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992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docx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docx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混凝实验

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表面水化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不能依靠其自身的重力而发生自然下沉,而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通过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粒脱稳,颗粒相互凝聚在一起形成矾花。

混凝处理的效果不仅与混凝剂的投量有关,同时还与被处理水的PH、水温及处理过程中的水力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水和废水混凝处理的最佳混凝条件(投药量、pH及水力条件)的确定方法;

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3、了解混凝过程中凝聚和絮凝的作用及其表现特征;

4、了解絮体的产生及其聚集增大的基本过程;

5、深入理解不同混凝剂混凝效果的差别及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的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是胶体颗粒长期处于稳定的分散悬浮状态的主要原因,胶粒所带的电荷即电动电位称ξ,ξ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及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程度,胶粒的ξ位越高,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越高。

胶体颗粒的ξ位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

式中:

——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

——系数,为3.1416;

——水的粘度(Pa·S),(此取

);

——颗粒电泳迁移率(

);

H——电场强度梯度(V/cm);

D——水的介电常数D水=8.1。

通常,

电位一般值在10-200mv之间,一般天然水体中胶体颗粒的

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以后,只要该电位降至-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相反,

电位降为0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效果。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的效果。

投加量不足或投加量过多,均不能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

不同水质对应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也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确定。

向被处理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l2(SO4)3)后,生成Al(Ⅲ)化合物对胶体颗粒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影响,同时还受水PH的影响。

若pH<4,则混凝剂的水解受到限制,其水解产物中高分子多核多羟基物质的含量很少,絮凝作用很差;如水pH>8-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而生成带负电荷,不能发挥很好混凝效果的络合离子。

水力条件对混凝效果有重大的影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胶体颗粒发生凝聚而脱稳,之后相互聚集,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最后长大至能发生自然沉淀的程度。

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水流的混合条件,在凝聚阶段,要求在投加混凝剂的同时,使水流具有强烈的混合作用,以便所投加的混凝剂能在较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被处理水体中,起压缩双电层作用,降低胶体颗粒的

电位,而是其脱稳,此阶段所需延续的时间仅为几十秒钟,最长不超过2min。

絮凝(混合)阶段结束以后,脱稳的颗粒即开始相互接触、聚合。

此阶段要求水流具有由强至弱的混合强度。

以一方面保证脱稳的颗粒间相互接触的机率,另一方面防止已形成的絮体被水力剪切作用而打破,一般要求混合速度由大变小,通常可用G值和GT值来反映沉淀的效果,G值一般控制在70~20,GT值为104-105之间为宜。

三、实验仪器、装置

实验搅拌机示意图

1——电机2——烧杯3——搅拌桨4——传动齿轮

六联搅拌器、光电式浊度仪、1000ml烧杯6个、移液管(1ml、2ml、5ml)、秒表、50ml注射器1个;

Al2(SO4)3混凝剂(10g/l)、FeSO4混凝剂(10g/l)、10%NaOH溶液、10%HCL溶液、滴管、精密pH试纸、普通滤纸若干、原水水样1桶

四、实验内容以及步骤:

(A)、确定最佳混凝剂和最小投药量

1、测定原水特征(水温、pH、浊度)

2、取2个1000ml烧杯,将其置于搅拌器上,向烧杯中各注入600ml原水,启动搅拌器,使搅拌器处于慢速搅拌状态,向烧杯中投加已配置的Al2(SO4)3和FeSO4混凝剂,直至杯中出现矾花为止,此时的混凝剂投量即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量。

静沉10分钟,观察矾花的形成,并判断最佳混凝剂。

(B)、测定最佳投药量

1、取6个1000ml烧杯并依次分别编号(1~6)并将他们按顺序安放在搅拌器上。

2、根据A确定的混凝剂的最小投量,取最小投量

的为1号杯的投加量;取最小投加量的5倍作为6号杯的投加量。

2~5烧杯为最小投量的1.0、1.5、2.0、3.0、4.0倍。

3、各组用移液管一一对应将上述混凝剂量移入6个编号(1~6)的小试管中,备用。

4、开启搅拌器,使其使用搅拌的快速而剧烈的混合状态,同时将3中所备的混凝剂一一对应加入烧杯中,并同时开始计时,进行快速混合,转速约300r/min,1min快速混合结束后,调节搅拌仪转速至中速,转速约150r/min,3min。

