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522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docx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docx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下册美术114备课

初四美术第一单元活动一备课第1课时

课题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

教材分析

了解有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知识,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和分布

了解部分文化遗产的艺术、历史价值,学会自主分析、探讨与交流

通过欣赏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建立遗产保护意识,自觉地了解它们、研究它们、保护它们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体验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学难点

判断、交流、评价有关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等。

学具

课本,自己收集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

教学思路

“视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理念。

特别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摄取知识外,加强对学生用语言、文字等进行主观能力的表述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设计中,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既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教师讲述的弊端,又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二、

 

1、展示不同类型的风景风光图片

2、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要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探究世界遗产的条件。

一长城

1、播放有关长城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2、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为学生感性认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3播放有关长城的图片,主要介绍秦长城的修建及其军事地位,辅助学生了解,从而体会其所蕴涵的内在生气和生命活力。

4秦长城的文化遗产价值

二泰山——五岳之首

1教师出示泰山图片,按照一定路线将图片穿插,引导学生赏析

2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学生欣赏评述

分单元组学生进行分析及讨论,并且讨论解决保护世界遗产的措施

 

学生欣赏视频,进一步了解长城:

1、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2、长城“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3、引导单元组学生感受、描述作品借助音像等辅助学生理解。

4长城的组成部分即民间传说故事

5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长城。

学生分组讨论有关泰山的具体的风景点

欣赏有关泰山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三、

结合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深理解,但不必介绍过多过深。

 

三故宫

出示故宫图片若干

教师总结学生阐述情况,适当进行补充

调出有关网页,和学生一起了解故宫概况

 

鼓励学生课余通过上网或者其他途径了解其他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明确其文化价值所在,并尝试对其进行欣赏与评述。

 

泰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的结合

 

学生讨论故宫被评为文化遗产的理由,并当堂进行阐述

1通过概况,了解故宫的建筑风格和主要宫殿的用途以及皇权的威严

2明确故宫的审美价值

3通过讨论,了解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

根据课内外欣赏的心得体会做进一步的思考,列出一些如“什么是审美境界”、“什么是文化内涵”“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向”等问题,或者自己发现的其他问题,以准备下节课在课堂上进行研讨。

反思

 

初四美术第一单元活动二、三备课第2、3课时

课题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

教材分析

继续了解有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知识,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

了解部分文化遗产的艺术、历史价值,学会自主分析、探讨与交流

通过欣赏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建立遗产保护意识,自觉地了解它们、研究它们、保护它们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体验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学难点

判断、交流、评价有关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等。

学具

课本,自己收集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

教学思路

“视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理念。

特别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摄取知识外,加强对学生用语言、文字等进行主观能力的表述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设计中,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既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教师讲述的弊端,又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二、

 

展示不同类型的风景风光图片

 

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播放有关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2、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秦始皇陵的评价,为学生感性认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3播放有关兵马俑的图片,主要介绍:

(1)秦始皇陵的修建及其中体现出的秦王的专政残暴;

(2)兵马俑的制作及排列特点

(3)辅助学生体会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

二敦煌莫高窟

1教师出示莫高窟图片

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中学到的内容,联系本课,结合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评述

分单元组让学生对课本上的范图进行分析及讨论,根据上节课所学谈谈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见解

学生欣赏视频,讨论并阐述自己对兵马俑的见解: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2、《史记》对地宫的记述;

3、兵马俑坑之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各自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文化遗产价值

 

学生欣赏莫高窟图片,对莫高窟形成整体认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三、

2莫高窟简介

3莫高窟的各发展阶段

4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价值

莫高窟世纪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是人类文化宝藏很精神财富。

三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多媒体展示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相关视频和图片

教师总结学生阐述情况,适当进行补充

调出有关网页,和学生一起了解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概况

四黄山

多媒体展示介绍黄山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黄山美景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了解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学生欣赏有关视频和图片,分组讨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莫高窟的异同并阐述

