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2445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两则》 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闻两则》 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闻两则》 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闻两则》 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闻两则》 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两则》 6.docx

《《新闻两则》 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两则》 6.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两则》 6.docx

《新闻两则》6

《新闻两则》6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查阅有预习生字词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

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6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石拱桥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两节课围绕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了学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拟题训练,由课文的学会到会学课文,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围绕说明文知识点进行拟题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进一步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并请同学充当解说员介绍。

  赵州桥:

  

(1)展示赵州桥全景,横跨在洨河上。

  

(2)展示全桥大拱及形状。

  (3)展示大拱两肩上的小拱,并闪动小拱。

  (4)展示并列式拼成的28道拱圈,分别置于大小拱中。

  (5)赵州桥全桥结构和四周景色。

  卢沟桥:

  

(1)卢沟桥全景。

  

(2)展示全桥由11个半圆形石拱及桥墩组成。

  (3)展示石栏柱头上雕刻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4)展示卢沟桥全景。

  2..总结梳理。

  对象——中国石拱桥

  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顺序——由一般到个别、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时间顺序

  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语言——准确严密、生动

  (三)拟题训练

  1.复习提问

  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对象、内容、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2.教师出示第9自然段拟题示例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

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

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表示说明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有什么特点?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5)指出文中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举“福建漳州的江东桥”的例子是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女分成两组,根据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进行拟题训练,然后交换回答。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如: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张嘉贞和张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5)根据赵州桥的第

(二)个特点,归纳这种桥拱的作用?

  (6)句子“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最长”能否去掉,为什么?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

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石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象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

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如: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给选文分层并概括内容?

  (3)选文②段中马可·波罗的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指的是什么?

  (4)选文①段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5)文中介绍桥面时,却说“约八米”,“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6)文中说卢沟桥“坚固”是根据什么作出的结论?

(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扩展

  海内第一桥

  乐嘉龙浩勃

  ①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

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②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

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

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

桥上两边有扶栏。

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③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

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

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多米、宽25米的桥基。

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A江底。

  ④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B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C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

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

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⑤D,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

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

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⑥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

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

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

采用了浮运法。

  ⑦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

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⑧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⑨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选自《建筑奇观》

  1.洛阳桥的最大特征是___________。

  2.文中A至D处用词依次正确的是()

  A.盘踞凝聚精妙居然

  B.静卧凝固美妙诚然

  C.盘踞聚集巧妙当然

  D.静卧凝聚绝妙果然

  3.第⑤段中加“△”号的“多”“据估测”能不能删掉?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给“浮运法”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洛阳桥被誉为“天下奇”的原因是什么?

从所给选项中选出3项。

  选项:

①规模之大②桥基之固③建筑上创新④建造的时间之长⑤桥上两边有扶拦⑥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引导回答:

  1.最大特征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大石桥。

  2.选择D。

  3.不能。

因为“多”表示石板的长度在10米以上,如果删去就表示正好是10米了。

“据估测”表示大致估计,并没有实际称量,如果删去就变成了实际称量后的重量,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借用涨潮的浮力,用木排运石块放置到桥墩上的方法叫浮运法。

  5.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喻。

  6.原因是①②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中国石拱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

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

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

幻灯机  

学习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提示:

本文层次比较清楚,疑难之处在于第一部分应断至“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还是“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这就看从“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到“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有没有描写无名战士,如果有,则归下;如果没有,则归上。

明确:

(幻灯片投影)

第一部分(1-5节)着重描写环境,补说昨夜的暴雨冰雹,描写雨后草地的景象。

第二部分(6-22节)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战友托他带给部队。

第三部分(22-26节)卢进勇赶上了部队,火柴发挥了作用,给红军战友士带来了光和热。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就人物在体现中心的地位上看,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相比,哪一个更高大?

这样就不难理解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

全文围绕“需要火柴”展开情节,先写暴雨,衣服湿透,引出第一次需要。

接着写无名战士衰竭的外貌,引出第二次需要。

后面的“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用火柴”等情节都是紧扣线索来展开的。

(幻灯片投影)

4、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无限忠诚党的事业,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

二、本课时小结:

(略)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

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

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

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品味语句

1、指名学生朗读1-5节课文,(注意:

朗读时前面

的语调较平缓,中间要读出焦躁的语气,后面要有期盼的语气。

比较品味:

下面的文字是根据课文1-3节而改写的,请读一读,思考:

是原文写得好,还是改写的文字好?

为什么?

(卢进勇从梦乡里醒来时,早已是彩霞满天,一轮火红的朝阳正喷薄而出。

他回想着昨天晚上的情景:

他躺在毛茸茸地草地上,头枕双手,望着深邃的天空,湛蓝的天幕上月朗星稀,阵阵微风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耳边不时传来各种不知名的虫子鸣叫声,就像是一支支优美悦耳的小夜曲。

卢进勇此时正想着,今晚美美地睡一觉,明天就可以赶上部队啦,心理不由得一阵高兴。

提示:

让学生从环境描写的作用与火柴的关系上去思考。

明确:

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突出了“火柴”的重大意义,卢进勇、无名战士及整个连队都迫切地需要火。

    2、指名朗读14-15节课文(朗读时要表现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后面要读出既艰难又急切的语气。

提问:

无名战士想嘱托什么呢?

(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唯愿将七根火柴交同志带给部队。

提示:

课文写因为珍藏,所以火柴“干燥”。

这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3、指名朗读第22节(前面的语调要缓慢,语气要沉重,后面要读得激越、高昂)

提问:

本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有什么作用?

(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

比喻和对比。

突出了无名战士高大的形象。

提问:

句中。

“路标”的含义是什么?

(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

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是人生道路的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提问:

段末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

余意未尽,意味深长。

二、比较阅读

作业:

1。

将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背诵。

2.阅读训练。

(打印后油印发给学生练习)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去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

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

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

能不能经受住严峻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

“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

“……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大了。

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他浑身都     了雪,可以看出         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    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     打熄。

他微微向前   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     ……怎么?

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

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

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       ,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   

     了一下。

蓦然    头向身边的人     吼道:

“叫军需处长来!

老子要……”一阵风吞没了他的话。

他     着眼睛,像一头      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

警卫员!

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

”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说了一声:

“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     了。

他怔怔地    

      了足有一分钟。

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脸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     了一口气,缓缓地     右手,       齐眉处。

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        

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

把下列词语填入“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伸  ②夹 ③落满  ④借火  ⑤镇定自然  ⑥打熄

2、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的脸上顿时……”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转过 ②发怒 ③抽动 ④红 ⑤阴云密布 ⑥吼道

3、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举至 ②伫立 ③敬 ④呼出 ⑤停住 ⑥举起

    4、联系全文内容,

   

(1)表示将军愤怒心情的语句是:

               

   

(2)表示将军敬仰心情的语句是:

               

     5、本文故事情节的高潮是:

                                                   

6、小说反复描写风雪的作用是: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 了解不同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方法,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3. 记忆、背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 学会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5. 学做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七律长征      1课时

长征组歌两首  1课时

老山界        1课时

草            1课时

《长征》节选  2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长征事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主席曾经说过: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的记述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的是电视剧本,逼真的再现长征途中的某一幅情景。

读读这些课文,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真正的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

因此,本单元教学的过程之中应当注意运用种种方法让学生对长征身同感受,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