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2021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docx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docx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

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效应分析对江西发展路径的启示

  [摘要]利用引力模型计量上海和香港与泛珠三角等地区的相互引力关系,结果发现上海在大多数地区的经济联系程度超过香港,并有加速扩张的趋势,具有明显的规模和区位优势;香港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对中南部和西部地区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具有先发优势;两地的竞争态势愈加明显。

作为泛珠三角经济区成员的江西需要主动调整发展规划,靠拢增长极,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引力模型;江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3―0123―04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正式成为付诸实施的国家战略。

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既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转型、加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关键环节;对于发挥比较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将引发深刻的区域经济格局调整。

早在2003年,回归后的香港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想,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与香港、澳门一起组成建成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区,形成“9+2”格局,将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地区纳入香港的辐射范围和经济腹地。

正在加速成为经济中心的上海,与业已具有这个中心地位的香港势必形成新的竞争合作局面,在上海和香港两大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下的区域经济体将面临怎样的调整效应?

这既是重要的理论命题,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

  本文将以标准引力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区域相对引力系数模型;通过对上海和香港与各地区经济的吸引强度进行定量计算,界定各自辐射范围,解析地区经济联系的空间内在结构,分析上海和香港的合作竞争关系,并以泛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江西为例重点考察其对区域经济规划和发展路径的调整效应,引申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二、现有研究成果回顾

  

  关于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和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学术界逐步认识到上海最终成为综合性经济中心,需要逐步推进建设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进程(陈彪如、连平,1994);并且这些互为条件的整体战略举措,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金融、经济中心的上海与全国各地区关系、尤其是上海和香港各自的辐射范围及其互动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政策探讨等命题,至今仍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如:

潘英丽,2003;高洪民,2009;方文全,2010)。

尤其是关于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合作关系、其对各地的影响以及各地区的反应和对策,相应的理论研究尚不够深入和系统,急需加以深化。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引力模型(GravityModel)是最为常用的分析方法。

经济学引力模型是Tinbergen(1962)等人对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和扩展,用于描述了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经济联系与各自的国民经济总量成正比例、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例的关系。

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表明,这一模型具有可靠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强调空间与距离因素的内在经济意义,可以反映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如Helpman和Krugman,1985)的核心观点,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成为了研究地区和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最成功的实证工具,常用于分析经济体之间的一体化和竞争合作关系,国内外研究文献中都有成功的应用例子。

如MeCallum(1995)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双边贸易和区域一体化,证实了地理因素的重要作用;通过使用引力模型分析美国各州和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流量,得到了著名的“边界效应”命题,深入分析了区域内部距离、地理区位和世界市场对双边贸易的重要作用。

国内的实证研究文献中,郑毓盛和李崇高(2003)应用引力模型分析地区间经贸关系,度量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造成的效率损失。

总之,引力模型对于地区间经贸关系和一体化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而言,也是一个合适、规范的分析框架。

  

  三、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引力模型的经典形式有:

Tij=kPiPj/d2ij(i≠j;i=1,2,…,n;j=1,2,…,n)。

其中Tij是经济体i和经济体j之间的引力,n为经济体的数量;Pi和Pj是经济体的经济规模;dij为两地问的距离;k为系数。

本文主要讨论上海、香港作为金融、经济中心的吸引、辐射力度和范围。

令i=1,2,建立一个相对引力系数模型:

T0j=T1j/T2j=k1/k2?

P1/P2?

d22j/d21j

  

(1)

  其中T1j、T2j为上海和香港对各地区的相对引力系数;T1j、T2j分别为上海、香港与其他地区的引力:

T1j=k1P1Pj/d1j2和T2j=k2P2Pj/d2j2。

我们主要考察T0j这一相对引力系数。

当T0j>1时,说明上海对该地区的引力大于香港;当T0j0j=1时,即T1j=T2j,说明上海的引力等于香港的引力;引力点在理论上就是两个城市的吸引辐射范围的分界点,划定了彼此的经济“势力范围”。

方文全(2010)已经深入地计量了上海和香港与其他省级经济区的相对引力关系,证实沪港双城分别依托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作为其经济腹地,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的双引擎。

就经济规模、吸收辐射范围,以及形成的区域经济合力和发展潜力而言,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心的作用更为明显,目前已经远远超过香港,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在引力模型中,Pi和Pj是各经济体的经济规模,通常以GDP乘以人口总数来衡量。

除了总体经济规模之外,本文还分别考察金融业、航运业、进出口总额、本地贸易等行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情况。

按照上述度量方法,各产业的规模分别采用该产业的增加值乘以该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内地各地区的进出口贸易从业人数以贸易中的批发从业人数替代)。

  dij为两地间的距离。

考虑到在我国实际经济活动中铁路运输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运输方式,铁路里程数是经济体间距离的合适代理变量;同时各个省会城市均为该省级经济区的经济中心,本文取上海和香港到各个省会城市间最短的铁路里程数为两地距离。

  k为系数,其取值旨在反映和调整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一体化进展,考虑到香港与内地虽有差异但长远来看具有趋同的前景,而内地地区之问也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等障碍。

为简化起见,本文对k1和k2均取值为1。

  另外,为了考察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相对引力消长过程,本文在计量过程加入时间维度,计算出相应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考虑公布数据的可得性,其中总量和第三产业的样本期为1994―2008年,分产业的数据为1999―2008年。

  本文分析所涉及的数据包括上海、香港和其他省级地区的GDP、人口和距离等数据。

内地各地区的经济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和《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香港的数据均来自香港政府统计处(http:

//www.censtatd.gov.hk),并经计算整理,其中以港元为单位的香港本地产值数据,按历年港元对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中间价平均值折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

