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599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试题

长铁一中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三)

历史试题

时量: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2.根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3.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

这表明古代中国(  )

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4.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

“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

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

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

5.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

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

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

”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B.鼓励民间贸易

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D.实行海禁政策

6.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7.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学(  )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9.顾炎武认为:

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

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

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

材料中顾炎武(  )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10.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B.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

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

11.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

年份

(百万)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其他(%)

1872

8.5

46.8

41.1

0.1

7.2

4.9

1892

22.9

84.4

0.3

2.8

6.4

6.1

1907

63.4

52.5

1.6

24.6

10.5

10.8

据此可知(  )

A.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      B.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

C.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      D.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

12.英国布菜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

“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13.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14.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

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5.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二十多年价格几乎没变。

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实行大力发展民生的经济政策      B.采用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

C.有利于扩大消费搞活市场经济      D.市场上大米等商品粮供应充足

16.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这一过程表明(  )

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

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17.古希腊智者的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意辩驳论证的

技巧,目标在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表达能力和政治素养。

智者的教育活动

A.适应了政治体制需要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D.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18.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

该历史现象(  )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湖流

19.16世纪20年代,欧洲的冶金家发展了战舰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

这一技术的应用(  )

A.推动欧洲海外殖民扩张       B.改变欧洲海战的性质

C.导致欧洲封建制度解体       D.促使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20.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

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

这表明(  )

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21.在他们的心中,自然法则是最高的准则,任何人间的王权、神权、金钱都应该从属于最高准则。

由此开始的解放释放了巨大能量,冲击着18至19世纪的欧洲。

他们(  )

A.建构了全新的科学体系        B.崇尚理性并且病入膏肓

C.批判并抨击了所有观点        D.希望重新建立法治社会

22.在光荣革命前,英国90%商品出口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的贸易比重下降到30%,美洲则增长到近58%。

材料说明(  )

A.英国逐渐成为了世界的殖民霸主     B.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贸易结构

C.英国与欧洲各国的关系逐步恶化     D.殖民地对英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3.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这表明()

A.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B.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D.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24.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

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

……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25.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人口大量流失。

而1801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这一情况说明(  ) 

类别

未圈地地区

圈地地区

小麦

大麦

燕麦

小麦

大麦

燕麦

单位面积产量:

蒲式耳/英亩

18.5

25.9

33.3

22.8

31.8

36.8

A.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

B.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的全面衰退

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

D.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26.1878年,美国还没有一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当时全部54家上市公司中,铁路公司占到36家,其余18家公司,大多数也与铁路交通密切相关。

这一现象足以说明当时美国(  )

A.铁路行业出现了垄断组织       B.制造业落后于欧洲国家

C.国内市场的培育成效显著       D.铁路交通成为支柱产业

27.1929年,斯大林指出:

“国家、国营工业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农民的商品供应者,而农民也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工业、国家的粮食供应者,这有什么不好吗?

”这反映出斯大林意图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取消市场经济

C.推行农业集体化D.减轻企业负担

28.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D.紧急救济署

29.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

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30.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5条规定:

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

这一规定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

A.对各成员方具有法律约束力B.消除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抗

C.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D.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标志

长铁一中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三)

历史答题卷

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三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美国独立后,1789年由国会通过了《1789年关税法》,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关税。

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大概为20%左右。

在1816年通过的新关税法中,将关税税率提高到35%左右,到1820年,美国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达到40%。

南北战争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利益集团的共和党连续执政,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美国得以延续,并成为美国基本国策。

进入20世纪,美国短暂降低过关税,但由于一战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再度增加了整体关税。

1930年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令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38%上升至48%。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

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

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就是重要武器。

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并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增加“超级301”“特别301”条款。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

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还漸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

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阶段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异同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

(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

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

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

……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

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

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

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欧美

亚非拉

18世纪

英国艾萨克·牛顿爵士发现了决定引力的数学和物理定律。

1769年,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发表。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阐述了自由放任主义。

1783年,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

18世纪英国从印度和西印度蔗糖殖民地榨取的资金总量与1800年其工业投入的资金总量相差不多。

19世纪

W·H·帕金发现了合成燃料;路易·巴斯德发现了疾病的微生物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

19世纪中叶,俄国加强了在亚洲的扩张。

1866年,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铺设,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的通讯联络。

19世纪后半叶,新西兰的羊毛、加拿大的小麦、缅甸的稻米、马来西亚的橡胶以及西欧和美国东部的工厂——所有这些资源都卷入全球经济之中。

1840—1842年,中英鸦片

战争。

1854年,美日签订《神奈川

条约》,日本门户被打开。

1869年,由法国人出资开凿的苏伊士运河通航。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

19世纪末,欧洲瓜分了几乎整个非洲大陆。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上表为18—19世纪世界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历史信息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长铁一中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评(三)

历史答题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D

D

C

B

C

C

C

A

A

B

D

B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D

A

D

D

D

B

A

D

C

B

B

A

A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三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题【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

(1)相同:

美国独立后,不同时期的美国一直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成为美国的基本国策;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对外国产品征收关锐;不同:

第一阶段,据材料一“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大概为20%左右。

在1816年通过的新关税法中,将关税税率提高到35%左右,到1820年,美国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达到40%”“1930年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令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38%上升至48%”得出以高额关税为主。

第二阶段,据材料二“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

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就是重要武器”非关税璧垒成为主要手段,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频繁使用;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并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增加‘超级301’‘特别301’条款。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得出打击他国高科技产业;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出具有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特征。

(2)第一小问背景,可以从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欧、日、中国等经济体崛起(经济多极化趋势);日本和中国等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限制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有利于美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容易引发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相同:

一直奉行的基本国策;对外国产品征收关锐(2分)不同:

第一阶段,以高额关税为主。

第二阶段,非关税璧垒成为主要手段;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频繁使用;打击他国高科技产业;具有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特征。

(6分)

(2)背景:

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欧、日、中国等经济体崛起(经济多极化趋势);日本和中国等国高科技产业发展。

(4分)影响:

限制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有利于美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容易引发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

(4分)

32题【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解析】

(2)据材料二“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得出高举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旗帜;据材料二“借助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力量(或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得出借助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力量(或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据材料二“……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

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

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得出从反对封建神学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勾画了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3)中国:

据材料一“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得出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西方:

据材料二“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得出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进而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答案】(3)不同影响:

中国:

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西方:

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进而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4分)

33.(12分)

【评分标准】论题部分0—2分,阐述部分0—10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分值

要求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表述通顺。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较准确,论证较充分,结论合理;逻辑较严谨,表述通顺。

4—6

能够拟出论题,基本符合要求。

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论证;表述较通顺。

0—3

能够拟出论题。

能够运用史实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