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3039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docx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docx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七校联谊月考试题doc

八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共3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牦牛máo倾听qīng 萌发méng以卵击石nuǎn

B.愣怔zhèng澎湃bài酝酿niàng踉踉跄跄liàng

C.哽咽yè募集mò打颤zhàn万籁俱寂lài

D.抽噎yē岷山mín字帖tiè落得很远là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MH370”真的终结于南印度洋了吗?

飞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真相的寻找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切终将水落石出。

B.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

忍着,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C.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标准,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

D.回望120年前的黄海硝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和胆魄,坚决根治各个领域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领导干部如果不及时纠正小的错误,最终会酿成大祸。

C.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D.针对黄山景区内怕游客乱倒泡面水破坏环境而禁售泡面的做法,各界反应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此举是为了景区的盒饭生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有关部门应迅速行动,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保障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出行安全。

B.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的忍辱,看这个人有没有福德,有没有福气,要看他的度量,因为量大福大。

C.经过百年苦难的考验,使今天的中华民族,勇立潮头、奋发进取,已成为世界繁荣昌盛的发动机和世界和平安乐的守护者。

D.近年来,我国自来水水质总体得到提高,城镇供水总体安全,但情况仍不容乐观。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所发生的事情,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枣核》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小说结构精巧,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贯穿全文。

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C.《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谱写的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本文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进行的,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通讯用较多的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6.根据拼音写汉字。

(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倘若没有面前的qiào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yuè,自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xuàn丽的生命华彩。

那么,溪水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在丛林中穿行,与鹅卵石和水草xī戏,日子过得单调而轻松。

7.默写。

(每空1分,共9分)

(1)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理想高于天。

(3)雪山低头迎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5)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你所知道的古诗词中找出一句(上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语文实践活动。

(8分)

[活动一]仿照第一句,写出从第二句中悟出的内容(2分)

①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他的结论是:

人也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②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

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

他的结论是:

[活动二]阅读下列几则材料,回答问题。

(6分)

①在江苏南通,一位大巴司机在立交桥上发现了一位骑三轮的老太太倒在地上,便前去搀扶,却被老人诬为肇事者。

幸好,大巴上安装有摄像头,通过录像还原了司机的清白。

②在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医院救治,而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③昆明市麻园农贸市场门前,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后,自己站不起来,只好一直坐在地上苦苦等待着,手上还有擦痕。

周边也围着很多人,但就是没人伸出援手。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着哪两种社会现实?

(2分)

(2)学校针对上述社会现象展开了“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辩论赛,如果你是正方,请写出一条代表你观点的正方陈词。

(2分)

(3)如何才能解除社会的这场信任危机?

献上你的良策,拯救我们的社会。

(2分)

二、阅读理解。

(共53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10题。

(6分)

            洛桥晚望

【唐】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9.诗的前三句描摹了桥下冰初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楼阁闲静等初冬时节的景致,渲染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3分)

10.有人评价此诗奇在结尾,有画龙点睛之妙。

请从视角变换的角度分析这一评论。

(3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1-15题。

(17分)

田子为相

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②,得金百镒③,奉其母。

母曰:

“子安得此金?

”对曰:

“所受俸禄也。

”母曰:

“为相三年,不食乎?

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④。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⑤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曰:

“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

①田子:

指齐国田稷子。

②归休:

休假回家。

③镒yì:

古代重量单位。

一镒合二十两。

④馆:

房舍,这里指"家"。

⑤造朝:

上朝。

造,去。

1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子其去之()

(2)退请就狱()

(3)即舍田子罪()(4)王贤其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2)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13.下列句中的“以”和“以金赐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从草为林B.船载以入C.不以疾也D.试之以足

14.用原文语句回答:

文中的母亲对“孝”与“不孝”的看法是怎样的?

(3分)

15.不久前,雯雯的表哥参加公务员招聘考试被录取。

请根据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从下列链接材料中引用1~2句,帮雯雯拟写一条送给表哥的手机短信。

(60字左右,3分)

链接材料:

①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②为人谦和智则广,为官廉洁威自高。

③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

④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⑤马行千里不失蹄,只因步步谨慎;人生一世少错误,就在警钟常鸣。

⑥两袖清风,坦坦荡荡自无指脊之虑;一身正气,安安然然何有敲门之惊?

(三)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

(13分)

为什么取字

在周代,贵族男子年满20岁要举行加冠仪式。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穀梁传·文公十二年》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意思是将垂发束起来挽在头顶,戴上冠,用簪把冠和发髻固定在一起,然后由加冠嘉宾根据他名儿的含义起一个字,从此,就列入“丈夫”行列了。

为什么男子成年要加冠取字呢?

因为名儿是父亲起的,是幼年用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儿,所以得另取字。

《礼记·冠义》说: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岁,行过冠礼并为自己取个“字”,自此即表示他已是个成年人了。

另外还有一层原因。

周人有避讳的习俗,人死之后,为了对他表示尊敬,就不再称他的名儿,为长远计,所以成年之后,就“敬名称字”了。

然而《礼记·冠义》还说,加冠取字,“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

意思是说加冠取字后一个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

能被称为真正的人,然后才可以治理别人。

原来这“冠而字”并不仅仅为“敬名称字”,还另有深意。

它是贵族阶层中,对一个成年男性承认并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表示,自此之后,便可以让他“治人”。

所以儒家把冠礼看作是“礼之始”,冠礼也成为华夏礼仪的起点。

时移世易,发展到后代,取字的深层次含义被过滤去了。

人们取字,只是为了参与社会交际,所以也用不着隆重地举行冠礼了。

汉以来,皇太子还有举行冠礼的,还可依稀看到点“治人”的影子,而士大夫阶层很少有这样循古的了。

我们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以看到,起码由唐代起,连知书达礼的人家,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都颇感不合时宜了。

