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457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docx

《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docx

晚霞湖的秋天文档概述

晚霞湖的秋天

作者:

郭卫

要不是陪同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还真的不知道家乡的晚霞湖有如此美景!

归来之后,心中的晚霞湖仍然象梦境中的女子,让我魂牵梦绕———题记。

晚霞湖●环湖路●格桑花

来到晚霞湖,只见东、南、西三面起伏的丘陵,将湖面围住,在美的黄土高原上构筑了大美。

蓝的是湖,不是海。

水坝朝北敞开,水面涟漪是目光中的主题,湖面移动的游舟和水鸟是诗的眼睛。

远眺,晚霞湖象一个巨大的宝镜,由东而西在湖边排列的谢庄、青沟、姬尧、阳坡、麻庄等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其特有的格式恰似宝镜边排列的葵花,水坝则是宝镜的底座。

近观,圆周形的环湖公路不仅仅是方便游览,倒象镶嵌在宝镜上的玉带,湖水与公路之间有着一条不规则的环形园林,园林中有从外地搬来的奇石珍树,从青藏高原引进的格桑花充满园林,在深秋的季节里仍争奇斗艳,尚未休息的蜜蜂,还在辛劳中准备着过冬的口粮,给晚霞湖平添了一幅和谐无比的自然景观。

这里原本没有湖,是人民公社时期为了解决西和的用电,在晚家峡修建了发电站,晚霞湖最初的用途是为发电储水的水库。

近年来西和县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才将晚家峡水库更名为晚霞湖;这里原本没有花,是开发者为了充分开发晚霞湖的旅游优势,从青藏高原迁移而来。

格桑花落户晚霞湖畔,因其花期长而陪受游客青睐,格桑花的盛开将人与自然衬托的非常和谐完美。

山歌●少妇●寒鸭

水在花里,花在水中,水与花将游人带入人工天成的梦幻,花香随着水天向远方敞开,弥漫到哪里,时间就在哪里停滞!

突然远处飘来一陈比花还香甜的山歌:

滴水滴在石头上,你晚晚来不到时候上;来家来家不要叫,房上打土我知道………

寻声望去,湖的南边有一条小河,是湖的入水口,也是湖的源头。

河边有一排白杨树,依稀泛黄的树叶不时随风落地;河边有几位少妇,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淘洗着过冬的酸菜;她们附近的河里有一群准备飞往南方而在此歇息的寒鸭,不时地抢食从蓝子里漂出菜丝,偶尔异性间还发生一阵恩恩爱爱的绵绵细语,给晚霞湖的秋色增添了一定的原始和野性!

农家乐●老同学●狂想曲

不知不觉已到下午,该吃饭了。

湖区管理部门的同志带我们去了多家农家乐,想让远方客人吃上一顿家乡的农家饭,但我们时运不济,去了近20家都没有房间。

管理部门的同志告诉我们,环湖有近80家农家乐,吃饭的时候常常是家家暴满,我们只好边看边等待。

这里的农家乐真可谓是农户人家,有的院落悬挂着一架架金黄色的玉米,黄的流金;有的屋檐下吊着一窜窜红色的辣椒,红的耀眼;还有的果园里的树叶正在漂零,而果子还挂在树上,用于游客随吃随采,谁看了都想摘上几个偿偿新鲜。

走进农家乐就象进入了平常的农户家里,真诚和原生态能把你的心渗透。

我们在湖的南面碰到了一位儿时的同学,多年不见老同学很是热情,非要我们到他家转转不可。

因此我们一行来到老同学家里。

我的这位同学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改革开放初期从事养殖业和种殖业,近年来还兼营农家乐。

这时的他家也来满了游客,找个吃饭的房间非常困难,老同学只好腾出厅堂专门招待我们,很快新煮的洋芋,刚出锅的清炖鸡,凉拌苦菜和芨芨菜等当地野菜和蜂蜜、核桃等食物就端上桌来,老同学说主食是酸菜荞面,问大家是否满意?

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好啊!