各省会城市之间的铁路里程数据来自《中国电子地图(2009)》。

  利用以上模型式

(1)和相应的数据,我们计算出上海和香港对其他省级地区的引力和相对引力系数,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业、进出口、本地贸易部门,以及第三产业和总体经济规模等数据衡量的指标。

限于篇幅,这里没有给出地区间相对引力及时间序列的详细数据,仅列出2008年的计算结果(表1)。

  

  结果显示,以2008年为例,从总体经济规模的引力强度上看,上海与浙江和江苏的相对引力系数最大,达到198.2和107.3,对安徽和山东的系数达到26.7和13.8;而香港最大的系数是对广东的40.8,只与上海对山东和安徽的引力强度相当,明显弱于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程度。

从引力范围来看,香港仅在广东和海南两地的相对引力系数大于上海,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区则区别不大。

  香港与泛珠地区的紧密关系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香港对广东的系数最大为122.0,远超上海对浙江、江苏的66.5、36.0。

但其中交通运输业、国际贸易和本地贸易等行业,香港仅与广东和海南的联系更加密切,作为贸易中心的对外窗口作用逐渐弱化,并逐渐为上海的外向型和内需型兼备的动力模式取代。

  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作用表现得比较突出,尤其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及相邻地区的对比中优势仍然非常明显。

香港与广东的相对引力系数最大达到138.9,与泛珠三角和湖北等中南部、西南部地区的联系程度明显大于上海;上海与浙江和江苏的系数为58.2和31.5,与安徽、山东的系数为7.8和4.1,与其他地区的数据虽然大于香港,优势并不突出。

  结合历史数据的变化趋势来分析,沪港两大金融中心的辐射效应经历了明显的调整过程。

进入21世纪之前,香港拥有明显的规模和先发优势,在所有的领域中都具有明显的引力优势。

在此之后,上海的作用强度迅速大幅上升,在大多数地区超过香港且有加速增强的趋势;而香港仅在中南部地区还能保持着优势。

总之,沪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作为各自的直接辐射区和腹地,发挥中国经济的引擎作用,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这种增长极的作用,正在经历着动态演变的过程。

就区域经济合力和发展潜力而言,上海的中心作用将更为明显,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而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对内地广大的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仍然具有较强、但正在迅速减弱的吸收辐射作用。

  引力模型所强调的引力是由经济规模和地理因素共同决定的区域经济联系,是地区从拥有资源禀赋到形成竞争优势的过程;而地理因素意味着经济成本、政策协调成本的节约和发展战略的合理化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依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有必要深入探讨泛珠三角经济区规划等区域发展路径。

在泛珠三角“9+2”格局中,9个省区市定位于作为香港的辐射区和腹地,本文的分析结果为此提供了实证依据,也发现区域内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对各自的区域整合发展路径提出不同观点。

计量结果显示,泛珠三角地区中,香港与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的经贸联系确实非常密切,但是与江西和福建的关系比较独特,紧密程度比不上长三角与之的联系。

尤其对于江西来说,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和新兴的海西经济区之间,理论上处于彼此引力断裂区,是上海和香港两大经济中心以及海西经济区的辐射边缘,经济联系薄弱。

因此,准确判断江西的定位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首先,江西属于泛珠三角的成员,接受来自香港的辐射,承接来自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但这一路径要考虑香港影响力逐渐减退的趋势和珠三角产业转移成本上升的问题。

二是江西紧邻福建,以新兴的海西经济区为龙头,但这一路径需要考虑引力源头是否足够强大和可持续的问题。

三是面对上海的辐射,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这一路径的前景显然更加明确。

  目前江西经济规划中有着“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区域发展路径。

这一思路有其全面性与现实合理性,也要强化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内外部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具体的政策措施。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部地区,江西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在中部地区也处于比较落后的行列,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更比不上禀赋条件相近的湖北、湖南和安徽等省份,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江西缺乏明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和合理的发展路径、缺乏依托强势增长极的发展思路。

相比之下,湖北大力推进本地武汉城市群建设,安徽主动靠拢长三角,湖南积极融入珠三角,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所以,在今后的区域规划中,江西需要充分考虑与上海经济中心的天然联系和发展前景,更加积极自觉地依托增长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和政策协调等措施上加大力度,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进行区域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简要结论和启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加快,上海凭借其巨大的经济规模、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完整的产业结构,影响力越来越大,愈发具有增长极的全局效应。

在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竞争合作过程中,上海和香港两地对经济腹地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局面可能更为常态化;两地需要合理分工、有效合作和加强协调,以避免重演内地地区间市场分割、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第二,面对沪港经济金融中心的发展和竞争引发的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作为泛珠三角的重要成员、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近邻,江西的定位和发展路径需要调整,就近靠拢强势增长极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可能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第三,在“十二五”规划及以后的经济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江西需要应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发展转移的前景,调整区域发展路径,挖掘动态比较优势,制定更合理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彪如,连平,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条件的探索――兼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J],世界经济研究,1994,(4)

  [2]潘英丽,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

沪港的目标定位与分工[J],世界经济,2003,(8)

  [3]高洪民,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与沪港竞合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10)

  [4]方文全,沪港双城记: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0,(11)

  [5]Tinbergen,Jan,1962,“ShapingtheWorldEconomy:

SuggestionsforanInternationalPolicy”,NewYork:

TwentiethCenturyFund

  [6]Helpman,Elhanan,andPaulR,Krugman,1985,“MarketStructureandForeignTrade:

IncreasingReturns,Imper-fectCompetitionandtheInternationalEconomy”,Cambridge,MA:

MITPress

  [7]MeCallum,John,1995,“NationalBordersMatter:

Canada―USRegionalTradePatterns”,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5(3),pp,615―623

  [8]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2003,

(1)

  

  [责任编辑:

陈齐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