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1109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发展心理学笔记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定义:

狭义:

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一门分支。

广义:

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和人类种系心理发展两方面。

2.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包括:

两个主要部分:

a.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年龄特征——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

b.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

人格的年龄特征是最重要的。

3.种系心理发展: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4.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5.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的关系——复演说

提出者:

霍尔【美】

主要观点:

个体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可以看成是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

人类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活动,在个体发展中最早表现出来,而基于意志的高级活动则要到年龄比较大时才出现。

6.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

年龄特征的一致性

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年龄特征的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研究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以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势。

7.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8.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

《青少年心理》《衰老:

人的后半生》

9.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

10.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11.包尔斯特等人提出毕生发展研究的六条原则:

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发展具有可塑性;发展会受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理论核心思想: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2.人格结构:

早期:

二分法(意识和无意识)后期:

三分法(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

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

年龄越小,本我越重要。

——人格中的生理成分

⏹自我: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处在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物。

——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超我:

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

——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3.心理发展阶段说(特点)

心理发展阶段

年龄段

里比多主要投放部位

口唇期

0~1岁

口唇(本我起作用)

肛门期

1~3岁

肛门(自我和本我一起作用)

前生殖器期

3~6岁

外界对象(超我发展)

潜伏期

6~11或13岁

同伴、朋友、对外界的认识

生殖期

11或13岁~

异性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1.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

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2.人的八个阶段(特点)

 

年龄

发展任务

目标

婴儿期

0~2岁

基本的信任感VS基本的不信任感

希望实现

儿童早期(幼儿期)

2~4岁

自主感VS羞怯

意志实现

学前期或游戏期

4~7岁

主动感VS内疚感

目的实现

学龄期

7~12岁

勤奋感VS自卑感

能力实现

青年期

12~18岁

自我同一感VS同一感混乱

忠实实现

成年早期

18~25岁

亲密感VS孤独感

爱情实现

成年中期

25~50岁

繁殖感VS停滞感

关怀实现

成年晚期

50岁~

完善感VS绝望感

智慧实现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从刺激-反应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万能论)“给我十几个健全的婴儿…”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论述其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行为

⏹性别角色的行为

⏹自我强化

⏹亲社会行为

●韦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

指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a.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d.心理活动个性化。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2.论述:

发展阶段论

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2-6岁、7岁)。

  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2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

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的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2岁一14岁、15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幼儿道德认知发展处于该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

阶段理论观

⏹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的过程,具有阶段性。

⏹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

⏹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只有质的差异。

⏹前后两个阶段有一定的交叉。

⏹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控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年龄是一个特殊变量;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

3.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时间,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是发展心理学大多采用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测试的方法。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是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进行纵向研究的儿童心理学家。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

微观发生学设计——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察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1.胎儿宫内发育分期:

心理学大师斯滕伯格将出生前发育分为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8-40周)。

2.胚胎期是胎儿器官、四肢和其他生理系统分化、生成的最重要时期,即关键期。

人体各器官基本在这个时期形成。

3.胚胎发展遵循的模式:

从头到脚、从内到外

4.胎儿生长受限:

原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是指胎儿在宫内未达到其遗传的生长潜能,即胎儿小于正常。

一般指胎龄足月胎儿的体重小于2500克。

5.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母体因素。

环境因素

<一>物理因素

1.电离辐射2.噪声3.超声波4.高温5.电磁场

<二>化学因素

1.汞及其化合物2.铅及其化合物3.吸烟4.嗜酒5.饮用咖啡6.吸毒7.大气污染8.妊娠期用药(放射性同位素、抗癌药物、四环素等)

<三>生物因素

1.病原微生物2.病毒感染

<四>地理因素

高原地区

6.简答:

母体因素

a.情绪:

孕妇不良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营养的摄取、激素的分泌和血液的生化成分,以致血液中有害于神经系统的其他组织器官的物质剧增,并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进而导致胎儿畸形。

如,母亲情绪过度紧张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胎儿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等;母亲情绪不安还会影响胎儿智力。

b.应激:

孕早期精神受刺激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有影响。

c.营养:

孕妇营养不良可直接导致胎儿营养物质不足而影响发育,

d.患病:

妊高症、妊娠剧吐、妊娠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人类巨噬细胞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吸毒致HIV母婴传播、重症肌无力、口腔卫生。

7.胎儿期心理卫生的种类:

音乐胎教、抚摸胎教、言语胎教、光照胎教

第四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1.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2.婴儿脑重增长最快是在婴儿期。

3.髓鞘化:

随着大脑神经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一种被称作髓磷脂的蜡性物质,在单个神经元周围形成一层髓鞘。

这种髓磷脂髓鞘的作用像一种绝缘体,目的在于提高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从而使大脑与身体其他不同部分的信息沟通更为高效。

大脑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4.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a.婴儿脑的可塑性:

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均会受到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后天经验不良,会脑发育导致停滞或萎缩现象。

b.婴儿脑的修复性:

婴儿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能力,如果受损,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某一半球受损,另一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

5.婴儿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期,其最初的无条件反射行为即“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

吸吮反射(suckingreflex)

定义:

当将乳头或其它物体放入新生儿口中或触碰其嘴唇,会引起吸吮动作。

寻觅反射(rootingreflex)

定义:

新生儿面颊部触及母亲乳头时头即转向乳房,找乳头;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触之,也会转头、张嘴,呈觅食状。

抓握发射(graspingreflex)