”。

一顿饭菜全是农家平时的原生态之物,洋芋和野菜是自己种的,鸡是自己养的,核桃是自己栽的,蜂蜜是自己酿的。

远道而来的朋友吃着农家饭说:

“谁食用原生态产品,谁就拥有充满憧憬的健康生命。

我们边吃边聊,老同学说近年来他的养殖业主要是养殖鸡和猪,一年有20万元收入;种殖业主要是山上种核桃和坝里种蔬菜和水果,一年有10万元收入;经营农家乐一年有20万元收入,如此一年下来能收入近50万元。

省农办的朋友一听立即来了兴趣,说我的老同学正是他要寻找的帮扶目标和研究对象,这种以养殖带动种殖,以养、种带动餐饮业的经营模式,通过他们省农办的科学策划和帮扶后再来实施,其经济效益会翻倍增收。

这真是一个意外收获,来的时候想着陪同文友来晚霞湖,在恬静纯洁的湖色风光中,在朴素纯净的家乐里吸收一种美学,却无意中却听到了一首国家扶持农民创大业的奋斗狂想曲,真是让人兴奋及了,舒服及了!

离开的时候,适逢湖面晚霞夕照。

我们驻足晚霞梁再次远眺晚霞湖的秋天,湖色,格桑花,果园,农家乐依旧弥漫在神秘和宁静之中,坐落在青家沟山坳里的几户人家也开始晚餐了,袅袅炊烟越过湖面慢慢升空,仿佛是美丽的晚霞湖向我们招手致意,依依惜别。

然而如此美丽的风景却要被一步步走来的严冬掩埋在风雪之中了。

《柳笛声声》老渔翁

2016-04-27|来源:

中华散文网|作者:

老渔翁

  这是在一场小雨之后,伴着和煦的春风,熟悉的柳笛声又起,吹蓝了天空,吹绿了田野,也又一次吹醒了近乎冬眠的记忆……

  总感觉与柳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可能是故乡的农村水多柳多的缘故吧。

朦胧中,记得小时候家里低矮的土房前,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清的,水边长满了芦苇、蒲草和一些叫不出名字水草,成群的鹅鸭在水面悠闲地游荡,偶尔有几条小鱼跃出水面,或戏嬉时游动的轨迹,在水面慢慢地扩散开来,而河边成排的就是柳树了,静静地站立着,守护着这宁静的家园,那长长的垂下的枝条,就像母亲温柔的手臂,随风轻轻拂动着水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们这里却是每年清明前后,河边那成排的柳树冒出鹅黄的嫩芽,轻柔的柳枝泛出清新的绿,万条的丝绦如婀娜轻盈的曼妙少女,自由自在地沐浴在亮丽的春光里,让人看到一翻生机盎然的景象!

  小时候却总爱折那柳枝,编草帽,做柳笛,或一根根地插在河边玩,也许是那时农村物质生活太贫乏,孩子们没有什么可玩的缘故吧!

直到有一次,无意中把一根拇指般粗的柳树枝插在河边,几天后再也拔不动时,才意识到它已经在那里顽强地生根发芽了,这棵树应该是我小时候记得最深刻的事儿了,它一直长到有三把多粗,直到几年后村子搬迁,它成为我脑海中一道永恒的风景和童年记忆!

  与柳的情结也许就与它顽强的生存能力有关吧。

正应了那话: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树对环境的要求不高,折一枝柳条,随便插在沟渠河边、房前屋后,柳树都能成活,并且它不渴求肥沃的土壤,不需要费太大的精力照料,都能长得郁郁葱葱。

我喜欢柳这坚强的品格魅力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操,它总是默默地第一个把春的生机和活力带给我们,那嫩绿的枝芽和飘飞的花絮,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和遐思,耳边那悠悠的笛声,时刻宁静着我们躁动的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自古以来,人们爱就爱借“柳”抒情,“柳”已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象征。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诗句,或渲染春色,或依恋往事,或思念故乡,或衬托别情,或寄予希望,或寄托哀思,而如今清明折柳、插柳更是民间的一大习俗了。

  突然又想起柳笛了。

小时候农村的孩子见识少,就连听到一串轻悠的柳笛声(即使这是世间最原始最简单的音调),也会高兴地活蹦乱跳。

其实,做柳笛是很笛简单的,折一根小手指粗细的柳枝拿在手里,在较细的一头用小刀切割齐整,慢慢地拧捏,然后轻轻抽出白色的枝骨,剩下青绿笛管,再用小刀或指甲刮去一端的青皮,露出淡黄色的皮层时,用手指轻轻捏扁,一只小巧的柳笛便诞生了。

  “呜——呜——呜——”

  含在嘴里,一股苦涩清凉通遍全身,一阵单调的音符传播开去!