1通过概况,了解龙门石窟代表了中国石刻的最高峰,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2明确石窟艺术的审美价值

3通过讨论,了解石窟艺术的文化遗产价值

学生从视频介绍中了解黄山的艺术文化价值,并比较其与泰山的不同的美感所在。

反思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导

阶段

二、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由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课学习

 

一孔庙、孔府、孔林

1、出示孔子画像

2、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孔庙、孔府和孔林的评价,并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感性认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3出示局部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孔庙、孔府、孔林中有代表性的景点及其内涵,如孔子墓、孔子讲学处、孔府大门楹联等等

二苏州古典园林

1播放苏州园林视频短片,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美感,体会苏州园林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遗产价值,了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

2苏州园林概况

沧浪亭

狮子林

拙政园

留园

3文化遗产价值

 

1学生欣赏孔子画像,了解孔子生平

2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孔庙、孔府、孔林概况,分单元组让学生分析讨论孔子文化的经典所在以及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

3整体感知孔庙、孔府、孔林的文化遗产价值

 

学生欣赏视频,讨论并阐述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学生通过视频及有关图片了解苏州园林内部的各个园林景点,明确各园林景点的不同特点及呈现出山水艺术思想及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是人们理想中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三、

四、

三武当山古建筑群

1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简单介绍古建筑群的建筑特点和分布特点

2总结武当山建筑群的文化遗产价值

四布达拉宫、北京天坛、承德避暑山庄等

出示相关网页,和学生一起了解这几处文化遗产概况

 

对于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鼓励表扬讨论中有独特见解的同学,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欣赏图片,了解武当建筑特点及武当文化

 

学生欣赏网页图片,了解此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分组讨论这几处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体现

 

学生分组积极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与学生补充或者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思

初四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一备课第4课时

课题

画像石——质朴古拙的石刻绘画

(一)

课型

通过欣赏,了解汉画像石艺术,了解相关知识及基本表现形式;

了解部分汉画像石的艺术风貌、历史价值,培养自主分析、探讨的能力

结合历史等学科,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体验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判断、了解有关汉画像石的基本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等。

学具

课本,自己收集的我国汉画像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思路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通过本课欣赏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汉画像石的产生、盛行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等,并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深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艺术创造力的了解和认同,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二、

 

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图文资料,结合历史课所学知识,对我国汉代社会的帝王、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进行大致描述,教师归纳。

一从汉代历史和社会学角度看画像石

展示有关画像石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二从画像石的题材内容看汉代社会

继续展示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三更深一步对画像石、画像砖进行欣赏分析,转入对其所呈现出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的欣赏分析,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味。

分单元组学生进行分析及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欣赏评述

 

学生欣赏图片资料,验证前面所讨论的汉代社会概况,分析画像石中的内容,感受画像石题材内容表现的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分组在欣赏的基础上对画像石所描绘的具体形象和情节进一步分析讨论,了解画像石产生的背景及其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以画像石为媒介进一步加深对汉代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1艺术语言:

平面镌刻、一线为主、线面结合

2表现手法:

阴线刻、阳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三、

 

三、

结合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深理解,但不必介绍过多过深。

欣赏教材P8图,了解现代建筑装饰忠汉画像石造型元素的运用。

 

1分析课本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画像石作品,说明自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尝试临摹汉画像石局部图形

1总结学生临摹情况,对临摹中突出画像石特点的同学予以表扬鼓励

2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继续搜集有关汉画像石的资料图片,多方面的了解画像石

3造型特点:

线条细腻精致、形象简练概括、人物以体态传达表情。

小组讨论分析图片所展示的建筑装饰物的仿画像石造型,说明哪些地方明显的突出了汉画像石的造型特点。

 

了解汉画像石制作的代用工具及简单制作方法,开始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反思

初四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二备课第5课时

课题

画像石——质朴古拙的石刻绘画

(二)