最后慢速搅拌,转速为50r/min,8min。

5、关闭搅拌器,静置5min,用50ml注射器,分别从烧杯中取上清液,立即永光电式浊度仪分别测定水浊度,并记录。

6、分析浊度与投加量的关系,找出相应的最佳投药量。

(C)、测定最佳的pH值

1、取6个烧杯编号(1~6),分别装600ml原水水样,然后分别用10%得HCL和NaOH溶液将原水的pH值分别调至3,4,5,7,8,9。

2、取6个小试管分别装入最佳投药量的混凝剂,备用。

3、将调节pH后的6个水样(1000ml烧杯)置于搅拌器上,开启搅拌器,同时分别将相同数量的最佳投药量的混凝剂加入各个水样中,并开始计时,按最佳投药量实验的操作步骤重复。

4、关闭搅拌器,静置5min,用50ml注射器分别从各烧杯中取出上清液,立即用光电浊度仪分别测定其水浊度。

5、作出pH与出水浊度之间的关系,试确定最佳pH值。

五、思考题

(1)本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将混合强度分快、中、慢三个档?

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实现混凝对水力条件的要求的?

(2)试根据实验结果说明混凝剂投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硫酸铝和硫酸亚铁的混凝剂效果哪种更好些,为什么?

 

实验二过滤试验

过滤是通过滤料去除水中杂质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过程。

过滤不仅可以去除水中细小悬浮颗粒杂质,而细菌病毒有机物也会随浊度降低而被去除。

本实验采用石英砂为滤料。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清洁滤料层过滤时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方法;

2、进一步深化理解过滤的基本机理;

3、深入理解反冲洗强度与滤料层膨胀高度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过滤

本实验采用单层均匀石英砂滤料进行过滤实验,过滤过程中,原水从过滤柱的上部流入,依次经过滤料层、承托层、集水区,从滤柱的底部流出,在清水过滤过程中,主要考察清洁滤料层随过滤速度的变化,其各滤料层的水头损失变化情况。

过滤过程中滤料层内始终保持清洁状态,因而在同一过滤速度下,各滤料层内的水头损失不随过滤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原混水的过滤过程中,滤料层通过对混水中杂质的机械截留时间而使水中杂质得以去除,滤料层中的水头损失将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在经混凝后的混水果率过程中,水中的杂质主要通过接触絮凝的途径而从水中得以去除,其滤料层中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类似于原混水过滤,但其随过滤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速度要比原混水过滤时快,且其出水水质要比前者好。

在过滤过程中,随滤料层截污量的增加,滤层的孔隙度m减小,水流穿过砂层缝隙的流速增大,导致滤料层水头损失的增加。

均匀率料层的水头损失(H)计算:

式中:

K——无因次数,取4-5

d0——滤料粒径(cm)

——过滤速度(cm/s)

L0——滤料层厚度(cm)

——水的运动粘滞系数(cm2/s)

——滤料颗粒球形度系数,可取0.8

m——滤料层的孔隙度(=1-G/V/r,G为滤料重量,r为滤料的容重,V为滤料层体积)

本实验采用清水过滤。

2、反冲洗

为了保证过滤后的出水水质及过滤速度,过滤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滤料层进行反冲洗,以使滤料层在短时间内恢复其工作能力。

反冲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原理是一样的。

反冲洗开始时,承托层、滤料层未完全膨胀,相当于滤池处于反向过滤状态。

为使滤料层中截留的杂质在短时间内彻底清洗干净,必须使滤料层处于完全的膨胀状态,但滤料层的膨胀高度大小与反冲洗所需的时间、反冲洗强度及反冲洗的用水量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滤料层膨胀前后的厚度,可用下式计算出滤料层的膨胀率e:

L-L0

e=*100%

L0

式中:

L——滤料层膨胀后的厚度(cm)

e——滤料层膨胀率(%)

三、实验装置:

1、滤料层2、承托层3、水泵4、水泵进水阀

5、过滤进水阀6、过滤出水阀7、过滤出水流量计

8、放空阀9、测压管阀10、反冲洗进水阀11、反冲进水流量计

四、实验步骤:

采用衡水头变滤速的过滤方法,过滤开始前,先测定衡水位的水面高度,并记录。

(1)、打开水泵进水管、水泵开关及各测压管开关;

(2)、打开过滤进水阀门,调节25l/h,待测压管中水位稳定后,读取各测压管中的水位值,并加以记录;

(3)、增大过滤流量,使进水流量依次为50l/h、100l/h、150l/h、200l/h、250l/h,重复步骤

(2),进行读数和记录;

(4)、关闭过滤进水阀门,关闭水泵及各测压管;

(5)、用卷尺测量各测压管间滤料层的厚度及滤料层的总高度,记录;