柳笛的声音随笛管的长短和粗细而不同,一般长管、粗管声音低沉雄浑,短管、细管则声音尖细清脆。

有时候,在笛管上等距离做几个小孔,像吹竹笛一样用几个手指交替按着、放开,那声音就有些错落有致、轻扬舒缓了。

在三十年前的农村,这柳笛就是我们童年时代最好的乐器了,悠悠的笛声,伴着童年的欢笑,伴着玩伴的亲情,伴着飞逝的时光,飞过柳荫,飞过村庄,飞过小河,飞过田野,一直飘荡在耳边,萦绕进梦里!

  ……

  清明到了,竟然又像一个孩子一样奔进田野,做一枝柳笛含在嘴里,又一股苦涩涌动在心里!

  “呜——呜——呜——”

  柳笛声声,在几滴浊泪的朦胧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些熟悉的身影,那些曾经的欢笑,那些曾经的温暖,那些曾经的哀怨,和那些不舍的依恋,那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来深藏在心底的,渐行渐远的人和事儿,本以为已经被这尘风吹去,如今却又在这晶莹的泪光里真真切切……

《年轻真好》指间年华

2016-04-25|来源:

中华散文网|作者:

指间年华

  推开记忆,年轻,便涌了过来。

那美丽的年纪随着岁月的奔波,最后也只能匍匐在心底。

  轻轻地,我叹了一声,为逝去的青春,为那些流散的年华。

年轻,终成了回不去的曾经。

每一个安静的夜晚,每一次的对镜梳妆,总是怅然,总是暗自感怀。

  瞧,皱纹又深了些许,眼神,又少了清澈。

  我并非是在苍老的面前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只是担心有一天像陈旧的磨盘一般,再无法辗动出生命的华章,没了力气看山,看水,再不能用力地去喜欢,甚至去恨这世间的人与事。

  忧伤,在不经意的时候,轻轻,就萦绕了心扉。

  我怕苍老,怕苍老的自己看淡了喜怒哀愁,流不出泪的眼眶幽深得太过寂静,锁住了生命的奔放与热情。

我也怕苍老的自己在季节的来去中无视花开花落,像深冬的故土安静得死寂,抖动不出嫩芽的惊喜。

  年轻,有大把的资本可以挥霍,年轻,真好。

  这是途经了小半生时光的我用心发出的呐喊。

我不知道这呐喊是一种无奈的挣扎,还是一种深情的缅怀。

只不过,人生最是无情,任你心心念念,任你千万不舍,它只是冷漠到底,自顾自往前。

  我们都曾年轻过,也都在慢慢变老。

  老就老吧,我们无力改变,至少,可以怀念。

  说来,这种感触,这一年最甚。

因为女儿初中生活的开始,她像离巢的小鸟展开并不丰满的羽翼开始了独自飞翔。

我流过泪,也夜不成眠,心像迷途的孩子一样在秋风中站成了悲悲戚戚。

总是担心她那么小的样子,就要学着照顾自己了,自己洗脸自己梳头发,甚至自己叠被子自己整理衣物。

于是,未来所有的离愁也便一并闯了过来,仿佛看到了她振翅高飞的模样,她会离我越来越远,她长得那么高那么大,随之,我越发苍老佝偻。

  小的时候总是口口声声希望她快点长大,犹记那时每每她去母亲家小住,便不停给我打电话,她的黏人让我烦。

她说过,离开我让她怎么入睡?

她还说,妈妈,没有你的味道我怎么能习惯?

想那时,我笑这个小小的家伙怎么那么深情。

而今,每一次的外出却变成了我不停给她打电话,担心与牵挂如影随行。

  我对她的父亲说,看吧,咱俩已经开始变得孤独了,像这人世里所有的老人。

可是为了她的长大,我宁愿苍老,不是吗?

