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344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ocx

《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ocx

版新教材人教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第1章运动的描述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实验:

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形成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2.会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科学探究:

认识并会使用打点计时器测物体的运动时间和位移;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的点,探究物体运动的变化规律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2.会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实验原理

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及使用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

结构图示

工作电压

①220V交流电

②4~6V交流电

打点方式

周期性产生电火花

振针周期性上下振动

打点周期

③0.02s

④0.02s

记录信息

位移、时间

  2.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示意图,测出D、G间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利用v=⑤

计算平均速度。

(2)测量瞬时速度:

纸带上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这一位置在内的一小段位移Δx内的平均速度表示,即根据v=

当Δt或Δx较小时,用这个⑥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该位置的瞬时速度。

如图所示,E点的瞬时速度可用DF段的平均速度代表,即vE=⑦

三、实验步骤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

(2)把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用导线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接线柱相连接。

(3)打开电源开关,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下了许多小点。

(4)取下纸带,关闭电源,从能看得清的某个点数起,数一数纸带上共有多少个点,如果有n个点,那么点的间隔数为(n-1),纸带的运动时间为0.02×(n-1)s。

(5)用刻度尺测量从开始计数的一点到最后一点间的距离x。

2.利用纸带分析物体运动情况

(1)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为研究对象。

(2)分析纸带上点与点间距的变化情况。

(3)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就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点与点间距越来越大,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四、数据处理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在纸带上找出连续的6个点,分别标上A、B、C、D、E、F,用刻度尺量出相邻两个点之间的距离x1、x2、x3、x4、x5,把数据填入表中。

A和B的

距离x1/m

B和C的

距离x2/m

C和D的

距离x3/m

D和E的

距离x4/m

E和F的

距离x5/m

  2.根据纸带求解物体运动的速度

(1)求解平均速度

根据v=

求出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两点间的位移Δx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出,Δt为两点间的间隔数与单个时间间隔0.02s的乘积。

如图所示,将打好点的纸带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比如共数出n个点,用刻度尺测出第1个点到第n个点的距离Δx,并算出这n个点的时间间隔,则平均速度

=

(T=0.02s)。

(2)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当一段位移Δx对应的时间Δt很小时,我们可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表示Δt中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如图所示,

可以大致表示C点的瞬时速度,即vC=

A、B两点离C点越近,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于C点的瞬时速度。

然而A、B两点距离过小时,测量误差会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3.数据处理,画出v-t图像

(1)根据v=

计算出的速度可以代表在Δx这一段位移内任意一点的瞬时速度,将数据填入表中。

位置

0

1

2

3

4

5

6

x/m

Δx/m

Δt/s

v/(m·s-1)

  

(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根据测量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即物体运动的v-t图像。

五、注意事项

1.如果在纸带上数出了n个点,那么,它们的间隔数是(n-1)个,它们的时间间隔为(n-1)×0.02s。

2.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拉动纸带。

3.手拉动纸带时速度应快一些,以防点迹太密集。

4.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位于纸带上方,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穿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5.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计数点要每隔T=0.1s选一个,即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而计算计数点的瞬时速度时,Δx、Δt应取此计数点前、后两个点之间的位移和时间,即vn=

6.打点计时器不能连续工作太长时间,打完点之后应立即关闭电源。

7.对纸带进行测量时,不要分段测量各段的位移,正确的做法是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测量出各个测量点到起始点O之间的距离)。

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8.实验前要检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进行调节或更换器材。

 

要点一 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考查

  典例1 

(1)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

A.时间间隔          B.位移

C.平均速度D.瞬时速度

(2)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某同学选出了一条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A、B、C、D、E、F、G是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则BD段的平均速度vBD=     m/s。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1)AB 

(2)0.21

解析 

(1)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每隔0.02s打下一个点,点的间隔就反映了物体的位置变化情况,所以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位移;通过数点的多少可以得到运动的时间间隔。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都不能直接得到。

