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与届备考建议.docx
《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与届备考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与届备考建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与届备考建议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科技能
——2011年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与2012届备考建议
2011年湖北省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的分值为100分,选择题12题共48分,学科内综合题一道(即第37题)32分,学科间综合题一道(即第39_1、39_4两题)20分。
其中内容分布为中国古代史39分、中国近现代史41分、世界近现代史20分。
与2010年试卷涉及的历史三大传统板块相比,中国古代、近现代史内容有所增加,世界近现代史内容有所减少。
上承近几年高考改革的精神,历史试题从设计理念与命题方向来看,着眼人文与社会,重视材料和情境,考核知识与技能。
全卷既重视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回归和检测,也渗透了大量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考查和引导,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意向。
与2010年考查的能力结构要求相比较,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考查有所增多,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单纯考查少见。
其中历史学科试题实测难度系数为0.5,低于地理学科实测难度科0.45和政治学科实测难度0.46,在三科中相对最易,比2010年的历史试题难度(0.36)有较大幅度降低。
2009年、2010年、2011年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的测试特征一览表
最高分
平均分
难度值
2009年
82.5
44.60
0.45
2010年
74.5
35.53
0.36
2011年
89
49.68
0.50
一、2011年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特点
1.完成传统高考的平稳收官
作为我省传统高考最后一年的国家命题,试卷力求平稳,没有题型和顺序的太大变动,就连第39_1、39_4题为历史题都与去年一致,考生感觉比较适应。
考查内容上比较贴近教学,观点源于教材,侧重基础知识与四大能力的考核,少有怪偏繁旧题,尽力地避免出现与中学教材相出入的学术观点,所以产生争议的试题比较少。
历史试题的难度在去年难度较大的基础上有所降低,在各项数据指标上达到统计学相对合理科学的要求。
例如:
全卷难度系数为0.5,比2010年0.36的难度降低不少,回应了近几年历史考题偏难的社会反映。
全卷信度为0.62,高于2010年卷的0.56;区分度不太理想的试题仅有1个,明显少于2010年的3个,更利于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可以说,今年的历史试题整体上比较好地完成了传统高考的收官之作,实现了平稳顺利的过渡。
2.彰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
虽然今年的历史试题力求平稳,但平稳却不保守、平和却不简单,处处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与精神,例如“脱教材考”、“无材料不成题”、“能力立意”、“重史学思维”等等。
这些特点虽然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但今年试卷中的强化与凸现更预示了新课程到来后的高考走向。
今年历史试题几乎所有材料都来自传统教材之外,新颖开阔(例如第13题明朝国家税收政策题、第15题清末戊戌政变题、第16题章太炎以诗题画题、第19题美国政治文化题等等),更大力度地考查了学生能力。
由于近几年高考中这一趋势的不断加强,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核力度也就不断加大。
虽然不同试题侧重于考查不同方面的能力,但是“无材料不成题”的试卷特点使得每道题都必须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为前提和基础,否则无法读懂题意、无法正确调动知识、无法进行论证探讨,其他能力则无法展现。
这一试卷特点与新课程重视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契合的。
前几年高考比较注重通过考试引导中学教学对四大能力的培养,所以有不少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能力”的试题,但试题设置技巧不够、层次相对简单,考生往往简单地照抄材料也可以得分,甚至得高分。
但经过几年的适应与推进,今年的试题在能力考核的层次高度上和设题技巧上有提高。
例如37_1题就是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高层次的考核,考生不仅要读懂材料、搜集信息,更需要根据题意(概括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进行提炼、区分、归纳甚至升华,能力偏低的学生是难以得高分的。
而且,今年试卷不拘泥于四大能力的绝对均衡,在更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能力考查上加大力度,例如“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论证与探讨问题能力”的比重较去年有所加大,而将“描述和阐述事物能力”置于基础性能力的地位,对其考查没有单独呈现。
3.实现重点、热点问题的科学考查
对于社会民生、政治民主化、制度创新、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大国历史、全球化等一系列长效的重点问题不故意回避,对于辛亥革命、孙中山等周年纪念的热点问题也不刻意夸大,而是从新颖的角度进行多元、多层次的综合考查。
例如第13题、14题、19题涉及到各种制度的考查,第19题再次涉及到近几年频繁出现的美国历史,第39题涉及到民族融合,第23题把国际形势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联系。
特别是第37题,很好地把长效重点问题与热点问题(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代民主思想和孙中山)进行了巧妙结合,古今贯通,中外联系,进行较深层的对比与探究。
从表面上看,此题似乎是在考查中国思想文化史,实际上却综合地考查了学生的多面知识(中外历史、古今历史、思想政治经济史等)和多种能力(此题涵盖了四大能力的考查)。
