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备课四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733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备课四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我的备课四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我的备课四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我的备课四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我的备课四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备课四诀.docx

《我的备课四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备课四诀.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备课四诀.docx

我的备课四诀

二等奖论文

我的备课“四诀”

嘉定区新成路小学周蕴倩

什么是备课?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备课下了明确定义:

“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常言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的重要性,人人皆知。

一直以来,我都担任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结合自己平日备课的做法,谈以下四点。

一、备“切入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切入点”的选择要遵循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和年龄、心理的特点;可以根据教学重点的需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作用;也可以因文而宜,考虑课文内容和表达的特点。

例如,《看不见的爱》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之一在于学生对盲人的生活是陌生的,对其痛苦没有切身的感受,这样对文中母亲的言行就难以有深刻的理解。

基于此,在课前2分钟,我设计了蒙眼套圈的游戏。

不仅玩,还让学生简单说说玩之后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大致有这样三种:

(1)套圈时,我什么都看不见,又站得这么远,全靠瞎蒙的。

(2)套了两三次,我都没成功,想到放弃。

(3)能体会到盲人的生活存在着很多不便,挺痛苦的。

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他们进入文本,提高感悟,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二、备“链接点”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相承接的往复循环过程,它们是互相依傍,相互依存的关系。

随着“读写链”课题的日趋成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备课时,我关注以下三种链接形式。

1.链“写作内容”

有些课文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了课文后,学生容易受启发,能寻找到与课文内容相近的题材,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练笔。

如,我执教《荷兰的花》一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介绍郁金香各类花名的段落,然后,出示许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菊花图片,要求学生为不同的中国菊花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抓住菊花的姿态、颜色进行描述,思维活跃、想象奇特,所起的名字精彩纷呈:

碗菊、绿如意、千手观音、太阳菊、蟹爪菊、海螺菊、莲座菊、瀑布菊等。

还如,《狼牙山五壮士》的场面描写片段,《餐桌上的大学》中人物对话的几种形式,《扬州茶馆》、《真正的愤怒》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秦陵兵马俑》中人物的肖像描写等都是典型的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练笔的语段。

通过写作内容上的读写链接,为学生提供了作文的题材,也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的启示,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2.链“写作方法”

在阅读课上,我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写什么”、“为何写”,而且重视“怎样写”的指导,渗透写作知识,进而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颐和园》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游记范文。

将阅读教学融入写作教学成为我教学设计的主脉。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所以在教学时,既不宜把游记的特点概念化,但又要让学生形成游记写法的初步印象。

我运用了“在润物无声处渗透写作”的教学方法。

如,明确游览路线,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请学生读书找出四个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这四个句子体现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

我紧紧围绕这四个句子展开教学,用箭号在版画上标出游览路线,直观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绕过、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

又如,《鸟的天堂》中的动静景物描写的方法,《天然动物园漫游记》中通过多种角度描写众多动物的写作手法,《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和《尊严》两课中运用对比的写法,《拥抱大树》中倒叙的叙述顺序等都是值得让学生了解、借鉴的。

树立“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利用好手中的教材,以读作为写的切入口,把写作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

3.链“写作语言”

阅读课时,要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言来表达;作文课时,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那么,如何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呢?

这就需要进行写作语言上的链接。

例如,我执教《晏子使楚》一文后,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三个独幕剧。

教完《十年后的礼物》后,要求学生用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故事。

这两例读写训练的过程紧扣课文,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方法,是对教材语言的重组,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积累,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

当然教材中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进行这样的读写融合的训练,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找准练笔点,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东西说,有内容写。

三、备“兴奋点”

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制造“兴奋点”可以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总体构思与总体布局,也可以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的安排以及彼此的联系。

例《五彩池》一文,描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五彩池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

我认为本课教学要紧扣住一个“彩”来理解语言文字,要贯穿一片“情”去感受作者心声。

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以文字形式让其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中间缺乏形象的声像资料的依托,那是很困难的事。

在备课时,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运用图片、视频,把课文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真切感受,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还如,我教学《半截蜡烛》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是什么?

