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427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会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管理会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管理会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管理会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管理会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会计教案.docx

《管理会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会计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会计教案.docx

管理会计教案

《管理会计》教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定义

一、国外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定义的论述

(一)狭义管理会计研究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

1、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委员会:

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处理企业历史的和计划的经济信息,以有助于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能够实现经营目标的计划,以及为达到各项目所进行的决策。

2、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的《基本会计理论》认为:

所谓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对经济主体的实际经济数据和预计经济数据进行处理,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

3、1982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在《现代管理会计》一书中所作定义:

管理会计是一种收集、分类、总结、分析和报告信息的系统,它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和控制。

狭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为:

(1)管理会计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

(2)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的;

(3)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二)广义管理会计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1、1986年,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

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管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

2、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修订后的管理会计定义,进一步把管理会计的范围扩大到除审计以外的会计的各个组成部分(见教材第3页)

广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

(1)管理会计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

(2)管理会计既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同时也为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度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服务;

(3)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包括用解释实际和计划所必需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信息;

(4)从内容上看,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二、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定义的论述

1、汪家佑教授:

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利润的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地计划和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三个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一个会计分支。

2、李天民教授:

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作各种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

3、温坤教授:

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

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管理会计的定义(见教材第4页)

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理解此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属性看,管理会计属于管理学中会计学科的边缘学科,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2、从范围看,管理会计既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同时也为非管理集团服务。

3、从内容看,管理会计既要研究传统管理会计所要研究的问题,也要研究管理会计的新领域、新方法,并且应把成本管理纳入管理会计研究的领域。

4、从目的看,管理会计要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分三个阶段:

(1)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和管理会计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

其核心是强调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要求把损失和浪费尽可能缩减到最低限度。

在管理上要求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

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

(2)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社会背景:

(1)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2)资本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竞争激烈。

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和评价

(3)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成本管理、投资决策、业绩评价

第三节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内容体系

一、管理会计的作用

完成5个主要目标:

1、为决策与计划提供信息,参与管理;

2、协助指导与控制;

3、制定激励目标;

4、计量与评价绩效;

5、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

二、管理会计的内容体系

(一)基础性管理会计

1、管理会计的基本分析工具

(1)成本性态分析

(2)变动成本法

(3)本量利分析

2、决策会计

(1)经营预测:

决策的前提

(2)短期经营决策

(3)长期投资决策

3、执行会计

(1)预算:

从决策会计到执行会计

(2)存货(库存)控制

(3)标准成本控制

(4)责任会计

(二)管理会计的新领域

1、适应高新技术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新领域

(1)作业成本会计

(2)质量成本会计

(3)生命周期成本会计(4)资本成本会计

(5)增值会计(6)人力资源会计与智力资本会计

(7)环境管理会计(8)网络会计:

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2、管理会计在时空观上扩展而形成的新领域

(1)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2)宏观资金流动会计

(3)战略管理会计(4)国际管理会计

3、基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领域

(1)现金流动会计: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行为会计

(3)信息资源会计

(4)委托—代理会计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职能不同

(2)服务对象不同

(3)约束条件不同

(4)报告示期间不同

(5)会计主体不同

(6)计算方法不同

(7)信息精确程度不同

(8)计量尺度不同

2、联系

(1)起源相同

(2)目标相同

(3)基本信息同源

(4)服务对象交叉

(5)某些概念相同

 

第二章变动成本法

第一节生产费用分类

一、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

(一)制造成本

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

(二)非制造成本(期间费用)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二、成本按性态分类

(一)成本性态的概念

也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的总额对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的依存关系.