由于今年试卷不刻意回避重点与热点问题,让考生感觉考点比较熟悉,但由于立意新颖、角度多元,又让考生感觉做题不易。
4.关注中国历史,强化史学功能
在今年100分的历史试题中,并不刻意保持三大传统板块的比例均等,而是高度关注了中国历史。
表12010年、2011年历史试题考查内容分值分布对比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总计
2010年
34分
30分
36分
100分
2011年
39分
41分
20分
100分
从上表可见,今年的历史试题涉及中国历史(古代、近现代历史)共计80分,对中国史的考查比例大大超过了去年,为历年来最高比例。
大量的试题立意与今天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有重大关系,例如第14题、17题、22题、23题,主观题37、39题等。
即使是考查苏联历史上改革的第22题,其立意也在于通过对苏联改革的反思而作用于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史学功能在全卷中得到明显强化。
但是,在社会各界充分肯定2011年历史试题的同时,也认为本卷在题目和答案的设置上并非尽善尽美,具体问题见后面的试题分析讲解。
表22011年湖北省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结构表
题号
分值
测试题型
测试内容
主要测试能力
12
4
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13
4
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
④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14
4
单项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15
4
单项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16
4
单项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17
4
单项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18
4
单项选择题
世界近现代史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19
4
单项选择题
世界近现代史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20
4
单项选择题
世界近现代史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21
4
单项选择题
世界近现代史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22
4
单项选择题
世界近现代史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23
4
单项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37_1
8
非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37_2
10
非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
④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37_3
14
非选择题
中国古代、近现代史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39_1
8
非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39_4
12
非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
④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二、2011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及试题的具体分析
2011年文科综合试卷历史学科试题,经过对考试数据(统计样本为2011年全省全部有效试卷138130份)统计分析,最高分为89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分为49.68分,实测难度系数0.5。
历史学科测试内容的信度为0.62,标准差为13.39。
历史学科试题总体难度较去年(0.36)有较大幅度降低。
具体来说,选择题的高、中、低的难度比例为8.33%:
66.67%:
25%,非选择题的高、中、低的难度比例为0:
100%:
0。
中国古代史的高、中、低的难度比例为11.11%:
88.89%:
0;中国近现代史的高、中、低的难度比例为0:
100%:
0,世界近现代史的高、中、低的难度比例为0:
60%:
40%,中国古代近现代史的高、中、低的难度比例为0:
100%:
0。
可见,三大传统板块中对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相对最易。
在对四大能力的考查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高、中、低的难度比例为0:
66.67%:
33.33%,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中、低的难度比例为0:
100%:
0,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高、中、低的难度比例为15.38%:
84.62%:
0。
可见,除论证和探讨问题的部分考题难度较高外,其他部分比较集中于中等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考查未单独成题,但在主观题答题过程中均需要考生应用这一基本能力。
历史学科试题的区分度在0.2—0.78之间。
从试题形式上看,在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一共17道小题里,区分度的优秀、良好、一般和差的题数为6、8、2、1,区分度的优秀、良好、一般和差的分值比例为56%:
32%:
8%:
4%,相对于2010年历史学科试题的此项比例分别为54%、26%、8%、12%而言,趋于科学合理,区分度差的试题明显减少。
试题总分频率实测曲线基本呈“正偏态”分布。
在全省138130份有效的历史学科试卷中,70分以上人数较少,占总数的5.65%,尤其是8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更少,仅占总数的0.38%;主要分数集中在30—69的分数段里,占总数的86.45%。
以上说明试卷总分频率分布较前几年趋于合理,但试题整体难度仍略偏大。
如果难度系数的设定朝0.60迈进,适当提高高分数段人数比例则更为理想。
各项相关统计数据详见下面的附表、附图:
表3难度评定标准
等级
高难度
中等难度
低难度
范围
P<0.30
0.30≤P<0.70
P≥0.70
表4区分度评定标准
等级
优
良
可
差
范围
R≥0.40
0.30≤R<0.40
0.20≤R<0.30
R<0.20
表52008—2011年文综及各部分难度比较
年份
地理
历史
政治
