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761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专题:

社会主义本质论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们领会邓小平为什么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把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理论内涵及其新意和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论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发展

教学方法:

老师讲授、学生讨论、归纳等

主要教学内容:

一、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章节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

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概括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三、组织课堂讨论

具体教学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必然碰到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就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江泽民说: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各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困惑,都因为对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为此,邓小平在总结我们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这两个“搞清楚”。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两个问题只有粗线条的描述,因为历史并没有给他们提出这样的任务,而且他们的描述还多少带点空想的成份;

§、列宁对这两个问题有一些论述,但还不够系统与完整。

因为列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斯大林对这两个问题作了回答,但有些答得对,有些答得不对。

斯大林的问题是把自己不成熟的探索当成了绝对真理强迫别人接受,不许别人有别的探索。

§、毛泽东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索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总的说来是不成功的。

因为他的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

1.我们过去在哪些方面没有搞清楚?

第一,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解有偏差。

第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完全清楚。

第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认识不完全清楚

2.为什么我们长期以来对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一,是一种敬畏心理:

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

第二,是一种懒惰心理,习惯成自然,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说: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与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这说明,认识社会主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的发展过程,有时还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

一、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至今已走过大约400年的历程。

400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人们理解、希望弄清并且实践社会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世界”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1.空想社会者的理解

空想社会主义(英文:

utopiansocialism)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它分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

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

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

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应该建筑在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基础上。

这种社会至今还未出现,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和承认的缘故。

他们觉得只要有天才掌握了这种思想,并推广开去,就能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空想社会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并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是由于人类在道德和法律上犯了错误,背弃了人类的本性的缘故,他们的目的是要消灭这种错误。

应该指出,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莫尔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痛斥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

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

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

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

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

2.马恩对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的探索。

总的来说,马恩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并找到了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假定,都是一种科学预测,是对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的理论概括,是对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超前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是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社会,是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

归纳起来,具有六大特征。

(1)政治上,作为私有制的产物阶级和阶级对立消亡;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自行消亡。

(2)军事上,部队也将消亡、没有法律,没有监狱、没有警察。

(3)经济上,生产资料全人类所有制,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调节。

生活资料私有制。

(4)科技上,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物资财富极大丰富。

能足够满足人们生活和文化的需求。

(5)物资分配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6)在人们思想觉悟上,人们的思想觉悟很高,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自觉参加劳动和各项社会活动。

每天劳动时间很短。

每天3小时工作制。

劳动不再是人们的谋生手段,不再是被迫的,已成为人们的自觉需求,自觉行为(即第一需要)。

(7)在社会分工上,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

(8)在差别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在论述共产主义时指出:

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差别。

共产主义社会的差别主要有:

(1)、人们在思想觉悟上存在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别。

(2)、社会分工和具体劳动分工之间存在差别。

(3)、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资分配制度是“按需分配”,你需要什么分给你什么。

不是“各取所需”,谁想要什么谁就能拿什么。

这样按需分配,就必然存在物资利益之间的差别。

进而反映到人们之间在生活水平上存在差别。

(4)、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组建家庭。

共产主义社会不共妻,不实行群婚制。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3.列宁、斯大林的探索

列宁和斯大林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建者和建设者。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一、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把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在俄国最终胜利的唯一保证。

列宁认为,虽然在俄国缺少生产力这个前提,但在革命时机成熟时,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之后再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战时共产主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卫国战争时期,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在卫国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后期,他把这个政策作为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于是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

第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列宁明确将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阶段。

第四、新经济政策。

这可以说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做的最有意义的探索。

他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制的基本思想,解决了小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最大难题。

第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提出了文化建设在落后俄国的特殊途径、特殊意义和特殊任务。

由于列宁的早逝世,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没能深入,这确实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概括起来,列宁看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发展商品生产,学会利用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社会主义还需要国家,国家还不会消亡;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一个发展阶段。

这些思想对比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应该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一、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在俄国完全能够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领导苏联人民建成社会主义。

这实际上是对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发展。

第二、在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斯大林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加快社会主义的建设速度,重点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尽快建立苏联的工业体系。

在这些胜利后,斯大林苏联领导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应该说在这一时期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还是有突出贡献的,但是在后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的建设的探索,却是充满了失误,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毛泽东同志自己也说过:

“对于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有些不甚了了。

”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党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摆脱苏联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此前,在毫无经验可循、只有苏联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许多体制只能模仿苏联。

但在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苏联模式,要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但这条道路在哪里?