课型

研究制作

课时

2课时

了解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制作工艺,辅助本课的设计制作

参照汉画像石的表现技法,选用事宜的替代材料,尝试仿制画像石或画像砖,体验雕刻的乐趣

了解画像石盛行于汉代的原因,了解刻制步骤,掌握一定的刻制技巧,进行初步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

画像石或画像砖的刻制过程

教学难点

对画像石刻制技巧的把握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仿制画像石、画像砖作品的工具和替代材料若干

学具

课本,篆刻或木刻雕刀,石膏板、画纸、铅笔等。

教学思路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以简单工具模仿刻制画像石、画像砖活动,练习在平面上一雕镌形式进行平面造型的基本技法,创作仿画像石的雕刻绘画,掌握构思、设计、选材、刻制等仿制画像石的基本手法和操作步骤,增强自觉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和责任心,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学情分析

初四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二备课第2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案序

5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二、

 

1、展示教师仿制的画像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制作画像石和古代画像石相比较

3、教师简单讲解画像石、砖的制作工艺

1雕刻法2压印法3脱模法

一明确仿制画像石、画像砖所需工具材料

二画像石、画像砖独具的艺术风格

1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

2构图饱满、造型拙朴

3把握情节、烘托气氛

三创作刻制(本节课重在制版)

1讲解仿制过程

进行创作构思

——确定表现题材

——勾画草图

——修改草图

——草图定稿

——复写纸向石膏板过稿

安排学生制作

 

学生欣赏,讨论其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

学生探讨制作工艺流程

 

1制备石膏板待晾干

2回顾画像石造型特点

3学生确定自己的表现题材,在草纸上勾画草图

4学生对于自己的草图进行修改,并小组同学交换修改意见

 

学生进行仿画像石、画像砖制作:

本节课只要完成草图,定住草图稿并向石膏板上过好稿就是完成任务了,下节课再在石膏板上进行具体刻制。

教学过程初四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二备课第3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四、

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画像石、画像砖资料图片,深入理解画像石的内涵,理解其所呈现出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味。

1总结学生草图绘制情况,对构图合理,形象简洁大方,线条细腻柔和、突出画像石特点的同学提出表扬与鼓励,

2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继续搜集有关汉画像石的资料图片,了解画像石的有关知识

感受画像石的艺术特点,结合自己所绘草图,更好的体会画像石中线条以及造型的美感,检验自己所绘形象,再次进行修改

小组交流讨论所绘草图,互相提出修改建议

 

反思

初四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二备课第4页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案序

6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导

阶段

二、

 

三、

提出问题,继续上节课的制作——仿制画像石或者画像砖的刻制制作

 

审视修改上节课画的模板——开始刻制(用建议代用工具刻制或用专用雕刀刻制)——完成仿制画像石、画像砖作品——课堂作品展示

简单讲述拿刻刀方法以及刻制技巧,示范刻制过程

 

1教师总结并评述学生作品,表扬构思独特、创意新颖的同学,鼓励其继续努力。

2表扬先进小组,提议其它小组进行学习

 

学生继续上节课制作:

完成过稿,开始刻制

1学生进行简单刻制,了解汉画像石制作的代用工具及简单制作方法。

2学生精细刻制,完成作品

 

制作完成,学生分小组互相评价,评出先进小组

反思

初四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三备课第1页

课题

画像石——质朴古拙的石刻绘画(三)

案序

7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进一步了解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知识,对汉文化做更进一步了解;

了解画像石画像砖盛行于汉代的原因,探查当时的社会背景;

了解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成就及影响,掌握其独具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

画像石画像砖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等。

学具

课本,自己收集的我国汉画像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思路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通过本课欣赏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画像石的产生、盛行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等,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化以及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更好地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好铺垫。

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四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三备课第2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二、

 

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图文资料,结合上两节课学习情况,对画像石、砖的制作工艺大致描述,教师归纳。

