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596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docx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docx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

1.论述你对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理解?

答:

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及其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

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它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第三,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

规范经济学的内容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阶值观的影响。

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绝对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第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

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实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

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

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

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

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具体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行为。

在实证分析法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

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少数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认为经济学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突出强调那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

例如:

1、“70年代世界油价暴涨主要是由垄断力量达成的。

”这句话就是比较客观的,是一个人通过经济模型得出来的结果,你无可辩驳,这就是实证分析

2、“效率比平等更重要”。

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定理这样说,有的人会认为效率重要,而平均主义者会认为平等更重要。

这就带有主观评价,这就是规范分析。

2.综述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答: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用图形表示为:

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具体解释如下:

1.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消费者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效用(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这时的商品组合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满足(总效用最大)。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及推论:

最基本的假定是;经济人(追求最大的满足即效用最大化);信息完全。

禀赋或约束条件:

价格、收入、商品束是确定的。

偏好的公理性假设:

完备性、反身性、传递性。

效用与偏好:

效用函数(映射)对每种可能的商品组合指定一个数值。

这样就有:

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收入消费线——恩格尔曲线

价格消费线——需求曲线(需求法则)

2.厂商行为理论:

首先,从物质技术角度,考察了投入产出之间(生产函数)的关系。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企业是一个“黑箱”)

接着,在要素的相对比价及其支付(成本)与生产函数即投入产出间的物质技术联系相结合的基础上,考察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对投入要素组合的选择问题。

Q又是如何决定的呢?

(市场约束)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收益函数为:

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3.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均衡价格机制:

需求行为方程式:

(1)消费者根据物品的边际效用支付价格。

(2)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最满意的需求量。

供给行为方程式:

在考虑了技术的、经济(成本)的基础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厂商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供求均衡方程式:

4.生产要素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分析

(一)引致需求:

要素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它们取决于厂商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成本,因此由产出水平和投入成本导出

(二)在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条件下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时对可变要素的需求:

(假设生产函数:

Q=f(L,K0))

(1)要素(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边际生产力),即要素(劳动)的“边际收益”

厂商的生产函数和收益函数分别是

;则收益可以看出是要素的复合函数

根据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即有:

对于完全竞争的产出品市场,则有

,显然,

都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2)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就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3)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

(4)劳动市场上(某家)厂商的雇用情况(资本固定)

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的利润最大化条件,可得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分析

A.要素供给研究的核心是:

从要素所有者的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分析其对要素的供给量是如何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

要素:

中间生产要素与原始生产要素

所有者:

中间生产要素所有者与原始生产要素所有者

B、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要素数量(资源)总是有限的。

全部即定资源=要素供给+保留自用

C、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建立其要素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

所谓要素供给问题可以看作是:

要素所有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将其全部即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最大化的条件是:

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相等。

要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为:

一般均衡分析:

存在一组均衡价格使所有的市场均能出清。

从瓦尔拉斯到阿罗-德布鲁。

假设:

两人利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的经济

交换的一般均衡与效率

1.帕累托效率:

在商品有效率的配置中,没有人能够在不使别人受损的情况下使自己获利。

2.帕累托改进:

在不使其他人受损的情况下使某人获利。

3.交换的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效率:

当且仅当商品的分配使任何两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消费者相同时,商品的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即:

以用埃奇沃斯盒形图得到说明。

3.试用斯勒茨基方程分析工资率变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4.试述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决策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的选择问题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决策者可选择的行动集;

(2)自然会发生的状态集;(3)所有行动与状态组合而成的结果集;(4)度量决策者对各种可能结果的满足程度的效用函数(或者偏好);(5)反映决策者信念的主观概率分布,即决策者关于“自然”选择各种状态的可能性的概率判断。

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决策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个阶段是数学期望值最大化原则,主要是期望值理论。

贝努利(圣.彼得堡悖论)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原则应用于经济行为是有问题的。

希克斯等人也对这个决策原则的合理性进行了争论并提出了一些观点。

这些争论直接导致了后续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形成。

在经济学领域,门格尔、费雪和埃奇沃斯都曾经指出风险和不确定性将深刻地改变整个经济学的体系和内容。

奈特最早论述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概念对经济研究的重要性,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定义。

希克斯、凯恩斯、斯蒂格勒、哈特等经济学家开始用风险和不确定性解释利润、投资决策企业结构等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主要是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或简称为SEU理论、“状态—偏好”方法和风险理论。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主要内容:

见ppt

“状态—偏好”方法的主要内容:

不确定性下的状态偏好方法由阿罗提出,德布鲁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状态偏好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恰当地改变商品空间结构而将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问题转化为常规的选择问题。

这不同于期望效用法则,不需要任何(主观)概率,而是将偏好建立在状态依存的商品组合之上。

“状态一偏好”方法认为,商品的差异不仅在于其物理特征和时间、空间所在,而且在于其所处的“状态”。

例如,下雨状态时的冰淇淋和天晴时的冰淇淋是不同的,对消费者来说会要求不同的价格。

风险理论的主要内容:

见ppt。

第三个阶段是以一般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为标志,主要有前景理论。

这一阶段发展的缘由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家认识到SEU理论对现实的背离,例如著名的阿莱悖论和埃尔斯伯格悖论,以及依状态效用等。

这些背离促使各种各样的新理论陆续出现。

这些新理论的一个共同之处是试图扩展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假设,建立更为一般化的理论。

同时,将风险和不确定性用于对生产、消费、投资以及分配等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对各种经济组织结构的分析大量涌现。

这些分析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对现实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改变了经济学自身。

5.综述“企业性质”的主要观点?

答: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性质及其行为特征隐含以下四个假设:

(1)企业被视为一个整体实体,即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统一实体,是一个生产函数,没有生产者(一个人单独工作)和企业(许多人协调配合共同生产)之间的概念区分,因而不需要层级和制度。

(2)假设企业具有唯一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整体实体假设基础上,这个目标被无分歧地追求。

(3)企业拥有完全信息,即企业知道与利润最大化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知道所有产品的生产函数、所有产品的价格、所有生产部件的价格、所有原材料的价格以及工资和资本商品的价格,知道关于生产多少产品以及怎样组织生产。

(4)最大化行为假设,即生产者的行为被描述成最大化行为,假设生产者知道所有的选择,因此他们能够比较所有供选择的决策,并且选择使得目标函数最大化的那个决策。

科斯的企业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交易活动被假设为可以在瞬间完成,交易活动是不稀缺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为零。

科斯(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

既然经济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生产合作,为什么还要存在企业?

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前后关联的生产阶段和产业之间,为什么即存在长期合同关系,又存在纵向一体化现象?

科斯认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

科斯指出:

“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而这一切都不是免费的。

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

用企业方式协调分工,完成交易也是需要费用的。

因此,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成本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前后关联的生产阶段或产业之间是订立长期合同,还是实行纵向一体化,取决于两种形式的交易成本孰高孰低。

威廉姆森的企业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

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其1975年的《市场与等级制》和1985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该书的第12章公司治理)的经典性文献中,对科斯的企业理论进行了深化和补充,着重分析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什么情境下市场的协调费用高于企业,从而采用企业(内部化)的组织方式是有效率的。

威廉姆森认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这四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影响交易费用,进而影响组织形式选择的特征维度。

资产专用性。

一项资产当它的价值若没有减损就不可能重新用作另一替换性用途时,该资产就是专用资产。

三种主要的资产专用性:

一是设厂位置的专用性;二是物质资产的专用性;三是人力资产专用性。

对于资产专用性高、不确定性/复杂性高(此时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可能交互作用)以及交易频率高的交易,其市场交易成本要比内部交易成本高得多。

这样的交易倾向于在组织内进行。

例如,当一个铝厂因为过度依赖其上游的某一个铝矿企业时,它要采取的一个必然策略是将铝矿企业收购,从而把同铝矿之间的交易放到企业内进行。

这是一个一般的、企业垂直一体化的例子。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企业理论——团队生产理论

他们着重考察了企业内部的结构安排,把激励约束问题置于企业理论的核心位置。

他们用团队生产的有效性和团队生产中监督的必要性来解释企业的起源和性质,揭示产权结构、激励机制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企业的实质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在团队生产中,人们可能偷懒,因而监管成为必要,但问题在于谁来监管“监管者”,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提出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剩余索取权”的概念。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在其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成本与经济组织》一文中指出:

“团队生产会诱致出一种被称为企业的契约形式”。

团队生产的意义在于多项投入在一起合作生产的产出要大于各项投入分别生产时的产出之和。

而团队生产的效率取决于向队员支付的报酬在多大程度上和队员的生产率相一致。

如果报酬的支付与队员的生产努力无关,是随机的,这种生产组织就没有提供努力生产的激励;如果报酬的支付与队员的生产率负相关,团队就是具有破坏性的。

因此,团队生产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形式关键在于能否使队员的生产率与报酬(不仅仅是货币收入)之间建立很密切的关联。

