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1422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6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

内容课题: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与邻居小伙伴相处的方法,注意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

2.体会邻里生活中互帮互助的温情,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为邻里生活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教材分析:

《我家的好邻居》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的第二课。

本课内容聚集到互动性更强、与儿童生活更直接的邻里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邻里交往方式。

本课整体由“邻居家的小伙伴”“邻里间的温暖”“不给邻居添麻烦”三个板块组成。

第一个板块是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邻家小伙伴切入,引导学生注意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

第二个板块是从邻家小伙伴拓展到邻里生活中的一般交往,这个部分主要侧重从情感的角度讲邻里生活,关注体会邻里生活中的温情。

第三个板块则以理性规则的角度来看待邻里生活,一方面避免给邻居添麻烦,另一方面学会理性地处理邻里纠纷。

本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第一和第二两个板块,培养学生与邻里交往的能力,重在引导学生感受邻里交往中的温情。

中国自古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强调邻里间的温暖,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也有利于渗透中华传统的“睦邻”教育。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些与邻居小伙伴交往、去邻居家串门的经验,但他们对于如何与邻居家的小伙伴友好相处还缺乏理性上的认识。

通过关注,反思这些交往经验,可以提升他们与邻居小伙伴的交往能力,并促进邻里生活的和谐。

本班学生所在学校是一个面向全市招生的民办小学,学生有些居住在老小区,有些居住在高层新小区,学生邻里生活的经验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于老小区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邻里生活经验,但他们缺乏更好的和小伙伴相处的能力,还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对高层新小区的学生而言,邻里生活的经验较少,有些甚至没有。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充分了解,课中做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结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注意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

难点:

能够体会到邻里生活中的温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

学生:

完成课前调查,故事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媒体说明

一、承接前课,引入话题(出示:

PPT1)

1.播放学生生活的小区,引出“邻居”这个概念,告诉学生住在同一区域内的人们,互相称为“邻居”。

2.揭题,并板书“我家的邻居”(中间的好字在后面环节出现)(出示:

PPT2-3)

2、认识邻居小伙伴

1.聊聊邻居家的小伙伴。

(出示:

PPT4)

(1)请认识邻居小伙伴的学生举手,说说认识哪些邻居小伙伴,以及和他们玩什么。

预设:

邻居小伙伴姓名;住在哪里;玩的内容

(2)请学生说说和邻居小伙伴玩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

预设,并板书:

快乐

2.说说认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出示:

PPT5)

(1)请已经认识邻居小伙伴的学生来说一说认识邻居小伙伴有哪些好方法。

预设,并板书:

主动打招呼;介绍自己;有礼貌

(2)请还没有认识邻居小伙伴的学生用上这些好方法来尝试认识一下邻居小伙伴。

(出示:

PPT6)

预设:

教师扮演邻居小伙伴,和学生一起演一演

(3)请学生评一评,议一议,是否用上了这些好方法,效果如何。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回家去试一试认识邻居小伙伴。

3、邻里做客要有礼

到邻居家做客,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呢?

哪些行为又是不合适的呢?

1.教师在课前了解的基础上,出示三幅图,请学生辨析,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出示:

PPT7-10)

(1)同桌交流,说说理由。

(2)全班交流(出示:

PPT11-13)

预设:

图一,与邻居长辈打招呼,有礼貌

图二,不打扰邻居叔叔工作

图三,请学生说一说,并演一演,如何做才是合适的?

(3)教师呈现课前调查中学生提到的其他合适行为,读一读(出示:

PPT14)

(4)教师呈现课前调查中学生提到的其他不合适行为,读一读(出示:

PPT15)

(5)教师小结:

老师希望同学们合适的行为要学习和保持;不合适的,我们要注意和改正。

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言行有礼。

通过联播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回顾先学的内容,符合单元逻辑和结构主线。

题目中的“好”字,在后续环节出现,突显邻居的好与温暖。

 

请有经验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更好的总结出最主要的认识方法。

 

平衡不同生活经历的孩子们,让有邻里交流经验的孩子介绍他们的方法,让没有类似经验的孩子们能够间接感受,了解相关方法。

 

通过场景模拟,让学生能马上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现学现用,真切的感受到认识邻居小伙伴其实很简单。

这样,也会鼓励班里没有类似经验的学生在生活中敢于去尝试认识自己的邻居伙伴。

让知识发生于课堂,作用于生活。

 

考察学生已有认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这里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调查学生真实想法,将比较集中的一些行为呈现在课堂,让课堂内容更接地气。

这环节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安排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演一演。

 

这里的行为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历和体会,其目的是希望课堂的知识能够迁移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用”。

 

PPT1

PPT2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10

PPT11-13

PPT14-15

四、邻里互助有温暖

1.先出示教材中的三则邻居帮助“我们”的故事,再请学生说说自己或家人得到邻居帮助的感人故事。

(出示:

PPT16-17)

(1)小组交流,说说邻居帮助我们的感人故事(可以将故事事先写在爱心卡上)。

(2)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预设:

我奶奶在小区里摔倒了,邻居送我奶奶去医院。

我有个作业不会做,邻居家姐姐教我怎么做。

……

(3)请学生说说感受。

(4)教师小结:

他们真是我们的好邻居,邻居的帮助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板书:

“好”(把课题补充完整);“温暖”。

2.出示板书,谚语:

“远亲不如近邻。

”(出示:

PPT18)

(1)请学生说说这句谚语的意思。

(2)请学生读一读这句谚语及它的意思。

3.帮助是相互的,我们是否也要帮助邻居呢?