(6)、根据测定结果作出滤速与各测压管水头损失值间的关系曲线并进行分析。

2、滤柱反冲洗实验

(1)、量出滤料层的原厚度;

(2)、开启水泵,慢慢开启反冲洗进水阀门,调至反冲进水流量为1000l/h,使滤料层膨胀完全膨胀,待滤料层表面稳定后,记录此时的滤料层高度;

(3)、重复

(2)降低反冲洗进水流量,使反冲洗进水量依次为900l/h、800l/h、700l/h、600l/h、500l/h、400l/h、300l/h,待滤料层表面稳定后,记录对应的滤料层高度。

(4)、作出反冲洗流量与滤料层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加以分析。

五、思考题

1.本实验中,滤柱测压管口的间距是相等的。

请结合实验结果分析说明在清水过滤过程中各测压管间的水头损失是基本相等的原因。

2.你认为本实验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可作怎样的改进?

实验三曝气实验

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空气、活性污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中,以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工程设计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常需通过实验测定氧的总转移系数KLa,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和动力效率,为合理的选择曝气设备提供理论依据。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主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转移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

(2)掌握测定修正系数α、β的方法;

(3)了解各种测定方法和数据整理的方法和特点。

二、实验原理

评价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方法有两种:

(1)不稳定状态下的曝气实验。

试验过程中,水样中溶解氧的浓度是变化的,由零到饱和浓度随时间而增加,并在达到饱和浓度时水中的DO值保持恒定;

(2)稳定状态下的试验。

试验过程中,由于水中存在耗氧物质而使水中的DO浓度保持不变。

本实验可用清水或典型的污水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也可在生产运行条件下进行。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实验仅进行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清水和污水在不稳定状态下的曝气试验,其原理如下:

用清水和污水进行实验室的曝气实验时,先用无水亚硫酸钠(或氮气)进行消氧(脱氧),使水中的溶解氧降至零,然后进行曝气,直至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升高到接近饱和的水平。

假定在曝气过程中,液体是完全混合的,氧向水中的转移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则水中溶解氧DO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dC/dt——氧转移速率(mg/lh);

KLa——氧总转移系数(1/h);KLa可以认为是一综合系数,其倒数表示水中的溶解氧由C变到Cs所需的时间,是气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积的函数。

Cs——试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某时刻t时水中的实际溶解氧浓度(mg/1)

将上式积分得:

ln(Cs-C)=-KLa·t+常数

上式表明,通过试验测得Cs和相应于每一时刻t时水中的溶解氧C值后,绘制ln(Cs-C)与t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为KLa,如下图所示,

ln(Cs–C)与t的关系曲线图

由于氧的转移受到水中有机污染物、无机物等的影响,造成同一曝气设备,在同一条件下,氧在清水与污水转移速率的不同,并导致水中氧的饱和浓度也不一样。

此外,由于曝气设备的性能特征参数均是在清水中的试验条件下得出的,因而要合理的选择在污水处理中使用的曝气设备,必须考虑污水水质与清水水质的不同对曝气设备性能的影响,即必须考虑氧在污水转移速率与其在清水中转移速率的不同。

为此,引入氧转移速率的修正系数α和溶解氧饱和度的修正系数β的概念。

α和β的定义分别为:

α=KLaw/KLaβ=Csw/Cs

同时,由于污水中所存在的有机物要耗氧,其耗氧速率γt,因而氧在污水中转移的基本公式为:

dC/dt=KLaw(Caw-C)-γt

式中:

KLaw——氧在污水的总转移系数(l/min)

Caw——氧在污水中的饱和浓度(mg/1);

γt污水有机污染物的耗氧速率(mg/lh)

C——t时刻污水氧的浓度(mg/l)

dC/dt——污水中氧的转移速率(mg/lh)

通过测定同一条件下,同一曝气设备曝气过程中;清水中的KLa和Cs值及污水中的KLaw,Caw和γt值,即可算出α和β值。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1、实验装置

本实验所用实验装置为自制的4套曝气槽系统,包括有机玻璃曝气槽、溶氧仪和充氧泵等设备,如下图所示。

曝气实验装置

2、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

(1)溶氧仪1台

(2)无水亚硫酸钠(化学纯)若干

(3)氯化钴催化剂

(4)温度计(0~50℃)1支

(5)精密pH试纸(中性范围)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准备

(1)溶氧仪的校正

①溶氧仪探头电解质的配制和安装;

②将电极浸入10%的亚硫酸钠(配制时用温水将亚硫酸钠溶化)溶液中,10min后校正零点;

