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六年级生物上册 44《物体的沉浮》教案 上海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2033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六年级生物上册 44《物体的沉浮》教案 上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秋六年级生物上册 44《物体的沉浮》教案 上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秋六年级生物上册 44《物体的沉浮》教案 上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秋六年级生物上册 44《物体的沉浮》教案 上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秋六年级生物上册 44《物体的沉浮》教案 上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六年级生物上册 44《物体的沉浮》教案 上海版.docx

《秋六年级生物上册 44《物体的沉浮》教案 上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六年级生物上册 44《物体的沉浮》教案 上海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六年级生物上册 44《物体的沉浮》教案 上海版.docx

秋六年级生物上册44《物体的沉浮》教案上海版

2019年(秋)六年级生物上册4.4《物体的沉浮》教案上海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

从这节课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学生运用浮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浮力知识在这节课中得以升华与拓展。

本节课是建立在上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现象;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物体浮沉现象的认识,知道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对应的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改变物体浮沉两种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轮船、潜水艇、气球与飞艇的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

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

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

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

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

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

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

(2)知道F浮<G,F浮>G,F浮=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

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等知识来讨论浮沉条件。

(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以及浮力的其他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确定:

物体的沉浮现象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常见,但对物体的浮沉现象和浮沉条件并不一定清楚明白,而这个结论又是本节课的后续教学基础,因此把物体的浮沉现象及学生对浮沉条件理解定为本节课重点;说到轮船的工作原理,学生也是略知一,但对轮船为什么能漂浮以及排水量的知识都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把轮船工作原理就定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

难点的确定:

由于物体的沉浮条件内容较多,如果学生对此理解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后续教学内容浮力应用的学习,所以把学生对该条件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学生在学习轮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时,由于涉及到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因此把这部分知识也定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法:

采用学生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有效的设问引导,让学生亲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学生实验探究与教师、学生演示实验相结合、观察实验现象与作图受力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比较详解、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学生对浮沉现象认识的实验探究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受到科学思维方法训练以及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玻璃水槽一个,自制潜水艇模型,等体积的铝片两个,盛液筒1个,水适量,气球和氢气球各一个

学具:

分组实验:

15组,每组:

200毫升和50毫升各1个,玻璃棒1个,盐60克,一次性纸杯1个,装适量沙子的乒乓球1个,水适量

七、教学流程图

知识回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完成对乒乓球浸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

观察感知浮沉现象

讲授新课: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沉条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对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比较悬浮和漂浮;下沉和沉在容器底部的异同点

实验探究总结规律

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

1、G不变,F浮改变;演示实验得出轮船原理(老师做)

二、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条件

2、F浮不变G改变;演示实验:

潜水艇模型的浮沉(学生做)

1、轮船:

工作原理、排水量、漂浮、浮力大小不变且等于重力

F浮不变G改变;演示实验:

潜水艇模型的浮沉(学生做)

2、潜水艇:

演示实验,分析在水面下时浮力与重力的变化

F浮不变G改变;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3、气球和飞艇:

演示对比实验,原理-ρ物<ρ空气,F浮>G物

(1)原理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知识回顾:

阿基米德原理及表达式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向学生展示先向学生展示四张不同物体浮沉的图片,其中一张是关于潜水艇的照片。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浮沉情况.

教师倾听,必要时帮助纠错

 

问:

潜水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却能自由地上浮与下沉,同学们想知道它的浮沉原理吗?

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些物体的浮沉情况不一样?

并继而提出:

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观察

好奇

兴奋

思考

回答

为后面改变浮力大小变化以及轮船从海里到河里,排开液体体积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必备的知识

用贴近时事和生活的例子引入课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实验探究:

按照幻灯片的图示,完成对装有适量沙子乒乓球浸没在清水、盐水中的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

 

结合多媒体图片对悬浮和漂浮,下沉和沉底进行对比。

观察到装适量沙子乒乓球的物体浮沉情况是:

下沉-沉在容器的底部;悬浮;上浮-漂浮。

回答

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实验感知装有适量沙子的乒乓球浸没在清水和不同密度的盐水中的浮沉现象。

用FLASH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2受力分析:

让学生回顾物体在液体中的几种常见状态:

漂浮、悬浮、下沉、上浮,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放到液体中会有不同的状态?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受力分析角度,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并对物体处于漂浮和悬浮这两种状态以及下沉和沉在容器底部的浮沉情况的异同加以比较

3.总结规律,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师生共同得出物体的下沉与上浮条件:

上浮:

F浮>G向上运动

漂浮:

F浮=G静止V排

悬浮:

F浮=GV排=V物静止

下沉:

F浮

沉在容器的底部。

F浮

引导学生思维:

从受力分析角度探讨问题。

先让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处于上浮和下沉两种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然后对物体静止在液体的三种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处于这五种状态时要满足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对应关系即物体浮沉条件。

用课件总结出物体下沉与上浮条件,并将结论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分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思考

回答

 

观察

思考

分析

回答

理解

记忆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

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将抽象的物理情境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让学生的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系统的了解。

通过进一步提问,加深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认识,让学生明确漂浮与悬浮是物体在液体中的两种状态,而下沉和上浮则是两个过程。

二、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条件

得出改变物体的浮沉的方法是:

1、G不变,F浮改变;2、F浮不变,G改变

接着,观察现象后得出:

演示实验中采用了G不变,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体积,从而增大可利用的浮力,使物体漂浮于水面。

从而揭示了轮船的工作原理.以此进入第三个内容的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浮沉得出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来决定的。

教师的演示实验两张完全相同的铝片,一个制成空心方槽,另一个不变,先后放入水中

思考

分析

讨论

观察

并尝试说说演示实验中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

对此问题的讨论,为后面讲解轮船、潜水艇和气球和飞艇原理储备了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

演示实验中改变物体的浮沉让学生想到了轮船的原理,为下一个专题浮力的应用完成了一个很好的过渡。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1)工作原理:

采用_______的办法,增大_____,从而增大可利用的________.

2)排水量:

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来表示:

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3)由于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因而所受浮力相同,且有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4)同一艘轮船从河里到海里,船会上浮些还是下沉些?

为什么?

2、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1.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师自制潜水艇模型演示实验来感受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2、引导学生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解释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漂浮:

F浮=G

下沉:

F浮

上浮:

F浮>G

3、气球和飞艇

原理:

ρ物<ρ空气,F浮>G物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

对于密度大于水的物体如钢铁材料可以做成空心,这样可以增大排水体积,从而增大可利用的浮力,使物体漂浮于水面.----轮船原理

教师从排水量来解释,用多媒体展示从物体浮沉条件及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的内容。

 

提示学生:

潜水艇能自由的浮沉,要得益于潜水艇的特殊构造——潜水艇有两个储水仓,储水仓能自由地进行充水和排水,从而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量潜水艇也是用钢铁作成的,可它为什么能在水中上浮和下潜呢?

总结:

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达到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从而决定上浮或下潜的。

分析:

潜水艇浸没水中后浮力的变化

 

对比实验:

一个充入空气和另一个充入氦气的气球,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它们在空气中的不同状态,从而得出气球升空的原理。

 

阅读课本58页,了解轮船相关知识,思考回答幻灯片的内容。

学生分析思考

讨论

回答

 

观察潜水艇模型在水中的运动情况,思考潜水艇是怎么利用浮沉条件来实现浮沉的。

听讲

观察

思考,回答

 

观察

思考,回答

 

通过老师一步步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将规律教学导入应用阶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自制模型向同学们展示潜水艇上浮和下潜的过程。

引导学生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潜水艇上浮,下潜的原因。

 

有机地融入了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物体的沉浮条件:

上浮:

F浮>G向上运动漂浮:

F浮=G静止V排

悬浮:

F浮=GV排=V物静止

下沉:

F浮

静止

二、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

1、G不变,F浮改变;

2、F浮不变,G改变

三、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1)工作原理:

采用“空心”,增大排开水的体积来增大浮力,使它能够漂浮着

2)排水量:

3)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浮体,因而所受浮力相同。

4)同一艘轮船从河里到海里浸入的体积变小

2、潜水艇:

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浮沉。

在液面下浮沉时V不变,浮力不变,重力改变,浮沉改变。

3、气球和飞艇的原理:

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氦气等。

原理:

F浮>G物,物体在空气中

附送:

2019年(秋)六年级生物上册4.5《热胀冷缩》教案上海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2.理解双金属片的工作原理。

3.学会使用体温计

过程与方法:

1.能用粒子理论解释热胀冷缩的现象;

2.能用热胀冷缩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过程激发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用粒子理论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用热胀冷缩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

用粒子理论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

学生用:

(每个实验组)教材130页的活动4.20的所有实验仪器,双金属片,体温计(学生自带),普通实验室用温度计。

教师用:

自动火警警报系统,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教学内容与设计说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乒乓球瘪了,怎样让它变回原状,为什么?

问:

为什么用热水不能用冷水,有什么道理吗?

