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故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675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4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劝学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劝学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劝学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劝学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劝学故事.docx

《劝学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故事.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劝学故事.docx

劝学故事

劝学故事之一:

一曝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孟子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无能、做事没有毅力、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

“大王您也太不明智了!

天下虽然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您却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十天,它哪里还活的成呢!

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您,那些奸臣又来哄骗您,您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接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

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想着有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它。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大道理: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专心致志、下苦功夫。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一定做不好。

求学、做事都一样,不能“一曝十寒”要有恒心,有毅力。

 

劝学故事之二: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

农民走过去一看:

兔子死了。

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

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

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

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因为没能再次得到兔子,农民自己沦为了宋国的笑柄。

大道理:

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把偶然的事件当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劝学故事之三:

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的书,懂得许多的道理。

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万分地说:

“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

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

”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

“这很简单嘛!

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整个吞下去,就不会伤牙啦!

”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说完便拿起一个大枣放在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

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

“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

"你真是囫囵吞枣呀!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大道理: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

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

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劝学故事之四:

井底之蛙

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

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很满意,一有机会就要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了,蹲在井栏上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

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

“喂,海鳖兄,快请过来!

”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今天算你好运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

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

”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

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

“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

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

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吗?

”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

“你听说过大海没有?

”青蛙摇摆头。

海鳖说:

“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

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我就生活在大海中。

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不说话。

大道理: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见识短浅,思路狭窄。

东海之鳖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什么见识。

劝学故事之五:

铁棒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

他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奶奶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

“老奶奶,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

”老奶奶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

”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奶奶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

李白忍不住又问:

“老奶奶,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奶奶边磨边说:

“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

”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

“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奶奶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

“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

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

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奶奶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

“对呀!

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

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

”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

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大道理:

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劝学故事之六:

孟母戒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

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

有一天,他竟然逃学回家。

  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

孟轲很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

  母亲责备说:

“求学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能织成有用的布料。

如果中途把它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

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

而你现在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这样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学业?

  孟轲听了母亲这番话,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认错,从此发愤向学。

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

大道理:

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劝学故事之七: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大道理:

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劝学故事之八: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

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

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大道理:

学习是很艰苦的,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劝学故事之九: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嘛,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大道理:

一个真正想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人,会主动的去创造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劝学故事之十: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

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

”刘琨说:

“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

”祖逖说:

“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大道理:

求知的道路上,是需要用心和智慧克服困难的,如此,方能学有所成。

劝学故事之十一: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用熟牛皮绳编连的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

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了解了它的内容,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又附注了许多内容.孔子这样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

“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大道理: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劝学故事之十二:

愚公移山

北山有一位老头,名叫愚公。

他见太行山和王屋山挡在门前,出门很不方便,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把这两座山都搬走。

就这样,愚公开始挖山,妻子铲土,儿孙们挑着簸箕往渤海里运,一天连着一天,速度虽然很慢,但是他们从不灰心,每天搬山不止。

河曲智叟觉得愚公太傻了,他劝愚公,一把年纪就不要搬山了,早早的回家歇着吧,愚公拄着镢头说,他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总有一天会搬完的。

智叟被噎的哑口无言,只好苦笑着摇摇头,一天,天神从空中路过,看到了这场景,惊得急忙跑回去报告天帝,天帝知道了十分的感动,他觉得愚公他们精神可嘉,于是派了两个儿子去搬掉那两座大山,他们来到山前把山摇了摇,蹲下身子,一人一座,把山搬走了,从这以后,愚公的家门前一片平原,道路十分好走。

道理:

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标。

劝学故事之十三: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

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

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

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

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便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诉他写字的秘诀。

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

“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

王羲之为了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

“这孩子前途无量啊!

”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

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大道理:

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基础。

劝学故事之十四:

毛泽东勤奋学习,终生与书为伴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

毛泽东曾说: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

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加嗜读。

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

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他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之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书本翻阅起来。

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

路途中他不顾列车震荡颠簸,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读得津津有味。

到了目的地,毛泽东同在北京一样,书架上、桌上、茶几上、床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读起来。

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

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

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就又昏过去了。

十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大道理:

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做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

习惯故事之一:

成功从脱鞋开始

40年前,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加加林能在二十多名宇航员中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

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

就是这个细节,加加林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

罗廖夫觉得:

“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

”就这样一个不起眼动作,主设计师看了非常感动。

他想:

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

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成功从脱鞋开始。

脱鞋虽然是小事,但小事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和敬业精神。

这正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

每当我们举起手,迈起脚步都有许多小细节值得我们去关注,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重要的是去做不要盲目从众。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

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

习惯故事之二:

弯腰捡纸带来的好运

美国有一家“福特公司”,它位于全球500强前列,它的创始人是福特。

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

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

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废纸,便弯腰顺手捡了起来,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

然后才直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

我是来应聘的福特。

事长说:

“很好,很好!