③将电极从亚硫酸钠溶液中取出,用清水冲洗后放在空气中轻轻晃动电极或浸在被空气饱和的饱和水中5min,校正定位电位器,使溶解氧表的指针达到相应水温下的饱和值;

④重复②③两步,使溶解氧仪的校正达到理想的状态,备用。

(2)水样的配制

①用自来水作清水水样。

用10%的亚硫酸钠溶液消去清水中的溶解氧。

注意,亚硫酸钠的用量要适当(可作试验,用氯化钴作催化剂),以略过量为好。

备用

②用污水处理厂曝气池出水上清液作污水水样。

同样用10%的亚硫酸钠溶液消去污水中的溶解氧。

注意,亚硫酸钠的用量要适当(可作试验)、以略过量为好,备用。

注:

消氧剂亚硫酸钠的用量可用如下方法确定:

先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DO]值,然后用下式计算所需的亚硫酸钠量G:

2Na2SO3+O2=2Na2SO4

G=[Do]原水样×8×V×l.5(mg)

式中:

G——亚硫酸钠的用量(mg):

[D0]——原水样的溶解氧浓度(mg/1);

V———原水的体积

(1);

1.5——安全系数。

2、清水中KLa、Cs的测定

(1)向曝气槽中装入适量已消去溶解氧的清水水样(蒸馏水);

(2)将溶氧仪探放入水中适当位置,并打开电源;

(3)开启充氧泵进行曝气,开启溶解氧仪,同时开始计时;

(4)记录不同时刻水中溶解氧DO的浓度值并观察其变化,直至水中落解氧达到稳定饱和为止;

(5)关闭充氧泵和溶氧仪;

(6)作出清水曝气实验所得的In(Cs—C)~t关系图,确定KLa值

3、污水中KLaw、Caw的测定

(1)向曝气槽中装入适量已消去溶解氧的污水水样(蒸馏水);

(2)重复清水试验中的

(2)~(5)步,但溶氧仪不关闭。

(3)停止曝气后,观察在不曝气状态下污水中溶解氧的衰减速率。

记下不同时刻溶解氧的读数(由于污水中存在有机污染物,使得水中的溶解氧浓度降低)

由于停止曝气后,Law为零,则有:

dC/dt=γt所以所测得的C~t间的关系曲线应为如图4-5所示的形式。

(4)作出污水实验中所得的In(Cs—C)~t关系图,确定KLaw值

测定了污水的γt值,便可以利用上面介绍的有关关系式求出污水中的KLaw、Caw的测定

4、α、β值的测定

根据清水水样曝气实验中所测定的KLa、Cs和污水水样曝气实验中所测定Klaw、Caw值,即可计算α、β值。

五、实验思考题

1、测定α、β的意义何在?

影响α、β的因素有哪些?

2、试述曝气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

3、试分析污水KLaw值小于清水中KLa值的原因。

4、试比较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你认为哪一种误差小些?

实验四除尘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旋风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形式及运行操作,进一步提高对除尘器除尘机理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袋式除尘器是过滤式除尘器的一种,是使含尘气流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的装置。

本实验是以旋风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两级串联的除尘系统来测定粉尘的分级除尘效率及总效率。

三、实验装置、流程和仪器

(一)实验装置、流程

本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含尘气体进入系统,通过旋风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将粉尘从气体中分离,净化后的气体由风机经过排气管排入大气,所需含尘气体浓度由发尘装置配制。

实验所用粉尘为医用级滑石粉。

为在实验过程中能定时地连续供给粉尘,控制发尘浓度,实验系统设有粉尘发尘装置1。

粉尘发尘装置可采用吹尘器作为动力,将定量供给的粉尘发散成实验所需含尘浓度的气溶胶姿态。

通风机9是实验系统的动力装置,本实验选用9-19No3.5A型离心通风机,转速为2900转/min,全压为2869Pa,流量550m3/h,所配电动机型号Y90S-2,功率为1.5kw。

通风机入口前设有阀门8,用来调节除尘器处理气体流量和过滤速度。

脉冲喷吹清灰是利用(4~7)

105Pa的压缩空气进行反吹,故配制一台小型空气压缩机11,脉冲喷吹耗用空气量为0.03~0.1m3/min。

(二)实验仪器

1、秒表

2、托盘天平分度值为1g1台

四、实验步骤

1、启动风机,调整风机入口阀门,使之达到实验要求的气体流量,并固定阀门;

2、用托盘天平称出发尘量G1,作好发尘准备;

3、通过发尘装置均匀地加入发尘量G1,用秒表记下发尘时间ι,按式(A)计算出除尘器入口气体的含量尝试Cj;

