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2294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docx

《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docx

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教案人民版

第八课黄土的厚重

第一课时神奇的西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神奇的西部的自然风光,领略美好的祖国山河;

了解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极其灿烂的历史文

化传统;

了解西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过程与方法:

提高阅读、探究、交流让学生明白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

地,有着极其灿烂的历史文化金和传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情感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西部的建设和祖

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极其灿烂的历史文化金和传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感受神奇的西部的自然风光,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西部的建设和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里有望不尽的白云蓝天,

这里有翻不完的黄土高山,

灿烂的古文化在这里发祥,

乳汁的母亲河在这里发源。

啊,这里是神奇的西部,

这里是文明的西部。

…………

这是王正伟的《神奇的西部》的开头部分,我们从这里看到了西部的神奇。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课题:

神奇的西部

2、新课学习

(1)西部的概况

1、阅读课本P90“小资料”:

中国的西部由西南五个省市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

西部地区的这一最新定义,被称为“10+2+2”。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71%;总人口约3.65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9%;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6%。

(二)江山如此多娇

1、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

(课本P90-91)

2、探究交流。

西部有许多风景名胜,你去过哪些地方?

收集关于西部的照片或自己、家人、朋友游西部的门票,搞一次小展览,大家一起分享西部风光。

(课本P91)

明确:

如去过湖北宜昌三峡、云南西双版纳、贵州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云南滇池、秦始皇兵马俑等等。

3、小结。

大自然的神奇造就了西部特殊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宝藏,几千年的风云激荡造就了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三)厚重的历史文化

1、阅读“小资料”、“阅读角”及相关内容。

(P92-93)

2、探究交流。

查一查,在目前中国西部发现的古人类中,除蓝田人外,还有哪些古人类?

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有多远?

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课本P92)

你知道历史上西安是哪几个朝代的首都吗?

(课本P93)

你知道哪些西部民歌?

举办一场关于西部的民歌大赛,看谁会唱的歌又好又多?

(课本P93)

明确:

元谋人,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其化石发现与云南元谋盆地边缘,距今170万年。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的西部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摇篮。

西安市我国十三朝古都:

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传统民歌:

如云南《小河淌水》;陕西:

《信天游》、《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山西:

《在那遥远的地方》;新疆:

《掀起你的盖头来》;四川:

《跑马溜溜的山上》等等。

3、小结。

我国的西部地区历史悠久,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摇篮。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极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青藏文明、秦川文明、巴蜀文明、滇文明等,无不向世人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西部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之地。

(四)、丰富多样的资源

1、阅读“知识窗”及相关资料。

(P95)

2、探究交流。

假如没有西部的能源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我国的国民经济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课本P95)

明确:

如果没有西部的能源资源,很多工厂、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会陷入瘫痪;如果没有西部的森林资源,我国的造纸业将大大缩水,洪涝灾害将会不断,珍惜动物将无生存之所;如果没有矿产资源,许多行业将停产待料。

总之,西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动力库和资料库,其资源的缺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致命的。

3、小结。

①我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种类多、类型齐全,是驰名中外的“绿色宝库”、“天然药库”和“生物基因库”。

②西部具有显著的矿产资源优势,矿业开发已经成为西部重要的支柱产业。

西部地下水可采资源丰富,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占全国的70%。

④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⑤由于西部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差别明显,动植物种类千变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富有魅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商交融的历史悠久璀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6、训练设计

1、西部地区有哪些历史文化?

举例说明。

2、西部地区有哪些丰富资源?

(青藏文明、秦川文明、巴蜀文明、滇文明等,无不向世人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种类多、类型齐全,是驰名中外的“绿色宝库”、“天然药库”和“生物基因库”。

矿产资源、地下水可采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西部概况

江山如此多娇---大自然的神奇造就了西部特殊的自然景观

神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摇篮

奇厚重的历史文化西部地区有着极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的西部是中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之地

西显著的矿产资源优势

部丰富多样的资源---地域辽阔资源总量种类多水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丰富

七、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我国的西部地区历史悠久,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摇篮。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极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由于西部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差别明显,动植物种类千变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富有魅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商交融的历史悠久璀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第二课时:

东西部差距有多大?