  小姑子的孩子刚过生日,迈着小小的步子追随着她的母亲,不离左右,只要看不到妈妈她就哇哇哭个不停。

她骂那孩子,骂她讨厌,还说几时能长大啊?

我笑了,这是多么熟悉的画面。

  而今每每说起女儿刚开学那段时光,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想要落下,那眼泪有牵肠挂肚,更有她离家的冷清,有她远飞的失落。

  我的宝贝长大了,我,开始变老了。

  苍老,开始无时不在。

  秋天来了,我用希望与热情种下的一亩三分地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收割机用很短的时间将所有的玉米堆到了门口,余下的便是剥皮、整理、入仓。

我只坐在玉米堆上和婆婆一起剥皮,懒散得不想动弹,而小姑却推着一辆很小的两轮车把玉米装上、卸下,走起路来步步生风,精神抖擞,她的动作也麻利快捷。

同时,她还要负责做饭、看孩子。

晚上,我浑身疼得不能动弹,问她疼吗?

她轻描淡写一番,看不出多大的疲惫。

  年轻,真好啊!

  我想起了母亲,在遥远的某一天,母亲常常会说让她年轻十年多好。

在生命的路上,我步着母亲的后尘,一点点尝试着酸甜苦辣。

  老公说:

十年前,你也是这样。

是啊,曾经我也是这般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气,曾经,我也年轻过。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转眼,人到中年,颇有沧桑,历经了许多遇见,然后失散;也看多了人间那些欺欺瞒瞒,名利的纠缠中情感起起伏伏;看多了生离,也经过了死别,渐渐,被这种种的悲喜浸泡的心,变得迟钝而安宁。

对这世间的一切开始温柔相待,一个微笑就诠释了太多的复杂。

  人说,这是成熟,是内敛。

  我不排斥成熟,就像不抵触秋天一样。

我喜欢秋的静美与大气,喜欢秋的稳重与深沉。

可我更喜欢春的青涩、夏的张扬。

只有在春天的时候才会有心动的颤抖,才会有希望的冲动。

夏,是一片万紫千红,长满了人生的征程,掬起一捧香,便是一生永恒的念。

  谁不曾在暗夜里疼痛到天明,不曾撕心裂肺痛哭过,谁就没有真正爱过。

年轻,就像这爱情一般,可以疯狂,可以骄傲,甚至可以四处碰壁,纵然跌倒,我们依然有站起来的力气,有失去的能力。

  或许,没有春与夏的张狂,便不会沉淀下秋的淡然。

只有在春夏的激烈碰撞中,才会迎来娉婷生姿的秋。

只不过,秋天来了,冬天也就不远了。

冬天,到底是凛冽的,萧瑟的。

  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春夏,别等秋天来了,任再深情的拥抱也留不住匆匆的年华。

这是我唯一能想到最好的办法。

  巷口坐着一位老人,七八十岁的样子。

每次回到村里我总能看到她,戴一顶白色薄布帽,眼神混浊而迷乱,她盯着人来人往,却一言不发。

问别人,才知她耳聋,根本听不到别人说话,别人也懒得与她扯大嗓子去吼。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她的日子是怎么打发的,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看尽别人的来去,她是一个默然而麻木的欢众,她似乎已经没有了资本去参与别人的故事,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何况别人?

听说媳妇天天骂她,我问那她儿子就不管吗?

别人告诉我不管,甚至儿子也会骂她。

  想想自己的女儿,想想小姑子的孩子,天下的孩子曾经都是那样紧紧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生怕一个眨眼就丢失了吧?

可是,老去的岁月,竟然变得这般惨淡。

  落日的余晖,就算极尽晕染,可大地的风华也开始藏匿了起来。

  苍老,是孤独的演绎,是寂寞的轻吟。

我还是不喜欢苍老。

  前几日参加了一位亲戚孩子的婚礼,绚烂的灯光照耀着喜笑颜开的新人,除了幸福,我更清晰地目睹了他们年轻的风采。

他们身着亮丽的衣服,身形矫健而笔挺,新郎跪在新娘的面前手捧鲜花,然后是甜蜜的拥吻,他高亢地左一声右一声唤她为老婆。

瞧,他们的身上仿佛散发着无比的能量,一生的岁月等着他们打造得风生水起,他们,像大海的波涛,汹涌而有力。

  我一直看着,看着他们的年轻,年轻,真好啊!