取字原属贵族阶层的特权,后来扩展为知识阶层的事,而一般下层劳动人民还不得“染指”。

宋代还不准下层社会的人取字。

到了明清时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无人无字。

尽管也遭到文人士大夫们的抨击和嘲讽,但取字的习俗,还是被普遍推广开来。

先秦时代,字是冠礼时选定的嘉宾给起,而后世不举行冠礼了,字则改由父祖、老师,或请其他通文墨的人给起,而且也不一定都到了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下的。

上古的贵族女子,原本也起字。

《礼记·曲礼上》说:

“女子许嫁,笄(jī)而字。

”就是说,当女子成年许配人家时,把垂发挽在头顶,用笄别住,并给她取字。

这一礼制,秦汉以后没承袭下来,但在汉语中却留下了许多成语。

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作“已字”,“已字人”;没找婆家,则称“待字闺中”。

16.从全文看,古人取字的原因有哪些?

(4分)

17.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5分)

(1)取字原属贵族阶层的特权,后来扩展为知识阶层的事,而一般下层劳动人民还不得“染指”。

(“不得‘染指’”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分)

(2)起码由唐代起,连知书达礼的人家,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都颇感不合时宜了。

(“起码”二字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18.文章大量运用《礼记》中的话语来说明“取字”,有什么好处?

(4分)

(四)阅读冯骥才的《雕花烟斗》,完成19~23题(17分)

雕花烟斗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

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

"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

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

"您怎么知道我姓唐?

还知道我画画?

""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

(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

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

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

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

"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

"唐先生诚恳地说。

"不!

"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

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

"他说。

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

"美,美呀!

"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

""不,不,俺要不得!

"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

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

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

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

一天,家中高朋满座。

外边又有人敲门。

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

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

"哟,老范,是您呀!

"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

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

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

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

"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

"您……"(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

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

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

"老范,快请进,请进!

"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

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

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

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

"什么?

"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

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9.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4分)

情节:

花房邂逅,感受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重戴桂冠,冷落花农→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

20.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试作简要概括。

(3分)

21.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

试从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3分)

选处:

()

批注:

22.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3分)

23.作者用“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作结尾,有什么含义?

(4分)

三、作文。

(60+3分)

诗人西川说:

明媚的是一支烟和一首抒情的歌/明媚的是少年那清纯的嗓子和他的吉他/明媚的是门前的一朵云窗前的一朵花/明媚的是街上滚滚而过的日光的洪流……

回忆自身生活,请以“明媚的时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②不要少于600字;③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八年级语文答案

1.D(2分)2.A(2分)3.C(3分)4.D(4分)5.D(5分)

6.峭跃绚嬉

7.略

8.活动一:

他的结论是:

人也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2分)

活动二:

(1)“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诬陷”(1分)及“遇到老人摔倒无人敢扶”。

(1分)

(2)正方陈词:

老人摔倒了,我们要伸出援手。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在这样一个节口上,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在这样的民族大义面前,谁都不能继续麻木不仁,冷眼旁观。

(2分)(首先要亮出观点,题目中已注明是“正方陈词”,所以观点只能是“摔倒的老人应该扶”,然后陈述理由,可摆事实,可讲道理,理由正确、充分即可)

(3)①给予帮助的同时也保护自己。

比如取证、寻找证人。

(1分)

②健全法律如果被帮助者反咬一口,将施以高额处罚或处以污蔑罪。

(1分)

9.路上人行绝(1分)榆柳萧疏(1分)萧瑟凄凉(1分)

10.这首诗前三句从“冰初结”“人行绝”到“榆柳萧疏”“楼阁闲”,场景不断变换,视线由近到远,视野逐步开阔。

(1分)而最后一句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笔力遒劲,气象壮阔,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线的生机,(1分)表现了诗人在明净的月光下,忽然看到嵩山上皑皑白雪时的极度快意。

(1分)

11.

(1)拿走(离开)(1分)

(2)靠近(1分)

(3)免去,免除(1分)(4)认为……贤惠(1分)

12.

(1)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

(2分)

(2)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这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啊(2分)

13.A(3分)

14.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引用不全,适当扣分)(3分)

15.不设统一答案。

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3分)

16.敬其名(成人后,别人不宜直呼其名);避讳表示尊敬;可以“治人”;为了参与社会交际;贵族女子婚配要取字(答对其中4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17.

(1)意思是一般下层劳动人民没有“取字”的权利。

(2分)

(2)不能删去,“起码”二字表明至少从唐代开始,后世士大夫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已不热衷。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分)

18.引用《礼记》,详实地说明“取字”是怎么回事(2分),体现了“取字”是我国古来已久的传统文化(2分),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2分)。

(答对前两点其中的一点得2分,答出第三点得2分)

19.情节:

花房交往,感受真情(1分)再次落魄,重识真情(1分)

好处:

制造波澜,吸引读者;(1分)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

(1分)

20.①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1分)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1分)③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1分)

21.答案示例:

(A)处:

运用比喻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先生从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到被打击受冷落的境况的变化。

(2分)

(B)处:

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1分)生动的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1分)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1分)

22.①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1分)②凤尾菊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

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1分)③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1分)

23.暗示了文章的主旨,雕刻得最精美的烟斗应该属于心灵最美的人,花农的淳朴憨厚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美的肯定;(2分)还通过画家的悔恨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弱点的审视。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