定义:

把手指或其它物体触碰新生儿手掌时,他会紧紧抓住不放,同样刺激,脚趾、脚掌也会出现类似反应

莫洛反射(Mororeflex)

定义:

让新生儿仰卧,托稳其头颈,突然放低头位,使头向后倾下10~15度,这时新生儿会两臂外展伸直,继而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

惊吓反射(startlereflex)

定义:

受到突来的声音或动作刺激,如将新生儿头部稍微抬高然后突然放下,或突然发出较大的声音,其四肢及手指会伸直并向外张开。

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reflex)

定义:

轻划新生儿的脚底,其大拇指会向上翘起,其余四趾呈扇形张开又复原

踏步反射(walkingreflex)

定义:

两手置于新生儿腋下,托住新生儿使之站立,足底接触平面,胸部前倾,此时新生儿可以做自发的踏步运动。

游泳反射(swimmingreflex)

定义:

把新生儿俯卧放在水里,他会表现出协调很好的不随意游泳动作。

6.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头尾原则:

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近远原则:

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大小原则:

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7.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8.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

这种注意实质上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9.婴儿期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的选择性的发展。

10.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

——是婴儿早期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记忆发生的重要标志。

11.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

12.言语感知:

指通过对言语的感知以获得信息的过程,是言语能力的首要内容.也是言语活动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婴儿最早获得的就是这种言语知觉能力。

13.论述:

婴儿言语获得的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

a.强化说(巴普洛夫和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模仿说(社会学习说)(奥尔波特):

婴儿言语是对成人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先天成熟理论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语法是生成的,通过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

3.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认知学说(皮亚杰):

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有重要影响,语言是由逻辑构成且源于智力并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14.言语发生的标志

欧美心理学家:

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词。

大约出生后9~11个月

我国心理学家:

婴儿最早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

大约出生后11~13个月

综合来说,婴儿言语发生时间是在10-14个月。

15.言语的发展

单词句阶段(1岁~18个月)

电报句阶段(18个月~2岁)

完整句阶段(2~3岁)

16.婴儿的气质类型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17.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时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婴儿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

18.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成人发出的情绪信号成为儿童理解和行动的参照。

19.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接,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0.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简答or填空)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更偏爱

3.特殊的情感联接阶段(6个月~2岁)——依恋建立期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把部分依恋情感转向同伴交往

21.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

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回避型依恋(无依恋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反抗型依恋(矛盾型)——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22.婴儿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婴儿的交往多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身体

2.简单交往阶段:

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

3.互补性交往阶段:

同伴间行为开始互补,出现个复杂的社交行为。

 

第六章幼儿心理的发展

1.游戏是幼儿期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

2.游戏的理论

早期

✓复演说——霍尔:

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精力过剩说——席勒-斯宾塞:

把游戏看做幼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机能快乐说——彪勒:

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集体愉快的手段。

✓生活准备说——格罗斯:

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

✓娱乐放松说——拉扎鲁斯-帕特瑞克:

游戏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成熟说——博伊千介克:

游戏不是本能,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当代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的性事件的手段。

——埃里克森:

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认知动力学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重新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中国心理学家认为: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游戏的特点:

1.社会性

2.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

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3.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幼儿可以联系基本动作,是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

3.幼儿的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较好的发展。

4.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4.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5.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6.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的萌芽。

7.侵犯性行为和亲社会性行为最早出现在婴儿期。

8.性别认同的发展

2岁左右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5-3岁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

3-5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儿童先是理解自我的性别的坚定性,继而是同性别他人的性别坚定性,最后是异性别他人性别的坚定性。

理解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在学龄期间。

9.同伴关系的发展

婴儿期,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儿童社交非常有限

进入幼儿园,儿童与同伴接触增加,主动寻求同伴并参与活动。

幼儿期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有共同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玩具的基础上。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小学时期,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为了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

⏹为履行组织交予的任务、为集体争光

⏹为了个人前途

⏹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

⏹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

⏹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对教师的态度:

尊敬、依恋→有选择性、怀疑的态度

⏹对集体的态度:

低年级形成班集体→中年级具有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活动

⏹对作业的态度:

不负责任→自觉负责

⏹对评分的态度:

开始认识到评分的意义

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小学生的策略使用具有不完善、不稳定和刻板的特点

3.学习障碍的分类

⏹美国联邦教育署特殊教育处(1977)将学习障碍分为:

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

口头表达、听讲的理解、书写的表达

阅读和书写方面:

阅读的基本技巧、阅读的理解

算术方面:

算术运算、数学推理

⏹柯克(1983)将学习障碍分为:

发育性学习障碍:

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某些心理与语言功能的发展出现与正常发展过程相偏离的现象,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学业性学习障碍:

指儿童在各学科存在学习或各种学习技能(如听、写、说、阅读、拼写、算术等)上的困难

4.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存在明显的“关键年龄”

⏹逐渐具备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存在不平衡性

5.角色采择:

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6.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7.塞尔曼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9岁):

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

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第四阶段(9-15岁):

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

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8.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1.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

青少年出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

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

少年期——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

青年早期——形象思维完全发展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逻辑思维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点。

2.青少年个性特点:

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

3.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3.强烈的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自我评价的成熟

5.有较强的自尊心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4.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3.独立意识

5.反抗心理的表现

两个反抗期

第一个反抗期(2-4岁):

向身体方面的,即对父母对他们的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个反抗期(青春期):

针对某些心理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