一展示有关画像石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1画像石的类别

例:

《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画像》

2画像石的地域分布

在分类的基础上讲述分布:

A山东、苏北B南阳为中心的豫南区C陕北区D四川区等

二画像石画像砖的制作工艺

继续展示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三画像石画像砖盛行于汉代的原因

1“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局面的出现——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汉武帝前所未有繁荣——厚葬之风兴起——画像石画像砖盛行

分单元组学生进行分析及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欣赏评述

 

学生欣赏图片资料,分析画像石中的内容,为教师展示画像石分类

学生分组说明所展示画像石的分类

分组欣赏并分析讨论,了解画像石的地域分布情况加深理解与认识。

雕刻法

压印法

脱模法

 

更深一步对画像石、画像砖进行欣赏分析,了解其盛行原因,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味。

结合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深理解

初四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三备课第3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三、

2艺术基础

艺术本身的发展进步,为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汉人的思想

“万物有灵”,追求永生的思想信仰

4阴阳五行观念

四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展示大量有关汉画像石画像砖,让学生欣赏并分析

加强引导

五画像石画像砖独具的艺术风格

构思巧妙、构图饱满、把握情节、烘托气氛

总结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继续搜集有关汉画像石的资料图片,多方面的了解画像石画像砖

了解“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永生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对墓葬布局、图像配置等影响甚大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总结:

1表现领域极为广阔

2构图方式丰富多样,线条纯熟精湛

3画面装饰性减弱,写实性和情节感突出

选择自己喜欢的画像石作品,分析图片,说明自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反思与

重建

初四美术第三单元活动一备课第1页

课题

无声的旋律凝固的乐章——中国古代建筑

案序

8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1、通过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通过欣赏中国古代建筑,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体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审美教育等。

教学难点

对所欣赏的建筑作品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等。

学具

课本,自己收集的我国古代建筑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思路

不同时代的建筑,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及艺术风格。

建筑在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成就了他们的可读性和极强的欣赏性。

通过本课欣赏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特点及其兴建发展历史,并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深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艺术创造力的了解和认同,提高对于不同事物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初四美术第三单元活动一备课第2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二、

 

1、语言导入:

在宇宙空间站,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建筑是什么?

2、展示长城图片资料,提出问题:

1)你从哪儿了解到的有关长城的知识?

2)同学们从书本上、电视上等途径了解的长城是怎么样的呢?

3)你觉得长城的整体形状可以用哪个汉字形容?

4)长城的建筑特点有哪些?

5)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著名的中国古代建筑?

一 欣赏“北京故宫”

1(出示故宫整体照片)猜一猜故宫有多少间房间?

2仔细看图片,故宫有什么建筑特点?

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子建造吗?

3向学生补充、介绍故宫的建筑特点和所蕴含的文化背景。

二“山西恒山悬空寺”(视频展示)

1想一想为什么“悬空寺”能悬空的建造在岩石上而且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仍旧屹立不倒呢?

2向学生介绍悬空寺的相关知识。

生答:

长城

 

学生欣赏图片资料,验证自己平时了解的长城的形象及有关知识,回答教师提问

 

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向老师同学介绍有关故宫的知识

学生分组欣赏讨论,总结建筑特点

 

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有关悬空寺的情况,讨论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初四美术第三单元活动一备课第3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三、

三“布达拉宫”(欣赏图片)

1布达拉宫给你怎样的感觉?

2比较布达拉宫和故宫,发现它们有哪些差异和共同点吗?

为什么?

3总结学生的回答,介绍布达拉宫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四“苏州园林”(图片及视频短篇欣赏)

1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五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物,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

请总结一下

1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课后通过调查,看看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古代建筑?

具有哪些古代建筑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欣赏布达拉宫图片并分组讨论,小组选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古代建筑的共同特点

反思

初四美术第三单元活动二备课第1页

课题

无声的旋律凝固的乐章——外国古代建筑

案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