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名师整理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成都学业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叫做 (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D.岩石圈
【解析】选B。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一块草地,一个池塘等,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2019·雅安质检)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恐龙化石和钟乳石B.小树和玩具狗
C.电脑病毒和病毒D.细菌和冬眠的蛇
【解析】选D。
恐龙化石、钟乳石、玩具狗、电脑病毒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小树、病毒、细菌和冬眠的蛇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3.(2019·东莞质检)下列现象中,与其他三种现象有本质区别的是 ( )
A.舞草“跳舞”
B.气球充气太多而发出爆炸声
C.向日葵向着太阳转
D.母马生小马
【解析】选B。
舞草、向日葵、母马都是生物,它们具有的现象是生命现象。
气球是非生物,气球充气太多发生爆炸是非生命现象。
4.根据生物的用途进行分类,玉米属于 ( )
A.家畜 B.作物 C.宠物 D.家禽
【解析】选B。
从用途看玉米属于农作物,是植物。
5.(2019·东莞质检)猪笼草受到小虫的触碰时,叶片会合拢,这一现象属于生命特征中的 (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需要呼吸
C.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解析】选C。
猪笼草受到小虫的碰触,叶片会合拢,是猪笼草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6.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
A.惊弓之鸟B.蜻蜓点水
C.杯弓蛇影D.望梅止渴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特征的判断。
A项是鸟对弓所作出的反应,C项是人对弓映在杯中的影子作出的反应,D项是人对语言文字作出的反应,B项属于蜻蜓的繁殖行为。
7.对于一棵生活在花园中的玫瑰来说,影响它生存的环境因素是 ( )
A.阳光、空气和水分
B.花园里的所有动物
C.花园里的其他植物
D.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
【解析】选D。
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环境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8.(2019·东莞质检)属于影响池塘中草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
A.同种类的鱼B.池塘中鸣叫的青蛙
C.池塘中水的温度D.池塘中的水草
【解析】选C。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池塘中同种类的鱼、青蛙、水草都是影响草鱼生活的生物因素。
9.(2019·东莞质检)海南森林茂密,但沙特阿拉伯与海南同纬度的地区却是荒漠,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
【解析】选C。
同一纬度的地区在阳光、温度等方面相似,海南地区降雨多,沙漠地区降雨少,因此水分是造成两个地区植被差异的决定性原因。
10.(2019·海口质检)犀牛成群生活时,如果遇到狼群,雄牛会围成一圈,头朝外面,把雌牛和小牛围在圈内,避免被狼伤害,这种现象称为( )
A.竞争B.合作C.捕食D.寄生
【解析】选B。
犀牛的这种行为是同种生物相互帮助的现象,属于同种生物的合作。
11.(2019·衡阳质检)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
A.缺二氧化碳B.缺阳光
C.缺氧气D.水温太低
【解析】选B。
马里亚纳海沟比较深,阳光照射不到,因此海沟内没有植物,只有鱼虾,鱼虾能运动,能到其他海域取食。
1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剖析题干信息:
清明、端午两个节气气温不同,栽种的植物不同,说明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解析】选B。
清明、端午气温不同,栽种的植物不同,因此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13.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
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
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
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 (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记录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
理解掌握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并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
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14.(2019·雅安质检)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 )
A.制约环境B.影响环境
C.改变环境D.适应环境
【解析】选D。
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这种现象主要是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组别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毫升
22℃
30个
28只
B组
蒸馏水
500毫升
10℃
30个
9只
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
A.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B.水量过多
C.水温太高
D.水中没有水草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对实验变量的理解。
根据题意需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但从表格中可以得出两组不同变量,即水质、水温,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互动探究】
(1)上题中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提示:
把A、B两组的水温都控制在22℃,其他设计条件不变。
(2)上题中若要探究水温对蛙卵孵化的影响,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提示:
A、B两组都用河水,其他设计条件不变。
16.(2019·长春质检)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 )
A.有污染和无污染B.肥沃和干燥[来源:
]
C.室温和低温D.有空气和无空气
【解析】选B。
对照实验中变量控制的原则是控制唯一变量。
土壤的肥沃和贫瘠是单一变量,干燥和潮湿是单一变量,肥沃和干燥有两个变量,不能构成对照。
17.(2019·衡阳质检)在人工草场,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结果发现草籽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天然草场,草生长良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食物链被破坏
B.缺水
C.虫子的繁殖能力过强
D.环境污染
【解析】选A。
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食虫鸟无法进入,害虫会大量繁殖,使草场受到破坏。
18.(2019·雅安质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落花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阳光
【解析】选C。
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动植物的遗体、粪便由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
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微生物给分解掉了。
19.构成农田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生物成分及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分别是 ( )
A.猪、鱼 消费者B.人 消费者
C.人 管理者D.农作物
生产者
【解析】选D。
农作物是农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物成分。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其他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20.(2019·漯河质检)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遭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 ( )
A.城市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解析】选D。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复杂,动植物品种多,食物链复杂,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其他三种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破坏后恢复容易一些。
