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749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docx

《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docx

整理通信信息化热门词汇基础概念

ADSL(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是一种非对称的DSL技术,所谓非对称是指用户线的上行速率与下行速率不同,上行速率低,下行速率高,特别适合传输多媒体信息业务,如视频点播(VOD)、多媒体信息检索和其他交互式业务。

ADSL在一对铜线上支持上行速率512Kbps~1Mbps,下行速率1Mbps~8Mbps,有效传输距离在3~5公里范围以内。

现在比较成熟的ADSL标准有两种——G.DMT和G.Lite。

G.DMT是全速率的ADSL标准,支持8Mbps/1.5Mbps的高速下行/上行速率,但是,G.DMT要求用户端安装POTS分离器,比较复杂且价格昂贵;G.Lite标准速率较低,下行/上行速率为1.5Mbps/512Kbps,但省去了复杂的POTS分离器,成本较低且便于安装。

就适用领域而言,G.DMT比较适用于小型或家庭办公室(SOHO),而G.Lite则更适用于普通家庭用户。

ARP,(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

“地址解析”就是主机在发送帧前将目标IP地址转换成目标MAC地址的过程。

局域网中,网络中实际传输的是“帧”,帧里面是有目标主机的MAC地址的。

ARP协议

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简单地说,ARP协议主要负责将局域网中的32位IP地址转换为对应的48位物理地址,即网卡的MAC地址,比如IP地址为192.168.0.1网卡MAC地址为00-03-0F-FD-1D-2B。

整个转换过程是一台主机先向目标主机发送包含IP地址信息的广播数据包,即ARP请求,然后目标主机向该主机发送一个含有IP地址和MAC地址数据包,通过MAC地址两个主机就可以实现数据传输了。

应用:

在安装了以太网网络适配器的计算机中都有专门的ARP缓存,包含一个或多个表,用于保存IP地址以及经过解析的MAC地址。

在Windows中要查看或者修改ARP缓存中的信息,可以使用arp命令来完成,比如在WindowsXP的命令提示符窗口中键入“arp-a”或“arp-g”可以查看ARP缓存中的内容;键入“arp-dIPaddress”表示删除指定的IP地址项(IPaddress表示IP地址)。

arp命令的其他用法可以键入“arp/?

”查看到。

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

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

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

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

IPv6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扩大地址空间、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改善服务质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证、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

显然,IPv6的优势能够对上述挑战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贡献。

其中最突出的是IPv6大大地扩大了地址空间,恢复了原来因地址受限而失去的端到端连接功能,为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当然,IPv6并非十全十美、一劳永逸,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IPv6只能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过渡需要时间和成本,但从长远看,IPv6有利于互联网的持续和长久发展。

IDC(InternetDataCenter),即互联网数据中心。

是指在互联网上提供的各项增值服务服务。

他包括:

申请域名、租用虚拟主机空间、主机托管等业务的服务。

IDC即是InternetDataCenter,是基于INTERNET网络,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

IDC提供的主要业务包括主机托管(机位、机架、VIP机房出租)、资源出租(如虚拟主机业务、数据存储服务)、系统维护(系统配置、数据备份、故障排除服务)、管理服务(如带宽管理、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系统漏洞诊断),以及其他支撑、运行服务等。

QoS(QualityofService),中文名为“服务质量”。

它是指网络提供更高优先服务的一种能力,包括专用带宽、抖动控制和延迟(用于实时和交互式流量情形)、丢包率的改进以及不同WAN、LAN和MAN技术下的指定网络流量等,同时确保为每种流量提供的优先权不会阻碍其它流量的进程。

QoS是网络的一种安全机制,是用来解决网络延迟和阻塞等问题的一种技术。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网络只用于特定的无时间限制的应用系统,并不需要QoS,比如Web应用,或E-mail设置等。

但是对关键应用和多媒体应用就十分必要。

当网络过载或拥塞时,QoS能确保重要业务量不受延迟或丢弃,同时保证网络的高效运行。

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是指利用公用电信网络为用户提供专用网的所有各种功能。

由于采用了“虚拟专用网”技术,即用户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专用的网络,用户既不需要建设或租用专线,也不需要装备专用的设备,就能组成一个属于用户自己专用的电信网络。

虚拟专用网是利用公用电信网组建起来的功能性网络。

不同类型的公用网络,通过网络内部的软件控制就可以组建不同种类的虚拟专用网。

例如:

利用公用电话网可以构建“虚拟专用电话网”。

MPLS(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是一种在开放的通信网上利用标签引导数据高速、高效传输的新技术。

它的价值在于能够在一个无连接的网络中引入连接模式的特性;其主要优点是减少了网络复杂性,兼容现有各种主流网络技术,能降低50%网络成本,在提供IP业务时能确保QoS和安全性,具有流量工程能力。

