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和环境.docx
《动物和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和环境.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和环境
育鹰小学自然教案
(第十一册)
笔者:
刘志杰
动物和环境
一、课文说明
第1课到第6课构成本册教材的“生物与环境”教学单元,在前几册学习了生物形态构造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和环境(重点是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系列。
本课是按照“观察——思考——实验”的思路编写的。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蝴蝶、蛾子、鱼、骆驼、猴子、白熊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认识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光、温度、水等。
第二部分以蚯蚓为例,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认识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这部分内容是以两个实验为中心展开的。
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
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
如果当地找不到蚯蚓,也可以研究其他小动物(蜗牛、蚂蚁等)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方法可以参照本课的对比实验进行设计。
第三部分通过观察热带森林、草原、南极等地生活的不同动物,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
捉蚯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
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
(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
(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
(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
(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
(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
(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
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
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
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
课前,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
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
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讲解:
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
怎样实验呢?
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
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
具体方法是:
边平行的口;在桌面铺一块黑湿布,将纸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
这样,盒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左边较暗,右边较亮。
将盒子掀开,把5条蚯蚓放在湿布上,再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蚯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把盒子掀开,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
④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⑤小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讲述:
下面,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讨论:
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③讲解:
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在盆底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造成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④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
爬进干土的有几条?
爬进湿土的有几条?
(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
③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③小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提问: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
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热带草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
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热带森林)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
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
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动物生活与哪些环境条件有关系?
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1.观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2.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些小动物,观察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五、参考资料
1.生物的环境
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2.动物与阳光的关系
光对于决定动物的分布和行为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白天的长短对鸟类的迁徙时间、鱼类的产卵时间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的动物对光的依赖程度也不相同,其中低等动物和昆虫最为明显,有日出性和夜出性的区别。
3.动物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动物生活2℃~50℃的温度范围内,最适温度为20℃~25℃。
不同动物对高温的忍受限度是不同的。
淡水动物能忍受40℃左右的水温,海水动物只能忍受30℃的水温。
爬行动物和鸟类能在45℃以下的温度中生活,哺乳类热到42℃以上就可能死亡。
六、课后小记
植物和环境
一、课文说明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和环境(重点是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本课是按照“观察——思考——实验”的思路编写的。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柑橘、苹果、仙人掌、莲、月季、玉簪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光、温度、水等。
第二部分以绿豆为例,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绿豆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如果绿豆不好找,也可以换用其他植物。
这部分内容是以两个实验为中心展开的。
第一个实验是把两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阳光下,其中一盆绿豆苗用纸盒扣严,5天后比较绿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差异。
在这个实验中,两盆绿豆苗的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条件相同,阳光条件有差异。
第二个实验是把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向阳的地方,一盆不浇水,一盆适量浇水,一盆多浇水,10天后比较三盆绿豆苗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三盆绿豆苗的温度、阳光、空气、土壤等条件相同,水分条件有差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
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第三部分通过观察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指导学生认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选择甲、乙两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乙盆用纸盒盖严。
把两盆豆苗都放在向阳的地方,每天浇一次同样多的水。
(此实验应在上本课前5天准备。
)
2.将甲、乙、丙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向阳的地方,甲盆不浇水,乙盆适量浇水,丙盆多浇水。
(此实验应在上本课前10天准备。
)
3.挂图或投影片——沙漠中的植物、池塘中的植物、热带森林中的植物。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l)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2)青蛙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猫头鹰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讲述:
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l)出示挂图、投影片或看课本中的插图。
(2)提问:
①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
南方有苹果树吗?
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②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
(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
(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
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③月季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
(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
(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讨论: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4)教师小结: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
2.指导学生认识绿豆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1)讲述:
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2)讨论:
根据你的经验,绿豆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它是否需要阳光?
对水的需要量怎样?
(3)实验l——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①讨论:
要弄清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应该怎么办?
(实验)怎样实验?
