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559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docx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docx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

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

了解大学生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历史发展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探索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辅导这一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历史发展

心理咨询起源于欧美。

作为心理咨询主要形式之一的团体心理辅导也是从欧美最早发展起来的。

要了解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历史发展,有必要简要地回顾心理咨询及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1.心理咨询在西方的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古代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

但直到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心理现象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人们很难对它做出全面解释,便形成了各种心理学派别。

冯特、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学派以及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及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生理心理学派等相继问世,展示着心理学生动活泼的广阔发展前景。

但是将心理学用到人的生活实践中,即求助于心理学家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则是在科学心理学诞生30余年以后。

在这之前,人类并非不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只不过那时有了问题之后常常求助于牧师、神父或巫师罢了。

有专家认为是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1876-1943)以亲身经历促进了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广,即心理咨询的开展。

比尔斯毕业于耶鲁大学,曾患癫痫病,他因害怕、焦虑、紧张、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

三年住院受尽虐待,出院后于1907年写了一本《自觉之心》(AmindthatFoundItself)的著作,首次提出“心理卫生”一词,后在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著名精神病学家阿道尔夫·迈耶的支持下,着手建立机构以推广心理卫生运动,由此开始了一场发端于美国、影响全世界的心理卫生运动。

不少学者认为,西方心理咨询的兴起与以下专家学者的工作密切相关,一个是高尔顿(F.Galtou),他在1882年就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的个别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自由联想”的方法;一个是心理测验的创始人卡特尔(J.M.Cattell)1890年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还有韦特默(L.Witmer)1896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904年比奈—西蒙(A.Binet-T.Cimon)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

他们的工作为心理咨询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而现代心理咨询学则起源于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它以帕森斯(F.Parsons)所进行的工作为开端。

帕森斯于1908年在美国波士顿创立了一家具有公共服务和培训性质的“就业辅导局”,次年出版《职业选择》一书,在择业的心理咨询方法上有重要贡献。

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威尔森卓有成效的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研究,大大推动了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变革,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适应上的问题。

人们开始渴望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整、人际关系改善等方面得到咨询心理学家的帮助。

于是心理咨询开始超越职业选择和指导的范围,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随着人们对心理治疗关心程度的提高,该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治疗的年代”。

后来,心理学家将各自理论具体化为咨询方法,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美国,形成了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治疗“三大势力”。

1951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在第17部门设立了“心理咨询指导分会”,并于1953年改名为“咨询心理学分会”。

至此,咨询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部门获得了独立,从事这一专门职业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咨询心理学者”、“咨询心理专家”。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并成为现在的教育训练委员会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培养计划的认定标准。

同年美国心理学会伦理基准委员会公布了APA伦理纲领。

次年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

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指出“心理咨询专家的目标,不单纯是为了那些连基本的、最低的适应状态都不能达到的心理不适应者,还应该为促进构成某一特定社会集团的每一个人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做出贡献”。

心理咨询工作除在美国迅速发展外,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大陆也出现了新的面貌。

德国是心理学的发源地。

其他欧洲国家的心理学发展也有早期历史和发展成效,如挪威的奥斯陆,1909年就成立了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工作开始发展。

但西方各国的心理咨询理论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经历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心理咨询学又重获新生,发展很快。

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开始走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西欧、日本、东欧和苏联都引入或独立发展起了自己国家的心理咨询。

2.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发展

作为心理咨询方式之一的团体心理辅导,其发展与心理咨询的发展基本是伴随和同步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心理咨询产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称为西方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51年美国心理学会(APA)设立“咨询心理学会”称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初步发展期,之后至今称为迅速发展期。

① 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早期):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期,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应数被称为“团体心理咨询之父”的普拉特、“职业指导之父”的帕森斯、“心理剧创造者”莫雷诺和“家庭治疗开创者”阿德勒等。

最早尝试将团体形式用于心理治疗的是美国的内科医生普拉特(J.H.Pratt)。

20世纪初肺结核病缺乏有效治疗方式而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十分痛苦。

1905年,美国内科医生普拉特在波士顿他工作的医院里将住院的25位肺病患者组成了一个团体,称为class,采取讲课、讲座、家访、患者日记交流、称体重,并请适应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团体心理治疗,每周聚会1~2次。