此外,MPLS能解决VPN扩展问题和维护成本问题。

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是在一个局部的地理范围内(如一个学校、工厂和机关内),将各种计算机。

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

它可以通过数据通信网或专用数据电路,与远方的局域网、数据库或处理中心相连接,构成一个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系统。

简称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

“某一区域”指的是同一办公室、同一建筑物、同一公司和同一学校等,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

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扫描仪共享、工作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

局域网是封闭型的,可以由办公室内的两台计算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公司内的上千台计算机组成。

广域网(WideAreaNetwork,简称WAN),在一个广泛范围内建立的计算机通信网。

广泛的范围是指地理范围而言,可以超越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及于全球。

因此对通信的要求高、复杂性也高。

广域网简称WAN。

在实际应用中,广域网可与局域网(LAN)互连,即局域网可以是广域网的一个终端系统。

组织广域网,必须按照一定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相应的协议进行,以实现不同系统的互连和相互协同工作。

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的中文名为"虚拟局域网"。

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设备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数据交换技术。

这一新兴技术主要应用于交换机和路由器中,但主流应用还是在交换机之中。

但又不是所有交换机都具有此功能,只有VLAN协议的第三层以上交换机才具有此功能,这一点可以查看相应交换机的说明书即可得知。

  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虚拟局域网)技术的出现,主要为了解决交换机在进行局域网互连时无法限制广播的问题。

这种技术可以把一个LAN划分成多个逻辑的LAN——VLAN,每个VLAN是一个广播域,VLAN内的主机间通信就和在一个LAN内一样,而VLAN间则不能直接互通,这样,广播报文被限制在一个VLAN内。

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是指以无线信道作传输媒介的计算机局域网,是有线联网方式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并逐渐成为计算机网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适用于需要可移动数据处理或无法进行物理传输介质布线的领域。

随着IEEE802.11无线网络标准的制定与发展,使无线网络技术更加成熟与完善。

并已成功的广泛应用于众多行业,如金融证券、教育、大型企业、工矿港口、ZF机关、酒店、机场、军队等。

产品主要包括:

无线接入点、无限网卡、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关、无线网桥等。

APN(AccessPointName),即“接入点名称”,用来标识GPRS的业务种类,目前分为两大类:

CMWAP(通过GPRS访问WAP业务)、CMNET(除了WAP以外的服务目前都用CMNET,比如连接因特网等)。

  现在我们涉及到的APN具体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手机浏览器上网使用的,另一种是通过客户端软件来登陆服务器。

中国联通的2G业务WAP浏览器中使用的APN为“UNIWAP”,3G业务WAP浏览器使用的APN为“3GWAP”;中国联通的2G上公网使用的APN为“UNINET”,3G业务上网卡及上公网使用的APN为“3GNET“。

中国移动上内网的APN为“CMWAP“,上网卡及上公网使用的APN为“CMNET“。

WAP(无线应用通讯协议,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的第一阶段性产物。

这项技术让使用者可以用手机之类的无线装置上网,透过小型屏幕遨游在各个网站之间。

而这些网站也必须以WML(无线标记语言)编写,相当于国际互联网上的HTML(超文件标记语言)。

CMNET与CMWAP:

ChinaMobileNet与ChinaMobileWap

CMNET和CMWAP是中国移动GPRS网络的两个不同APN(AccessPointName接入点名称)。

CMNET提供了NAT服务,使用该服务的手机可以直接访问internet。

CMWAP只提供了WAP代理和HTTP代理,手机上网能访问的范围有限,接入时只能访问GPRS网络内的IP(10.0.0.172)。

因此CMWAP主要用于手机WAP上网,CMNET则是用于PC,笔记本电脑,PDA等设备实现GPRS上网。

两者手机上网的方式没有差别,如此划分是中国移动对手机上网服务对象的定位不同,所以他们的应用范围和自费标准不同。

PON(无源光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光纤技术,其在光分支点不需要节点设备,只需安装一个简单的光分支器即可,因此具有节省光缆资源、带宽资源共享、节省机房投资、设备安全性高、建网速度快、综合建网成本低等优点。

PON包括ATM-PON(APON,即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和Ethernet-PON(EPON,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两种,APON在传输质量和维护成本上有很大优势,其发展目前已经比较成熟。

APON和EPON具有很多PON的共同优点,APON和EPON之争本质上是核心网中的ATM和IP之争在接入网中的继续。

而GPON(千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是ITU-T的标准,可以灵活地提供多种对称和非对称上下行速率,传输距离至少达60km,在速率、速率灵活性、传输距离和分路比方面都比EPON有优势。