  我,也曾年轻过,而这人世里所有的人都要途经年轻。

唯愿,年轻在的时候,珍惜,再珍惜……

《醉在乡野童年》杨涛

2015-12-16|来源:

中华散文网|作者:

杨涛

  不久前,我回了一趟川东北农村老家,重走儿时的路,发现了小时候常吃的那些野瓜野果野草,一下子勾起了童年的许多快乐回忆,儿时跟几个小伙伴去山上采摘野果的情景,真的很难忘记,那时真的很开心。

  在农村,尤其在四川,或者南方农村山沟沟里长大的孩子,再看到那些相伴儿时的野瓜野果野草,鼻子都会酸酸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童年是遥远、亲切而又模糊的事,但我依然记得儿时的伙伴,和那些野瓜野果野草的邂逅,甚至那时太阳的温度,在记忆里都是那么亲切。

  民以食为天,在上世纪物质匮乏的年代,山里孩子对关于吃的记忆尤为深刻。

家乡秀美的山川孕育了很多美味的野瓜野果野草,桑椹、板栗、毛桃、八月瓜、山楂、刺梨子、泡儿、水红子、野樱桃、酸几子、拐杖枣、野地瓜、棠梨子、茅草根、酸咪咪,枚不胜数。

每到这些野瓜野果成熟的季节,山里就开了盛宴,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站在山间极目远望,树上的野果是最招人的。

农村的孩子,野性十足,个顶个是爬树的好手,上树下树如猴般麻溜,树上的美味自然不会放过。

每年的五六月份,我家屋后的大桑树上,紫红色的桑葚挂满枝头。

爬上树,摘一颗放嘴里,轻轻一咬,汁液染红了嘴唇。

我们吃饱了,再摘一些丢给那些比较小还不敢爬树的伙伴,树上树下欢乐无比。

因桑椹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所以桑椹又被称为民间圣果,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了皇帝御用的补品。

  要想吃到板栗得费很多周章,板栗树又高又滑,板栗在长满坚硬尖刺的外壳里,稍不注意就会被扎到,但这挡不住小小吃货们对它的向往。

过了九月,成熟后的板栗外皮裂开,露出里面的板栗,如同一张张笑哈哈的小脸,欢迎孩子们的光顾。

吃完板栗,刚好赶上毛栗子成熟。

毛栗子也是栗子的一种,相对板栗来说,毛栗子个头小很多,果实自然也小很多,而且它要比板栗晚成熟个把月时间,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或炒着吃,味道跟板栗一样,脆甜脆甜的。

  和板栗同时吃的还有野生毛桃。

成熟后的毛桃同杏子一般大,表面布满了细细的绒毛,熟了也不会很红,但表面会有裂痕,如果不削皮,就会有点苦味儿。

一般的桃子在五六月份就能吃了,而野生毛桃要等到八九月份才好吃。

而且毛桃树有个特点,树上会渗出透明或金黄,琥珀一样的桃油,黏黏的,孩子们用小竹片把桃油刮下来,储存在玻璃瓶子里,用来修补破损的课本,是纯天然的粘和剂。

  大巴山脉植被茂盛,山间多藤蔓,扎人的刺梨子,种类繁多的泡儿,酸涩的牛奶奶和水红子,酸苦的酸几子,繁复的藤蔓千条竞发,在阳光的沐浴下,在山风中摇曳多姿,无时无刻不在勾引着山里的孩子们。

