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 专题二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640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 专题二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 专题二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 专题二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 专题二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 专题二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 专题二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docx

《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 专题二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 专题二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 专题二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docx

精品语文新高考名优资料专题二突破五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

突破(五) 抓住关键词句,落实得分点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分)

陆九渊,字子静。

登乾道八年进士第。

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

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

……荆门为次边而无城。

九渊以为:

“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

”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

(节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改)

(1)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

(得分点:

“怀”“中”“为”“条”,语意通顺)

(2)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

(得分点:

“集”“恃”“背肋腹心”“虞”,语意通顺)

失分样本反思:

现场答案1:

(1)心怀目标却自己不能了解的人,陆九渊一条条为他们分析,都像他内心想的一样。

(2)荆门郡作为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牢固了就能抵御四邻,如不这样就会有背部肋部腹心受敌的结果。

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答案最多可得3分。

失分点:

(1)“怀”的意思是“困惑、疑惑、感触”,而非“目标”;“故”的意思遗漏。

(2)“恃”理解错误,“荆门”与“四邻”是一体的,不是相互敌对状态;另外,“恃”也没有“抵御”之意。

“背肋腹心”的翻译太生硬。

“虞”是“忧患、祸患”之意,可联系“无虞”的意思进行记忆。

现场答案2:

(1)对心中有问题却自己弄不明白的人,陆九渊就给他分析原因,全部像他内心想的一样。

(2)荆门郡这一四方汇集之地,荆门稳固了,四邻就有所顾忌,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答案最多可得4分。

失分点:

(1)“条”的意思未译出。

(2)“为”的意思遗漏,“恃”的翻译错误。

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

乾道八年,陆九渊考中进士。

他到临安(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

他教育人不按照学规,弟子如有小的过错,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让人汗颜愧疚。

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

他最初担任隆兴靖安县主簿。

……荆门虽然临近边境却没有城。

陆九渊认为:

“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

”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从此以后,百姓没有了边境之忧。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分)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

早与同郡杭世骏齐名。

雍正初,以拔贡就选籍,授江苏甘泉知县。

县新以江都析置,故脂膏之地。

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

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

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巨室延饮,又拒之。

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

西湖圣因寺僧明慧者,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

一日以书币关白,鉴杖其使而遣之。

事流传,上闻。

世宗召明慧还京,锢不许出。

当是时,甘泉令声闻天下。

(节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有删改)

(1)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龚鉴以做庸俗官吏为耻辱,一心一意把造福百姓、振兴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

(得分点:

“耻”“一”“子惠”,语意通顺)

(2)(明慧)依仗从前在皇宫内廷举办法会而受到皇上恩宠,在江浙一带到处求取(利益)。

(得分点:

“内廷”“干”,状语后置句,语意通顺)

失分样本反思:

现场答案1:

(1)龚鉴羞耻于去做一个庸俗的官吏,一向将造福百姓、振兴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任务。

(2)明慧在朝廷的法会上受恩宠,求拜的人遍布在江浙。

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答案最多可得2分。

失分点:

(1)“耻”翻译为“羞耻于”,体现不出意动用法;“一”的翻译错误。

常见实词、常规用法不能由课内到课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

[“耻”(《师说》“耻学于师”)、“一”(《劝学》“用心一也”)]“任”最好译为“责任”。

(2)“前”字漏译,“恃”没有翻译出来,“求拜的人遍布在江浙”表意模糊,没有句式意识,没有体现状语后置句式。

现场答案2:

(1)龚鉴不屑于去做一个世俗的官员,一直以将百姓作为自己的孩子爱民如子,振兴当地文化教育为自己的责任。

(2)明慧凭借着在朝廷内得到皇帝的恩宠,与江浙一带的名士都有所交往。

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答案最多可得3分。

失分点:

(1)“耻”翻译为“不屑于”,体现不出意动用法;“一直以将百姓作为自己的孩子爱民如子,振兴当地文化教育为自己的责任”翻译啰嗦,语意不畅。

(2)“前”字漏译;不理解“干求”的意思,翻译错误;没有体现状语后置句式;且语意错误。

参考译文

龚鉴,字明水,是浙江钱塘人。

早年与同郡的杭世骏齐名。

雍正初年,以拔贡的身份进入铨选官吏的簿籍,授任江苏甘泉知县。

甘泉是从江都分出来新设置的县,从来就是富庶之地。

龚鉴以做庸俗官吏为耻辱,一心一意把造福百姓、振兴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

从前某侍郎的儿子同他有旧交,因而来拜见他,有私事相托,被他拒绝了。

有一位和龚鉴同城的官吏,跟一位上级大官很亲近,令他暗中观察他属下的官吏。

这位同城官吏仗势来请求龚鉴,又被他拒绝了。

当地豪族大户请龚鉴宴饮,又一次被他拒绝了。

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县令做事不近人情。

西湖圣因寺有一位叫明慧的僧人,(他)依仗从前在皇宫内廷举办法会而受到皇上恩宠,在江浙一带到处求取(利益)。

一天,他派人拿着书写的礼单通报求见,龚鉴杖打他的使者后打发他走了。

事情流传开来,被皇帝知道了。

世宗将明慧召回京城,将他禁闭,不许出城。

这时候,甘泉县令誉满天下。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分)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评曰: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备在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得分点:

“笃”“于”“属”,“属以后事”省略句及状语后置句)

(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得分点:

“峻”“以”“平”“明”,语意通顺)

失分样本反思:

现场答案1:

(1)先帝在永安宫病危,征召诸葛亮到成都,嘱咐给他以后的安排。

(2)刑事政法虽然严峻,但没有抱怨的人,因为诸葛亮用心去平乱而劝戒大家正直。

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答案最多可得4分。

失分点:

(1)“病笃”最好译为“病重”;“召亮于成都”中“于”字的翻译错误,句中意思是诸葛亮从成都赶往永安,此处翻译将意思弄反了;“属以后事”的结构也应调整。

(2)“平”结合语境,应该是“公平”;“明”是“分明”,译为“明白、清楚”也可得分。

现场答案2:

(1)先主在永安病重,召唤诸葛亮到成都,将后事嘱咐给他。

(2)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抱怨的人,是因为他内心秉持公平劝导告诫他人明白坦然。

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答案最多可得6分。

失分点:

(1)“召亮于成都”翻译错误,“属”译为“嘱托”更为准确。

(2)“坦然”一词纯属画蛇添足。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刘备)对诸葛亮说:

“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

“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

”……史官评论说:

诸葛亮担任丞相,……对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人的言论而观察他的行为,从不与虚伪的人为伍;在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人物。

文言文翻译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关键性词语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设定为阅卷的“采分点”。

文言文翻译题一般从以下三个层面赋分:

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

对于考生来说,必须有强烈的“采分点”意识,并且在具体翻译中落实到位。

一、悟词义——重点实词要落实

所谓重点实词,就是那些在句子中承担关键意义的、意义有别于现代汉语的或有多重义项的词语。

翻译时既要借助于平时的积累与联想,又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

1.译准古今异义词

为了考查考生对关键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来翻译。

对此考生要有足够的警惕,千万不可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紧结合语境确定其义。

2.译准多义词

重要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

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

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

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

不管如何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

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

记住:

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3.译准专有名词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考点已正式走进高考试卷,对此的考查,既单独设题,又在翻译中体现。

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知识的句子。

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知识、一个专有名词,结果硬译就会使语意佶屈聱牙。

其实,专有名词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如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

另外,古人有个习惯用法,就是姓名的省略。

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会出现完整的传主姓名,之后就只出现“名”,以“名”代指传主全称。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译出全称。

不过,要特别注意传主的“名”是什么,并且有意识地记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把传主之名当成其他意义的词语。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

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

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上默然。

有间黯罢,上曰:

“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节选自《史记·汲黯传》,有删改)

(1)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等到公孙弘、张汤日渐显贵,和汲黯官位相当时,汲黯又责难诋毁公孙弘、张汤等人。

(得分点:

“稍”“同位”“非毁”,语意通顺)

(2)汲黯心胸狭窄,不可能没有一点怨恨,朝见皇上时,他走上前说道:

“陛下任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在上面。

”(得分点:

“褊心”“望”“前”,语意通顺)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人。

当初汲黯位列九卿时,公孙弘、张汤不过还是一般小吏而已。

等到公孙弘、张汤日渐显贵,和汲黯官位相当时,汲黯又责难诋毁公孙弘、张汤等人。

不久,公孙弘升至丞相,封为列侯;张汤官至御史大夫;昔日汲黯手下的丞相史全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被重用,地位甚至还超过了他。

汲黯心胸狭窄,不可能没有一点怨恨,朝见皇上时,他走上前说道:

“陛下任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在上面。

”皇上沉默不语。

一会儿汲黯退了下去,皇上说:

“一个人确实不可以没有学识,看汲黯这番话,他是一天比一天过分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擢起居舍人,知谏院。

帝在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

嘉祐初,暴得疾,中外大小之臣,无不寒心,莫敢先言者。

镇独奋曰:

“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

”章累上,不报。

凡见上面陈者三,言益恳切。

镇泣,帝亦泣,曰:

“朕知卿忠,卿言是也,当更俟三二年。

”章十九上,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

朝廷知不能夺,乃强罢谏院。

镇虽解言职,无岁不中前议,见帝春秋益高,每因事及之。

又因袷享,献赋以讽。

其后韩琦遵定策立英宗。

出知陈州。

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

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

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节选自《宋史·范镇传》,有删改)

(1)镇虽解言职,无岁不中前议,见帝春秋益高,每因事及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

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范镇虽然被免去了言官的职务,还是年年重提以前的建议。

他见皇帝年龄更大,常常借别的事说及此事。

(得分点:

“中”,陈述、述说、提及、申明;“春秋”,指年龄;“每”,屡次、常常;语意通顺)

(2)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钱粮借给百姓。

监司(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上奏弹劾自己,皇上下诏书宽恕了他。

(得分点:

“视事”,官员到任;“贷”,借出、借给;“绳”,约束、制裁、追究;语意通顺)

参考译文

范镇,字景仁,是成都华阳人。

提拔为起居舍人、知谏院。

仁宗在位三十五年,没有继承皇位的后代。

嘉祐初年,仁宗忽然得病,中外大小官员,无不寒心担忧,但谁也不敢带头说此事。

惟独范镇奋起而言:

“天下还有比这更重大的事情吗?

”奏章多次呈上,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范镇进见皇上共面陈三次,言词更加恳切。

范镇流泪,仁宗也流泪,仁宗说:

“我知道你忠厚,你所说的是正确的,当再等二三年再说。

”范镇十九次上奏章,等待复命一百多天,头发胡子都变白了。

朝廷知道不能改变其志,于是罢去他谏院一职。

范镇虽然被免去了言官的职务,还是年年重提以前的建议。

他见皇帝年龄更大,常常借别的事说及此事。

又乘合祭祖先的机会,献赋讽谏。

此后韩琦主谋策立英宗为皇位继承人。

范镇出京任陈州知州。

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钱粮借给百姓。

监司(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上奏弹劾自己,皇上下诏书宽恕了他。

这年陈州获得大丰收,百姓所借贷的钱粟全部得以偿还。

二、看词性——词类活用要关注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

碰到活用词,解决的方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

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意义。

二是译到位。

何谓译到位?