4、称出旋风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的收尘量GS1,GS2,按式(B)计算出除尘器出口气体的含量浓度CS1,CS2;

5、按式(C)计算两级除尘器的分级效率η1、η2,按式(D)计算总除尘效率η;

6、进行三组测定试验,并做好记录;

7、测定试验完成后,进行袋式除尘器清灰,选择压缩空气(4

105~7

105Pa),清灰周期(1~3min),脉冲时间(0.1~0.2s),进行清灰操作;

8、实验结束,整理好实验用的仪表、设备,计算、整理实验数据。

五、计算

(一)除尘器进、出口浓度计算

式中:

——除尘器进口、出口的气体含尘浓度,g/m3

——发尘量与除尘量,g

——发尘量与除尘量,g

——发尘时间,s

(二)除尘器效率计算

式中:

——除尘效率,%

(三)总除尘效率计算

=1-(1-

)(1-

式中:

——总除尘效率,%

六、实验记录和处理

除尘效率测量结果记录

表4-1-3除尘效率测定结果记录表

测定次数

发尘器

(g)

发尘时间

(s)

除尘器进口气体含尘浓度

(g/m3)

旋风除尘器收尘量

(g)

旋风除尘器出口气体含尘浓度

(g/m3)

旋风除尘器效率

(%)

布袋除尘器收尘量

(g)

布袋除尘器出口气体含尘浓度

(g/m3)

布袋除尘器效率

(%)

总除尘效率

(%)

1

2

3

 

实验五粉尘真密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测定真密度方法之一———比重瓶法

二、实验原理

真密度是指将吸附在尘粒表面的内部的空气排除以后测得的粉尘自身的密度。

本实验采用抽真空方式,使在比重瓶液面下粉尘所含气体得以赶出,从而达到测定目的。

三、仪器

50mL比重瓶二只电子天平一台

干燥器一只抽真空装置一套

滤纸若干恒温水浴一套

四、测定步骤

将比重瓶洗净、烘干,用天平称至恒重G1;

将粉样放在100℃±10℃的烘箱中,烘干1小时,然后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取10g左右烘干的粉样加到比重瓶中,用滤纸擦去瓶外粉尘,用天平称重得粉尘与比重瓶重G2,而实际加入的粉尘样品重量为G3,G3=G2-G1;

向装有粉尘样品的比重瓶内慢慢注入蒸馏水,至比重瓶一半高度,然后按图所示接入抽气系统;

抽气系统开始工作,先把三通阀门旋到放空一侧,启动真空泵,然后把三通阀门慢慢地旋到接通比重瓶的一侧,开始抽气,轻轻地摇动比重瓶,赶走粉尘间夹带的气体,但不要摇得过急,以防尘粒从比重瓶内飞出;

抽到比重瓶内的气泡渐渐减少,直至基本消失后,停止摇动,慢慢地旋动三通阀门,使比重瓶与大气接通,让空气慢慢的送入比重瓶内,关闭真空泵电门,然后取下比重瓶;

再向比重瓶内加入蒸馏水,直到加满,盖上比重瓶塞,放入恒温水浴内约30分钟,恒温条件随室温而变,一般调节恒温水浴温度高出室温5℃左右;

取出比重瓶,用滤纸擦干瓶外水滴,放在天平中称重得G4;

将比重瓶中粉尘倒出,然后洗净比重瓶,将蒸馏水加入比重瓶,直到加满,盖上瓶塞,放入恒温水浴内约20分钟,然后称重得G5,恒温条件如6条。

五、计算

式中:

——尘粒真密度(kg/m3)

V——恒温水浴温度下的蒸馏水密度(g/cm3),可查表

G1——比重瓶重(g)

G2——比重瓶加粉尘样品的重量(g)

G3——比重瓶内粉尘样品的实际重量(g)

G4——比重瓶加粉尘样品加水的重量(g)

G5——比重瓶加水的重量(g)

不同温度下蒸馏水的密度

温度(℃)

15

20

25

30

35

蒸馏水密度

0.9991

0.9982

0.9971

0.9957

0.9941

六、注意事项

1、在做本实验前,应复习下电子天平的操作方法。

2、由于抽气管道是玻璃材料制成,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用微力摇动比重瓶,既要赶走粉尘间的气体,又要分配保护装置。

七、记录格式

比重瓶编号

1#

2#

恒温水浴温度(℃)

V(g/cm3)

G1(g)

G2(g)

G3(g)

G4(g)

G5(g)

V0(kg/m3)

测定平均值

 

 

环境工程学

实验指导书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实验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