文综
2011年
0.45
0.50
0.46
0.47
2010年
0.39
0.35
0.51
0.42
2009年
0.38
0.45
0.49
0.44
2008年
0.40
0.41
0.53
0.45
表62010、2011年文综历史学科试题能力测试分布比较
测试能力
题号
分值
2010年
2011年
2010年
2011年
获取和解读信息
12、13、14、15、18、23、37_1、37_2
14、16、19、21、37_1、39_1
38
32
调动和运用知识
16、17、19、20、21、22、37_2
12、15、17、18、20、22、23、37_3
30
42
描述和阐释事物
37_3
12
0
论证和探讨问题
39_1、39_4
13、37_2、
39_4
20
26
表72011年文综历史学科与文科综合全卷一般统计特征比较
满分
有效
卷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差异系数
难度
信度
历史学科
100
138130
89
0
49.68
13.39
26.94
0.5
0.62
文综全卷
300
138130
233
4
141.02
30.31
21.49
0.47
0.76
表82011年文综历史学科一般统计特征比较
满分
有效卷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差异系数
难度
信度
零分人数
选择题
48
138130
48
0
24.74
8.08
32.68
0.52
0.41
180
非选择题
52
138130
45.5
0
24.95
7.69
30.83
0.48
0.63
851
全卷
100
138130
89
0
49.68
13.39
26.94
0.5
0.62
12
表92011年文综历史学科选择题难度和区分度构成分布对比
题号
选择题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分值
48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难度
0.52
0.54
0.26
0.52
0.38
0.74
0.39
0.81
0.67
0.83
0.32
0.42
0.33
区分度
0.86
0.34
0.15
0.41
0.33
0.3
0.32
0.37
0.2
0.39
0.27
0.3
0.38
表102011年文综历史学科非选择题难度和区分度构成分布对比
题号
非选择题
37_1
37_2
37_3
39_1
39_4
分值
52
8
10
14
8
12
难度
0.48
0.46
0.5
0.39
0.67
0.46
区分度
0.84
0.41
0.64
0.7
0.45
0.68
表112011年文综历史学科总分频率分布
分数段
人数
频率(%)
累计人数
累计频率(%)
80-
530
0.38
530
0.38
70-
7286
5.27
7816
5.66
60-
25459
18.43
33275
24.09
50-
38593
27.94
71868
52.03
40-
34375
24.89
106243
76.92
30-
20976
15.19
127219
92.1
20-
8625
6.24
135844
98.35
10-
2044
1.48
137888
99.82
0-
242
0.18
138130
100
表122011年文综历史学科题目测试一般特征统计量数(N=138130)
题号
满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差异系数
难度
区分度
零分人数
12
4
4
0
2.14
2
93.34
0.54
0.34
64311
13
4
4
0
1.03
1.75
169.9
0.26
0.15
102575
14
4
4
0
2.09
2
95.4
0.52
0.41
65814
15
4
4
0
1.5
1.94
129.3
0.38
0.33
86423
16
4
4
0
2.94
1.76
60
0.74
0.3
36561
17
4
4
0
1.56
1.95
125.3
0.39
0.32
84379
18
4
4
0
3.25
1.56
48.12
0.81
0.37
25968
19
4
4
0
2.66
1.89
70.9
0.67
0.2
46208
20
4
4
0
3.3
1.52
46
0.83
0.39
24123
21
4
4
0
1.28
1.86
146
0.32
0.27
94036
22
4
4
0
1.66
1.97
118.6
0.42
0.3
80719
23
4
4
0
1.33
1.88
141.7
0.33
0.38
92212
37
32
28
0
14.1
4.8
34.06
0.44
0.78
1349
37_1
8
8
0
3.69
1.35
36.64
0.46
0.41
2482
37_2
10
10
0
4.97
2.11
42.41
0.5
0.64
2868
37_3
14
13
0
5.44
2.63
48.34
0.39
0.7
6951
39_1
8
8
0
5.35
1.65
30.84
0.67
0.45
4492
39_4
12
12
0
5.5
2.9
52.72
0.46
0.68
11523
图1文综历史试卷小题实测难度分布
图2文综历史试卷总分频率分布
结合上面的数据和学生的答案情况,下面对2011年湖北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历史部分进行逐题分析。
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答案】D,均分2.14,难度0.5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图书四大部类常识的了解,侧重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题秉承了近几年来文综卷历史部分第一道选择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的惯例,对重视文史常识积累是一个有力的引导。
据题目和选项可知,中国古代图书在唐初正式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体例。
但汉代的乐府民歌具体从属于哪一类,则需要学生清楚四部的具体分类原则: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史评类等;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等;集部收录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汉代的乐府民歌是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显然属于集部。
故选D项。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答案】D,均分1.03,难度0.26
【试题分析】通过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实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来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与运用知识能力。
此题必须根据材料并联系历史背景进行论证探讨:
为何明朝后期佃户交租仍交实物?