故选A、B。

(2)BD段的平均速度为

vBD=

=

m/s≈0.21m/s

  针对训练1 用打点计时器可测纸带运动的时间和位移。

下面是没有按操作顺序且写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按照你对实验的理解,在各步骤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然后按实际操作的合理顺序,将各步骤的字母代号按顺序写在空白处。

A.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两接线柱上分别接上导线,导线的另一端分别接在低压    (填“交流”或“直流”)电源的两个接线柱上。

 

B.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    ,并压在    下面。

 

C.用刻度尺测量从计时开始点到最后一个点间的距离Δx。

D.切断电源,取下纸带,如果共有n个清晰的点,则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Δt=    。

 

E.打开电源开关,再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F.利用公式

=

计算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

 

答案 交流 限位孔 复写纸 (n-1)×0.02s BAEDCF

解析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使用时应将纸带穿过电磁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并放于复写纸的下方;纸带上记录的时间Δt=(n-1)×0.02s,合理的实验步骤为B、A、E、D、C、F。

要点二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考查

  典例2 如图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依照打点的先后依次编为1、2、3、4、5、6,量得x1=1.22cm,x2=2.00cm,x3=2.78cm,x4=3.62cm,x5=4.40cm,x6=5.18cm。

(1)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s。

 

(2)计数点2、4之间的平均速度v24=     m/s。

 

(3)打点计时器打计数点3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3=     m/s。

 

答案 

(1)0.1 

(2)0.32 (3)0.32

解析 

(1)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s=0.1s。

(2)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得

v24=

=

m/s=0.32m/s。

(3)由于计数点2、4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小,所以打点计时器打计数点3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3近似等于计数点2、4之间平均速度,即v3=v24=0.32m/s。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因为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所以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T=5×0.02s=0.1s。

(2)计数点3的瞬时速度近似等于计数点2、4之间的平均速度。

  针对训练2 图1是用打点计时器测小车瞬时速度时得到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从0点开始按照打点的先后依次标为0,1,2,3,4,5,6…现在量得0、1间的距离x1=5.18cm,1、2间的距离x2=4.40cm,2、3间的距离x3=3.62cm,3、4间的距离x4=2.78cm,4、5间的距离x5=2.00cm,5、6间的距离x6=1.22cm。

(每0.02s打一次点)

图1

(1)在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    再    (填“释放纸带”或“启动电源”)。

 

(2)根据上面的记录,计算打点计时器在打1、2、3、4、5点时小车的速度值并填在表中。

位置

1

2

3

4

5

v/(m·s-1)

  (3)根据

(2)中表格,在图2中画出小车的v-t图像,并说明小车速度变化的特点。

图2

答案 

(1)启动电源 释放纸带 

(2)(3)见解析

解析 

(1)在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该先接通电源,当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2)某点的瞬时速度可用包含该点的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表示,打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Δt=2×0.02s=0.04s,则

打1点时:

v1=

≈1.20m/s

打2点时:

v2=

≈1.00m/s

打3点时:

v3=

=0.80m/s

打4点时:

v4=

≈0.60m/s

打5点时:

v5=

≈0.40m/s

(3)描点并连线得小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小车速度逐渐减小。

要点三 实验拓展

如图所示,当滑块在导轨上运动时,光电计时器记录了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而遮光条的宽度Δx已知,且非常小。

由于滑块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非常短,在这段时间内滑块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可认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等于其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即v=

1.工字钢底座 2.底脚螺丝 3.滑轮 4.光电门 5.导轨

6.遮光条 7.滑块 8.缓冲弹簧 9.连气源

 

典例3 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Δt。

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Δx,用

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为使

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B.换用宽度更宽的遮光条

C.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D.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答案 A 瞬时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当Δt→0时,

可看成物体的瞬时速度,Δx越小,Δt也就越小,A项正确,B项错误;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不能减小Δt,C项错误;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可能更小,时间更长,D项错误。

  针对训练3 小明同学在学习了DIS实验后,设计了一个测小车瞬时速度的实验,其装置如图所示。

在小车上固定挡光片,使挡光片的前端与车头齐平,将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轨道侧面,垫高轨道的一端。

小明同学将小车从该端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获得了几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挡光片

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