②阅读〔实验1〕,明确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③讨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
要比较的条件是什么?
(有光与无光)
如果绿豆生长需要阳光,实验结果会怎样?
(不扣纸盒的生长得好,扣纸盒的生长得不好,甚至会死亡。
)如果绿豆生长不需要阳光,实验结果会怎样?
(与前面的实验结果相反)
④出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这组实验。
(乙盆扣住的纸盒不要打开,到下一步观察时再打开。
)
⑤观察:
这是5天前老师准备的实验,实验方法与刚才大家讨论的相同。
下面请大家观察,甲、乙两盆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甲盆的绿豆生长良好,绿而茁壮。
乙盆绿豆生长不好,可能高一些,但不茁壮,黄而纤细,也可能会枯萎。
)
⑥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绿豆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⑦小结:
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的环境里。
(4)实验2——绿豆生长与水的关系
①讨论:
要弄清绿豆生长需要水的多少,应该怎样实验?
②阅读〔实验2〕,明确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③讨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验方法?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
要比较的条件是什么?
(水量很少、水量适中、水量很多。
)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很少的环境中,实验结果会怎样?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适中的环境中,实验结果会怎样?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很多的环境中,实验结果会怎样?
④出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这组实验。
⑤观察:
这是老师在课前准备的实验,实验方法与刚才大家讨论的相同。
请大家观察三盆绿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⑥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绿豆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⑦小结:
绿豆适宜生活在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5)提问:
通过以上研究,你知道绿豆适宜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
(6)总结:
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1)讲解:
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沙漠中的植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沙漠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干旱、少雨)
②在沙漠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池塘中的植物。
(5)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池塘)池塘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水多)
②在池塘中生长着什么特有的植物?
(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热带森林)热带森林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炎热、多雨)
②热带森林的植物生长有什么特点?
(高大、茂密、长绿)
(8)看课本中的插图——沼泽中的植物。
(9)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沼泽)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泥泞、多水)
②在沼泽中生长着什么植物?
(多是喜水的草类)
巩固应用
1.教师简要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实验:
选择一株花或野草,通过实验研究,它适于生活在砂质土中还是粘质土中?
五、参考资料
1.植物与阳光的关系
不同种的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一样。
有些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在弱光下生长不好,如松、杉、柳等。
有些植物在密林下层的阴暗处生长良好,而在强光下生长不好,如人参、三七、蕨类植物等。
2.植物与温度的关系
植物的分布与温度密切相关。
苹果、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种,就是由于高温的限制。
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则是由于低温的限制。
植物在垂直分布上也是如此,例如在长江流域,马尾松分布在海拔1000米~1200米以下,高于这个界限则被黄山松所代替。
六、课后小记
食物链
一、课文说明
前两课研究的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本课研究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生物之间的关系中,食物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种关系。
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系列。
本课是按照“问题——分析——综合——应用”的思路编写的。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析插图中五种动植物——水稻、稻螟虫、青蛙、蛇和鹰的食物关系。
学生对以上五种动植物之间“谁被谁吃”的关系是知道的,但很少将这些生物的食物关系联系在一起思考。
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进行分析,可以很自然地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课文中没有出现生产者、消费者这些名词,只使用了“制造食物”、“吃动物”、“吃植物”等词语。
在指导学生分析食物链时,也只要求学生知道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分析插图中八种动植物(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的食物联系。
其目的是复习和巩固食物链的知识,并引出食物网的新知识。
当学生用笔把一条一条的食物链画出来后,这八种生物之间相互交错成蛛网似的食物关系便会显示出来,从而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至于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合理就可以。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画出与人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食物网。
其目的是:
一方面复习和巩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渗透动植物与人的食物关系,为以后学习保护大自然的知识奠定基础。
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可以按四个层次设计:
第一个层次是植物,第二个层次是吃植物的动物,第三个层次是吃肉的动物,第四个层次是人。
课文中没给具体的动植物名称,目的是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能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课本第10页的5种动物,第11页的8种动物。
(为方便教学,不画出表示食物关系的箭头。
)
2.投影片——食物链、食物网。
(采用覆盖式,底图是课本中的几种动植物,覆盖链环、箭头图后,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
3.写有课本中几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卡片可以贴在黑板上排列交换位置,也可以在之间填画箭头,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
(上面三种教具作用相同,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二种。
)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讲述:
在前两节课里,我们已经知道动植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提问:
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3.讲述:
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除了阳光、空气、水、温度以外,还包括它周围的其他动植物。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链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2)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动物?