为何田主不是把佃户交的东西上交国家完税而是去借高利贷?
可见,约定佃户和田主间的租佃关系仍维持过去的状态,没有太大变化,佃户交劣米甚至拖欠符合佃户的处境和利益需要。
关键是田主在官方的催促下,宁可“病”也要借高利贷完税这应该与国家对田主实行的赋税政策有关。
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不难从“一条鞭法”中找到答案:
张居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而推行一条鞭法,部分地将人头税摊入田亩税并折银征收。
虽然这一国家赋税政策的调整使得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依附关系松弛,也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贸易和白银的流通,但对地主的主要影响是使其赋税负担较以前变重:
一是要按国家重新丈量的土地实际面积交税,很难再隐瞒田亩;二是由于部分地摊入了人丁税而导致田税上调。
所以当佃户交劣质米甚至拖欠地租时,田主无法按时将实物换成银两完税,在官府的催逼下,只有借高利贷完税,从而“田主病”。
通过以上探讨得出正确选项D。
A、B、C项均无法全面正确解释题目现象。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论:
“呜呼!
可不谓人杰矣哉!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均分2.09,难度0.52
【试题分析】本题重在通过中国近代徐继畬对华盛顿开创美国共和制的评述来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从题目中提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联系相关时代背景进行判断选择。
通过题目材料可知:
徐继畬对华盛顿开创美国的共体制大加赞扬,但材料中并未公开反对君主制。
联系徐继畬《瀛环志略》可知,这本书是近代中国新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典型代表之一,寄托了开明地主阶级在腐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下对民主政治的向往之情,其对君主制的反思的确走在了时代前列,是进步的思想。
但受徐继畬所处时代和阶级的限制,A、C、D三项均不能通过材料表明,故正确选项为B。
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
“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答案】B,均分1.5,难度0.38
【试题分析】本题重在通过戊戌政变后的相关情境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兼顾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鉴别历史事件等能力。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通过题目材料可知,懿旨要求除经济特科外,其他科考照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期间曾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与材料中恢复八股不符,故排除A项。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废除了戊戌变法期间的绝大部分法令,可见材料与戊戌政变高度吻合,从而得出正确选项。
如果学生了解“懿旨”的含义(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称为懿旨)也可降低解题难度,顺利排除A项。
清末新政中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D项主要是围绕政治体制而进行的所谓改革,此时科举制已经废除,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排除D。
16.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
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
【答案】D,均分2.94,难度0.74
【试题分析】本题意在通过章太炎用前人诗作题画并传播的目的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信息并能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陈元孝为清初诗人,他目睹清兵南下、南明政权土崩瓦解,在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但试卷引用诗句时误将“山木萧萧风更吹”引为了“山水萧萧风更吹”,有失严谨)。
陈元孝有借古人遭遇来哀叹时局的用意,因为二者都遭遇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经历。
到1907年章太炎借此诗题画并刊于《民报》广为流传的用意则与当时的时局密切相关,考生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907年是辛亥革命前夕,章太炎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用革命手段推翻晚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用历史诗作来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这也与革命党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理想相符,从而得出正确选项D。
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