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集读后感800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717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退步集读后感8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退步集读后感8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退步集读后感8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退步集读后感8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退步集读后感8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退步集读后感800字.docx

《退步集读后感8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退步集读后感8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退步集读后感800字.docx

退步集读后感800字

退步集读后感800字

  【篇一:

读《退步集》有感】

  这个假期已经过去了,我依然在看陈丹青的《退步集》,看似发展延伸,其实是在“退步”?

我又在像小时候一样,看着一本让我看不懂的书。

一本看不懂的书,我想我会逼着自己看完,似乎那样就能证明自己看过很多书,制造假象。

但我也经常是需要书的,不是说书的数量,而是内容,并非自以为是的炫耀,只是觉得自己所知实在甚少,需要不断地去补充,充实自己,知实在是一个自卑的表现。

我也的确羞于让人知道我在看书,看过之后,这本书可能不会给我带来什么过多的记忆,只是记得自己看过罢了。

  早前,听杨澜说:

“其实我们看书并不会太记得书里的内容,但我们看书,即使忘记了,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我们内在的气质与修为。

”我不太记得原话是什么了,但这句话的确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触,可能是那时的我对看书这件事也有同样的困惑吧,现在也是如此。

有时会看不懂书的内容,就拿这句话安慰自己,反正看懂了的人也会忘记,呵呵,不知道算不算是自欺欺人。

但不论怎样,我都觉得看书是一个很棒的体验,我会继续看书,直到有天书真的不存在了。

我知道书中所写,不过人所写,而人的观点通常都只是代表个人,所以有时不必太执着较真,也不必奉为圣经或是经典,只需倾听,了解各方观点,丰富视野;有时也会在书中寻到自己,那是一件很惊喜很的事,就如与一个懂自己的人在与自己聊天一样,不禁笑出声来,原来他也这样想啊……其实读书并不在乎数量,只是看了很多书之后,有很多东西也就丰富了。

但有时我们也需要反思,跳出书本之外,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只进不出”。

表达有很多方式,各种表达也让我们更加清晰。

我们在这世上挣扎,愿在书中有所解脱,如演员般附于另一灵魂体中,小憩一会,得以逃避自我。

不过反观一下,我们总是想让自己进步,可如今的人们似乎在无形之中“退了步”比如丹青先生的书中写到的:

“艺术”一词也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在敦煌和兵马俑的时代,那些伟大的作品并不被看作艺术。

中国艺术家的签名史似乎要久远的多,但我们可知敦煌和兵马俑的作者是谁?

我要发表心灵,而不公开隐私。

不知起于何时,因为什么缘故,中国人画起了油画?

其实那座“清华园”的牌坊是假的,年龄只有二十几岁。

咱们先别奢谈“人文”,我们要紧的是先来恢复常识与记忆。

“传统”是日本过来的翻译词。

画山水本非画风景,中国古典山水画的高迈和早熟只能归于中国文化的大神秘。

“批评”,即英语“criticism”,是绕道日本翻译过来的,与“自我批评”连成一句,成了国产货。

美国没有文化部,没有美协。

法德等国设有文化部,但大多附属外交部,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不管艺术家。

在西方,艺术活动发生严重问题,社会管、法律管,政府不管。

靳尚谊说:

“什么是学术呢?

您们看,手!

皮下面是肉,肉里面是筋。

筋里面是脉络、是骨头。

你画这只手,就要画出皮、肉、筋、脉、骨。

”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

艺术得跟人,人在艺术在,人在教学在。

青春无价,才华不等闲。

三十好几还来啃外语、诌论文,休想粘得艺术的边。

在脑中萦绕的章句何止上述所引。

大致是“文革是群体性制造,群体性承受”。

“我看重庄稼的吃不饱,盖房子的住窝棚,这就是(房子)的本质。

”又引“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此诗如是贴切,对弱势群体,尤其民工,我的态度何其复杂,无语哽噎。