(一)固定成本

1、概念:

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2、特征:

(1)总额的不变性;

(2)单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

3、固定成本分类:

(1)酌量性固定成本;

(2)约束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也称为选择性固定成本或者任意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

如广告费、职工教育培训费、技术开发费等。

其特征:

(1)其发生额的大小取决于高层领导根据企业经营方针而作出的判断;

(2)预算期较短,通常为一年。

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因而也称为承诺性固定成本。

例如,厂房及机器设备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房屋及设备租金、不动产税、财产保险费、照明费、行政管理费人员的薪金等。

其特征:

其支出额的大小取决于生产经营能力的规模和质量;

(2)由于它实质上生产经营能力成本,是企业实现长远目标的基础,因此它的预算期通常较长。

4、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

(1)时间范围;

(2)业务量范围(指现有的生产能力)。

(二)变动成本

1、概念: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2、特征:

(1)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

(2)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

3、变动成本分类:

(1)酌量性变动成本;

(2)约束性变动成本。

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的当前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如按产量计酬的工人薪金、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算的销售佣金等。

约束性变动成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的当前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

这类成本通常表现为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也称技术性的变动成本。

4、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

(三)混合成本:

是指那些“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

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阶梯式)、延期变动成本和曲线式成本

第二节混合成本的分解

一、定量分解法

(一)高低点法

其基本做法:

以某一期间内最高业务量(即高点)的混合成本与最低业务量(即低点)的混合成本的差数,除以最高与最低业务量的差数,其商数即为业务量的成本变量(即单位业务量的变动成本额),进而可以确定混合成本中的变动成本部分和固定成本部分。

例:

假设某企业去年1-6月某项费用与产量的有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月份

产量(件)

混合成本

1

2

3

4

5

6

50

70

40

90

150

100

420

480

360

580

800

600

令y=a+bx代入最高点和最低点得

a=200b=4

(二)散布图法

a=200b=4

(三)回归直线法

∑y=∑a+∑bx

∑xy=∑ax+∑bx²

a=(∑y-b∑x)/n=212.5

b=(n∑xy-∑x∑y)/[n∑x²-(∑x)²]=3.93

二、定性分解法

1、账户分析法:

根据各个成本、费用账户(包括明细账户)的内容,直接判断其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变动关系,从而确定其成本性态的一种成本分解方法。

2、工程分析法:

运用工业工程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影响各有关成本项目数额大小的每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直接估算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成本分解方法。

第三节成本性态分析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一、成材性态分析的意义

(一)成本性态分析是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前提条件。

(二)成本性态分析,为进行成本——产量——利润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方便。

(三)成本性态分析是正确制定经营决策的基础。

二、成本性态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范围”的限定有局限性

(二)“成本与产量之间完全线性关系”的假定,不可能完全切合实际

第四节变动成本法

一、完全成本法

(一)完全成本法的概念及意义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中,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了全部的制造费用(变动性的和固定性的)。

也称“成本吸收法“。

意义:

(1)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

(2)强调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在成本补偿方式上的一致性;(3)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在一定销售量的条件下,产量大则利润高)

(二)完全成本法的不足

1、完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能真实反映生产部门成本控制的真实成果。

例:

产量

100件

200件

300件

单位变动成本

2元

2元

2元

单位固定成本

6元

4元

3元

单位产品成本

8元

6元

5元

2、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容易使管理者产生“重生产轻销售“的观点,从而导致产品积压。

例:

某企业某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15元,固定成本总额各月均为4200元,该产品单位售价75元,其他资料如下图所示:

项目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期初存货(件)

本期生产量

本期销售量

期末库存量

0

100

70

30

30

70

100

0

0

300

50

250

单位产品成本

15+4200/100=57

15+4200/70=75

15+4200/300=29

销售收入(元)

期初存货成本

本期生产成本

期末存货成本

销售生产成本

税前利润

5250

0

5700

1710

3990

1260

7500

1710

5250

0

6960

540

3750

0

8700

7250

1450

2300

3、采用完全成本法不利于成本控制、预测和决策。

4、采用完全成本增加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同时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变动成本法

(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中,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

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被视为期间成本而从相应期间的收入中全部扣除。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1、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2、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3、各期损益不同

完全成本法的利润计算口径: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期间费用=税前利润

变动成本法的利润计算口径: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贡献毛益

贡献毛益-固定成本=税前利润

例:

假定以下是燕山公司横跨三个会计年度的资料,其中第一年期初、期末存货相等;第二年期末存货大于期初存货;第三年期末存货小于期初存货。

其它资料如下图所示:

摘要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合计

期初存货量(件)

当年生产量

当年销售量

期末存货量

500

8000

8000

500

500

8000

7000

1500

1500

8000

9000

500

500

24000

24000

500

基本资料

单位产品成本

每件售价12元

生产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5元

固定成本总额24000元

推销及管理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0元

固定成本总额25000元

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

变动生产成本5元

固定生产成本3元

单位产品成本8元

变动生产成本5元

单位产品成本5元

现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编制损益表。

(三)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变动成本法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

2、变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期间配比”。

3、变动成本法便于进行各部门的业绩评价。

4、变动成本法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5、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局限性:

1、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至少目前不合乎税法的有关要求。

2、按成本性态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本身的局限性,即这种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

3、当面临长期决策的时候,变动成本法的作用会随决策期的延长而降低。

三、两种方法的结合与互补——建立统一的成本计算体系

建立统一的成本计算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日常核算应以变动成本为基础,在产品或产成品均按变动成本计算法反映,即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

2、各个月份的内部损益表也可按变动成本计算法编制。

3、平时要增设几个账户:

一个是变动性制造费用,另一个是固定性制造费用。

还要设一个“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把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先记入这一账户,到期末再把其中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销售成本”账户,并列入损益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对其中应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的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并将其余额附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在产品、产成品项目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四、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认识

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完全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缺陷将不复存在。

原因在于:

“适时生产系统”的采用,可使产成品实现“零存货”,消除了利润的实现与产品销售的实现之间的不相关性。

变动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构成不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此一矛盾将越发突出,主要原因在于:

1、建立在高度自动化基础上的现代生产,是一种高度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生产技术密集析程度越高,从成本构成上看,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越大,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2、一个实现自动化的“制造单元”必须由多技能的工人来进行操作。

在此条件下,直接人工与间接人工的界限趋于消失,从而使人工成本也大部分转化为固定成本。

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将使变动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构成仅剩直接材料一项,而且该项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小。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所谓的变动成本计算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它根本无法反映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产品生产耗费的基本面貌。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

第一节本量利分析的一般原理

一、本量利分析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产量(或销量)、利润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也称CVP(cost-volume-profitanalysis)。

单一产品:

P=SP×V-VC×V-FC

=(SP-VC)V-FC

P—利润SP—单价V—销量

VC—单位变动成本FC—固定成本

多品种:

P=∑SP×V-∑VC×V-FC

=∑(SP-VC)V-FC

二、几个常用的概念

单位贡献毛益(contributionmargin)=销售单价SP-单位变动成本VC

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销售单价

(=贡献毛益/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率=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单价

(=变动成本/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率+贡献毛益率=1

三、本量利分析的前提

(一)相关范围假设

包括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

(二)模型线性假设

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和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三)产销平衡假设

(四)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第二节单一产品本量利分析

一、保本点分析(盈亏临界点分析)

(一)保本点的含义

保本点也称盈亏临界点、盈亏平衡点等,是指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量或销售额。

其作用体现:

(1)可以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未来期间防止亏损发生应完成的极限业务量信息;

(2)为审视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确保达到保本状态的开工率以及开展相应的保利分析创造条件。

(二)保本点的计算

V=FC/(SP-VC)

例:

假定甲公司今年准备组装四合一游戏卡,根据有关资料计算,每合游戏卡的单位变动成本为80元,组装过程中应分担固定成本总额10000元,若每合游戏卡销售价为100元,试计算该种游戏卡的保本点。

保本销售量=10000/(100-80)=500(合)

保本销售额=100×500=50000(元)