EPON(以太无源光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它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

它在物理层采用了PON技术,在链路层使用以太网协议,利用PON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以太网的接入。

因此,它综合了PON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

低成本;高带宽;扩展性强,灵活快速的服务重组;与现有以太网的兼容性;方便的管理等等。

GPON(Gigabit-CapablePON)技术是基于ITU-TG.984.x标准的最新一代宽带无源光综合接入标准,具有高带宽,高效率,大覆盖范围,用户接口丰富等众多优点,被大多数运营商视为实现接入网业务宽带化,综合化改造的理想技术。

GPON最早由FSAN组织于2002年9月提出,ITU-T在此基础上于2003年3月完成了ITU-TG.984.1和G.984.2的制定,2004年2月和6月完成了G.984.3的标准化。

从而最终形成了GPON的标准族。

基于GPON技术的设备基本结构与已有的PON类似,也是由局端的OLT(光线路终端),用户端的ONT/ONU(光网络终端或称作光网络单元),连接前两种设备由单模光纤(SMfiber)和无源分光器(Splitter)组成的ODN(光分配网络)以及网管系统组成。

对于其他的PON标准而言,GPON标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带宽,下行速率高达2.5Gbit/s,其非对称特性更能适应宽带数据业务市场。

提供QoS的全业务保障,同时承载ATM信元和(或)GEM帧,有很好的提供服务等级、支持QoS保证和全业务接入的能力。

承载GEM帧时,可以将TDM业务映射到GEM帧中,使用标准的8kHz(125μs)帧能够直接支持TDM业务。

作为电信级的技术标准,GPON还规定了在接入网层面上的保护机制和完整的OAM功能。

在GPON标准中,明确规定需要支持的业务类型包括数据业务(Ethernet业务,包括IP业务和MPEG视频流)、PSTN业务(POTS,ISDN业务)、专用线(T1,E1,DS3,E3和ATM业务)和视频业务(数字视频)。

GPON中的多业务映射到ATM信元或GEM帧中进行传送,对各种业务类型都能提供相应的QoS保证。

FTTH(FiberToTheHome),顾名思义就是一根光纤直接到家庭。

具体说,FTTH是指将光网络单元(ONU)安装在住家用户或企业用户处,是光接入系列中除FTTD(光纤到桌面)外最靠近用户的光接入网应用类型。

FTTH的显著技术特点是不但提供更大的带宽,而且增强了网络对数据格式、速率、波长和协议的透明性,放宽了对环境条件和供电等要求,简化了维护和安装。

FTTH属于接入网部分。

接入网就是市话局或远端模块到用户之间的部分,主要完成复用和传输功能,一般不含交换功能。

在历史上,这部分又称为本地环路或用户环路。

按照ITU-T的定义,FTTH就是光纤到达住户的门口,在端局和住户之间没有铜线,美国的FCC对FTTH中的“H”定义了新的含义,“H”既包括狭义上的家庭,也包括小型商业机构。

综合以上两种定义,FTTH定义:

FTTH是以光纤为传输媒介,为家庭、小型商业机构等终端用户提供接入到电信端局的服务,并具有信息复用/解复用功能。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FTTx,包括FTTP(光纤到驻地)、FTTB(光纤到大楼)、FTTC(光纤到路边)、FTTN(光纤到邻里)、FTTF(光纤到楼层)、FTTZ(光纤到小区)、FTTO(光纤到办公室)等。

定义的FTTH包括了FTTP、FTTF、FTTO、FTTN,其它FTTx不包含在内。

FTTN,光纤到节点(fiber-to-the-node)。

FTTN是光纤延伸到电缆交接箱所在处,一般覆盖200~300用户。

FTTN可采用PON接入技术。

FTTN和FTTH的区别:

FTTB是光纤连接到大楼,小型DSLAM设备布放在分线盒位置上,一般覆盖20~30用户而FTTH作为FTTx的最终形态,则是光纤直接连接到每个用户家庭。

一般来说,业界将FTTB和FTTH作为同一类,通称为FTTH,这是因为对运营商来说,技术上看这两者都需要新敷设一张庞大的光纤分配网络(ODN),且ODN建设方案相似;战略上看都是着眼提供未来5~10年发展需要的带宽能力,比如30~50Mbps/用户的带宽,可以说FTTB是FTTH的早期形态。

FTTH比FTTN建设成本较高,网络覆盖较为复杂,其用户带宽方面需要有很好的保障,因此在高端用户小区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而FTTN接入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光纤接入的成本,运营维护比较便捷,业务功能全面,是当前针对新建的普通居民社区的理想技术方案。

