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787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docx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docx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训练八 西学东渐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

与碰撞

1.(2014·江苏南京模拟)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

……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等。

……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

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

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分层概括;第二小问,从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中国的日益衰落的角度归纳。

(2)问,据材料信息“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判断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分析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的阐释。

第(3)问,据材料三说明“五四”前后的文化倾向及举例。

第(4)问,从对西方的态度变化、学习西方的内容深入、学习西方的目的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表现:

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

(“西学东渐”)背景: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观点:

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

创新:

提出新三民主义。

(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

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

“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4)特点:

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2.(2014·广东韶关二模)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 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解析 第

(1)问,结合所学,列举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即“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概括。

(2)问,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即近代中国学西方为我所用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列举史实综合作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可得出原因之一是文明的冲突;根据材料“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可得出原因之二是不同文化的互动;根据材料“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可得出原因之三是西方经济霸权地位的影响和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

第(4)问,此题是开放型题目,根据材料信息“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选准角度作答,首先从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利弊两方面分析,然后结合现实,分析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文化全球化即可。

答案 

(1)史实:

农业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口增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制瓷业、丝织业、制茶业等成就巨大;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帮涌现;白银广泛流通。

(2)历程:

鸦片战争后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提出“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19世纪90年代后,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学习君主立宪,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民国初期开展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展新民主主义运动。

(3)原因:

①不同文明交往的增加会激发冲突;②西方霸权主义;③文化的排他性。

(4)启示:

①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②文化全球化带来冲突和融合;③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另一方面积极融入;④借鉴吸收,抵制文化霸权。

3.(2014·江苏盐城模拟)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洪仁玕和《资政新篇》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

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向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

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

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该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方文明?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理解,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第二小问,据所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反抗外侵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以归纳出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态度;第二小问,用所学史实来论证该观点。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归纳出陈独秀的态度;第二小问,结合态度分析积极与消极影响。

第(4)问,谈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

答案 

(1)内容:

倡导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态度:

借鉴西方文明中的有益部分,但反对列强干涉中国。

(2)态度:

西方物质文明可以效仿,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

效仿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3)对待:

完全肯定西方文明。

影响: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对待:

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有益地借鉴西方文明。

4.(2014·四川自贡一诊)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则荣,不仁则辱”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

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

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4)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学习研究人文主义的史料,你认为哪则材料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

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

(1)问,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比较。

(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陈述启蒙运动各思想家的民主思想;第二小问,列举近代中国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相关资产阶级政治活动等史实。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关键信息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应把握以下原则:

文化的多样性、取长补短、文化融合。

第(4)问,解答的关键是要区别史料的类型作答。

答案 

(1)主张:

希腊:

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或以人为本)。

中国:

仁政(民本或重民)。

(2)内容: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事件: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条件:

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

看待:

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繁荣;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4)材料一:

理由:

因为材料一是原始的、第一手的、直接的史料;材料二和材料三是后人撰写的、第二手的、间接的史料。

5.(2014·广东六校二模)文明一词由来已久,经历几千年的变迁,才有今天的含义:

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中国汉语传统的“文明”内涵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材料二 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含义以区别于野蛮落后状态是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材料三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夷、番、鬼。

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1)材料一中,古希腊的“文明”内涵与古希腊什么因素有关?

中国汉语传统的“文明”内涵为什么对行为、举止要求特别高而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2)材料二中,“文明”作为区别于野蛮的开化状态的意思,反映了18世纪法国的什么思想潮流?

有何影响?

(3)阅读材料三,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

原因是什么?

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近代带来怎样的影响?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吸收了世界哪些物质和制度文明的成果?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5)谈谈你对世界文明的看法。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与其民主政治有关;第二小问,“对行为、举止要求特别高”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对知识与技术次之”从小农经济的需求来分析论证。

(2)问,第一小问,从时间上可以判断当时思潮是启蒙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角度分析。

第(3)问,材料反映对西方名称不断变化,说明认识西方经历过程;特点结合向西方学习特点来回答;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影响推动近代化。

第(4)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程,从向苏联学习,到学习西方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

第(5)问,结合第一问、第四问回答多样性与交流性等。

答案 

(1)因素:

城邦制度(民主政治或人民主权)。

原因:

中国儒家思想长期教化注重道德(或答中国古代思想重人伦轻自然),小农经济对知识技术要求低。

(2)思潮:

启蒙思想(或理性主义)。

影响: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推动法国大革命(推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或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3)特点:

全面深入学习西方文明(或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思想文化)。

原因:

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式学堂、留学生群体的增加。

影响:

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如答出具体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全面近代化也可以)。

(4)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苏联的建设经验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国家干预经济建设的道路、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一国两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积极主动加入世贸、各种区域经济集团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袁隆平的水稻、航天技术等促进世界科技发展。

(5)看法:

文明具有多样性;文明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有利于国家和人类的进步;反对把本国的文明强加给他国。

(任意答出两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6.(2014·东北师大附中调研)时代变革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只有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极其特殊的原因,才能解释作家们的事业,以及这项事业的成功。

伏尔泰精神久已问世;但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在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

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四 要充分体现国家的软实力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则需要一流哲学家的智慧和一流思想家的引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玉良

(1)董仲舒、朱熹是怎样“建造”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在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和社会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思想家是如何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

解析 第

(1)问,关键词是怎样建造新思想使之适应时代需要。

(2)问,主要考查18世纪的法国为什么许多人能接受伏尔泰的思想,主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思考,社会存在则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几个角度入手。

第(3)问,限定语是晚清士大夫,则从1840~1911年考虑,并且士大夫则又是1905年废除科举制以前思考,所以他们应该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内涵是“先觉”“先行”的表现,因而既有思想又有实践;社会影响则从思想、经济、政治等角度回答。

第(4)问,由材料逐一说明,并进行总结。

答案 

(1)董仲舒:

吸收法家、阴阳家、黄老之学等思想,以《公羊春秋》为依据,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以德为主以刑辅德等思想。

朱熹:

吸收佛、道思想,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法国君主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近代科学的发展。

(3)表现:

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付诸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

影响:

西学东渐,促进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超前意识;对传统思想继承发展的同时借鉴外来思想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