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2014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docx

《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docx

高考备考考前热题练习一教师版定稿刘希国

2020年高考备考11月考前热题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旦:

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⑴众人:

本指普通人。

这里兼指改革的反对者。

自新法出,反对者多有。

吕诲《论王安石疏》中诽谤王安石是"大奸似忠","大诈似新","见利忘义"等。

甚至连华山崩坍,天久不雨,也认为是王安石的过错,还说"去安石,天必雨"。

而司马光也说:

"王安石不合妄生奸诈,荧惑圣聪。

"(《奏弹王安石表》)故本篇约作于熙宁三年(1070)。

⑵是:

众人所说之"是"。

非:

众人所说之"非"。

喜:

喜事。

病:

可忧之事。

⑶莽:

王莽(前45-23),字巨君,西汉元帝王皇后之侄。

汉平帝时为大司马,领尚书事,权倾天下。

《汉书·平帝纪》载:

时"群臣奏言:

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赐号安汉公,一时"颂声并作"。

后篡汉建立新朝,劳役频繁,民不聊生,遭农民起义军推翻,被杀。

⑷四国:

指西周初管、蔡、商、奄四个诸侯国。

旦:

姬旦,即周公,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后与商国国君武庚等起兵反周。

周公东征,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平定叛乱。

事见《史记·鲁周公世家》。

⑸轻重:

正确地衡量轻重高下。

⑹铢两:

比喻分量轻。

铢:

古代重量单位,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千钧:

比喻分量重。

钧:

古代重量单位,为三十斤。

这两句说:

只有圣人才能正确衡量人,不会把铢两之轻当成千钧之重。

⑺彼:

指众人。

⑻美恶:

好坏,优劣。

【翻译】判断一个人时,即使大家都厌恶或者喜欢他,我们也绝不能人云亦云,轻易为人言左右,必须要审慎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事实上,以人之好恶来判断别人,是很少不出错的。

所以,智者方能善察真伪,从不轻信人言,一定要有审慎的考察、扎实的调研、全面的分析、清醒的判断,才能明辨是非真伪,不为他人所误。

【赏析】王安石变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

他们给王安石横加种种罪名,必欲去之而后快。

面对保守派的围攻,王安石表现出镇定的态度,并予以有力回击。

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

三四句,就举例为证。

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

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

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

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

王安石要实施改革,必须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

对于造谣非议,王安石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

读这首诗,可以想见王安石执拗不屈的个性,也可以给他的名言“人言不足恤”找到最为合适的注脚。

从诗歌艺术方面看,此诗并不算好,全篇以议论为诗,以散文笔法为诗,既缺乏形象,又缺乏情感,读来少有滋味。

虽然表现出宋诗重议论的共同特点,但艺术上终落下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4.B(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

故选B。

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15.

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2分)

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3分)

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自己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依山而建的楼阁密集、高耸。

(3)《赤壁赋》中客人心中的疑虑消除,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16.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修路,对山水而言,破石动土,刀砍斧凿,撕裂植被是不可避免的。

路,就像一条长长的沟壑,山水之间。

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但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且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京承高速,就是其中一条梦境般的快速路。

不但看不出丝毫的撕裂痕迹,反而使人感到,这山水,这路,原本就是的一体。

这一切,是修路人用智慧、汗水营造出来的。

这山山岭岭,这广袤的野地,虽无言则有心,记着他们的风餐露宿,记着他们的流血与牺牲。

这的路面,这些令人心惊的高山隧道,令人叹为观止。

何谓劳动?

就是用一颗热血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创造出人间奇迹的行为。

路旁燃烧的那一排排火炬树,把山野和路面映照得格外鲜艳,使之生机盎然。

这,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

而那些曾经盛开的波斯菊,刚刚谢去,有些花朵仍坚持在枝头。

还有野山菊,(),是专门用来表彰种植它们的那些修路者的。

尤其,金山岭下的那些野山菊,一丛丛、一片片地微笑在那里,仿佛与巍峨长城有个约定似的。

它们遥相呼应,。

这,也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分割鬼斧神工延展心照不宣B.分割天造地设延展心有灵犀

C.切割天造地设延伸心照不宣D.切割鬼斧神工延伸心有灵犀

17.C(切割:

将物体分隔开。

分割:

把一个整体或有联系的事物强行分开。

根据语境,一条沟壑将山水隔开,结合前面的“刀砍斧凿”应用“切割”。

鬼斧神工:

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

天造地设:

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工。

结合“这山水,这路”分析,选用“天造地设”。

延伸:

延长,伸展。

延展:

延伸,扩展。

根据语境“修路”应为“延伸”。

心有灵犀:

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

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照不宣:

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也指互相之间明白或共同认可一件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断;对方心中所想所希望的予以回应,而无需对方提醒。

