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444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一、绪论部分

了解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主要的教育家和其代表作、杜威的教育思想。

独立形态阶段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卢梭的《爱弥尔》,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还有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洛克的《教育漫话》;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杜威的教育思想: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

杜威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他从他的经验论原则出发,进一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等新的教育思想,借以实现其民主理想。

杜威的实验学校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而学校生活的组织则以儿童为中心,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标志。

该理论提出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的对立局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

广义:

在社会中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教育。

狭义:

一般狭义的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

2、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的特征:

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概念

广义的个体发展指的是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从总体上看,人的发展十分复杂,是一个生活与生长并进的过程,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构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过程,它体现为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外显行为方式的连续又较稳定的发展变化。

2、人的发展的特点

人的发展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不同的分析,突出强调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和能动性这两个特点。

(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

(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

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3、人的发展的规律(P33)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

(一)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想,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二)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三)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四)个别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五)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别的独特性。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P50)

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遗传,它给人的生长以生理基础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二是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源,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使生物的人能够发展为社会的人;三是教育,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只不过是为育人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包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教育和有目的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有别于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四是个体能动性,它源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从自发到自觉地循序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动性与自主性,每个人的发展亦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了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二)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3、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的含义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应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的含义(书本第95页)

4、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和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第六章课程

课程的概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第七章教学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任务

①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②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教学过程的性质

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②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③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4、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5、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6、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7、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1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二、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三、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二、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三、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直观性原则

直观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三、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四、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0、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三、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四、发扬教学民主。

11、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二、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四、将系统连贯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

12、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发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二、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14、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发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5、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6教学方法的选择

主要依据如下几个方面:

1、课题(或单元)与课时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法特点;

2、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班级上课的特点;

3、学生的情趣、可接受水平,智能的发展状况,学习态度、学风和习惯;

4、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思想与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与能力、个性与特长;

5、教师与学生活动的配合、互动,教师主动性和学生主动性的动态平衡;

6、讲与练,学与用,班级、小组与个人活动,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或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结合;

7、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沟通、合作与竞争;

8、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9、教学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以及其他可利用的时间,如早自习,晚自习等;

10、对可能取得的效果的慎重预计与考量。

17、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研究法。

18、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19、班级上课制度

20、教学的辅助形式

2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德育

1、德育、德育功能的概念

德育:

德育,也即是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认识价值与社会理想。

2、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

(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3、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4、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得到成长。

5、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7、德育的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德育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心理咨询

(6)班主任工作

(7)校园生活

德育方法:

(1)说服说服包括:

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2)榜样榜样包括:

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3)锻炼锻炼包括:

联系、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修养修养包括:

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5)陶冶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6)奖惩(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7)制度

第十五章教师

1、教师素养的要求。

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

2、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

(二)加强教师在职提高(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支援与合作等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