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
②你能按顺序说出“谁”被“谁”吃吗?
(3)发言后,将这几种动植物的名称,按着“谁”被“谁”吃的顺序,填在第10页课文图中。
(水稻→稻螟虫→青蛙→蛇→鹰)
(4)讨论: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五种动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食物关系。
你能给这种关系取个形象的名字吗?
(5)讲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
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形象地叫做“食物链”。
(板书课题)
(6)提问:
在这条食物链中,哪些自己能制造“食物”?
哪些吃动物?
哪些吃植物?
(7)讲解:
在这条食物链中,水稻能自己制造“食物”,其他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水稻(绿色植物)制造的营养物质。
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8)提问:
①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
②食物链从什么生物开始?
到什么生物结束?
2.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2)提问:
图中有哪些动植物?
(3)讲述:
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将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出来。
画的时候要注意:
每条食物链必须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4)学生用铅笔在课本的插图中画食物链。
(5)汇报。
(在黑板上,按课本插图的安排,写出这8种动植物的名称,或贴上写有这8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本上画的,在黑板上画出来。
每人画1条~3条,直到全体同学认为画完为止。
)
(6)讨论:
①数一数,我们一共画出了多少条食物链?
②检查一下,这些食物链是否符合要求——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是否合理?
(即它们之间是否确实存在食物联系?
)
③这些条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相互交错)纵横交错的食物链构成的形状像个什么?
(7)教师小结:
这八种动植物的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就会有很多食物链。
由于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与多种动植物具有食物联系,因此很多食物链就会彼此交错,成为网状。
人们把自然界中多种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联系,形象地称做“食物网”。
(板书“食物网”)
(8)提问: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食物网?
3.指导学生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1)讨论:
①人的食物可以分为几类?
②人的食物种类很多,既有植物又有动物,在动物中既有吃植物的动物又有吃肉的动物。
你认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可能是什么样的?
(也会形成食物网)
(2)讲述:
下面,我们要画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
可以这样画:
①在第一行填写“人”。
②想一想,在人的食物中,哪些是吃肉的动物,选择2种~3种,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二行;哪些是吃植物的动物,选择3种~4种,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三行;哪些是植物(粮食、蔬菜等),选择3种~4种,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四行。
然后用箭头把这些动植物与人连接起来,箭头指向人。
③想一想,已填上的那些吃肉的动物分别以什么动物为食物;看一看,第二、三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如果没有,选择1种~2种填在第三行;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两种动物分别连接起来,箭头指向吃肉的动物。
如果新填的这些动物有的也是人的食物,也用箭头把它们与人连接起来。
④再想一想,已填上的那些吃植物的动物分别吃什么,在第四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如果没有,可以选择1种~2种填在第四行;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植物、动物分别连接起来,箭头指向吃植物的动物。
(3)学生用铅笔在课本插图中画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
(如果教师认为这项内容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明白怎么画,也可以采取边讲边画、分步完成的方法。
)
(4)汇报:
①数一数,你画出了多少条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
②这些食物链是否构成了食物网?
(5)讨论:
看了以上食物网,你有什么想法?
(6)教师小结:
从这个食物网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动植物之间有复杂的食物联系。
人的食物种类很多,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巩固应用
1.讲述: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植物之间的联系。
2.提问:
(1)动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用什么词说明?
(3)什么叫食物链?
什么叫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什么关系?
(4)在写食物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