结合“遥相呼应”“修路人留下的佳作”分析,选用“心照不宣”。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虽然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却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B.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C.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D.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尽管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也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18.C(第一处语病“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属于前后脱节,应该为“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作状语,排除A项、B项;第二处语病是关联词语运用不当,这里没有递进关系,只是并列关系,因此把“不但是……而且是”改为“不再是……而是”,排除D项。

故选C。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热闹闹开得正盛,像是晚秋摆出的一道盛宴

B.像是摆出的一道晚秋盛宴,热热闹闹开得正盛

C.像是晚秋摆出的一道盛宴,热热闹闹开得正盛

D.热热闹闹开得正盛,像是摆出的一道晚秋盛宴

19.A(根据前后内容分析可知,“盛宴”在后,排除B项、C项。

“摆出”的施事者应该是“晚秋”,排除D项。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由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构成。

所谓“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

的确,,但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纵观历史,,远超文字、词汇、和语法。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形成的普通话,这样的流变从未停止。

但是,,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20.汉语语音(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音的变化之大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1处,根据前句中的“约定俗成谓之宜”可知,该出说的是是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2处讲的是语言的发展变化,根据前面讲的“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由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构成”,以及后一句“远超文字、词汇、和语法。

”可知该出处说的是语言中的语音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处,根据前面的“但是”,和下一句“更是……”的递进关系,可知由上句说语言的功能不仅仅起到沟通的作用,更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所以该出填写“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中新社北京8月13日电190余件从清代沉船“泰兴号”出水的瓷器在经历打捞、售卖、回购后从海外回流,13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泰兴号”沉船为清代道光年间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国商船,船货以清中晚期民窑瓷器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属器等。

20世纪90年代,该沉船被国外商业团队打捞,出水文物在国际市场拍卖出售。

2018年,泮庐集团从海外购回10万余件该沉船出水瓷器。

近日,经由德化县人民政府推介,将其中40余类、共190余件瓷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瓷器多为19世纪初期福建省闽南地区所产,以青花瓷为主,兼有少量白釉瓷、褐釉瓷、红绿彩瓷等。

此次收藏的“泰兴号”沉船文物为清代中晚期具有明确纪年及沉没地点的历史遗物,出自目前发现同时期较为罕见的大型贸易商船,对研究19世纪中国对外海洋贸易情况、外销产品结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闽南瓷窑业技术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1.示例:

190余件清代沉船出水瓷器回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数量——190余件,朝代——清代,名称——沉船出水瓷器,事件——回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意义——有重要研究价值,每个要点1分)

【解析】解答压缩语段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

本题选文是新闻,第一段是导语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二段介绍沉船出水瓷器的相关情况,是对第一段的详解;第三段指出这些沉船出水瓷器的重要价值。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高品质生活、对精神家园厚度的向往与追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在公众欣赏水平、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博物馆热”的出现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尤其是假期,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成为不少家长暑假安排的热门选择。

但是,人群的喧闹声,嬉戏追赶的孩子,躺在两个座位上的游客,将一只腿放到座位上抠脚的参观者,脚踩栏杆地台打电话的游客……在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游客意见簿上,有多名游客都表示了对于“不文明参观行为”的不满,“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参观时总会被他人的说话声打断思绪”。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封倡议书(统一用“民乐一中一学生”的名义,日期为2019年10月8日),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立意要求:

“让游客有尊严的享受游览的过程”,离不开旅游文明的建构。

避免“像在逛农贸市场”,既需要博物馆优化管理和服务,也需要公众提升文明素养,塑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规则与边界意识。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旅游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的需求、理念、情感和文化勾连起来的经济活动,是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

和一般旅游景点不同,博物馆需要参观者多一些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从博物馆的角度看,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应当细化观众的参观诉求,通过预约制度、区分专业团体场合社会大众场来提供精细化服务;应当灵活设计开放时间来对接需求,抑或设置一个复制品专场让小朋友有机会现场体验。

这样方能让高涨的精神文化诉求找到出口,让公众更加体面、优雅的欣赏文物、走进文化。

可以从博物馆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立意,也可以双管齐下从以上两个方面立意。

【立意】

请不要打破历史的沉寂;让游客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离不开旅游文明的建构;对在外旅游的人们来说,文明礼貌的参观游览行为,合理得当的举止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德;博物馆需要参观者多一些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历史是沉寂的,文化是有声的,博物馆里珍藏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需要我们宁心静气地去倾听和感受,管理好自己的一言一行。

【结构】

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文明参观博物馆倡议书》,首段联系材料引出观点。

第二段是博物馆的作用,“博物馆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传递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

第三、四段分析原因,青少年自身原因,成年人原因。

第五、六段是解决的办法,“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的辅导”“同时,对博物馆来说”,做到这些,“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归于宁静,让文物保持应有的庄严感”。

二、文体要求:

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

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

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直接写“倡议书”三个字;也可以有创意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如“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书”

(2)称呼:

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

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

”“广大的妇女同胞们:

”等。

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3)正文:

说明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4)结尾:

要表示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一般不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5)落款:

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关于文明参观博物馆的倡议书

眼下,不少博物馆已成为游客出行计划中的重要一站,尤其很多家长和孩子,更将博物馆作为到一座城市旅游必去的打卡地。

正值暑期,重庆三峡博物馆就吸引了众多前来参观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各地游客。

但是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殊不知,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参观的“底色”。

博物馆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传递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

博物馆无论大小,都要求前来参观的游客进馆后保持安静、做到文明,这不仅是为了不影响他人,更重要的是,面对先人留下的文明成果,需要保持足够的尊崇与敬畏。

尽管博物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各个显眼的地方张贴有文明标语、在馆内每个展厅内安排有文明劝导秩序员、保洁员,但不文明现象仍然未能断绝。

来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中,青少年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喧哗吵闹的声音很大。

以至于身处博物馆之内,感觉与游览诸如洪崖洞、磁器口等网红景点并没有太大不同。

博物馆之所以变成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场所——“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引导不够、教育不力。

同样值得反思的还有成年人的不良示范。

无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外出旅游,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随处扔垃圾,上厕所不冲水,排队等候跨越黄线;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扎堆吵闹……一个不经意的不文明行为可能不会对本人造成什么影响,但一定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他人的旅行体验。

特别是在博物馆这类富含教育意义的场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可能影响其他人的参观体验,更会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底色,不能“像逛农贸市场”。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的辅导,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博物馆里珍藏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需要我们宁心静气地去倾听和感受”,进而对那些历史和文物产生敬畏之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当然,家长和老师更要为孩子们做好文明参观的表率,并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对孩子的失范行为进行批评和纠偏。

同时,对博物馆来说,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突出博物馆庄严的一面,而不是简单的文明提醒;另一方面有必要增加一些惩罚性措施,如设置“黑名单”,将不文明参观者纳入信用惩戒,借助网络曝光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归于宁静,让文物保持应有的庄严感。

民乐一中一学生

X年X月X日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译文】每天凌晨,在繁星点点的时候,这原本是酣眠的良辰,作者却早已整驾上路了,又疲惫又寒冷,确是苦不堪言,于是他对这种生活发生了怀疑,不禁扪心自问,如此奔忙劳碌意义究竟何在?

(底,何,什么)在孤月的清晖之下,作者看到了马的疲惫身影,内心里生出对它的怜意。

马的形,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对象化;对马的怜悯,其实就是作者的对影自怜;这种心境之下的月亮,自然也显得那么孤单寂寞。

接着,孤月西落了,一声报晓的鸡鸣划破黑夜,渐渐可以辨认出那深青色的群山了。

万山环绕,更令作者感到道路之艰、身心之疲惫;远处鸡鸣,亦暗示了作者身处不见人烟的荒山,孤零无人语:

这句写得虽具开阔气象,但一个"苍"字,仍给诗情增添了一份悲苦苍凉之意,由此,诗人对手足同胞的思念之情,也自然向高峰处涌去。

这两句景语也是情语,是诗人心态的写照。

于是,颈联便唱出了。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的戚苦之调。

无数次的念归,可是从未真的归去,而今又到了年终岁暮,更难知何时能踏上归程;离家愈久,愈是恋家,时时思念自己的弟弟,现在,只能是天各一方,无从团圆,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体验兄弟的至情。

最后二句,诗又回到清晨赶路的现实,他这时面对的是深深的大壑,高高的山崖,还有强劲的晨风。

不用说,这样的环境再次强化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的波涛再次涌起,但是诗人似乎不愿再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写下去,于是故意逃脱,自寻宽解:

如此猛烈的风或许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

这一笔似是荡开,似是感情的排遣,心理的安慰,但因为这番幻想事实上是不可能之事,所以诗中一直蕴含着的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情,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14.C(诗中一直蕴含着的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情)

15.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6分)

15.

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③用典。

典出《诗经•采薇》。

上句多次的“曰归”,可是不能真的归去,而今又到了年终岁暮,极尽故园之思”)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赤壁赋》中作者写泛舟江上,感到飘然离世,超然独立,如同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

(2)《虞美人》中表现词人李煜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引出对故国往事感叹的句子是“,”。

(3)李白在《行路难》中通过“,”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表现了其内心的苦闷和茫然。

16.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长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

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提醒我们:

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停滞不前。

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接纳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

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     )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上,扎根于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不是要,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汲取 墨守成规  丰富  沾沾自喜B.吸取 墨守成规  丰富  趾高气扬

C.吸取 故步自封  丰厚  趾高气扬D.汲取 故步自封  丰厚  沾沾自喜

17.(3分)D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C.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18.(3分)B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体现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19.(3分)B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萤火虫的食物是蜗牛。

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

     ?

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很细,很尖利。

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

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

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

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然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