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407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山东省东营市恳利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在学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

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穿着麻布衣服B.种植水稻C.用火烧烤食物D.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答案】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下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这种猿人曾经居住于现在的()

A.云南境内B.北京境内

C.陕西境内D.浙江境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远古人类居住的地点。

本题图片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图,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居住在今天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3.2014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稻之道》摄制组一行来到浙江某遗址博物馆观场进行稻作文化内容拍摄,请问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河姆渡居民生活史实的考查。

根据题意和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原始农耕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4.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与“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原始居民是()

A.河姆渡人B.半坡人C.元谋人D.北京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重要贡献的认识。

本题中“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三个是关键词。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原始农耕时期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住着半地穴式房子。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5.“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5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这是祭拜()

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相传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炎帝因发明农耕、手工业和医学等行业,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蚩尤是与炎黄同期的南方部落首领;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建立了夏朝。

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6.他被称为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

“他”是()

A.黄帝B.尧     C.舜      D.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夏朝建立的史实,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

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建立夏朝,从此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社会时期,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7.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

“多行不义必自毙。

” 下列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的是()

①桀②纣③汤④秦二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的准确识记,解题时紧扣“多行不义必自毙。

”即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分析备选项中的国君,而桀、纣和秦二世都昏庸无能,实施残暴统治,最后被灭,汤是有作为的国君。

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8.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

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制D.世袭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相关知识。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现在的山东地区在西周时期属于齐国、鲁国的区域,河北在西周时期属于燕国、赵国的区域。

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9.假如你来导演一部反映牧野大战的电视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A.奴隶们戴着枷锁在农田集体劳动B.将士们使用青铜兵器

C.将士使用瓷器,食“五谷”D.大将身穿铁盔铁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牧野之战时期出现文明的相关知识。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后期,选项A、选项B和选项C均会出现,选项D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10.某校七年级三班主办的板报“历史天地”上有一组青铜器的照片(下图所示)。

你知道这些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

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位于成都平原的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

其他图片均不是三星堆的青铜制品。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11.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退避三舍B.围魏救赵C.纸上谈兵D.破釜沉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时期著名的战役。

根据课本已学知识可知,选项A源于春秋争霸时期。

选项B、C源于战国时期,选项D源于楚汉时期。

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2.战国七雄中不包括()

A秦国B魏国C赵国D晋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史实。

战国时期,晋国分裂为三个国家:

韩国、赵国、魏国,所以战国七雄不包括晋国,齐国、楚国、赵国均为战国七雄,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A.奖励耕战B.承认土地私有C.废除旧贵族特权D.建立县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

这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地方管理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极大。

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4.下列文物上刻写的文字中,不属于甲骨文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内容。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刻在钟鼎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选项ACD是甲骨文,选项B是钟鼎文。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15.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包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A.屈原B.蔡伦C.李白D.魏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端午节由来的相关史实。

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被秦国占领,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无比绝望,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屈原为国为民而死,楚国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划龙舟。

后来国家把这天定为端午节。

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16.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墨子——“兼爱”“非攻”B.韩非——“春秋无义战”

C.庄子——“无为而治”D.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根据课本已学知识可知,选项A、C、D均表述正确,符合史实;韩非的思想主张是“法治”,“春秋无义战”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17.主张“仁政”治国,按时令进山伐树,对自然资源要持续利用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孟子的思想观点。

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他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还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18.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

“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你知道老师引用了哪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的吗?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

材料中反映的是矛盾存在着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根据已学知识可知,这属于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主张,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19.“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里的“它”是指哪个朝代?

()

A.夏B.商C.周D.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

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此统一的趋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0.七年级学生王明和爸爸在古钱币市场发现一枚铜钱(右图)。

摊主说是秦代货币半两钱,但王明运用所学知识断定这是假币,那么他判断的依据是这枚铜钱()

①币形不是圆形方孔②币形不是铲形③字体不是大篆④字体不是小篆

A.①B.④C.①④D.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货币和文字的相关内容。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把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把小篆作为统一使用的文字。

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一致,汉文字却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

A.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B.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C.文字书写在丝帛和竹简上D.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的相关内容。

秦朝为巩固统一,统一了文字,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以后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

选项A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选项B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选项C文字书写在丝帛和竹简上只是文字的书写材料发生了变化,和汉文字是统一的无关,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2.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灭亡有关知识的理解。

根据课本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刘邦进入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23.张杰同学在对比中国古代两个皇帝为自己修建陵墓的不同做法后,不由地感叹:

“成由俭,败由奢”,他所对比的是()

A.项羽、刘邦B.汉文帝、秦始皇C.汉文帝、汉景帝D.汉高祖、汉武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骊山陵墓,汉文帝修建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装饰。

秦始皇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终导致秦朝灭亡,因此对比他们的不同做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成由俭,败由奢”,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商朝、秦朝、东汉B.秦朝、战国、东汉C.商朝、战国、秦朝D.周朝、商朝、秦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朝代顺序的识记。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是: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南北朝。

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建立和政权更替·朝代顺序

25.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

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牛耕的使用。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牛耕的使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12分)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有很多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组文物图片(见下图)

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河姆渡陶器上的稻穗纹半坡出土的纺轮

(1)据材料一中的文物,可以获得关于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哪些信息?

(4分)

材料二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见下图)

(2)据材料二,指出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

(3分)

材料三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记》

(3)材料三涉及了西周时哪一政治制度?

(1分)西周在实行这种制度时,哪些人可能被分封为诸侯?

(3分)

(4)上述材料分别来自文物、传说和史书记载。

指出其中哪一种提供的历史信息最为可靠?

(1分)

【答案】

(1)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2分)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2分)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或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

(1分)

(2)建造宫室(房屋)、制作衣裳、发明舟车、养蚕缫丝、发明文字。

(答出其中三项即可,3分)

(3)分封制(1分)周王的亲属、功臣以及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

(3分)

(4)文物。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或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

根据材料二的图片可知,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包括:

建造房屋,发明舟车、制作衣裳、兵器、历法、算术。

他的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

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

后人尊称皇帝为“人文初祖”。

(3)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根据材料三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历史的传说、文物和史书记载的分析能力。

上述材料分别来自文物、传说和史书记载,其中提供的历史信息最为可靠的是文物。

历史文物最可信,因为历史文物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一点主观意识在里面。

神话传说,里面虽然有一部分内容是真实的,但大部分是虚构的,因此最不可信,史书记载,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史实,但是,里面的观点多多少少带有作者的主观认识,因此,史书也不是完全可靠的,只能提供参考。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27.(12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梦想,让我们走进春秋战国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索那个时期的“中国梦”。

【改革,铸就霸主梦】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

(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

(1分)“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4分)

【变法,奠定统一梦】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2)材料二中“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著名改革的哪些措施?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改革与“始皇”“并天下”有什么关系。

(2分)

(4)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既有我们学习的经验,也有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

请你说说以上两个梦想的实现对我们实现今天的中国梦有什么启示。

(1分)

【答案】

(1)春秋时期。

(1分)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分)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1分)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1分)

(2)商鞅变法。

(1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3分)

(3)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或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2分)

(4)改革是强国之路,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勇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齐桓公争霸的措施。

春秋时期的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准确识记。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根据材料中“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反映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有关知识的识记。

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秦国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故商君的改革与“始皇”“并天下”的关系是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可知:

改革是强国之路,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勇于创新,勇于改革;改革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28.(13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某校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开展了在旅游中学习历史的活动,请你来参与。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方案一】领略圣贤思想

材料一

图一曲阜孔庙大成殿

(1)曲阜孔庙最初由孔子故居改设,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中国最大的祭孔要地。

请你按下面的提示向同学们介绍孔子(5分)

孔子是大思想家——

孔子又是大教育家——

(2)孟子赞誉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说“孔子之谓集大成”后世君主皆以“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命名孔子尊号。

孔庙主殿称“大成殿”。

这说明孔子在我国古代有怎样的地位?

(2分)

【方案二】探寻伟大工程

材料二

 

图二图三

材料三:

当代文人余秋雨说“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3)请问余秋雨笔下的“它”指的是材料二中哪一工程?

请写出其名称并为这一旅游景点配上相应的解说词。

(4分)

(4)观察图三,可以对应材料三中余秋雨的什么描述语言?

(1分)你考察这两个伟大工程可以获得什么认识?

(1分)

【答案】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分)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实的学习态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2分)

(2)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分)

(3)图二都江堰(1分)是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主持开凿的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岷江上游(今成都地区都江堰市);它的建成,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民。

(3分)

(4)宏大,占据了辽阔空间(答出其一即可,1分)两个工程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独创性。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孔子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主张。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在教育方面,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实的学习态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在教育方面,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实的学习态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分)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事件的概括能力。

根据图片和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余秋雨笔下的著名工程是都江堰。

图二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主持开凿的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岷江上游(今成都地区都江堰市),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