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139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

专题一:

运动的描述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图1-1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

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5

(1)位移图象(s-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示。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速度运动。

6、加速度(A)

(1)加速度的定义: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

a=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

1、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

(3)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图2-5

(5)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6)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三次

2、常见计算:

(1)

(2)

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A)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o+at(减速:

vt=vo-at)

(2).

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ot+at2/2(减速:

s=vot-at2/2)

(4)位移推论公式:

(减速: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

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aT2(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加速度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10、自由落体运动(A)

(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2)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但这种差异并不大。

(3)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H=gt2/2,vt2=2gh

专题二: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1、力(A)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⑴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

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12、重力(A)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

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

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

G=mg

13、弹力(A)

1.弹力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弹力:

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

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14、摩擦力(A)

(1)滑动摩擦力:

说明: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2)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15、力的合成与分解(B)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⑴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⑵力的合成方法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图1-5-1

a.若

在同一条直线上

同向:

合力

方向与

的方向一致

反向:

合力

,方向与

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

b.

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求F

的合力公式:

为F1、F2的夹角)

注意:

(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F2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1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A)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这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亦即F合=0

(1)二力平衡:

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三力平衡:

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3)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F1x+F2x+………+Fnx=0

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17、牛顿运动三定律(A和B)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

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

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

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

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速度速率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

 

考点五:

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x-t图象v—t图象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质点相遇时的位移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

打点记时器:

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竖直上抛运动

1.速度公式:

vt=v0—gt位移公式:

h=v0t—gt²/2

2.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v0/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3.上升的最大高度:

s=v0²/2g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基本公式:

s=v0t+at²/2

2.平均速度:

vt=v0+at

6)vt²—v0²=2as

考点一:

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出

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

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

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

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方向判断: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第2节研究摩擦力

滑?

摩擦力

1.?

?

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

滑?

?

,物体之?

存在的摩擦叫做滑?

摩擦。

2.在滑?

摩擦中,物体?

?

生的阻?

物体相?

滑?

的作用力,叫做滑?

摩擦力。

3.滑?

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

力N(¡ÚG)成正比。

即:

f=μN

4.μ?

?

?

摩擦因?

,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

0<£g<1。

5.滑?

摩擦力的方向?

是与物体相?

滑?

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

件:

直接接触、相互?

?

(?

力),相?

?

?

/?

?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

?

?

,与相?

?

?

速度?

?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

力。

9.?

算:

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

摩擦力

1.?

物体具有相?

滑?

?

?

?

,物体?

?

生的摩擦叫做?

摩擦,?

?

?

生的摩擦力叫?

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

摩擦力有一?

最大限度,?

?

最大值叫最大?

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

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

?

?

?

?

的方向相反。

4.?

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

?

?

?

以及外部受力情?

?

定,与正?

力?

?

,平衡?

?

与切面外力平衡。

0?

F=f0?

fm

5.最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正?

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

fm=μ0·N(£g?

μ0)

6.?

摩擦有?

的判?

概念法(相?

?

?

?

?

);二力平衡法;牛?

?

?

定律法;假?

法(假?

?

有?

摩擦)。

合力

2)?

F1、F2?

角的增大,合力F逐?

?

小。

3)?

?

?

分力同向?

£c=0,合力最大:

F=F1+F2

4)?

?

?

分力反向?

£c=180°,合力最小:

F=|F1—F2|

5)?

?

?

分力垂直?

£c=90°,F2=F12+F22

第六?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

1.一?

物体?

另一?

物体有作用力?

,同?

也受到另一物体?

它的作用力,?

种相互作用力?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同:

等大,反向,共?

异:

相互作用力具有同?

性(?

生、?

化、小?

),异体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

平衡力不具?

同?

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

可不同。

考?

三:

?

用牛?

?

?

定律解?

的几?

典型?

?

1.力、加速度、速度的?

(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

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

系,合力只要不?

零,?

?

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

(2)合力与速度?

必然?

系,只有速度?

化才与合力有必然?

(3)速度大小如何?

化,取?

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

的?

系,?

二者?

角?

?

角或方向相同?

,速度增加,否?

速度?

2.?

于?

?

、?

杆、?

?

簧的?

?

(1)?

?

?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

指向?

收?

的方向

?

同一根?

上各?

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

?

?

受力形?

极微,看做不可伸?

?

?

力可做瞬?

?

(2)?

?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

各?

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

?

杆不能伸?

或?

?

?

?

杆受到的?

力方式有:

拉力、?

?

?

力?

化所需?

?

极短,可忽略不?

(3)?

?

?

各?

的?

力大小相等,方向与?

簧形?

的方向相反

?

?

力的大小遵循的?

?

?

簧的?

力不能?

生突?

3.?

于超重和失重的?

?

(1)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

支持面的?

力或?

?

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

?

重力

(2)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

?

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

超重或失重:

加速度方向向上,?

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

失重

(3)物体出于完全失重?

?

?

,物体与重力有?

的?

象全部消失:

?

与重力有?

的一些?

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

?

直上?

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

杯口向下?

,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第6节超重与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体?

支持物的?

力(或?

?

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

?

?

超重?

象(?

重>物重),物体?

支持物的?

力(或?

?

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

?

?

失重?

象(物重

重)。

2.只要?

直方向的a≠0,物体一定?

于超重或失重?

?

3.?

重:

物体?

支持物的?

力或?

?

挂物的拉力(?

器?

值)。

4.?

重:

?

?

重力(?

源于万有引力)。

5.N=G+ma(?

?

直向上?

正方向,与v?

?

6.完全失重:

一?

物体?

支持物的?

力(或?

?

挂物的拉力)?

零,?

到失重?

象的极限的?

象,此?

a=g=9.8m/s2。

7.自然界中落体加速度不大于g,人工加速使落体加速度大于g,?

落体?

上方物体(如果有)?

生?

力,或?

下方?

?

?

生拉力。

?

?

?

位制中的力?

?

1.?

?

?

位制(符?

~?

位):

?

?

(t)~s,?

度(l)~m,?

量(m)~kg,?

流(I)~A,物?

的量(n)~mol,?

力?

?

度~K,?

光?

度~cd(坎培拉)

2.1N:

使1kg的物体?

生?

位加速度?

力的大小,即1N=1kg·m/s2。

3.常?

?

位?

算:

1英尺=12英寸=0.3048m,1英寸=2.540cm,1英里=1.6093km。

?

?

?

的拉力(?

力)方向沿?

收?

的方向。

注意杆的不同。

?

?

簧在?

性限度?

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

度系?

?

?

?

力合力的取值范?

是|F1-F2|?

F?

F1+F2

?

共?

的三?

力,如果任意?

?

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

力,那么?

三?

共?

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

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

分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