这种例会发展出来的团体凝聚力和相互支持,有助于对抗肺病患者常见的忧郁和孤独感。

这成为团体心理辅导探索的开瑞。

1908年帕森斯在美国波士顿创立了具有公共服务和培训性质的就业指导局,同年10月提出心理咨询师训练计划,主张公立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服务。

之后在不少学校设置了“行业信息课”,为学生提供行业信息,并提供学生讨论就业疑难问题的机会,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发展劳动技能与责任感。

这类教学型课程也是对团体辅导有益的探索,成为团体辅导的盟芽。

1920年,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莫雷诺(Moreno)首创了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咨询与治疗方法——心理剧(psychodrama)。

早在1911年,他就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团体治疗方法,他将需要治疗的儿童组成一个小组,鼓励孩子们以演戏的方式重现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并加以解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25年该方法传入美国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

   1921年,奥地利的阿德勒(AlfredAdler)及其同事就在他的儿童辅导中心运用团体方法,到1928年以阿德勒个人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指导下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先在维也纳,然后在芝加哥和纽约的阿德勒研究所广泛开展起来。

阿德勒学派的理论认为,人的问题和矛盾冲突反映出他们的社会性,团体则是一种理想的场所,不仅因为它揭示了矛盾冲突和功能失调的性质,而且提供了矫正性影响作用。

他们借助家庭这一小社会团体,进行家庭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示范,特别是在对儿童的咨询与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期,除上述专家学者的重大贡献外,不少精神病医生、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1909年美国精神病医生马士(L.C.Marsh)召集医院的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参加病人讨论,被誉为“环境治疗”的先驱者。

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拉夫森(S.Slavson)把团体分为活动型团体治疗和分析型集体心理治疗,前者适合于发展性咨询,面对年青人,后者则面对各种不同情况的患者,等等。

这一阶段中,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在探索,但团体咨询还很不普遍。

② 团体心理辅导的初步发展(中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给士兵和民众带来的巨大灾难使他们恐慌、焦虑,出现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而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人数有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推动了团体心理辅导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给士兵和民众带来的巨大灾难使他们恐慌、焦虑,出现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而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人数有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推动了团体心理辅导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发展。

   1940年,英国精神病学家福尔克斯(S.H.Foulkes)最先提出实施集体分析治疗,在二次大战期间率先在英军北部战区神经症中心的患病士兵中使用。

集体分析治疗是一种非结构式团体,每个成员都可根据需要参加聚会或离开。

每次聚会开始时,治疗者都与成员一起创造良好的沟通气氛,积极鼓励成员轻松自由地暴露出所有的忧虑、困难、想法,然后在讨论中由治疗者加以引导和阐释,以消除病人的抗拒。

病人的症状代表着被压抑的东西,通过团体内共同分析,找出无意识根源,上升到意识层面,使病人达到领悟。

战后,该疗法也从军队扩展到地方医院和私人诊所。

这种方法开始适用于神经症、心身疾病的治疗,后来扩大到家庭、教育、运动等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陆军服役的美国精神科医生艾利克·柏恩(EricBerne)于1943年开始在军人中试验团体心理治疗。

在团体心理治疗中,他看到团体互动给成员提供了自我了解的途径,使成员能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与功能,并学会了与人沟通。

他发现团体还可帮助成员把焦点放到自己早年的决定上去,提高成员对自我对他人的觉察力,使他们重新做决定。

他受到团体心理治疗工作潜力的激励,战后到加利福尼亚洲卡迈尔,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Erikson)一起作精神分析研究,创立了他的人际相互作用理论,成为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20世纪40年代后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有了进一步发展。

如1947年前后,勒温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就提出了人际关系训练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认为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及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态度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他自己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了人际关系技术训练实验室,即著名的NTL(NationalTrainingLaboratory),简称T小组(1949年命名)。

这种团体辅导方式一出现,首先进入产业界,以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为主要训练对象,倍受社会欢迎,后扩展到服务于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人群。

又如1946到1947年,罗杰斯及其他在芝加哥大学咨询中心工作的同事们开始注意专题讨论会即workshop在训练培养咨询员中的作用。

1949年美国著名精神病专家沃尔夫(K.Wolf)开始将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集体心理治疗。

这些都说明团体心理辅导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更为普遍,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③ 团体心理辅导的迅速发展(后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团体心理辅导的迅速发展不仅表现为1951年美国心理学会设立了“咨询心理学分会”,咨询心理学从临床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纷纷确立,并出现了各种学术流派。