【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感受祖国心跳》第八课《厚重的黄土》。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形、气候、历史变迁等各种因素,东部和西部的发展极不平衡。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一些重大国策制定的现实原因。

在历史、地理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对西部有了大概的了解,这可以作为对本课的知识铺垫。

对西部地形地貌、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资料搜集只是引子,本课着重在让学生感受到西部的神奇和美好后,再看到这块美好河山的落后,从而激发起建设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深刻、更理性地认识东西差距,进而理解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

课文有三框

题,分别为《神奇的西部》、《东西部差距有多大?

》、《缩小差距之路——西部大开发》。

建议用三课时完成对本课的学习任务。

各框一课时,将练习贯穿于讲授环节之中。

【学情分析】

青少年具有初步的政治意识,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有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对学习

此课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知道西部与东部存在明显的差距,但是最多知道的是东部比西部发达,具体存在哪些差距却不能详细说明。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西部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充分认识到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的种种差距,增强使命感,用实际行动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献计献策,树立共同建设西部家园的理想。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对比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性,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西部的历史、自然环境和与东部地区由此存在的巨大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含义和实施的重

大意义及实施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

“缩小差距之路——西部大开发”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为了准确

把握这一重点,我们学习这一内容时,要预先上网查找有关西部地区的资料,在对西部地区有较充裕的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落后的表现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出西部开发的重点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大力加强交通建设,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东部对其支援

等,从而深刻领会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增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使命感。

【教学难点】

“东西部差距有多大”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一方面,西部地区

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有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方面又存在巨大差距。

这些导致我们在认识上会产生矛盾,难以理解东西部地区差距的产生。

为此,我们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要从历史、现实和环境等方面,对东西部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现状做一对比分析,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及其成因。

【教学手段】情

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西部地区的资料图片、数据和事例、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

先上网查找有关西部地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西部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历史、现实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国家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那么,东西部之间主要有哪些差距呢?

二、新课学习

1、观看视频:

《水土流失》。

2、讨论:

从刚才的短片中同学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造成了西部重大环境问题。

3、阅读“小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四川、重庆每年流入长江的泥沙在6亿吨左右,约占长江上游每年输入长江泥沙量的60%,陕西省陕北丘陵沟壑区每年流入黄

河的泥沙量达8亿吨,占三峡门以上地区输沙量的一半。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江河下游河道淤积,留下洪灾隐患,而且易引起当地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

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

指可数。

我国的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为12%,有些地区不足2%,水蚀、风蚀都很强,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统计,水蚀面积150万平

方公里,风蚀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合计占国土面积的29.1%,年均土壤流失总量50余亿吨,其中约17亿吨流入海洋。

到1990年,

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

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表3)。

从流失的程度来看,轻度流失面积为186万平

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为47.63万平方公里,极强度流失面积为25.76万平方公里,剧烈流失面积为29.95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50%。

目前全国农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48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师:

在你生活的地区存在这样的现象吗?

生答略。

师:

从《水土流失》和“小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

如果说东

西部在发展上存在差距,那么第一个差距就是什么?

生:

自然环境的差距。

(板书)

3、想一想:

人们说:

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生:

人类过渡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

我们可以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发展林草业及相关产业等办法加以解决。

4、阅读“知识卡”。

师:

“知识卡”列举了大西北生态环境的

窘迫,那么这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生: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窘迫首先严重地影响到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必然干旱缺水,它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也给西部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导致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

5、阅读“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师:

这些经济指标说明什么问题?

生:

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远远高于西部。

师:

东西部在发展上存在差距,那么第二个差距又是什么?

生:

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训练设计

(一)巩固训练

1、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一、1999—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较:

 

2、1999—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曲线图:

(1)以上数据有什么共同特点?