21.下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树林、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类三个不同种群的生物生长繁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B、C依次代表的是树林、食虫鸟和植食性昆虫
B.生产者是B,它决定着C的数量
C.从曲线看
该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破坏
D.该条食物链为B→A→C
【解析】选A。
由题图可知,A的相对量最多,是生产者,C的相对量变化影响B的相对量,且C增多后B也增多,因此食物链为A→C→B,即A代表树林,B代表食虫鸟,C代表植食性昆虫。
从图中可看出三者的相对量和相对比例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大的变化,说明
生态系统没有被破坏。
生产者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着消费者的数量。
22.(2019·菏泽学业考)下面所述的生命现象与其实例不相符的是 ( )
A.生物具有遗传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生物能影响环境——仙人掌能够生活在荒漠中
C.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木耳从朽木中获取有机物
D.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人体内的部分代谢终产物随汗液排出
【解析】选B。
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3.下列谚语或成语与对应的生物学解释不相吻合的是 ( )
A.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遗传现象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生物的捕食关系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
(1)理解谚语或成语的字面意思。
(2)与生物的基本特征相对应。
【解析】选A。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不仅包括后代与后代之间的差异,还包括亲代与后代之间的差异,蕴含变异这一生物学知识,并非遗传。
24.(2019·莱芜学业考)玉米是莱芜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村广泛种植。
玉米农田中 ( )
A.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B.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生物成分少,自动调节能力弱
D.病虫害是影响其动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解析】选C。
玉米农田中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如昆虫是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农田是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人是影响其动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25.(2019·江西学业考)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Y
B.四种绿藻中X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C.池塘出现水华后又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
【解析】选C。
光线随水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分析图中数据可知,水层最深时Z的数量最多,说明图中最适合弱光环境的是Z;W随着水深度增加个体数量逐渐减少,说明W主要分布在最上层;池塘为水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该包括其他植物、所有动物和微生物等。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50分)
26.(7分)分析材料:
中山陵是个美丽的地方,它里面有许多花草树木,其中有许多名贵的品种,有的花木树龄高达百余年,我们发现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些工作人员给苗木浇水、治虫、施肥,有些树木只需要治虫、施肥,在水的方面要求不高。
有时到了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还要给一些新移栽的树木搭上一个凉棚,而对松、杉、柏之类的树,一般不需要这方面的工作(老师傅们说,它们很耐热),到了冬天,有些苗木还要搬到暖棚里去,否则会过不了冬。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们有时发现树木上有小毛毛虫、小毛毛虫有时被鸟吃了,这是生物间的______关系。
在有些农田里,如果没有人管理,会杂草丛生,甚至比农作物还要多,这说明生物间存在着__________关系。
(3)影响树木生长
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两类。
【解析】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温度、土壤等。
生物和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合作、竞争等关系,鸟吃小毛毛虫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稻田里的杂草和农作物之间争夺养分、水分、生存空间等,是竞争关系。
答案:
(每空1分,共7分)
(1)水 阳光 温度
(2)捕食 竞争 (3)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27.(8分)请运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
名词或生物学原理填空:
(1)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那儿缺少生物生长所需要的____________。
(2)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
绝,鹿群的数量变化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
(3)樟树的________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樟树通过该作用又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气候。
这一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
(1)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缺少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2)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把狼杀绝,鹿由于没有天敌,数量增加;当超过一定数量时,会破坏草原,使草原上的草(鹿的食物)减少,鹿因食物不足,数量会随着草的减少而减少。
因此鹿群的
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3)樟树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表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樟树通过蒸腾作用又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气候,这表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
(每空2分,共8分)
(1)水分
(2)先增加后减少
(3)蒸腾 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28.(8分)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既能使农民增产增收,又可以保护农村环境,防止农村环境污染。
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的部分结构模式图。
请分析回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图中所列生物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农作物的秸秆可以作为家畜的饲料,家畜的粪屑可以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原料等事实说明,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________利用,从而
大大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既使能量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又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4)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很快就会变化,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取代。
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较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仔细识图:
(1)确定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从图中能找出能量利用的环节。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
(1)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
因此,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同时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作为食物,并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分解者将动植物的残体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属于生产者,家畜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