如沃尔夫在60年代确立了团体的心理分析技术和方法,将移情、自由联想、梦的分析、解释、领悟和修通、替代性单元等方法系统运用于团体心理治疗,以释放团体成员被压抑的情绪。

又如50年代行为治疗开始兴起后,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拉弗鲁斯(A.Lazarus)首先将以学习为基础的行为疗法用于集体心理治疗,受到人们关注。

80年代人们把行为治疗技术推广到学校、精神病院、社区、企业和监狱的各种团体治疗中去了。

除此以外,阿德勒式团体治疗理论、存在主义团体治疗理论、格式塔团体治疗理论、理性情绪团体治疗理论、心理剧团体治疗理论纷纷涌现。

特别是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式团体治疗理论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的开展。

   其次,团体辅导的实践不但在美国,而且在西方各国蓬勃发展。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被称为继精神分析、行为疗法之后的第三势力。

其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倡导“人类潜能运动”,注重人的自我实现,特别是罗杰斯提倡的会心(encountergourp)团体,也称交朋友团体,受到社会各部门的欢迎。

会心团体50、60年代在西方得到普及和发展,70年代反省成功与教训,80年代已进入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吸引了500-600万美国人自愿参加。

这一时期,团体心理辅导不但在美国盛行,同时也扩展到西方各国。

20世纪50年代首先是勒温的T小组即人际关系敏感性训练团体扩展到西欧、日本等国的产业界。

60年代,在美国留学的罗杰斯的日本学生又将会心团体介绍到了日本,日本成为会心团体实践最火爆的国家,80年代后还出版了《会心团体》(圆分康专著)、《团体精神疗法入门》(山口隆主编)等一批著作。

日本的“生活发现会”也因基于森田疗法而走向世界。

   再次,团体辅导工作的专业准则和伦理准则也在不断地规范。

这一时期团体辅导指导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已成为心理学界专家学者们探讨关注的重要问题,不但有不少专家学者著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开始形成共识。

美国团体工作专业人员学会(ASGW)设有专门的专业伦理委员会,1980年就制定了《团体领导者伦理准则》,并于1989年进行修订更新,规定了团体指导者必须遵守的18个方面的伦理要求。

该组织也非常重视团体指导者的专业培训,并于1983年制定了《团体领导者训练的专业标准》,规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即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临床团体经验。

3.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大学生中的运用

   西方各国,特别是欧美、日本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

作为心理咨询方式之一的团体心理辅导在西方大学生中运用也颇为广泛,并具有各国不同的特色,以下仅就美国和日本为例来简要说明。

① 团体心理辅导在美国高校的开展

   高校心理咨询的雏形最早出现在美国大学的校园里。

20世纪3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学生事务部部长威廉姆森(E.G.Willamson)明确提出了“学生管理”的思想,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大学生服务模式和标准。

此后,包括大学生咨询(studentscounseling)在内的“大学生服务与发展项目”(studentsservicesanddevelopmentprogram)在高等院校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高校心理咨询和大学生服务与发展领域,加大了对该领域的资金投入,高校心理咨询发展迅速,特别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校心理咨询和大学生服务与发展已经成为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美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中,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是并重的,而且美国十分重视在高校开展团体咨询与训练活动。

其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各高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从事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美国大学生咨询机构一般均为学校的正式机构,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咨询员,少则6、7个,多则30人左右。

美国大学的咨询员多有博士学位,并持有咨询员职业考核通过的资格认可证。

他们的数量和质量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正规的机构,众多的高层次团体指导者,为美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奠定了基础。

   二是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涵盖广泛,重点放在发展咨询方面。

美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内容着重在四个方面:

心理健康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或称生涯辅导、领导力训练。

心理健康辅导指针对学生的种种精神压力、心理冲突与感情纠纷实施心理咨询与辅导;学习辅导旨在帮助学生扩大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学习技能,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职业辅导或称生涯辅导即为学生选择工作方向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及早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的准备。

或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规划自己人生的发展。

领导力训练则是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为日后成功走上社会作准备。

一般每个学校都有规范化的辅导计划,其中包括规范化的题材、程序和评估标准等。

美国各高校团体辅导除新生适应外,还有生涯发展辅导、就业安置适应辅导及追踪、系列心理问题讲座,如催眠、药物依赖、妊娠危机、抑郁症、性心理问题、婚姻关系等等。

   三是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多样,效果很好,学生乐于参与。

开设课程、组织活动、在校内或郊外进行,形式不拘一格。

如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著名的心理咨询家怀特利教授,选取一批自愿参加实验的新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心理教育课程、团体活动及环境塑造,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施加有意识的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美国卡纳尔大学十分重视情感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必要性,他们以“暑假课程”的形式在新生中开展“情感适应”训练,包括增强个人责任心、人际交往和竞争环境中的自信心;培养专业兴趣,学会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和大学融为一体,等。