(2)想一想:

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说一说目前东西部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强化训练

1、同步导学本课题中的课后提高部分。

2、简答题:

东西部存在哪些差距?

(试举4个实例)。

3、你知道国家采取哪些措施缩小东西部差距?

四、课后反思:

学生只是在历史、地理的课堂上,对西部有了大概的了解,这可以作为对本课的知识铺垫。

而西部地形地貌、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资料搜集只是引子,本课着重在让学生感受到西部的神奇和美好后,再看到这块美好河山之后的落后,从而激发起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深刻、更理性地认识东西部差距,进而理解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最终使学生知道国家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措施。

 

第三课时:

“缩小差距之路——西部大开发”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部大开发的形势及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西部大开发的形势及措施,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重点

西部大开发的形势及重大意义 

难点

西部大开

发的具体措施。

教法

自学、讲授教学

教具

一课一辅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目的:

西部大开发决策时间:

产生的影响:

缩小差距之路

--西部大开发实施山川秀美工程

采取措施打造交通网

大力办教育

东西联动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多

而且是本课的重点和落脚点。

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我在进行教学时按时完成任务,有收获,也有不足之处。

1.重点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自学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2.注重对教材中重难点的处理,大部分学生对本框的知识基本掌握。

3.学生的参入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还有待提高,语言组

织能力还有待加强。

4.课堂容量很大,时间把握不当,有些教学内容匆匆收尾,导致拓展部分时间太少。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一:

导入新课:

东西部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党中央决定实施什么战略?

二:

请用10分钟预习教材。

注意把教材中重点部分作上记号。

三:

新授课。

1、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为

了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为了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2、实施西部大开发可以所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再造一个山川秀美工程;打造交通网;

发展教育事业;东西部地区对口帮扶。

3、要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有人认为,要“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只要植树种草就行。

你是怎样看待这种观点的?

4、西部的发展,打造一个过硬的交通网重要吗?

为什么?

生回答:

西部开发,交通先行。

应该建立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这对于西部开发来说,十分重要;打造交通网,有助于西部走出贫困、落后,有助

于我们西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让西部人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我们西部。

5、西部大开发至今在交通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

6、青藏铁路的建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7、读材料:

《环保与青藏铁路携手同行》。

你有什么感悟?

---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发展

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说明:

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

最好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在施工中,我们可以采用架桥、绕行、或其他能保护文物的方法。

由于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宝贵的价值,我们应该想办法保护。

尤其是政府在决策中,更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

8、有人认为,西部开发靠教育不行,因为教育周期长、投入大,会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9、同学们知道的东西部对口帮扶的省市有哪些?

10、东部帮西部仅仅有利于西部的发展吗?

为什么?

东部帮西部,最终会有利于双方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可能东部付出的更多,但从长远来看,西部的发展必将回馈东部,最终惠及全国。

1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们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2、实施西部大开发有何意义?

1)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各地区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3)是全面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4)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

有利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吗?

西部大开发主要采取了那些

措施?

到目前取得了那些成就?

说说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能为西部的发展做点什么?

五:

训练设计

(一)巩固训练

1、同步导学中课前预习和课堂强化部分。

2、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的是什么?

3、要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有人认为,要“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只要植树种草就行。

你是怎样看待这种观点的?

(二)强化训练

1、同步导学中的课后提高部分。

2、你知道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吗?

3、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能为西部的发展做点什么?

六、课后反思

本框的教学内容多

而且是本课的重点和落脚点。

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我在进行教学时完成任务,有收获,也有不足之处。

1、注重培养学生读书习惯、自学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进行。

2、注意了对教材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对本框的知识基本掌握。

3、学生的参入意识还有待提高,语言组

织能力还要加强。

课堂容量大,时间把握不妥,有些匆匆收尾,导致拓展部分时间太少。

注意:

一定要给学生时间读书,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强调要牢记四点措施。

 

对每一做法讲解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多以问题的方式出现,鼓励学生思考解决。

同时把握时间。

 

第10和12两问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分析回答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并总结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