”学生的感悟是个性化的:

“是那半截蜡烛。

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大家的心。

”“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嘀嗒嘀嗒’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越来越紧张。

”“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

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过电影”,通过还原语境,探寻到了文本的意义。

四、备“延伸点”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教材中课内学习的“延伸点”进行“前伸后延”,如阅读延伸、表演延伸、探究延伸等,创造性地理解、处理和教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求实中创新,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观。

我主要谈把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的三种常用方法。

1、由篇及书。

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一部分,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

如《十年后的礼物》选自《一篮枞果》。

推荐学生读原著中《达格妮听乐曲》、《葛利格谱乐曲》这两篇。

这种放大式的延伸阅读,不仅让学生对解读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容易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促进课内外结合的重要阅读纽带。

2、由文及人。

阅读了秦文君的《“病人”》,推荐学生阅读她的《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两部儿童文学作品。

在自主地阅读中,学生能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的特点。

3、同一内容比较。

把题目相同或写作对象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

学了苏叔阳写的《我的老师》后,我将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及巍巍写的《我的老师》打印分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意,体会不同作家的不同写作韵味。

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

我的备课“四诀”归根结底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

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力在哪儿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哪些写作方法要让学生了解……都应了然于胸。

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

备课是一种思路,一种策略。

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只要自己更新观念,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独到的“有效备课”新路。

“精心预设”是新课程时期的备课基础

疁城实验学校苏蓉

预设,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对学生学习时的思维状况认真分析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如何展开,提前进行的思考与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排斥了学生有个性的思考,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

因此,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分配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机械和程式化,成了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

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这就对课前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如何精心预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预设教学素材

新的课程观认为:

教材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将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掌握知识或解决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其次分析教材上呈现的学习素材,如编排顺序、深度与广度、情境设置等,如果认为符合学生实际,就要积极采用,或者用游戏、课件等方式将教材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最后如果认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编排顺序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或知识的深度不符合学生的基础,就要大胆地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奉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更有利于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使教学事半功倍。

另外,还应考虑诸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教师、学生、资料、环境、电教手段等,让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课程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

二、预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其次,要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哪些知识自学即可,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再次,要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经验,适合选用哪些生活情境;最后,要了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

在平时听课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习活动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但教师由于不忍心放弃课前备好的详细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懂装不懂”,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跟着教案走;往往教师认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到学习困难。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预设时对学生的起点估计不足。

因此“备好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三、预定教学目标

新的教学观认为,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实质就是考察这堂课的目标——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的目标达成与否。

可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价值认识,有要准确定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用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因此,预定教学目标时,不再是只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备课时要结合学习内容,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表述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生成资源,可能还会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预设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这里的活动是指学生利用学习素材通过用脑“思”、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同步发展,体验知识形成的重要方式。

根据课堂教学的过程,活动一般包括“引发问题的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和“应用知识的活动”。

预设“引发问题的活动”,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这种情境要能够激起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从而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利用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作用,蕴含新问题的产生。

“探究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题部分,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去设计,活动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主要特征,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从教学层面上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知识应用的活动”,教师在设计时,应注重应用的层次性,一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内容可用适当的情境呈现;二是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有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学习活动,还应注重研究材料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五、预设多种可能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如果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预案上一致,教师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环节,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其他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节外生枝”,要么硬把学生拉到既定轨道上.要么束手无策,为何呢?

这是因为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是“直线型”的方案,忽视了动态生成。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备课时,要从传统的关注“教师怎样教”的单线程设计转变到新理念下关注“学生怎样学”的多线程设计上,进行假设性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甚至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迅速调用。

例如,在某个环节,哪些学生可能有疑问,学生可能会有哪几种创新想法;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在什么情况下可自主探索去解决,在什么情况下安排小组使用,小组汇报时可能会有几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太容易时,怎样调整,如果太难时,怎样引导……当然,除了考虑针对本节课中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外,还应考虑多方面的公共策略,如怎样组织学生倾听别人发言?

学生提出的疑问当场无法解决怎么办?

学生思维漫溢时怎么调控等。

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好多方面的超前思考,随时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二度设计”,甚至是“三度设计”,充分地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的个性,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预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以上所谈,只是其主要方面。

还有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教具准备、课件制作等诸多因素也一些,要有可变换的弹性目标,要给课堂教学留下较多的不确定性,要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总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课堂中,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时,因为个体的差异,学生因人而宜的探究方式和结果无法完全预设,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蓣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

因此.当教学环节发现“意外的通道”、预案中的·策略库’’不能满足需要时,教师不能惟硬设.要善于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灵括调整方案和教学方式,二者不可偏废.要互相补充:

那么,有人要说,既然课堂是生瘦的,是不是可简化、甚至不需要备课了呢?