   四是既重视培养团体心理辅导专业人员,也十分重视在学生中普及咨询理论和方法。

美国许多院校开设了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专业,以培养咨询专业人员和团体指导者。

此外,许多专业都已开设心理咨询类课程。

美国每个州都有一所大学办有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门人才。

所学的主要课程中很大一部分与心理咨询有关,如“咨询工作技术”、“咨询工作中的案例研究”、“职业调整中的动力学”等等。

(详见马建青《国外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② 团体心理辅导在日本高校的开展

   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

1951年,日本保健辅导研究会邀请美国洛依德(W.P.Loxd)等6位心理咨询学家去讲学,揭开了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的序幕。

讲学交流促进日本教育界认识到,大学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仅把智力发展作为唯一目标,而应该把智力、个性、能力等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国民。

于是,1953年东京大学学生咨询所率先成立。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的高峰期,之后私立大学也纷纷建立类似组织。

   日本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也是由美国引入的。

20世纪50年代首先是日本产业界引入了T小组,即敏感性训练团体辅导。

接着60年代,在美国留学的日本学生濑稔将会心团体介绍到日本。

到70年代,团体心理辅导在日本高校开始活跃起来。

70年代后期以来,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了日本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从引进到发展都受美国的影响很大,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咨询机构普及,心理咨询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据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学会1992年的调查统计,78%的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形成了一支由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工作者和学生工作人员共同配合协作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咨询员队伍。

前来咨询的除学生外,还有家长、教职工及其他人群。

   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日本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学习发展辅导,包括学习方法、升学、转专业、择业、考研等方面的咨询;第二类为学生生活辅导,包括海外活动安排、找住所、勤工俭学、家庭、恋爱等生活方面的咨询;第三类为心理问题辅导,包括性格、情绪、人际关系、异性交往、人生、宗教等的咨询;第四类为精神健康咨询,指对患有精神疾患的学生开展的咨询、治疗服务。

三是学生工作人员在组织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倡导、推进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多是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其中学生部部长中的62.9%、学生科长中的32.7%均参与了咨询机构的筹建。

不少院校的咨询机构也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

他们从提供计划、提供条件等方面大力地支持了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日本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虽然受美国影响很大,但日本咨询界也在努力开展一系列符合日本文化背景和大学生心身特点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中涌现的“生活发现会”,就是以团体形式学习森田疗法理论的自助团体,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一种颇受欢迎的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和方式。

二、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于1921年(南京),张耀翔为会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于1936年(南京),吴南轩为总干事。

这说明20世纪初,我国已有一批心理学者、教育学者开始从事与心理咨询相关的研究工作,但这些工作并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心理咨询活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0年代末,大陆一些心理学家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做了若干尝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没来得及发展就因历史的原因夭折,到80年代后才重新恢复起来。

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心理咨询则比大陆起步早。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各学校就已开展心理咨询,后扩大到社会。

70年代开始香港也十分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了。

但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的开展较西方各国则远远地落后了。

可喜的是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已受到我国政府和心理学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相信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

1.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加而逐步开展起来的。

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在校内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

上海交大的益友咨询中心聘请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精神科专家定期到校开设心理咨询门诊,还举办了“性科学知识”、“心理卫生”等讲座,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华东师大有其独特的优势,心理系师资队伍强,心理系教师配合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为学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实施各种心理测验。

1986年,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在北京开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等校也行动起来。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

到1986年底,全国大约有30多所大学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消,心理疾患的早期发现,心理疾病的及时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8年6月,一些已开展或有意向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高校在上海举办了“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决定不定期出版《高校心理咨询通讯》,作为交流信息的刊物。

1988年6月底,在大连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上,成立了大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1990年11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使得大学心理咨询活动有了统一的组织,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学术水平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会还聘请了日本的大学心理咨询学会秘书长松原达哉作顾问。

1991年6月松原达哉应邀来京讲学,成为我国大学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国际交流迈出的新的一步。

自此,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蓬勃开展起来。

进入21世纪,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1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