(三)盈亏平衡分析图

传统式、贡献毛益式、利量式、单位式

(四)保本比率

通常用保本比率来反映企业自身负担程度和企业经营安全性程度。

企业自身负担程度就是指企业期间成本(固定成本)的多少,为补偿这部分期间成本支出,必须实现多少销售额,即指保本点的销售额。

保本比率也称盈亏临界点作业率,是指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额)占企业正常销售量(额)的百分比。

该比率越高,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安全性越差;反之,企业经营的安全性越好。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正常销售量(额)×100%

(五)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可以用数量或金额反映,是一项绝对数指标,用以反映企业经营安全状况的数量界限。

安全边际越大,意味着企业获利的把握性越大,即风险性越小;安全边际越小,标志着企业经营的风险性越大,即安全性越差。

如果安全边际是负值,说明企业将要发生亏损,负值越小,亏损越多。

安全边际量=正常销售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安全边际额=正常销售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根据安全边际指标,可以计算利润指标。

计算方法是:

利润=安全边际数量×单位贡献毛益

或:

利润=安全边际金额×贡献毛益率

(六)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额)/正常销售量(额)×100%

安全边际率+保本比率=1

(七)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利润/销售收入

=安全边际销售量×单位产品贡献毛益/(销售单价×正常销售量)

=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

例:

某电器元件厂的主要产品——电阻器,每台售价为800元,单位变动成本500元,全月固定成本120000元,计划产销量为500件,试计算经营安全性指标和盈利水平指标。

解:

1、保本销售量=120000/(800-500)=400(件)

2、贡献毛益总额=(800-500)×500=150000(元)

3、利润额=150000-120000=30000(元)

4、贡献毛益率=150000/(800×500)=37.5%(元)

5、安全边际量=500-400=100(件)

6、安全边际率=100/500=20%

7、保本比率=400/500=80%

8、销售利润率=20%×37.5%=7.5%

二、实现目标利润分析(P99)

(一)实现税前目标利润的模型

P=V(SP-VC)-FC

V=(P+FC)/(SP-VC)

(二)实现税后目标利润的模型

税后利润=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

税前利润=税后利润/(1-所得税税率)

第三节多品种本量利分析

一、多品种本量利分析的特点

1、由于各种产品的计量单位不同,它们的实物量不能直接相加,一般用价值形式综合计算各种产品的产销量,所以在本量利分析中,只能计算保本销售额和目标销售额。

2、由于各种产品的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不同,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也不同,因此,品种构成不同,也影响保本销售是额和目标销售额。

3、企业的全部固定成本成为全部产品共同成本,如果按品种计算利润、保本销售额和目标销售额时,就需将全部固定成本按一定标准分配给每个品种。

二、多品种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法(加权平均贡献毛益法)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每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该产品销售比重)

综合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某种产品的保本销售额=综合保本销售额×该产品销售比重

综合目标销售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例题见教材P96例3-7

三、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和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

1、固定成本

2、单位变动成本

3、销售价格

4、品种结构

第四节保利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一、保利分析(P100)

1、固定成本

2、单位变动成本

3、单位售价

4、所得税税率

5、多种因素同时变动

二、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研究的是,当一个系统的周围条件发生变化时,导致这个系统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敏感(变化大)还是不敏感(变化小)。

在一个确定的模型有了最优解后,敏感性分析研究的是,该模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参数允许变化到怎样的数值(最大或最小),原最优解仍能保持不变;或者当某个参数的变化已经超出允许范围、原有的最优解不再“最优”时,怎样用简捷的方法重新求得最优解。

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主要是研究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有关因素发生多大变化时会使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二是有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一)有关因素临界值的确定(最大最小值法)

V=FC/(SP-VC)

SP=FC/V+VC

VC=SP-FC/V

FC=V(SP-VC)

例题见教材P104

(二)有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反映敏感程度的指标称为敏感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动百分比/因素值变动百分比

式中:

敏感受系数为正数,表明它与利润同向增减;敏感系数为负数,表明它与利润反向增减。

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FC/P

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V×VC/P

单价的敏感系数=V×SP/P

销售量的敏感系数=V(S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