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720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0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学前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前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道题2分,25小题,共计50分)

1.“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

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2.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

“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A.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

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西周的宗法制

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3.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

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

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4.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此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  )

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B.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

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从封邦建国到设置郡县

5.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  )

A.谏诤权                B.审计权                 C.司法权                D.弹劾权

6.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7.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

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

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     C.削弱贵族集团    D.强化官僚政治

8.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反映了(  )

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

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

9.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10.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

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

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11.唐代除开国之君李渊外有19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2人,由大臣拥立的5人,由宦官拥立的9人,特殊事变继位的3人。

这种情况说明唐代(  )

A.统治阶级贪婪腐朽                                B.君相政争异常激烈

C.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12.《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                            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

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                            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

1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14.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

15.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记述,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

这一严格的要求标明(  )

A.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C.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D.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16.汉代民谣说: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

17.明清时期的货币与以往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货币体系有所不同,其特点是(  )

A.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                            B.统一使用带有年号的圆形方孔钱

C.规定以重量作为货币名称                    D.已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

18.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

A.土地私有制        B.中央集权制度     C.重农抑商政策    D.政治统治腐败

19.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

20.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

这两种思潮是指(  )

A.法家与道家        B.法家与儒家         C.墨家与兵家        D.黄老与儒家

21.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当指(  )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22.朱熹指出:

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

他强调格物致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3.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24.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  )

A.程灏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25.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共计3小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24分,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14分)

27.浙江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乌青镇(乌镇)地处江南水多,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四方宾客噩商贾,凡有事于浙者,率取径道,舳舻相望”。

明成化弘治年间,乌镇“宛然府城气象”,镇上汇集了各地韵商人和手工业者,而本镇“男子皆务耕桑,服商贾。

”“里人贾鬻他方,往楚豫间贸易,四时往来不绝”。

康熙年间的《乌青文献》说,若乌镇一区,市井数盈于万户,财赋所出甲于一郡。

乌镇四乡生产的湖丝,号称辑里丝,远销国内外。

每当新丝上市时,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十分繁忙。

清乾隆朝鸟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之内,居民相接,烟火万家”,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大市镇之一。

——摘缟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乌镇成为江南大市镇的条件。

(12分)

28.(24分)“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

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

“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

”……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

“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材料二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

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

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

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

而下无与分其职者。

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

”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原因。

(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

(6分)

(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

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

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

(4分)

一、选择题:

BCBBDDBDBCDBBBDCDAABBBCDC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异姓同姓都会遵循,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无关,故A项错误;周的宗盟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与会者有同姓与异姓,扩大统治者的力量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周的宗盟与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基础上,将周王室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相辅相成的关系,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早期(包括西周)政治的特点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故D项错误。

_

【答案】B

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中“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得出这一制度注重血缘亲情,韩非子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主张,故A项错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体现的是“仁政”“重民”思想,与亲情无关,故B项错误;西周的宗法制强调血缘,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主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_

【答案】C

3【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材料虽然涉及到了水德,但是和以德治国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治法统,故B项正确;采用终始五德说和经济交流无关,故C项错误;采用终始五德说和加强民族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

_

【答案】B

4【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材料没有涉及禅让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表明是诸侯争霸,“履至尊而制六合”是皇帝制,故B项正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是政治,而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是经济,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封邦建国是分封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表明分封制走向瓦解,故D项错误

【答案】B

5【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谏诤权,这是古代谏官的主要职权,古代谏官主要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等。

如教材中提到的唐谏官魏征是给事中。

他们常常谏诤政事之得失,唐时唐太宗下令,凡讨论军国大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奏事”就是说凡遇朝廷决策,谏官有权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故A项错误;它是对国家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决策编制的审核,井稽查财政上的不法行为。

唐时,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即有检查屯田、铸钱等内容;宋代的转运使司,既是掌管财赋的长官,又是监察官,其职权中有“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

到明清尤其是清代,凡封建衙门机构的收支帐目和会计报告,都要送呈都察院检查,故B项错误;这里的司法权,包括司法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前者自秦汉御史就有这种权力,而后者到南朝陈时始有之,陈时建立朝廷重官会审制度,御史中丞也参与司法审判。

后为唐所继承,唐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

可以说古代御史既是监察官又是司法官,故C项错误;它是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

汉代御史中丞,“佐天子,专掌纠劾”;而晋南朝时为激发监察官纠劾精神,竟允许“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弹者不必署名,即使弹劾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

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

监察官的弹劾对象可以说除皇帝之外的文武百官。

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征求上司如御史台长官的同意,最后裁决由皇帝决定,故D项正确。

_【答案】D

6【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门阀政治不是科举制摧毁的,故A项错误;钱穆主要关注科举制对人才培养的局限,与扩大政权基础和促进公平无关,故B.C项错误;“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可以看出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

_【答案】D

7

8【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故C项错误;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故D项正确。

【答案】D

9【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认识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

_【答案】B

10【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强干弱枝是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官吏任职问题,并未涉及分散军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的治国方略是重文轻武,故C项正确;守内虚外是指强化京师附近的守卫,而虚化边疆地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_【答案】C

11【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统治阶级贪婪腐朽的表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与宰相之间的权力争斗,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人数最少,说明了宗法制度所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D

12【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罢相的是明太祖,不是明成祖,故A项错误;都察御史的职责是监察职责,故B项正确;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C项错误;废除丞相,皇权高度集中,政治并没有清明,故D项错误。

【答案】B

13【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4【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没有解释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这使得中国传统农业收益大大高于欧洲,故B项正确;对农业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宗教黑暗统治不是欧洲单产低下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B

15

16【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该民谣认为“农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刺绣文不如依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

【答案】C

17【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汉代开始货币铸造权就已经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唐代“开元通宝”便是带有年号的圆形方孔钱,故B项错误;秦朝“秦半两”便是以重量作为货币名称,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因而其货币已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

【答案】D

18

19【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

_

【答案】A

20【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建议,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不符合材料要求,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运用法治加强中央集权,被秦采纳深受推崇,汉武帝执政后,一改前朝无为而治的治国思路,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建议,儒家成为封建官方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难以被统治阶级认可,故C项错误;黄老学说在西汉前期作为政府执政指导思想而盛极一时,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定,故D项错误。

_

【答案】B

21【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_

【答案】B

22【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依据材料“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可知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可知为学必须穷天理,明人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明人伦,穷天理,不是研究自然规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而不是研究社会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23【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张载主张“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他匡时济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