(1)请学生说说曾经帮助过邻居的事情。

预设:

我帮邻居阿姨拿东西。

邻居东西掉了,我帮忙捡起来并还给他。

……

(2)请学生听录音故事《我家的垃圾去哪了》,并回答后面问题。

(出示:

PPT19)

预设1:

楼道是公共空间;不卫生,会影响健康。

预设2:

会有更多的邻居互相帮助,邻里关系会更和谐。

(3)请学生说说我们还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邻居?

(出示:

PPT20)

(4)连续播放身边的同学帮助邻居的照片。

(出示:

PPT21-27)

(5)教师小结:

已经有很多同学做了力所能及帮助邻居的事情,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小结:

是啊,我们和邻居一起玩耍很快乐,互相帮助很温暖,真的是远亲不如近邻!

但是邻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些小摩擦和纠纷,我们该怎么避免和处理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出示:

PPT28)

 

先利用课本中的资源,再做好充分的课前调查和资料收集,选择各具特色的故事,分享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感受邻居的帮助带给我们的温暖。

 

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到睦邻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这里先请学生说自己帮助邻居的事,再听故事,让学生很容易代入到故事中,真正认识到帮助是相互的。

 

这里在连续播放班级里的好榜样,鼓励,感召更多的人能意识到我们要帮助邻居。

PPT16

PPT17

 

PPT18

PPT19

PPT20

这里的PPT从21都27

 

PPT28

板书设计说明:

课题出示:

先出示“我家的邻居”,在补上“好”。

课件脚本说明:

1、对ppt的描述:

PPT有两处是需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更换的。

第一处是在P2页,根据学生实际居住的地方进行调换。

第二处是在P14-15页,根据班里学生真实的课前调查情况进行修改。

2、对视频的描述:

PPT无视频调用,但有多处音频。

内容课题: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邻里间互相谦让、互相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会处理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知道用理性的方式维护自家的权益,乐意为邻里生活的和谐做贡献。

教材分析:

《我家的好邻居》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的第二课。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3条“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而编写。

本课一共三个板块。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教学第三板块“不给邻居添麻烦”。

在第一课时“学会与邻居小伙伴相处的方法,注意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体会邻里生活中的温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学会理性地避免和应对邻里间的小摩擦,明白既不要给邻居制造麻烦,又要学会用合理的方法维护自家的权益,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因为我校位于城市,因此教材中有关农村的内容,没有选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些与邻居小伙伴交往、去邻居家串门的经验,但他们对于如何与邻居家的小伙伴友好相处还缺乏理性上的认识,在处理邻里间小摩擦的时候还欠缺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现代社会多元开放,学生邻里生活的经验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于城市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进城务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而言,邻里生活的经验可能较少,甚至没有。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力争通过教学,能使学生处理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用理性的方式维护自家的权益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决邻里纠纷的方法,学会处理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知道用理性的方式维护自家的权益。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的制作;设计邻里相处小锦囊。

学生:

两位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邻里间谦让、体谅的故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媒体说明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出示:

ppt1,请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

ppt2

2.教师小结: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和邻居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很快乐,感受到了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暖。

二、不给邻居添麻烦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邻居的相处,大部分时间是和谐快乐的,但有时候,也免不了会遇到矛盾。

我们怎么处理呢?

(1)化解矛盾有办法

1.播放《滴水的拖地》配音小故事。

出示:

ppt3

(1)请学生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

ppt4

(2)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你该怎么做呢?

预设,并板书:

主动道歉及时改正

(3)教师小结:

和邻居相处,假如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矛盾,应该勇敢承担责任,及时改正,让邻居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友善,这样就能较好地化解矛盾。

2.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邻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

是否也化解了呢?