这就需要不仅计量各项投入的生产率,而且确定给各项投入的报酬应是多少。

在团队生产中参与合作的队员的边际产出并不是可直接地、分别地和廉价地观察到的。

应怎样组织团队生产(怎样安排产权结构)才能使监察“实绩”(即边际生产率)的费用较低。

对于团队整体来说,是可以用市场竞争或者说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评价的。

对于团队内部来说,就需要观察每个队员的行为以把握他的生产率。

由于队员之间对行为的监察是有费用的,某些队员就会偷懒。

为了减少偷懒,队员之间就会达成一个协议,由某人专门作为监察者来监察队员的劳动绩效。

为了使监察者的监察是有效的,队员们会同意授予他向各项投入支付报酬的权力,并同意他享有团队的净收入即剩余(监察者获得了一种作为监察者不再偷懒的追加的激励)。

“剩余”——监察者通过他的努力所带来的偷懒减少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增益部分。

生产率的高低是由报酬支付制度效率的高低决定的。

而报酬支付制度的效率又是由经济组织的计量能力的强弱决定。

经济组织的计量能力则取决于产权结构。

所谓经济组织的计量能力是指这种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准确计量各项投入的生产率,并确定一种能使各项投入所获得的报酬与其生产率密切相关的分配方案。

产权安排在这里的特征是,让企业家(或所有者/管理者)专业化于监督职责。

他在企业中的位置(由法律认可)不仅赋予他监督团队成员要素投人绩效的权利,而且还包括在完成这些任务过程中减少“偷懒”的激励的权利。

企业家之所以具有完全的监督动力,是因为他是企业剩余的排他性索取者。

因此,他监督投入绩效以及减少团队成员“偷懒”行为的效率越高,他获得来自剩余的收入也就越高。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企业理论,其意义在于,现代企业可以通过某种产权(此处是剩余控制权)安排及其调整,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的激励结构,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及其治理的认识?

所谓不对称信息的结构,是指焦急交易的一方场掌握着另一方没有的信息,而这一信息又将影响后者的福利。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价格机制将失去完全竞争所具备的效率性,有时甚至无法促使双方进行都有利可图的交易。

信息的不完备或不对称,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存在,如何配置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构成了对于经济行为人的约束条件,使得经济行为人出于最大化动机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时常呈现出偏离理性动机的情况。

信息约束不仅体现为它本身对理性行为的约束,而且衍生出特殊的制度、组织结构及各种限制因素。

市场中交易的双方(买卖双方)对交易对象(比如质量)拥有不等量的信息,一方所拥有的信息多于另一方。

具体事例:

二手车交易、医疗保险、股票投资、雇员招聘………

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隐藏信息)

例如:

旧车市场的“柠檬”问题

阿克尔洛夫提出一个简单的模型——旧车市场。

在旧车市场上,卖方往往比买方更清楚车子的质量。

假如买方无法通过其他办法检查旧车的质量,那么市场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

设想有两种车:

好车和次车。

卖主知其质量而买主只知道市场上有一定比例的好车和次车。

好车车主只愿意以较高价成交,而次车车主却愿意以较低价出手。

买主知道有一定的概率会买到次车,因此愿意出的价格就要打折扣。

如果市场上次车的比例大到一定程度,这种折扣就足够大,使得好车车主不再愿意把车投入市场。

结果,市场上只剩下了次车。

这一简单模型揭示了两层道理。

第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因为在上述模型中,有买主愿出高价购买好车,但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并没有把好车从买主手里转移到买主手中。

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不利选择”或“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

这个例子很简单,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

低质量的车将高质量的车驱逐出市场。

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可发生在事先,也可发生在事后。

交易双方事先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是隐藏信息的问题,导致的后果是逆向选择以及有效率的交易不易达成,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市场信号传递系统,典型实例是次品市场。

我们知道,一般商品需求规律——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但是,当消费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他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可能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时,就出现了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同样,一般商品的供给规律——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当生产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他们对商品的供给量也可能随价格的价格的上升而减少,这时,也出现了逆向选择的问题。

对于市场机制来说,逆向选择意味着市场的低效率,意味着市场的失灵。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以上阿克尔洛夫关于旧车市场的分析具有普遍意义。

他讲的故事虽然是旧车市场,但也可以换成烟、酒市场,也能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这些市场。