  老家山间的藤蔓大多带刺,在山间顽强的生长,高则成刺树,矮而结成刺网,如同山民的个性,看似柔弱实则刚强。

有着维生素C之王美称的刺梨子就长在山间险峻的山腰上,枝条上布满了尖刺,这难不倒聪明的孩子们。

他们将镰刀绑在长长的竹竿山,人站在安全处,在镰刀一勾一勾之间,成熟的刺梨子顺坡滚落。

孩子们用桐叶裹住刺梨子,用镰刀尖剥开带刺的外壳,挑出肉质肥厚的内核,吃在嘴里,满嘴生津,是当之无愧的山珍野味。

  最常见吃得最多的,当然是学名树莓的泡儿了。

泡儿不择地,不管土地贫瘦,只要能扎下根就能长出一大片。

泡儿种类很多,季节性很强,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泡儿可吃。

春天成熟的是红刺泡,红刺泡枝条粗壮,结出的泡又红又多,是孩子们最爱吃的一种泡儿;夏天插秧的时候吃秧泡,秧泡个头大,颗粒饱满,甜中带着香味,看着就有胃口;秋天吃牛奶泡,橙黄色是没完全成熟,有点酸,熟透的牛奶泡红彤彤诱人,吃上一颗回味无穷;还有一种我们称为冬泡儿,个小,微酸,意指冬天才吃得到的。

  名字俗气的羊奶子是野果中的贵族,孤芳自赏中带着冷艳。

在山谷背阴处,羊奶子细长的枝蔓顺着石壁攀爬,成熟后的果子像夜空中的星星,点缀着单调的石壁。

这种野果味道醇美,但极不易找到,能找到算是运气了。

与阳春白雪的羊奶子相映成趣的要数下里巴人的水红子了。

水红子生命力极为强悍,漫山遍野都是,结出的果子又酸又涩,一颗一颗的吃是难以下咽的,我们往往是把它和酸几子草搭配在一起,大把大把的往嘴里塞,嚼起来酸里略带苦涩,咂巴几下,满嘴清口水直流。

  世间生存法则各有不同,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和人类一起构成了这个繁复多彩的世界,如同老家山间的野花野草野果,各有各的精彩。

紧挨着地面长的野瓜野果并不多,最怀念的当数美味的野地瓜了。

每到六月,山坡边、田埂边、河沟边、灌丛边、疏林下的野地瓜开始成熟,圆溜溜的小家伙就藏在地瓜藤下的浅土里。

我们攀在山坡,趴在地上,在藤蔓中低着头仔细搜寻。

熟透的野地瓜变成拇指大小的鲜红小球,软湎湎,水灵灵的,剥开薄皮,把晶莹剔透的果肉小心放进嘴里,氤氲在舌尖的不是酸涩,而是甜蜜蜜的绵醇。

已经吃完了,舌头却还在嘴里扫荡着,恨不得把牙缝里的残汁余味也享受干净。

  说到这里,怎能忘记平凡的茅草。

茅草算是山野最常见植物了,我没去过茅山,不知道茅山有没有香甜的茅草,我家乡茅草是香甜多汁的。

有大巴山的滋养,老家的茅草根粗杆壮,白嫩嫩的根部深扎在地下,待茅草毛茸茸的花还没有抽出来时,连根挖出来洗干净,那草杆和草根貌似小甘蔗,吃的时候把几根攥在一起,嚼出甜味后把渣吐掉,据说吃了不会流鼻血呢。

与茅草根搭配吃的还有酸菜苔,真的很酸很开胃,现在想想都流口水。

这两种植物相食用季节相同,一起吃,又脆又酸的,为儿时增添了酸溜溜的滋味。

  在儿时的回忆里,酸咪咪也是能吃的植物,它的学名究竟是苜蓿草还是酢浆草,我反正没搞清楚。

酸咪咪的叶子可以吃,酸酸的,它的根也能吃,透明的跟小萝卜似的,我觉得更象小人参,每次吃过便会生出延年益寿的感觉。

每年的三月还是采蕨菜的高峰期,成片成片的,那叫一个多啊。

我也喜欢吃,摘掉上面的叶子洗干净焯水去苦味,清炒,最好能加点肉(当然是奢望),粘粘的,滑滑的,口感不错,也有人喜欢用它做凉拌菜,采得太多吃不完,就和野黄花一起焯水晒干,或炒,或炖,味道会更美,是家里招待客人的特色好菜。

还有狗屎葱和折耳根,放学都会去田坎上挖,经常把人家的田坎挖垮,招来一阵臭骂。

  对孩子们来说,吃和玩是一对亲兄弟,怎么也分不开。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空旷而神秘的山野之间,趣味多多,爬在竹笋上的竹牛既能烤着吃,也能带来无限的乐趣。