我甚至觉得目下的大学生与民工有着天然连接,大学生约等于民工。

太多的话不要点破的好,就此省了吧。

我看两书的时候并不是按照书的排序,反倒是凭兴趣和我以为可以接受的过程开始。

好在陈丹青的文集不是电影或者电视剧,跳过几集也不影响内容的完整性,这就是这类杂文的好处。

  有时,竟会感有些信仰迷失。

因为太年轻,所以易被左右;因为不成熟,所以不易决断;因为太肤浅,所以不懂得创造……时间的年轮绕过一圈又一圈,用功利的世俗的粉脂把自己涂得面目全非,认同感和幸福感降低,边缘化更剧。

”这也证明丹青先生已然糅化中西两套文化和价值体系,目光冷峻,笔法渊厚、犀利,姿态彰显。

于是国中万物我因为昭然若揭,像是被希特勒教化成敢死队一般。

不容置罔的是丹青先生有着卓越的专业业绩、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玩弄文字于股掌之上的自如,更重要的是美籍华人的不败之身。

所以吾辈毛头小卒连做愤青的资格都怕不够吧。

“孙中山说,‘政’,众人之事也,‘治’,管理众人之事。

”所以我不晓得宪政何意书中还有一章讲到了城市建设。

提到江南水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会认为那很美,但书中有句话:

“江南水乡死了。

”为什么呢?

先看看著名水城威尼斯,那里的水道四通八达,没有一栋历史建筑,一个历史街区被破坏,但当地人还嫌他们的水脏了,即使脏了也不知比江南的水清了多少,当地人说,五六十年代,威尼斯的河水可以直接喝。

而江南水乡所谓古建筑群早已只是一个壳了,内部已经是各种商铺,古河道也为数不多,这江南水乡早就死了。

不仅仅江南水乡如此,北京老城区的四合院除了外观没变,里面早已成了步行街。

闻名世界的明长城也只有向游客开放的八达岭一段最为完好,其他地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甚至早已成了一堆碎石。

号称世界保存最完整,最华丽的皇室宫殿的故宫躲过了抗日战争,躲过了内战,甚至连文革也躲过去了,但却躲不过景点改造。

在保护古建筑问题上,ZF制定的相关政策却很少能落到实处,我想,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最终这些古镇的“空壳”也会被城市扩建吞噬。

  也许我们人类就是这样吧,往往不进而退,不力而衰。

或许我看书只是装装样子,但是我从书中看清楚了这世间的百态,也许我也在退步,但是我要做到最强,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

也许是我无意中从书中闪过一些内容让我懂得了很多那就是:

“如果想要进步,那么就要超越自己,超越比自己强的对手,不要去看那些比自己弱小的,因为那样只会让你退步。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让我有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至少这部《退步集》让我永生难忘……

  【篇二:

退步集读后感】

  陈丹青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他的西藏组画,二是因为他的从清华辞职。

作为一个在纽约住了18年的人,难免沾染美国人的那些“臭”毛病,口无遮拦,指天划地,实足是一个艺术界的老“愤青”。

  我第一次看到陈丹青先生的访谈,是在杂志上,题目叫做活着只为爱晴天。

然后时隔三年有余,终于买到这本《退步集》,得以拜读陈先生的文笔。

  关于此书,各式评论洋洋大观,网上随便搜搜遍地都是,我自认肚里没有太多学识可以指指点点,只能略表一二点自己所思所感。

  其一,陈先生在书中十分直接地说出,中国人命贱,非常贱,从来没有这么贱。

中国人不把自己当人看。

许多中国人恶劣卑贱,那是因为别人从来那么对待他,他不知道还有别的方式对待人。

暴力、强权、人侮辱人、人欺负人,陈先生说对他影响很大。

他回忆文革时期的上海美专毕业生的生活,回忆1978-198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悉数各个人物被这种暴力与侮辱所损害的生活,进而言及今日学界被行政权力扭曲的现状,一语道破种种问题的根源:

是为了钱,为了权,为了饭碗;骨子里是深深的,对艺术,对人文,对知识的轻蔑。

  其二,常识与记忆。

“发展”与“进步”。

陈先生将当代中国大规模的毁灭性建设运动,归结为“文化分裂症”。

我们的“心理景观”处处来自西方,指向西方,我们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把中国变成欧美。

扪心自问,我辈正是如此。

所受的教育,所追逐的品位,无不向西方,尤其是美国看齐。

我曾很多次与朋友谈到这个问题,大家普遍深以为然。

这种自己摧毁自己历史记忆,自己割断自己文化常识,为了“发展”与“进步”的名义而摧毁自己文化的行径,我辈又岂不是深深裹挟其中而不能自拔。

对于所谓“文化保护单位”,“文化遗产”,陈先生一语道破天机:

“此处不许拆”。

  其三,行政权力无所不在的扭曲结构。

从教育,到美术批评,再到建筑。

陈先生在同济大学的讲演中,奉劝诸位建筑学子去做高官,以实现自己的才华,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黑色幽默。

现实就是:

好好学外语,好好混饭吃,别做傻子,对抗体制属于自残,上学就上学,但是千万别把教育当回事,大家都是为了混饭吃。

我大学毕业之后仔细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反思了两年。

发现自己真的被教育成了傻子,满脑子都是被误导的东西。

所以你我看的很清楚,今日社会之中,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反而是否定了自己的教育背景的人。

搭进了许多时间精力,发现自己被骗了,这大概是当代的一个普遍认识。

当认识到自己是个人,不是工具的时候,悲哀就开始了……

  看完这本书,很不舒服,很憋闷。

但是我觉得,它值得一读。

也许,今日的种种,真的是“我们上百年文化天灾人祸的总报应”。

  【篇三:

《退步集》读后感作文】

  退步集,顾名思义,不进则退。

有人会问,中国这么多年来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不都是在大发展么,何来退步之说?

陈丹青老先生三句不离老本行,这里说的自然是中国的文化教育。

  作者回忆起文革时期上海美专毕业生的生活,回忆1978—198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各个人物都被暴力所摧残和侮辱。

中国的文化被行政权力严重扭曲,退步,只剩下了退步。

为什么会这样?

那时的部分中国人崇尚暴力与强权,有了手腕,就有了一切。

所以在他们追求金钱权利名誉的时候,对艺术对知识不自觉地表现出了轻蔑和敌意。

  让人痛心的是,那些所谓的大规模的毁灭性建设,表现为一种无知的全民狂热。

在这种狂热之下,我们希望赶上西方强国,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把中国变成美国。

所受的教育,所追逐的品位,都能看出对西方的瞻仰,即使我们自己不承认。

在“发展”和“进步”的名义下,我们摈弃自己的文化常识,割断自己的的历史记忆。

  如今的文化教育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

臃肿。

“天生下湖南齐白石,安徽黄宾虹,必须在今日考前班通过愚蠢的石膏素描与水粉画测试才能获得国画本科生准考证;天生下我们的徐悲鸿林风眠,必须呈交超过所谓四级或六级外语考试分数,才能在中国境内报考油画专业。

  那么多喜爱艺术的人,必须得走一些弯路,以获得某种本来不需要证明的资格。

这便是行政掌管学术,罔顾教育规律的恶果。

“人文状况将继续承受压抑,难以振拔。

  个人认为,学术氛围应该是自由的。

这里的自由不是相对于法律,而是相对于灵魂深处那种桎梏,那种千百年来对“美”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唤。

书中作者提出一种假设,潘天寿、傅抱石、梅兰芳、于是之、刘诗昆、侯宝林、常香玉、李连杰之流,今天想要求师收徒吗?

