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选择题.docx
《经济学常识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常识选择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常识选择题
经济学常识练习题
专题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18世纪中后期,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
A.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 B.殖民战争的爆发
C.“圈地运动”的加速 D.大批失去土地的劳动者的出现
2.为了增加国家财富,重商主义者主张( )。
A.富国裕民 B.民穷国富C.国穷民富 D.民穷国穷
3.在重商主义者看来,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是( )。
A.谷物 B.布匹 C.牲畜 D.金银
4.斯密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一观点( )。
A.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B.正确地揭示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C.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D.掩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5.斯密所主张的经济学目标是( )。
A.富国裕民 B.民穷国富 C.扩大出口 D.经济自由
6.李嘉图认为,增加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是( )。
A.降低工人工资 B.发展对外贸易 C.实现财富增长 D.降低劳动力价值
7.下列关于工资的说法中,符合李嘉图观点的是( )。
①工资是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②工资高低与利润率成正比③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④相对工资从量的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及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本国生产的食物等必需品的价值,可以( )。
A.提高本国劳动力的价值 B.带来农业、商业和制造业的繁荣
C.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D.降低个人购买的各种必需品的价格
9.李嘉图认为,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当每个人都可随意使用资本的时候,他自然会寻找那种最有利的行业。
商品价格的波动,使资本恰好按照必要的数量而不致过多地分配到某种商品的生产上。
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市场能够( )。
A.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B.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C.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D.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近年来,我国商品出口结构出现了由纺织、服装、鞋帽等低附加值的产品和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为主,到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2006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2%。
同期,纺织、家电、玩具、鞋等传统商品的出口增速呈现回落趋势。
钢坯、未锻轧铝、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35.6%、20%和10.7%。
材料表明( )。
A.我国已完全改变以低附加值产品和“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
B.我国出口的主力已经转变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
C.我国纺织、家电、玩具、鞋等传统商品的比较成本优势已经丧失
D.我国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有大幅度增长
11.在经济管理和企业深化改革进程中,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
“抓住无形的手,逐步朝前走”,“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这些说法形象地说明( )。
A.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就是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C.计划与市场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二者相互制约,形成互补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长处
专题二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与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 )。
A.人与人关系下的财富生产、分配与消费B.社会关系所掩盖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C.社会生产过程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D.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所采取的科学方法是( )。
①坚持唯物辩证法②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③由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④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表明( )。
A.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B.商品二因素决定劳动二重性
C.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互相决定 D.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毫无关系
4.下列关于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的两种劳动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的两次劳动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二因素
5.由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则某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如果提高,由此出现的结果是。
( )
A.正比该部门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B.反比该部门所有的生产者盈利减少
C.反比该部门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D.无关该部门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6.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二者之间关系的内容包括( )。
①使用价值决定价值的大小②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前提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④二者是同一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价值规律是存在并发挥作用于社会的基本规律。
( )
A.商品经济 B.产品交换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自然经济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里的“等价交换”( )。
A.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B.是指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
C.是指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D.只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理论要求
9.资本家组织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 )。
A.进行劳动力商品的买卖 B.满足社会需求
C.促进生产力发展 D.获得剩余价值
10.某纺织厂有工人100名,每人每天平均织布100米,每米布市价10元(假设价格与价值相符)。
若该厂领先于其他织布厂,将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该厂的日产量、每米布单价、价值总量应是( )。
A.10000米20元元 B.20000米10元元
C.20000米5元元 D.10000米10元元
11.某资本主义工厂,每个工人一天劳动力价值为40元,每人一天劳动8小时,平均生产两双鞋,每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160元,每双鞋的售价为240元,该厂工人一天劳动时间的两部分是( )。
A.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B.必要劳动时间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5小时
C.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
D.必要劳动时间5小时,剩余劳动时间3小时
12.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资的实质是( )。
A.生产或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B.资本家利润的一部分
C.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D.工人自己劳动成果的全部回报
1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生产商品中( )。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流动资本的增加额
14.所谓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和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C.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商品资本 D.购买、生产、销售
1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6.产业资本循环中属于流通领域阶段的是( )。
A.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B.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C.销售阶段和消费阶段D.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
1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对它的消费( )。
A.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只能再生产出和自身价值相等的价值 D.能生产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
18.能够直接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是( )。
A.资本家的全部资本 B.生产资料C.机器、厂房、设备 D.雇佣工人的劳动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这句话揭示了( )。
A.经济危机的情景 B.经济危机的特征C.经济危机的实质 D.经济危机的根源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化大生产必然导致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B.商品经济社会必然存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周期性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其原因是( )。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②各国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③经济危机出现了“滞胀”现象④经济危机周期缩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专题三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首先受到冲击的是( )。
A.金融业 B.工业 C.商业 D.农业
2.罗斯福上台后,全面整顿金融业的措施是( )。
A.取消联邦储备保险公司 B.放弃金本位制 C.实行美元升值 D.遏制通货膨胀
3.罗斯福上台后,恢复和稳定农业的措施是( )。
A.扩大农产品产量 B.政府贷款帮助储存余粮
C.降低农产品价格 D.政府帮助销售储存余粮
4.下列关于《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①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②鼓励企业在复兴过程中进行更大的合作③调节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④为企业复兴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各项公共工程建设。
其直接目的在于( )。
A.进行社会救济 B.解决就业问题 C.加强基础建设 D.刺激经济恢复
6.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本质上一致的地方是( )。
A.依据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调整B.国家政权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奉行更加灵活自由的经济政策
D.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7.