对于选择FTTB/H的运营商来说,普遍的观点是在新建区域建设FTTH,因为原材料铜的价格在上涨而光缆价格在下跌,并且光缆和铜缆的敷设费用相当,尤其是新建住宅也不存在已入住用户不愿意重新敷设线缆的风险;而对于已敷设铜缆的用户,则采用FTTB的模式,以规避入户重新铺设光纤的问题。

显然,FTTH投资是巨大的。

FTTN则是带宽与投资的折中,FTTN在满足用户带宽需要的前提下,采用最新的DSL技术,尽量使用长的双绞线,以提高DSLAM节点的用户容量,从而减少节点数量,减少投资和维护成本。

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是美国贝尔通信技术研究所提出来的同步光网络(SONET)。

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现ITU-T)于1988年接受了SONET概念并重新命名为SDH,使其成为不仅适用于光纤也适用于微波和卫星传输的通用技术体制。

它可实现网络有效管理、实时业务监控、动态网络维护、不同厂商设备间的互通等多项功能,能大大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管理及维护费用、实现灵活可靠和高效的网络运行与维护,因此是当今世界信息领域在传输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的热点,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MSTP(Multi-ServiceTransferPlatform,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指,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除应具有标准SDH传送节点所具有的功能外,还具有以下主要功能特征。

城域网是当前电信运营商争夺的焦点,目前城域网组网技术种类繁多,大致包括基于SDH结构的城域网、基于以太网结构的城域网、基于ATM结构的城域网和基于DWDM结构的城域网。

其实,SDH、ATM、Ethernet、WDM等各种技术也都在不断吸取其他技术的长处,互相取长补短,即要实现快速传输,又要满足多业务承载,另外还要提供电信级的QoS,各种城域网技术之间表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PTN(分组传送网,PacketTransportNetwork)是指这样一种光传送网络架构和具体技术:

在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媒质之间设置了一个层面,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以分组业务为核心并支持多业务提供,具有更低的总体使用成本(TCO),同时秉承光传输的传统优势,包括高可用性和可靠性、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便捷的OAM和网管、可扩展、较高的安全性等。

  

PTN支持多种基于分组交换业务的双向点对点连接通道,具有适合各种粗细颗粒业务、端到端的组网能力,提供了更加适合于IP业务特性的“柔性”传输管道;点对点连接通道的保护切换可以在50毫秒内完成,可以实现传输级别的业务保护和恢复;继承了SDH技术的操作、管理和维护机制,具有点对点连接的完整OAM,保证网络具备保护切换、错误检测和通道监控能力;完成了与IP/MPLS多种方式的互连互通,无缝承载核心IP业务;网管系统可以控制连接信道的建立和设置,实现了业务QoS的区分和保证,灵活提供SLA等优点。

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俗称“全球通”,由欧洲开发的数字移动电话网络标准,它的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

GSM系统包括GSM900:

900MHz、GSM1800:

1800MHz及GSM-1900、1900MHz等几个频段。

GSM系统有几项重要特点:

防盗拷能力佳、网络容量大、手机号码资源丰富、通话清晰、稳定性强不易受干扰、信息灵敏、通话死角少、手机耗电量低。

GPRS(整合封包无线服务,GeneralPacketRadioSystem)是封包交换数据的标准技术。

由于具备立即联机的特性,对于使用者而言,可说是随时都在上线的状态。

GPRS技术也让服务业者能够依据数据传输量来收费,而不是单纯的以联机时间计费。

这项技术系与GSM网络配合,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15kbit/s。

EDGE是英文EnhancedDataRateforGSMEvolution的缩写,即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

EDGE是一种从GSM到3G的过渡技术,它主要是在GSM系统中采用了一种新的调制方法,即最先进的多时隙操作和8PSK调制技术。

由于8PSK可将现有GSM网络采用的GMSK调制技术的信号空间从2扩展到8,从而使每个符号所包含的信息是原来的4倍。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

W-CDMA即WidebandCDMA,也称为CDMADirectSpread,意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日本公司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包括欧美的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厂商。

CDMA2000:

也称为CDMA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

TD-SCDMA:

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1999年6月29日,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向ITU提出。

CDMA2000是TIA标准组织用于指代第三代CDMA的名称。

适用于3GCDMA的TIA规范称为IS-2000,该技术本身被称为CDMA2000。

CDMA2000全名:

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2000,是从cdmaOne蜕变进化出来,支援3G的一种制式。

目的是确保投资发展CDMA的网络商,能够简单及有效率地由cdmaOne过渡到3G进程。

共分为两个阶段进化的cdma2000,第一阶段将提供每秒144Kbps的数据传送率,而当数据速度加快到每秒2Mbps传送时,便是第二阶段。

TD-SCDMA,TimeDivision-SynchronousCodeDivisionMult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