管你是画国画唱京戏演话剧弹钢琴说相声敲大鼓翻筋斗,统统必须考外语。

他们的朝气、性情、才华与影响力,是在就学期间不断填满各种学时学分,预备日后考研、考博,否则不可能以本科学历换饭吃。

虽然说学外语这件事我是坚决拥护的,但是如果将自己学习真正的主要任务给荒废,那就有些得不偿失、本末倒置了。

所以自由这个词应该用来描述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事物,而不是别人所强加的。

  如今许多人在社会中的工作往往和他在大学中学到的有许多出入,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反而是否定了自己教育背景的人。

于是我们就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追求的是什么了,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饭碗而活着。

  那种根植在心中对美的自由追求,已经烂在了社会这片盐碱地里了,寻根也只能寻到被那代人所摧残的残垣断壁。

也许这便是“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

  希望我们能学会从历史中吸取到教训,即使这看起来像一场早已输掉的博弈。

  【篇四:

《退步集》读后感】

  《退步集》语言幽默,笔调清秀犀利,明快而又深刻,他的文字有着一种风骨,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充满着对社会发展和下一代人成长的关注,表现了一个朴实的学者对这个社会的人文关怀。

在我眼中,他就是大师。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话作结束语:

退步乎?

未必;进步乎?

亦未必。

人生旅步,进则是退,退亦是进,泾渭何来?

且“进步”或“退步”,于我而言,全不重要。

只是读到,便欣然,要颔首相贺。

  今天的社会正以喷气式的速度前进着,高楼大厦、贫富差距就像物理中讲的加速度。

大家还希望快些,再快些。

读过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就会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得到了快乐,但我们仍然不幸福。

我们正在失去太多美好的东西。

我们正在得到的和希望得到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失去的就一定是不好的吗?

我们进步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这不断的得与失的过程是一种必然吗?

略读陈丹青的作品似乎有些叛逆的色彩,如同青春的叛逆一般,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之情充斥了全书。

从对“两科考试”的不满,到对北京、上海的议论,无不体现了他个人的思想。

陈丹青式的辛辣笔调和明快深刻的叙述风格,有种让人发自内心的快感。

沉浸其中,仿佛身临一场以文字方式展开的谈话节目。

  《退步集》已出版并且热卖。

他的书中所关心的教育,并不是我们讲的成绩问题,而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素质:

“当今大学,多有德才兼备的教师,多有禀赋优异的学生,多有先进知识的教授,然而普遍素质仍有问题。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开会讨论素质教育?

有没有素质教育这回事?

素质能不能教育?

怎样教育?

谁来教育?

”我觉得素质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具体而说,一个人出身就受家庭的影响,语言、行为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早期的影响可以说是影响本性的。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经济可以快速发展,而素质不容易提高。

  为什么叫“退步集”?

也许是因为和大多数人的目标不同吧。

或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只是说说罢了,并未做出什么切实的作用。

但是他是勇敢的,他说的未必是我所没想到的,但是他说的是我所希望听到的。

有人说陈丹青画得没说得好,说得没写得好。

我知道他有知青经历,出国多年,又回国执教,又愤然请辞。

问题意识和思考视角没有被国内长期的既定范围或框框束缚,能新人耳目。

他对传统的理解和破坏的批判,对中国当下的感受,既能站在我者的立场反思,又能站在他者的角度思考,我觉得很深刻。

  读陈丹青的书不需做笔记,但不能不思考。

和陈丹青一起思考,很过瘾,很快乐。

  关于艺术教育,陈丹青说:

太古板了,但古板没关系,还自作聪明。

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太古板了,古板没关系,还自以为不错。

关于做个好老师。

陈丹青说:

今天做个好老师也是可以的。

要靠自己,自己努力。

真是这样。

我们今天的教师没有得到任何象样的培训,如果有培训,那就是交钱、答题、发证。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会让你真正得到什么有效的提高。

真想在这个行业里有好的发展只有一条路:

自学成才。

还记得书里的一句话:

君子豹变,据说是《易经》里的一句话。

总觉得《易经》是很难懂的书,所以从没读过,要找时间读一下。

  陈丹青说:

“我尽量不说假话,但也并不句句真话。

出了真话假话,人还有很多说话的方式——倾听、理解、领回,也有许多方式。

  巴金老人也说:

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说真话在今天,是人际交流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心、贪欲、利益、浮名、地位,却往往不能说真话。

我们都渴望别人对自己说真话,但自己却又往往不能说真话,陷入这样的“诚信怪圈”中。

现实中的真话往往是最朴素的,但又是最残酷的,或是超越悲喜的,或是人们难以接受的。

于是很多人在网络上留言,来发泄生活中不能说的真话。

人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说真话,说明我们的社会给人们真实表达心愿的空间太少了!

什么时候,人们可以轻松的说真话而不担心受骗,人们发表真正的意见和建议不用躲躲藏藏的,人们可以真的开诚布公以诚相待,就说明中华民族的诚信的体系就基本建立起来了。

人人不诚信,人人说假话,这样的社会每个人生活需要付出非常大的成本,甚至会造成很多的重大影响的恶劣事件。

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很大问题是,教孩子和学生说真话做真事,还是教他们说假话做违心的事?

既怕孩子受骗和吃亏又怕他们违反道德和法律。

社会美好和谐,诚信和说真话是基础。

一块田地如何不长荒草?

只有种上有益的庄稼和花草才能遏制荒草的产生;只是呐喊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陈丹青说:

“每读一本好书书,最低限度的启发是:

我读书太少了。

  孟子早就说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限的生命去面对无限的世界和知识,人的痛苦就产生了。

现代很多家庭整年不买一本书籍,现在很多年轻人整年不读一本书。

上网、看报、读杂志、订阅手机报、读电子书是不能代替阅读纸质书籍的。

一个没有读书风尚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希望的社会,一个从不买书的家庭也是精神空虚的家庭,一个从不读书的人也肯定没有多大的前途。

多读书,即使没有像考试那种明确的功利目的,也是一种文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浮躁的社会里,心存一份美好,读一本好书,其乐无穷,其乐融融。

读书在21世纪,在网络时代,不应只是一种回忆和影像。

  陈丹青说:

“如今的成人何其残暴,看不起小孩……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摧残孩子、老师、家长串通好了,仔细地摧残。

  法制道德教育要从孩子开始抓起,电脑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抓起,爱国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抓起,艺术教育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太多的事情都要从孩子开始抓起,而唯独不把孩子的快乐和天真还给孩子?

唯独不把属于孩子的天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给孩子?

唯独不把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和绿色的生活环境还给孩子?

唯独不把属于孩子的自由和玩耍还给孩子?

教育制度不合理,不是仅仅反映在高考制度和大学教学体制上,而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教育理论的研究总是理想化的,教育制度的制定也是善意的,但是实际的执行和操作却是大相径庭和风牛马不相及的,彻彻底底变了味!

显性的摧残孩子是令每个人都发指的,可是在潜规则和隐性的不合理的制度的摧残,就是十分合理的,人人都没有办法的。

  【篇五:

读陈丹青《退步集》有感】

  陈丹青的《退步集》可谓是一个杂文集,其中涉及绘画、摄影、城市、女性等等话题,随时隔几年,但也颇具当下意义。

总结起来主要是对当下中国的体制问题(无论是教育体质还是其他行政体制)进行纰漏,把自己认为的真话说出来。

他说,“真正做事情的人,闷着,不说话,就这么去做了。

我现在两个态度,一是说话没用的,所以第二,保持说话,这是最后一点权利,如此而已。

”其实,陈丹青所说的这些体制问题都是大家所知道的问题,只是大家都安于现状,没有把它讲出来,陈丹青的最大意义就是把真话讲了出来,但也只是讲了出来,仅此而已,并不能改变或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要说有什么意义,也只是引发众人的思考,但仅就这一点就已弥足珍贵,要知道,现在有几个人还在说真话?

