士顿的罗尔码头项目(1987年完工)、芝加哥的海军码头重建(1995年完工)等。

滨水区的重建和开发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世界各国城市改造的关键项目。

美国有75个大城市,其中69个处于滨水区域(滨江、滨湖或滨海)。

这69个城市都有对滨水地带的重建和开发活动。

比较成功的实例有:

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旅游区改建(1950年完工)、巴尔的摩的内港区重建项目(1964-今)、波士顿的罗尔码头项目(1987年完工)、芝加哥的海军码头重建(1995年完工)等。

市滨水区分类示意图

在欧洲,英国率先带头对滨水区进行了开发重建,其中伦敦港区开发(1981-今)被认为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改建项目。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老港区改建(1988年完工)、德国汉堡的港区改造(1992年完成)都是非常成功的实例。

随着亚洲的经济起飞,亚洲各国在城市建设上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日本在滨水区开发方面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仅大阪湾一带就有107个滨水开发项目,其中较主要的65个项目总投资高达1200亿美元。

新加坡从1980年以来,将历史建筑保护和地方文化传统保护融入滨水区的开发,如1987年完成的“船艇码头”商业街项目(1983-1987)已成为新型的、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商业街。

香港特区结合回归祖国的重要时机,对尖沙嘴和中环-湾仔滨海区重新开发建设,其中新建的香港会展中心已成为香港新面貌的象征。

我国大陆也拥有大量的滨水城市,近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量大面广,城市空间在经历了急剧的外延式扩展后,内涵式提高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自19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注意到滨水区的重要性,并已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滨水区开发项目。

如北京、上海、大连、宁波、广州、深圳等处的滨水区开发,都曾举办过大型的国际招标活动,并已开始实施,取得不少宝贵经验。

但由于国内滨水区开发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上的单一化、形式上的程式化和景观塑造上的贫困化等问题,如何规划和设计才能充分发挥滨水区的潜力,是急需城市政府和规划师研究的课题。

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动力和契机

(一)滨水区原有工业、港口用地被大量弃置,提供了廉价而区位良好的城市建设用地

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发达国家很多老的靠水运为主的工业区出现衰落,港口也向入海口迁移,使原来占据滨水地带的工业用地和内港交通用地都大量空置,需要寻找新的用途,同时衰落地区的振兴也成为政府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工作。

另一方面,利用这些空置用地进行城市开发,不需要动迁居民,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时间和精力。

正是由于滨水区相对的低地价和优良的区位条件,使各国大城市都纷纷将城市环境的重建重点转向滨水区的开发。

(二)生活方式和社会潮流的转变使滨水区成为城市中最具吸引力的区域

近30年来“全球文化”对旅游、休憩和户外活动的提倡,使人们对开敞空间的消费需求上升。

人们的这种需求,促使政府和市场建造提供更多的开敞空间,而滨水区濒临水面,视野开阔,是旅游、体育和其他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从而使滨水区的开发倍受青睐。

另一方面,滨水而居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年中产阶级的风尚追求,在水边居住、休憩和进行体育活动,已成为他们理想的生活方式。

此外,因经济发展使公共节日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上升,滨水区往往是举办各种节日活动的最佳地点。

以上种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潮流的变化,使滨水区成为城市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段。

(三)产业调整和环境空间整治为滨水区开发创造了条件

数十年前,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布满了工厂、仓库、码头,水体受到污染,缺少或根本没有绿化用地空间。

近年来,随着环境意识的提升,工业和码头的迁移,以及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为城市环境整治提供了条件,环境治理的成效逐步显现出来,水体变得清洁了,空气变得纯净了,环境质量发生了根本变化。

环境方面的改善,使“近水”重新成为一种吸引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滨水区的开发。

英国的伯明翰运河,长期以来由于水体污染、气味恶劣而成为城市的“包袱”。

但经过10年的努力,清理水体工作收到成效后,运河沿岸很快成为城市开发的热点。

(四)历史保护思潮的兴起促进了对滨水区历史性建筑的修缮

从1970年代起,发达国家对历史保护的热情开始上升。

在客观上,这是在经济实力提高后,人们对城市文化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此外,人们对流行了几十年的现代建筑单调、简单的方盒子形式也感到不满,开始怀念历史建筑的丰富细部和人情味,从而转向重新修复和利用历史建筑物,并引发了历史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新潮流。

这种对历史建筑的兴趣也反映在滨水区,在欧美国家出现了对滨水旧仓库、旧建筑的修缮热。

如巴尔的摩内港区把原来的发电厂改成了科学历史博物馆。

德国杜伊斯堡的内港改造中,也进行了大量的旧建筑再利用工程,如将原来的仓库改造为很受欢迎的住宅、办公楼以及一些艺术家和手工艺者的工作室。

(五)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对滨水区开发给予引导和鼓励

在发达国家,开发滨水区貌似纯粹的市场行为,实际上有相当多的政府干预和引导。

政府的动机是通过滨水工业、交通用地的功能转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