(3)生态农业从能量角度看,它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比传统的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4)在该生态系统中,由于其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人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很快就会变化,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
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取代。
答案:
(每空1分,共8分)
(1)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农作物→家畜
(2)家畜 食用菌、蚯蚓
(3)多级 能量利用率
(4)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29.(10分)(2019·昆明学业考)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禾谷类→______→鹰。
(2)鹰与食虫鸟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填“捕食”或“竞争”)关系。
(3)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还应有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________。
(5)若由于农田周边的树木被砍伐,食虫鸟的数量骤减,昆虫数量剧增而造成农作物减产。
这说明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
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图中有2条食物链①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②禾谷类→食草籽的鸟→鹰,最短的是②。
(2)鹰捕食食虫鸟,二者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3)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图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禾谷类),消费者(食草籽的鸟、昆虫、食虫鸟和鹰)。
因此还缺少分解者。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把太阳能输入生态系统中。
(5)当食虫鸟的数量大量减少时,昆虫的数量则会迅速增多,因昆虫数量增多导致农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
(每空2分,共10分)
(1)食草籽的鸟
(2)捕食 (3)分解者
(4)太阳能 (5)自动调节
30.(7分)(2019·威海学业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因为它们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下面以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依存。
昆嵛山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润,为多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有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赤松林,还有栎树、刺槐等1170多种植物,这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茂密的植被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昆嵛山因而被誉为“天然氧吧”,这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依存。
昆嵛山野生动植物多达2330多种,这些生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
右图为昆嵛山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该食物网中生物通过________关系和竞争关系相互影响与依存。
比如,松毛虫泛滥,会危害到赤松,但________的数量会随之增加,从而控制松毛虫的数量,降低赤松林所受的危害。
(3)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与依存的原因。
生物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使得生物必须依靠环境生存,从而形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在该食物网中,能利用非生物环境中的简单物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网中的其他生物都通过食物链获得物质和能量,比如,鹰获得物质和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短的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制造或获得的有机物最终都要被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其途径一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二是通过________(答一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分解遗体。
【解析】
(1)昆嵛山气候条件优越,植物生长好、种类多,这说明生物的生长受环境的影响,茂密的植被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分析食物网可知,生物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当松毛虫增多时,以松毛虫为食的大山雀也相应增加,从而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3)绿色植物(草、赤松)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通过食物链获得有机物,图中的食物链有草→鼠→蛇→鹰;草→鼠→鹰;赤松→鼠→蛇→鹰;赤松→鼠→鹰;赤松→松毛虫→大山雀→鹰;赤松→松毛虫→大山雀→蛇→鹰。
生物制造的有机物一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二是通过微生物(分解者)分解遗体。
答案:
(每空1分,共7分)
(1)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影响环境
(2)捕食 大山雀
(3)草、赤松 草→鼠→鹰 分解者(细菌、真菌)
31.(10分)(2019·普洱质检)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
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内容: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A.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B.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
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
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鼠妇,静置2分钟。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D.实施计划: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实验记录: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时间(分钟)
环境
2
3
4
5
6
7
8
9
10
11
明亮
3
2
2
2
2
3
2
2
1
2
阴暗
17
18
18
18
18
17
18
18
19
18
E.结论:
光对鼠妇的生活_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________的环境中。
F.表达和交流。
请问:
(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______
(2)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 ( )
A.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C.所有的条件都不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解析】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作出假设: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设计方案: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
这样,在盒里就形成明亮与阴暗两种环境,是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
对照实验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唯一的变量,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到表中。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明亮环境中平均鼠妇约为2个,阴暗环境平均约为18个,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
答案:
(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0分)B.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2分) C.
(2)明亮 阴暗
(3)①相同 E.有 阴暗
F.
(1)光照
(2)D(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