投资/美元
100万
200万
300万
利润率/%
20
10
2
现实生活中的上述现象,被凯恩斯称为( )。
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B.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C.总需求决定总收入规律 D.资本流动偏好规律
8.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 B.心理规律 C.政府错误决策 D.市场盲目性
9.1936年,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
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
A.罗斯福新政 B.新经济政策 C.明治维新 D.改革开放
10.新自由主义认为,最有效率的是( )。
A.公有制 B.私有制 C.市场自由化 D.政府作用最大化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 )。
A.混合市场经济 B.计划指导型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经济
12.下列关于“滞胀”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指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
B.它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C.它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
D.它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的无效
专题四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下列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实施背景是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对苏维埃政权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B.其实质是采取军事非常手段,按军事主义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C.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要求农民每年以赋税的形式将一部分余粮交给国家
2.苏俄政府在1921年春遭遇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勾结苏俄国内反革命势力进犯苏维埃政权
B.随着条件的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出现了裂痕
C.苏俄政府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采取军事非常手段
D.新生苏维埃政权倡导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3.为克服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政治危机,苏俄政府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其重要标志是( )。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C.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D.按军事主义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4.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C.维护了农民的利益,顺应了农民的要求,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D.放弃了国家对生产和分配的计划调节
5.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基础上的,认为这样的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苏俄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发达生产力 C.计划经济 D.无产阶级专政
6.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
这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列宁把这些变化看成( )。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步骤 B.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的必要手段
C.为解决当时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过渡阶段
7.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先后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宣布建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 )。
A.1925年 B.1936年 C.1937年 D.1941年
8.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
B.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C.苏俄当时还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农占优势的国家
D.价值规律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9.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B.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C.价值规律D.剩余价值规律
10.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这意味着( )。
A.经济规律可以被人为地改变和创造
B.经济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利用,但不能消灭和创造
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经济规律面前可以发挥能动性
D.人们可以通过制定计划发挥对经济规律的决定作用
11.下列说法中,体现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认识局限性的是( )。
A.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
B.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必然性
C.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不存在差别
D.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12.针对当时有人否定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了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观点。
高级赢利观点说明( )。
A.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会使企业无法获利
C.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可以使国家获得更多利益
D.计划与市场对资源配置都起重要作用
13.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指出: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这一论断表明,我国当时对待苏联经验的态度上发生了变化,即( )。
A.由“全盘吸收”到“完全排斥” B.由“对苏开放”到“关闭国门”
C.由“盲目排外”到“洋为中用” D.由“基本照抄”转为“以苏为鉴”
14.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集中阐述了( )。
A.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
B.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探索成果
C.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成果
D.建国初期我国巩固人民政权的阶级斗争成果
15.毛泽东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关系的论述表明,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 )
A.教育事业 B.重工业 C.生产资料的生产 D.国防事业
16.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提出,在以发展重工业为国家建设重点的同时,强调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
毛泽东的上述观点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坚持适度原则 D.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7.毛泽东曾说:
“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
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
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是在强调( )。
A.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重心
B.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
C.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8.毛泽东与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其历史背景是( )。
A.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
B.总结我国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经验
C.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
D.总结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9.“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提出,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的作用。
( )
A.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 D.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
20.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与斯大林的说法有很大区别。
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基于(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两种所有制的存在
C.多种所有制并存 D.私有制的存在
21.毛泽东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这一论述强调( )。
A.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B.价值规律是调节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C.价值规律是用以管理经济和经济核算的重要手段
D.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消极作用能够得到有效限制
专题五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建国以后,我国曾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 )。
A.在建国初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始终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是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D.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这一局面( )。
A.适应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B.有利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方便人民生活
D.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3.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作为消费者,其生活必需品是凭票证供应的,住房是由单位提供的。
这种做法( )。
A.保障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B.使个人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属物
C.表明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D.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的提高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在于认识到( )。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性手段配置资源
C.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计划和市场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这是因为( )。
A.农村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最薄弱的环节
B.农民长期享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福利等优越性
C.农民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
D.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最高
6.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取得了成绩。
中国经济发生的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 )。
A.冲击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
B.巩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C.打破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
D.强化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7.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标志着( )。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
C.我国经济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D.我国的市场经济已不存在姓“公”姓“私”的问题
8.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一论述深刻地表明( )。
A.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B.计划经济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只有市场才是有效资源配置的手段
D.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9.市场是随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商品和市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的是( )。
A.商品经济以市场经济的存在为前提
B.商品经济只存在于手工劳动条件下
C.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D.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 )。
A.完善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11.我国的市场经济,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这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 )。
A.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B.重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C.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统一的
D.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12.市场机制可以给企业形成压力,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促使企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这是因为( )。
A.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B.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C.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D.市场能够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佳的效益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运行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 )。
A.公有制经济主导着非公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更大的优势
C.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
D.公有制经济必须保持在各行业的主体地位
14.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是因为( )。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②我们有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③我们有庞大的行政机构和强大的行政命令手段④我国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