他的分析还可以用在其他领域。

比如,用它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其高无比,原因也是“劣币驱逐良币”,即风险大的借款人驱逐了风险小的借款人,同时使得利率调到高位,以抵消高风险带来的成本。

人们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

(1)约瑟夫·斯蒂格里茨的信息甄别理论。

主要的解决办法有:

(1)信息传递。

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首先提供市场信号。

方法有:

建立信誉,提供保证,建立品牌。

在卖主提供保证及信誉条件下,买主可以保障自己选择的权益,也可以避免做出逆向选择。

(2)信息筛选。

由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首先给出区分不同类型的信号。

在保险市场,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两类保险单,一种是适应于高风险投保人的,比如规定较高的价格同时赔偿额也较高,另一种则适用于低风险的投保人,比如规定较低的价格同时赔偿额也较低。

(2)迈克尔·史宾斯:

信号传递理论。

以受教育选择来研究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的问题。

在迈克尔•史宾思的模型里,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

史宾斯确定了一个条件,在此条件下,能力低的人不愿意模仿能力高的人,即做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以示意自己是能力高的人。

这一条件就是,做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对能力低的人来说边际成本更高,比如,能力低的人学习起来比能力高的人要更费劲。

史宾斯证明了,在这种情况下,随有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据这一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

名牌和文凭就是两种典型的市场信号。

根据史宾斯的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人愿意花重资上名牌大学或念高学位,其成本远远超出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

原因是名牌大学和高学位都是应聘者向雇主发出得信号,表明他们聪明而勤奋。

显然这种示意方法可以帮助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惑。

但是这种示意方法是有成本的,这里的成本就是“过度教育投入”。

非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从而使帕累托最优的交易不能实现,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交易甚至根本不存在。

制造和传递信号作为一种重要手段,能使由于非对称信息而瘫痪的市场重新运转起来。

有效的市场信号是对信息的不完全、非对称情况的补充。

所以,为了使市场更好的运转,市场的参与者应该发出传递产品信息的信号,以使交易尽可能的达到帕累托最优,以增加全社会的效益。

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及其治理的认识?

道德风险(隐藏行动)指的是市场的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的行动,不被察知的一方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比如偷懒),在自己获益的同时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股东-经理(所有者-经营者)、保险人-被保险人、存在于一切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在保险中必须作出权衡:

保险太少意味着人们必须承担很多风险,全部保险意味着人们采取的提防行动太少,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他们行动的全部成本。

免赔制度或无赔款优惠(特定的契约设计)被用来激励行为人消除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导致的问题:

次优选择,混同均衡,分离均衡(自选择性)。

避免出现道德风险的解决办法:

激励和监督。

例如,假设你雇佣别人来给劳动,那么你应该建立怎样的报酬体系?

不同的激励计划和报酬方式:

从上述四种报酬方式中,可以推知:

为了设计有效率的激励计划,必须确保进行劳动量决策的行为人是产量的剩余索取者。

激励计划向工人提供的边际效用必须等于他的边际产品。

不对称信息问题:

劳动量是不可察知的,雇佣者充其量只能观察劳动量的某种信号,如作为结果的产量。

然而,产量比分取决用于工人的劳动,部分取决于天气、投入品的质量和其他因素等“噪音”,所以,根据产量支付报酬并不等于根据劳动量支付的报酬。

激励计划必须考虑这个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时,前述四种激励计划的结果将被彻底颠覆。

只有分成制作为一种次优选择,使工人有生产激励,而又不比承担全部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

该理论从企业中存在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事实出发,试图探讨委托人(所有权的拥有者)和代理人(控制权的拥有者)在信息不对称和双方利益不一致的前提下,由两权分离所带来的代理成本问题:

即委托人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使得代理人愿意为委托人的目标和利益(也是企业的利益)努力工作的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

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风险态度不一致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约束条件:

一是委托人期望的行动必须与代理人自身利益一致。

否则委托人所谓的效用最大化只是一句空话。

这就是“激励相容”约束。

其二是代理人接受委托人给予的任务的期望效用应不小于他从事别的任务所能获得的效用值(机会成本),即“参与约束”。

其三是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而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合约中,代理人都必须承受部分风险。

克瑞普斯等人(Kreps&Wilson)提出的声誉模型将动态博弈理论引入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之中,考察了多次重复代理关系情况下,竞争、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所发挥的激励作用。

当参与人之间只进行一次性交易时,理性的参与人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通过欺骗等手段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