没有现成答案,只能靠实践摸索。

于是,中共八大前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带领全党在许多领域探索,所取得的丰富思想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讲话和同年9月党的八大精神中。

其主旨是,把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以苏为鉴,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论十大关系》提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许多重要思想,也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开始。

这种探索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

在经济方面,毛泽东针对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造成的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粮食产量长期低下等教训,从中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

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以此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

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特点。

提出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独立以保障政治独立,并为此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任务及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毛泽东在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最早提出这一思想,以后几经完善,最终于1964年12月由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宣布。

毛泽东还提出过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思想。

同时,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损害国家主权的条件下,我们要努力打破封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有益的东西,吸收外国资金和科学技术,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等。

在政治方面,毛泽东针对苏联肃反扩大化的教训,提出要在国家制度上进行改革,扩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并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某些形式和方法。

1956年,毛泽东提出我们党发展文化科学的根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说“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还提出过其他一些正确思想,如我国正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要搞一点商品经济、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等。

有些虽未贯彻实行,但对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遗憾的是,此后发生的“左”的错误,使他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和原则没能很好贯彻。

尽管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毛泽东最终没能从根本上完全突破苏联模式,也没能成功地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他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率先提出突破苏联模式并付诸实践,是需要巨大勇气和智慧的。

这种实事求是、勇于打破传统、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冲破长期“左”的禁锢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小结:

实践证明,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是不容易的。

过去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误以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早已解决,用不着我们再去研究,我们只要按照革命导师的“设计”去“施工”就可以了。

革命导师早已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的蓝图,苏联模式是我们认同的社会主义。

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我们一度试图摆脱苏联模式,可惜由于中苏论战的爆发,反而把中国从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病之路推向了维护苏联模式之路。

在论战中我们指责苏联“变修”,没有按照革命导师的设计去搞社会主义。

所以我们仍然照搬革命导师的现成设计和苏联模式的既定框架搞中国的社会主义。

当“施工”质量与“图纸”要求不相吻合时,我们只是怀疑施工出了问题,现实生活“越轨”了,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图纸”本身是否正确。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我们一度把一些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东西当成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如计划经济体制,两种公有制形式,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等。

而把一些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东西当成资本主义的东西横加批判,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对新中国前30年的建设进行总结,可以看出:

(1)忽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成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落后的现实,1956年大搞人民公社、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为拔高生产关系;

(2)忽视在未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否定商品生产的存在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后仍然错误地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1966-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偏离发展生产力的中心;

(4)把计划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等未来社会特征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照搬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

经验教训: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要学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自己的路,特别要注重“以人为本”。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邓小平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否与社会结构分布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图是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的,一般而言,如果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分布图,这个国家一般就比较稳定、健康。

而通过22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之后,存在对社会主义错误的认识,表现在:

1.片面的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单纯的“精神崇高”

2.错误地把“一大二公三纯”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变相地推行平均主义

4.把贫穷等同于社会主义

建国头30年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在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一切困惑,都根源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不清楚认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则是逐步搞清楚这个问题中实现的。

正是由于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的提出和逐步解决,使我们的国家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对外开放的转变,并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提出这个问题是在1980年。

而回答这个问题却是在1992年。

期间相隔12年。

如果追溯历史,可以从1962年提出著名的“猫论”算起。

形成过程:

1.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的萌芽时期;

邓小平在1962年7月针对当时包产到户问题的争论明确指出: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2.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

3.1984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国内外对我国的改革产生两种评论:

一是会放弃社会主义;二是不会放弃社会主义。

争论的原因在于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

这是马恩列斯毛没有讲过的。

针对“改革是否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疑问

“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5年8月)

回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提问

“致富不是罪过。

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

……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1986年9月)这已具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4.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两种体制并存传统的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尚未建立。

双重体制摩擦,漏洞增多、效益低下、结构恶化、腐败增多。

这时呼唤理论的突破。

打破长期以来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观点。

1990年邓小平指出: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0年12月)]

从方法论角度上看,邓小平的探索采用的“排除法”。

他在排除了一系列不科学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之后,才顺理成章的找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2.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

如果我们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

与谁比较?

一是与发达国家比较;二是与周边国家比较;三是与前苏联与东欧国家比较。

3.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4.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

5.封闭僵化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6.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7.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8.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9.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10.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概括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本质和基本规定性,并不是直接从历史上和现存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实际上它是一种科学的预测和理论上的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当时所见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所做的预测和设想。

1.主要内容: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谈到计划与市场问题时,全面、深刻、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2月)

注意这里的次序排列:

关于剥削问题。

一是剥削有两种,制度层面上的剥削与社会现象层面上的剥削;首先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二是现在的私营企业主是否存在剥削,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无庸讳言的。

三是消灭剥削也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彻底越好。

2.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论组成部分关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根本途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和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其它剥削社会的根本区别;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五句话体现了生产力目标和生产关系目标的统一,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

第一、理论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1.邓小平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从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范畴,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新范畴、新概念;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相对于社会主义特征而言属于深层次的范畴,本质和特征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虽然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它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的,包含了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内涵。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存在一些糊涂认识、认识不完全清醒。

只是从特征上、实现形式上讲:

公有制-----国有制,按劳分配----平均主义,计划经济-----苏联模式;只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讲。

邓论对此做了检验、修正与发展;清除了种种错误观念。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

2.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而不再属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范畴,是新的发展;纠正了过去在实践中忽视生产力的错误做法,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既要解放生产力,又要发展生产力,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是对认为社会主义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无此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