恰恰相反,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科学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预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课堂的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所以.我们说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基础。

抓住德育契机有效实施新课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备课,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马陆小学徐芳

苏霍姆林斯基说:

“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效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不仅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应让学生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还要根据学科教材、学生实际与时事情况等,抓住德育契机,合理制定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实施新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捕捉“生活现象”有度渗透德育——以事育人

1、联系生活,在学习中培养习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在备课时关注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力求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有度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

如低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可以设计从日常购物的谈话引入,教育学生养成爱惜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习惯;认识《时间》,可以设计猜谜语和认识各种熟悉的钟表,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分类》一课的练习,可以设计让学生分类整理学习用品与整理自己的书包等。

这些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和应用新知的基础上,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简单的生活能力。

2、生成问题,在探究中提高认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与数学联系起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积极利用生活资源,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容,使之转化成既有数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的问题。

如设计《几个和第几个》的教学,可以与排队购物、排队乘公交车等事件联系起来;在认识《左与右》的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质疑,“我们大家上下楼梯,怎么走才能不拥挤、更安全”,接着再启发学生认识和分清自身躯干的左右位置,之后再设计让学生真实地到楼梯过道上走一走,感受《在路上的左与右》。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识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人要遵守公德的教育。

对于应用题、统计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设计一些有关体育锻炼、爱心捐款等数学问题。

如:

(1)学校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

我校1000名同学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

(2)如果回收1000千克废纸再生产,相当于少砍15棵大树。

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大树?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实际,不仅能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认识和感知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3、应用知识,在生活中践行真知

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抓住学生学数学的契机,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例如,学生认识《时间》一课后,设计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安排自己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增强合理安排时间、争当时间小主人的意识。

又如,在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后,设计将它的特征放置于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和再认知: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让学生在交流与辨析中明白,要利用知识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而不要出现为了少走一段路而践踏绿地等不良现象。

二、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德育——以例启人

1、讲述史料渗透

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所学的知识,收集和设计一些史料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学数学的热情。

如,学习《乘法口诀表》时,介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教学正负数的认识时,介绍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在中国古代数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负数的引进和使用方法;还可介绍我国南朝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得准确到小数点第7位的人,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等。

2、创设情境渗透

教师要利用教材主题图和充分挖掘生活资源,通过设计有效的情境创设,达到数学与德育的融合。

例如,在教学《轻与重》一课时,可以设计“小巧去看望爷爷”的故事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从小巧带上自己爱吃的食品去看望爷爷,到帮助爷爷按轻重的顺序将物品放到书架上,还有最后带爷爷去游乐园观看动物玩翘翘板等一系列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故事情境中,感知、体验、掌握比较轻重的多种方法。

整个教学的设计,学生不再仅是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习得,而且在教师的精心的设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一次“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3、引用数据渗透

教师在备课时,要积极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如,在教学《年、月、日》后的练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_年_月_日,到_年_月_日正好成立100周年,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之情和好好学习的责任意识。

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可以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

(1)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000吨,1991年达到70000000吨,1996年达100000000吨。

(2)我国1996年:

钢产量达100000000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却处在世界第100位以后;煤产量是1400000000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却处在世界第75位。

通过设计这一组组令学生震撼的数据,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从中感受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巧用错误渗透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概念不清、计算马虎的错误现象,其实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巧妙利用一些有价值的错误信息,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学资源作用,并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等有机渗透其中。

例如,在备课时可预设学生作业的某些典型错误,让大家在课堂上判断与争辩,培养学生认真看、仔细想、写端正等各种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良好学风。

在计算题的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一些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题,如教学《年月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有人私自开了一张介绍信(日期是2003年2月29日),请你鉴定一下这张介绍信是真是假?

为什么?

”巧用错误可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明辨算理与是非的意识。

三、设计“数学活动”有效渗透德育——以行导人

1、学会合作交往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在备课时积极设计一些学数学、做数学的合作交流活动,不仅使学生差异互补,而且学会与他人的团结互助。

如,教学《加倍与一半》时,可设计“将糖果分一半或加倍给他人”的活动;教学《年月日》时,设计在课后“制作年历卡”的活动;教学《米、厘米》时,可设计测量人的身高、教室长度等活动。

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培养学生在学习交往中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行。

2、学会自主自理

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今天我当家”等一些学习活动,能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的能力,也是拓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几时和几时半》后,教师设计一张“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表”,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和讨论,引导他们在交流与比较中,认识与懂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道理。

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日常小调查,如让学生对自己家庭每天的水电用量、每个月的电信费情况等作调查,再通过计算知道自己家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的使用情况。

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起到引导他们关心身边的数学,做生活小当家、家庭小帮手的作用。

3、学会积极竞争

教师要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数学活动。

如可设计一些“比谁听课最认真”、“比谁回答问题最完整”、“比谁的作业最清楚”的系列评比活动,也可设计一些以学生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抢答赛、速算赛,还可设计“摘苹果”、“火眼金睛”等各种闯关游戏。

设计有效的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积极竞争,在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集体的荣誉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契机,有效实施新课程。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度、有机、有效地渗透德育,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时鲜、更具有活力,才能让数学学科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更大、更强的功效。

有效,从这里开始

嘉定区南翔小学朱燕青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

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针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采取了“单元计划集体备,个性化地备好每一课时”的备课方法来,从而使自己的日常教学变得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