思考,回答

解释:

空气受热膨胀

再现学生比较熟悉情景,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答案的兴趣。

固体的热胀冷缩

 

问:

空气受热可以膨胀,其它的固体、液体、气体,受热或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呢?

问:

你能否设计实验,研究一下固体受热或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问:

用现有的仪器怎样实验?

指导实验,提供帮助。

 

问:

生活中有没有其它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结论1:

经过大量的实验人们发现通常情况固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讨论:

设计实验,交流评价

讨论:

各仪器的用途及实验步骤。

活动1:

学生按照教材活动4.20-1进行实验、观察并思考。

现象结论:

铁球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

举例

 

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中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问:

你能否设计实验,研究一下固体受热或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问:

用现有的仪器怎样实验?

指导实验,提供帮助。

 

问:

生活中有没有其它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结论2:

经过大量的实验人们发现通常情况液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讨论:

设计实验,交流评价

讨论:

仪器各部分的用途及实验步骤。

实验

学生按照教材活动4.20-2进行实验、观察并思考。

描述现象:

加热后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了,说明液体的体积膨胀了;而冷却后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说明液体的体积缩小了。

举例

 

将研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分别对液体、气体、固体进行热胀冷缩的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问:

怎样设计实验研究气体在受热和冷却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呢?

 

指导:

指导实验,提供帮助

 

结论3:

气体受热膨胀,冷却收缩

讲: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

通常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实验仪器

学习:

教材中提供的仪器,体会它的优点。

活动3:

学生按照教材活动4.20-3实验

描述现象:

 

这次设计是有难度的,在设计之后去分析使用教材提供的仪器,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

问题1:

物质的任何变化都是由于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变化。

在热胀冷缩的现象背后,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怎样变化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用粒子理论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并交流:

物体受热时,粒子运动加剧,粒子之间的间隙增大,而遇冷时粒子之间的间隙减小,形成了物体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独立的进行思考,是对粒子理论的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同时该过程也激励学生不断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1

体温计

 

讲:

温度计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仪器。

谁能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问: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体温计是一种特殊的温度计。

你知道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的不同之处吗?

问:

你知道如何使用体温计吗?

 

学生发言:

介绍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活动4:

学生观察普通温度计与体温计(自带)的差异并描述体温计的特点。

学生介绍

活动5:

相互帮助,学习使用体温计测自己的体温。

用热胀冷缩原理解释温度计的工作较为简单故放在双金属片之前。

普通温度计的使用比较溶液,而体温计的使用相对较难因此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体温计

 

应用2:

双金属片

演示:

演示火警警报系统。

问题:

警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哪一部分?

它是怎样工作的?

讲:

双金属片的结构:

由两片不同的金属接合而成。

问:

为什么双金属片受热后会弯曲?

 

活动6

观察、分析、回答:

双金属片;受热后弯曲使电路接通,电铃就会响。

 

小组讨论:

分析,受热时两种金属膨胀程度不同,双金属片向膨胀程度较小的一边弯曲。

通过仔细观察

发现双金属片的工作情况,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欲望。

 

应用

3

 

讲:

热胀冷缩现象的发生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如何防止这些麻烦呢,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你能解释吗?

引导、聆听

 

活动7:

根据教材132页的四幅图,解释生活中防止热胀冷缩带来的危害的办法。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物体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

2.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

课堂小结,巩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小结。

 

五、训练与评价

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小组成员的参与性

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

至少3/4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

至少一半的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献策

仅有1、2个人参与小组活动

小组责任的分配

任务被平均分配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

任务被小组的绝大部分成员分担

任务仅被小组中的1/2成员分担

小组任务仅由小组中的某一个人承担

交互的质量

小组成员显示出了极好的倾听能力和领导能力,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的方式共享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小组成员显示出了娴熟的交互能力,他们能够围绕任务中心进行生动的讨论

小组成员显示出了一定的交互能力;他们能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观点;显示出了一定的讨论和选择能力

小组成员之间很少进行交互;他们仅进行简短的会谈;部分学生对于交互不感兴趣、分心

小组成员的角色扮演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角色;小组成员有效的行使自己的角色

每个小组成员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但是角色定义不明确或者说小组成员没有坚持行使自己的角色

小组成员被分配了一定的角色,但是他们没有坚持行使自己的角色

小组成员之间并没有进行角色分配

六、课后拓展

探究:

相同条件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膨胀程度不同。

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把在相同条件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膨胀程度不同作为一个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但是,即使同是固体,膨胀程度也有差别。

而且设计这样的实验证明结论,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短短的课堂上是比较困难了。

所以,为了降低课堂难度系数和节省课堂时间,也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个知识点,我把这部分设计成了课后拓展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