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581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与学重难点

1、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与学方法探讨

1.因本课所选两篇新闻皆是战争题材,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外,还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特点。

抓住新闻的特点,就要分析每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写作特点和它的六要素。

讲解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2.由于这两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离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教学时对背景资料加以介绍就尤为重要。

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应让学生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情况。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则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对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情况要重点介绍。

当学生对背景资料有了了解之后,课文中相关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容易。

3、学习本课时,应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如朗读、速读、默读、齐读,在读中感,在读中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大无畏的精神,细细品味新闻的语言特点。

同时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1、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学习新课

(一)走进新闻(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的特点: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

(及时性)3.简明扼要。

(简明性)

2、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结合课后练习题一):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

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新闻的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二)时代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三)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朗读提示: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

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g阻遏(è)豫(yǜ)荻港( d í )

歼灭(ji ān)   阌乡(wé n)绥靖(suíjìng) 聿( yǜ)

学法指导:

同桌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3、全班齐读课文并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4、默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师明确: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5、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

(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

(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四)、合作探究,研读反思

1、研讨: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师点拨: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教师点拨: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教师点拨: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1、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

例句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

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

例如:

“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

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六)齐读全文,全面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三、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

2、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23日 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

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

“过去了!

”“过去了!

”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

“同志们,再见了!

”“老乡们,辛苦了!

南京再见!

”(原载 1949年4月25日 《东北日报》)  

两文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

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

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两文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

《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

《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

《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四、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  

毛泽东

                                                                   中路军首战告捷叙(略)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详)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叙(详)结构严谨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语言特点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3、庄重得体  

五、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创设请景,导入新课: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 ,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 1948年11月6日 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学习新课

(一)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提示:

注意重音、语调、情感、节奏并思考课文说了哪些内容。

  

2、给加点的字注音

阌乡(wé n)绥靖(suíjìng) 聿( yǜ)

学法指导:

同桌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3、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素。

  

提示: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人物:

中原我军  

事件起因:

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事件经过与结果:

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提示:

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

新华社郑州 1948年11月5日 电  

导语:

第一句话。

  

3、这则新闻没有分段,而内容很多,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请试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

(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三)合作探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要求:

小组合作交流,派一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四)品味语言(结合练习二的第3题)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

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

如: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地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

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三、拓展延伸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要求:

小组讨论交流,派一代表全班发言交流。

明确: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总结存储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两文的相同点两文的不同点  

①文体相同①具体时间不同

②作者相同②具体写法不同 

③目的相同③构思特点不同 

④主旨相同④语言风格不同

⑤大背景相同

七、学后记:

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