竹牛俗称笋子虫,学名竹象,是竹类主要害虫之一。

成虫赤褐色,头管黑色,每翅具有纵纹九条,乳白色纺锤形,靠吸食竹笋汁液为生。

为了捉到更多的竹牛,我们兴致勃勃地在竹林里钻进钻出的,将抓到的竹牛带回家,在它们的前足插入一根像丁字的铜针刺,再插入小竹筒里面,摇一摇,竹牛就会不停地转圈飞,翅膀扇出的风来带来丝丝凉快。

  有时,我们还经常去青杠林里捉夹夹虫,那家伙身披坚硬的甲壳,黑不溜秋的,一对大夹子挥来挥去,煞是吓人。

但只要到了孩子们的手里,很快就威风全无。

紧挨青杠林的橡树林里,我们把树上成熟掉落的橡子捡起来,炒着吃起来跟花生米的味道差不多。

吃不完的,剥掉下面那个托碗儿,做打仗游戏时的子弹,也可以挖空做口哨,还可以找根小棍子从顶端插进去,找个平坦的地儿,或在桌子上,那个尖尖置于地面或桌面,手使劲捻小棍儿,就可以玩转圈的游戏。

小时候,我们每个人的桌肚里都藏过它,也被老师收缴了不少。

  在炎热的夏天,我常和小伙伴们去河沟边掰螃蟹,手指经常被夹。

在河边玩累了,顺手撸几根芭茅杆杆,秆的底端嫩的可以吃,叶子可以做箭,可以射很远,秆秆老了可以编枪,玩打仗游戏。

芭茅最大的用处是小时候读书学习数学,把它的秆秆削成小段,做记数和加减法用。

还有碗乔子,总是混在麦秆中间或长在山坡上,我们把半成熟的碗乔子摘下来,掐断取前部分,放嘴里使劲吹,就能吹出清脆的声音,本领大的孩子还能吹出优美的曲子,有时作为催促小伙伴们结伙上山玩的暗号。

  其实,童年还有很多关于吃的记忆和玩的故事,爬树去捅鸟窝、打烟盒、打宝、折纸飞机、躲猫儿,夹黄鳝、小河沟去捉鱼摸虾,那时虽然很清贫,但过得很快乐,真想把童年再过一次。

很想念当年的日子,因为有很多美好的记忆是留在快乐清贫的童年,很多幸福也是留在童年。

《童年的眼神》郑涛

2016-03-22|来源:

中华散文网|作者:

河南省郑涛

  童年,一半在河南,一半在塞北。

  童年的眼神,一半落在邻居屋檐下的燕子窝旁,一半挂在天山顶上的白云边上。

是绿皮的火车,在来回翻页。

  故乡好奇的眼神,看罢邻居低矮屋檐下的燕子窝,就看自家院里的槐花、榆钱。

房后不远处的水坑里,有泥鳅、蛤蟆、浮萍。

还有雨中的油纸伞,锣鼓声中的大戏。

  门前的街道上,逢集就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好多诱人的食物。

我童年的魔法很大,小手一指,送上前来!

  塞北童真的眼神,看过天山顶上洁白的云彩,就看夕阳染红的沙枣林,看远处走来的羊群,还有望不到边的苜蓿地。

一条新挖的水渠通向天际,旷野上人的影子稀疏,大人都去哪里忙了?

小手托腮,习惯了静静地旁观。

在浩瀚的戈壁面前,我的影子太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我童年的零食自己采摘!

  中原的感觉,是在奶奶温暖的怀里,看她畸形的小脚,听她讲自言自语的故事。

有时也骑在爷爷的肩上,看他赶牛犁地。

牛在前面拉着拓车,上面横放着木柄的铁犁。

我在后面跟着,戴着草帽,提着草篮。

乡间的土路上,两道车辙清晰

  北国的感觉,牛是专门用于挤奶的,拖拉机耕地比牛快。

我们像羊羔一样,被大人胡乱地散放着,没人理睬。

风的体温,让小手冰凉,常放在嘴边哈气取暖。

漫野熟透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