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

”福特惊讶地说:

“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

”董事长说:

“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

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

他是不会成功的。

”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后来福特把这家公司改名为“福特公司”。

“福特公司”不仅使美国汽车站在了世界的首位,而且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

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

捡一张废纸不一定重要,但是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只能看见大事的人,却不一定能看见小事。

习惯故事之三:

花自己该花的钱

迈克是纽约一家小报的普通记者。

一个周末,他在一家不大的酒店里看见几位身份显赫的企业家从一个房间里走出,其中一位是福特,福特手里拿着一张菜单走向服务生,微笑道:

“小伙子,你看看是不是有一点儿误差。

服务生很自信地回答:

“没有啊。

“你再仔细算一算。

”福特宴请的几位企业家已朝门口走去,他却很有耐心地站在柜台前。

看着福特认真的样子,服务生不以为然道:

“是的,因为零钱准备得很少,我多收了您50美分,但我认为像您这样富有的人是不会在意的。

”“恰恰相反,我非常在意。

”福特坚决地纠正道。

服务生只得低头花了一番辛苦凑够了50美分,递到一脸坦然的福特手中。

看着福特快步离去的背影,年轻的服务生低声嘀咕道:

“真是小气,连50美分也这么看重。

“不,小伙子,你说错了。

他绝对是一个慷慨的人。

”目睹了刚才那幕情景的迈克抑制不住地站起来,“他刚刚向慈善机构一次捐出5000万美元的善款。

”迈克拿出一份两周前的报纸,将上面的一则报道指给服务生看。

服务生不明白如此大方的福特,为何还要当着那么多朋友的面,去计较那区区的50美分。

“他懂得认真地对待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钱,懂得取回属于自己的50美分和慷慨捐赠出5000万美元,是同样值得重视的。

”就在福特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中,迈克忽然领悟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成功经验,那就是——没有理由不认真地对待眼前的每一件事,无论它多么重大还是多么微小。

后来,经过多年艰苦的打拼,迈克成为美国报界的名家,而那位服务生也成了芝加哥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老板。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习惯故事之四:

不要随便翻动别人的东西

北京有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

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

总经理面试。

没想到,面试刚开始,总经理突然说:

“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

”年轻人说:

“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

”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

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

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

“面试已经结束。

”“没有啊?

我们还在等您啊。

”老板说:

“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

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

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这些年轻人一听,捶胸顿足,感慨万千。

他们说:

“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习惯故事之五:

“你没想过的事不要说”

伊拉克战争有个特点,由于失误,美国兵打死英国兵挺多的,但是英国兵打死美国兵并不多。

其实这个跟他们的教育有关系,美国老师对学生采取比较鼓励的态度,比方说,老师问:

“五加一等于几?

”学生回答:

“五加一等于七。

”老师会说:

“差不多,差不多。

”他很少批评,而是鼓励,五加一等于六,跟七差不多,所以这个美国人马马虎虎,马马虎虎的事情特别多。

英国就比美国严谨的多,德国人那就更严谨。

德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就非常有意识,孩子心血来潮:

“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去。

”爸爸不会说“NO”或“YES”,他会说:

“你的计划呢?

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去呀,带不带午餐,到哪个地方去?

”“我还没有想过。

”父亲就会说:

“你没想过的事不要说。

”德国人特别讲究孩子作计划,老问你的计划呢?

你不能心血来潮,哇,我要上山,我要下海。

这些习惯就使得德国人非常的严谨。

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做好计划,事半功倍。

习惯故事之六:

“不教一日闲过”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

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浪费时间,他一直用一句警句来勉励自己,这句警句就是:

“不教一日闲过”。

怎样才算是在一天中没有闲过呢?

他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就是每天要挥笔作画,一天至少要画五幅。

虽然他已经90多岁了,但他还一直坚持这么做。

有一次,齐白石的家人和朋友、学生来给他过90岁生日,在喜庆的气氛中,他一直忙到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

这时他想,今天五幅画还没有完成呢,应该作完画再睡觉,于是他拿起笔作画,由于过度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在家人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去休息。

第二天,齐白石早早地起床了,家人怕他累坏身体,都劝他再多休息会儿,可齐白石却十分认真地说:

“昨天客人多,我没有作画,今天可要补上昨天的‘闲过’呀!

说完他又认真地作画了。

真正珍惜时间的人,不会让生命当中的一分一秒白白溜走,真正热爱工作与学习的人,更不会因为外力的影响而推诿和耽误工作的机会与学习的时间。

习惯故事之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