  说到中国的体制问题,只要在国内生活的人谁不曾受这体制的影响?

活在这体制之中?

即使是把这“真话”说出来的陈丹青,也是难逃这体制的影响,也被迫按这体制来行事。

从纽约回国后,陈丹青受到大家的追捧:

清华美院的聘请、各种杂志的约稿、各种名目的演讲……使得陈丹青迅速成为公众人物,但也使其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纯粹的心境来绘制像《西藏组画》那样具有深远意义的油画作品了,他自己也说过他再也画不出那样的作品了。

难道陈丹青归国后的种种表现做法不是反映了中国的体制问题?

当然是。

现今的各种所谓的画家、艺术家均被行政体制所累,身上背负了各种名目的政治头衔,受其牵绊不能聚精会神地从事单纯的绘画事业。

所有这些也就是为了“饭碗”问题,毕竟,吃饱了才有力气从事所谓的事业。

在这里,陈丹青也不例外。

  陈丹青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倒是持有宽容的态度,这一点与民族主义者的黄河清是大不相同。

他很理解行为艺术的过激,也同情当代艺术家的境遇,(这也许跟他在纽约的十几年经历有关,美国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对发生在美国的当代艺术司空见怪,回国后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就见怪不怪了。

)从他接受记者采访的字里行间能够看出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前途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

但是也对单纯的架上绘画的前途表示担忧,主要是观看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架上绘画遭遇摄影术或照相术的威胁。

这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关键是怎么样解决。

在陈丹青的论述中,他列举了多种可能性的解决办法,但并没有偏执哪一项,“我以上的结论又像说‘正话’,又像说‘反话’,但我说的是真话”,他是地道的矛盾主义者,也是中立主义者,也许这样才能不偏不倚、明哲保身。

  陈丹青在答记者问谈到传统绘画的原作时说“当我在谈论笔墨,就像吴冠中先生在说‘笔墨等于零’,我们在谈‘四王’,谈董其昌,事实上,我们见过多少他们的原作,了解多少?

整个学术话题都建立在一个没有视觉经验的前提上,从文本到文本,从而导致学术层面的肤浅。

”在这里,陈老师谈到了造成当今学术肤浅的原因之一是人们观看的绘画原作少,对它们的了解不够深入,所知道的也只是从前人的著作中观看的绘画复制品而已。

这就像是拾人牙慧一样,吃别人咀嚼过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当然不会高。

  陈丹青在这本文集里提到的诸多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对我们这些晚辈很具有启发意义。

  【篇六:

读陈丹青《退步集》有感】

  陈的国文功夫显见有深厚的底子,简洁而不拖沓,笔锋犀利,即使偶尔跑题,也讲得有趣、入理,而且能及时收回。

就如旧时澡堂子里洗完澡,给你来碗绿茶,一包盐炒花生米。

论题虽然都是常见的问题,但论点却视角独特,鞭辟入里。

有时,甚至有些刻薄和尖辣。

  在目前,能够听到这样的声音着实不易。

因为一般的文人、艺术工作者等等大都在体制下,搞不好就要喝茶、谈话,因此不敢随意发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即使发声,也是尽量曲径通幽,因为婉转而失去了明确的指向;因为隐晦,而又有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感觉。

而在明面上,又不得不说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有悖自己良知的话。

  陈不同,他在体制外,算个自由人,谈话、喝茶估计还不会找他,毕竟他的身份不同;加之他在艺术圈的名气,所以在经济上完全没有问题。

由于少了这些顾虑,所以说起来也就能畅表其意了。

这从在国内受欢迎的图书,比如《常识》《民主的细节》看,还是能看到一些端倪。

  从陈的文章以及《常识》《民主的细节》尺度,以及书的受欢迎程度看,似乎表意的空间还是有,人们也乐意看。

只是,不是每个人都敢于尝试,或者能够把握好度(大多是编辑的功劳)。

无论如何,毕竟是有了开始,那就让我们期待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