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

例如,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

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

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使……(动词)”“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

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

……会河决商胡,北道艰食,复权三司使。

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由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

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

卒,赠左谏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叶清臣传》,有删改)

(1)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知贡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宋朝的进士凭策论文章被选拔为高等,从叶清臣开始。

(得分点:

“奇”,意动用法,感到惊奇/认为……不寻常;“擢”,提拔、选拔;“第”,等次、等级;句意对)

(2)但安抚使贾昌朝搁置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抗争,并且上疏(弹劾)贾昌朝骄横不守臣节。

(得分点:

“格”,阻止、搁置;“固”,坚持、坚决;“疏”,上疏、上奏;“臣”,守臣道,名词用作动词;句意对)

参考译文

叶清臣,字道卿,是苏州长洲人。

天圣二年,叶清臣参加进士考试,知贡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宋朝的进士凭策论文章被选拔为高等,从叶清臣开始。

……适逢黄河在商胡决口,北道粮食供应艰难,又让他暂代三司使。

当时叶清臣因为河北缺乏军粮,从汴水漕运米粮由河阴运输到北道的有七十多万(担);又奏请发放大名库的钱,用来帮助边境买进粮食。

但安抚使贾昌朝搁置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抗争,并且上疏(弹劾)贾昌朝骄横不守臣节。

宰相正要折中处理,于是调任贾昌朝去郑州,贬叶清臣为侍读学士,担任河阳知州。

叶清臣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左谏议大夫。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

时卢齐卿为刺史,器之,引与共榻坐,谓曰:

“不十年,子当节度是州,为国重将,愿以子孙托,可僚属相期邪?

”稍迁建康军使。

徙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

契丹、奚连年梗边,牙官可突于,胡有谋者,前长史赵含章、薛楚玉等不能制,守珪至,每战辄胜,虏遂大败。

契丹酋屈剌及突于恐惧,乃遣使诈降。

守珪得其情,遣右卫骑曹王悔诣部计事,屈剌无降意,徙帐稍西北,密引突厥众将杀悔以叛。

契丹别帅李过折与突于争权不叶,悔因间诱之,夜斩屈剌及突于。

(节选自《新唐书·张守珪传》,有删改)

(1)不十年,子当节度是州,为国重将,愿以子孙托,可僚属相期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丹别帅李过折与突于争权不叶,悔因间诱之,夜斩屈剌及突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过十年,你当做这个州的节度使(你当统率这个州),成为国家的重要将领,(我)希望把子孙托付给你,怎么能以下属来看待你呢?

(得分点:

“节度”,名词用作动词;“愿”“可”“相期”)

(2)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于争权不和,王悔趁机离间劝诱他,在夜里斩杀了屈剌和可突于。

(得分点:

“叶”“因”“间”“夜”)

参考译文

张守珪,是陕州河北人。

当时卢齐卿任刺史,很器重他,拉他同坐榻上,对他说:

“不过十年,你当做这个州的节度使(你当统率这个州),成为国家的重要将领,(我)希望把子孙托付给你,怎么能以下属来看待你呢?

”(他)逐渐升任为建康军使。

任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

契丹、奚连年侵扰边境,牙官可突于,是胡人中有谋略的人,前几任长史赵含章、薛楚玉等都不能制服他,张守珪到任后,每次交战都能取胜,虏人因此大败。

契丹酋长屈剌和可突于恐惧,于是遣使者前来假装投降。

张守珪得知内情,派右卫骑曹王悔到军中议事,屈剌没有归降的意思,军营逐渐迁往西北,暗中勾结突厥众将士准备杀死王悔反叛。

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于争权不和,王悔趁机离间劝诱他,在夜里斩杀了屈剌和可突于。

三、辨用法——重点虚词要体现

所谓重点虚词,是指高考常见的18个虚词,尤其是“以”“之”“其”“为”“于”等高频虚词。

另外指在文意中有实在意义的常见副词及代词等。

翻译时,应结合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判断其用法,再把意义译出来。

如“以”,首先要分清它在句中是作动词、连词还是介词,只要是动词、介词,必须译出意义,作连词时翻译可以虚化。

“以”作介词时,表示工具、凭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