3.请学生说感受。

4.教师小结:

邻里生活矛盾难免,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多想办法化解矛盾,邻里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二)减少矛盾有妙招

1.出示教材p40的图一《搬椅子》。

出示:

ppt5

(1)请学生说说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

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并板书:

为人着想体谅他人

(3)教师小结:

这些小朋友能为邻居着想,就可以减少很多矛盾。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或身边是否发生过为他人着想,减少矛盾的事。

(1)请学生说事例。

(2)请学生说这样做的原因。

(3)教师小结:

多为邻居着想,多体谅他人,就可以减少邻里之间的矛盾。

(三)传统美德要发扬

引入:

多为他人着想,多体谅他人,不仅可以减少矛盾,而且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教师播放《六尺巷的故事》。

出示:

ppt6

(1)请学生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哪些情节令人感动。

(2)学生朗读视频中的内容: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出示:

ppt7

2.请学生讲一讲课前搜集的有关邻里间谦让、体谅的传统美德故事。

听完故事,请学生说说感受。

预设,并板书:

恭谦礼让

3.教师小结:

中国人历来看重邻里关系,谦恭礼让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减少邻里矛盾的妙招,我们要把这种传统美德保持下去,发扬光大。

促进邻里之间友好相处,使社会和谐。

三、维护权益有办法

引入:

与邻居相处,我们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但是如果自家受到伤害,该怎么办呢?

(一)真诚沟通,维护权益

1.出示教材p41图《爱唱歌的阿姨》。

出示:

ppt8

2.请学生用举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忍一忍,还是提醒阿姨不要在晚上大声唱歌,并说说理由。

3.师生合作表演:

老师演楼上的阿姨,学生演丽丽。

第一种情况:

丽丽找了楼上的阿姨,通过真诚沟通,顺利解决了她的烦恼。

教师小结:

与邻居相处,我们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但是如果自家收到了伤害,也应该寻找方法去沟通、解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信只要态度真诚,有理有据,大部分邻居都是会接受我们的提议的。

预设,并板书:

真诚沟通

第二种情况:

丽丽找了楼上的阿姨,阿姨不讲理,没有解决她的烦恼。

教师小结:

在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不讲道理的邻居。

即使我们真诚地去沟通,也不一定能解决矛盾。

(二)协调解决,维护权益

引入:

如果找邻居讲理,他们不理睬,该怎么办呢?

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途径,可以协调解决邻里矛盾。

2.教师补充,出示微课《协调解决邻里矛盾的方法》。

出示:

ppt9

3.请学生说一说用以上方法,解决邻里矛盾的事例。

4.教师小结: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法律制度,被称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当邻里间发生摩擦,也可以请物业、社区、社会上的调解员帮忙协商调解。

预设,并板书:

协商调解

(三)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1.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8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8条,学生阅读。

出示ppt10、ppt11和ppt122

2.教师小结:

遇到不讲理的邻居,沟通协商无效,那我们还可以采取报警、民事诉讼的方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预设,并板书:

法律维权

四、总结归纳,制作锦囊

1.请学生说一说学了这节课的感受。

2.请学生把今天上课学到的处理邻里矛盾的方法(板书)写在小锦囊卡上。

3.教师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避免和应对邻里间的小摩擦,既不要给邻居制造麻烦,又要学会用合理的方法维护自家的权益。

今天回家后,大家可以把制作的邻里相处小锦囊分享给家人,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出示:

ppt13、ppt14和ppt15

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知道了和邻居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很快乐,感受到了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暖,为本课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滴水的拖地》配音小故事能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思考,明白和邻居相处,假如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矛盾,应该勇敢承担责任,主动解决矛盾,不给邻居添麻烦。

 

从教材入手,先有序地进行小组讨论,全员参与,再派代表全班交流,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提炼出减少邻里间小摩擦的好办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小锦囊”的制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贯穿了整堂课的教学,它是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观看小视频《六尺巷的故事》,通过榜样教育,明白我们中国人历来看重邻里关系,谦恭礼让是减少邻里矛盾的妙招,能够促进人们友好相处。

 

师生模拟表演,台词由师生当场生成,既新奇又有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行动,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生活性。

这些活动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反映了学生的现实需求,又能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

 

用微课的形式,为学生介绍协商解决邻里矛盾的方法还有很多,引导学生认识“人民调解员”,了解他们的职责,开拓视野,从而关注社会生活,知道当邻里间发生摩擦,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时,可以请物业、社区、社会的调解员帮忙协商调解。

 

现代社会中,邻里生活已经不再是情感和传统理论规范可以完全调节了。

因此,教师从规则和法律意识的角度渗透如何处理邻里间的小摩擦,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学生小锦囊的制作,其实就是对这堂课的总结和提炼。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要学会避免和应对邻里间的小摩擦,不要给邻居制造麻烦,而且还要学会用合理的方法维护自家的权益,并辐射到家庭,促进知和行的统一。

 

ppt2

 

ppt3

ppt4

 

Pppt5

 

 

ppt6

 

Pppt7

 

ppt8

 

Pppt9

 

ppt10

 

ppt11

 

ppt12

ppt13

ppt14

ppt15

板书设计:

我家的好邻居

 

邻里相处小锦囊

 

主动道歉及时改正

为人着想体谅他人

恭谦礼让真诚沟通

协调解决法律维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